第一章绘画构图概论.ppt
第一章 绘画构图概述,白纸上第一笔就是构图的开始。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表述形象语言的过程可归结于构图。构图体现构思,构思决定构图,不断转换,完善视觉效果。绘画构图学是研究绘画构图规律、法则和技巧的一门学科。任务是研究绘画的形式语言和表现内容、画家情感传达与方法手段的实现及其形式美的规律涉及理论:技法、色彩、视觉心理、美学等。,第一节 构图的含义、理论渊源与任务一、构图的含义源于拉了语,原义:通过结构组合以联结画面的不同部分并形成一个统一体。辞海:“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关系位置,把个别或局部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可表述为:构图就是根据作画者的意图,对画面的各种形式语言即布局、形态、比例、空间、色块、体积、线条等在有限的平面上进行结构经营的技巧。包含范围、位置、骨架三大要素。构图和构成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构成 概念形成于19131917年,是俄国塔特林首先提出的。构成是现代艺术的流派之一。指具体形态抽取之后的点、线、面、形、色、体等基本视觉要素的有机组合,直观、抽象地表现其内心的世界。多用于工艺美术和一些抽象绘画上,主要是纯形式语言的画面构建。构图 是绘画作品中各种艺术语言整体的组织方式(把自然界具体形态和形象,提 炼、加工,组织、安排在画幅中);是形象相互联结关系及形式的总体结构;是揭示形象典型特征的方法;是表现思想与意境的手段,是形式美的集中体现;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果;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构图形式规律是客观生活的反映。不能离开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既需符合人们生活的规律,又需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在此基础上,找到其内在的形式特点,通过艺术处理使之更强烈更集中、更富有感染力。一、构图理论的渊源一千多年前,东晋时顾恺之画评:“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置陈布势”(位置、陈列、布局、气势)之说是中国最早的绘画构图理论。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形成绘画创作与美学批评准则“六法”论,“经营位置”成为千古之一法。要求把构图和笔墨等其他形式要素组合,共同实现“气韵生动”的境界。,唐代张彦远论画六法把构图提为“面之总要”(如同文章纲要)。南北朝宗炳山水序、五代荆浩仙水诀、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等画论著作对构图理论均有涉及。元代以后,画论中对取舍、宾主、气势、呼应、虚实、疏密、参差、开合等等构图经验也不断有所总结和扩展。如饶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指出了一系列构图处理的弊病:布置边塞、山无气脉、石止一面、境无夷险等等。到清代,构图的理论已十分丰富,形成“定位分疆,变异奇险,游移空间、活眼虚灵、装饰色彩、分合聚散、款题用印”等极具民间特点的构图模式。我国自20世纪初引进欧洲绘画构图理论,开始从新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构图。,三构图的任务构图的目的是用特定的绘画手段,充分表达、阐述和提示作品的主题。构图的思想基础是唯物辩证法。构图的任务是形成:完美的形式语言,结构的组合,骨架气势,形、色位置,视觉空间,画面中心。造成主要形象突出、多样又条理、变化又和谐,具有形式美感,充分而表达出画家的思想和情感的效果。,第二节构思与构图的关系 构图的两大要素,即立意与为象。“必先立意,然后章法是也”。构思是立意为象的形象思维过程。构思与构图、立意与章法是辩证关系,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单凭抽象的思维无法进入创作活动,必借助于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结构经营。构思,起始于对生活的积累和捕捉。构图随着构思的展开而展开的;构思随构图的进行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构图过程是探索、体现构思的具体表现形式的过程。既包含对生活的体验、分析和提炼,也包含着依据构图法则,运用造型、明暗、色彩、线条等形式语言使主题显现的过程。它是思想、创意和表现的统一体。,从法国19世纪画家席里柯梅杜萨之筏的创作过程表现出了构思与构图的关系。1618年7月 巡洋舰“梅杜萨”号战舰偏离航向触礁。一百四十多名乘客和士兵乘坐一只临时捆扎的木筏海上漂流,只剩十余人,第13天获救。席里柯走访幸存者,请当事人做木筏的模型,到医院观察濒于死亡的人。他最初的草图描绘遇难者拥挤在筏上,为抢占一席之地而相互格斗残杀的场面。,第二稿则选择了漂泊在海上的人们互相搀扶呼救的场景。这一构思远比“筏上暴动”更能表现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此基础上进一步构思:选择13天海上漂泊之后的一个场景:凌晨,天际间一艘航船带来了生的希望;人们搀扶站立,挥动着手臂和布巾求救。构思逐渐清晰,确定了表现对生的渴望,却又生死未卜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立意。进一步挖掘揭示主题的人物、细节,以及形式结构的联系。,莫依谢年科创作母亲们,姐妹们的例子。卫国战争中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战后奔赴农村,目睹寡妇、孩子和荒芜土地的景象;极度震惊,强烈的创作冲动。几年中,搜集了大量的素材,一次次地变换角度先后创作了同一题材的4幅变体画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在19081912年四年之中,对同一题材进行了反复描绘,从具象到抽象转化的一个生动例子。不断的追求、在构思与构图上的层层升华。,第三节 构图的画幅形态与材质肌理 不同作品的内容要求之相适应的构图形式一画幅形态 画幅形态,即各种画幅的边框形状和画面自身的存在状态:独立存在或者依附于某种载体。远古时期,岩洞里壁画人物、动物、植物,没有画幅边框的概念。今天,各种体裁的绘画格局,多姿多彩。研究构图技法,首先应考虑画幅的形态,画面的形状和形状中的物象都要互相协调,不同的画框形状对画面的视觉效果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都离不开形、色、质等要素。画幅有大、小、宽、狭之分;形状有方、圆、横、竖之别;载体又有油画、国画、水彩、版画、连环画等。各种材料质地和表面形态的不同,要精心选择以适应主题思想。,最常用的构图形状是黄金律画幅:l:1.618的相近比例(“大边比小边等于大小两边之和比大边”)。这是“古希腊实验美学派”毕达哥拉斯通过大量实验证实的,比例符合变化、和谐、优美的原则。电影银幕、电视机、书本等的形状大都运用此比例。6:4,3:5的矩形都可以归结成黄金比。四边框等长或无明显长方形感觉的直角四边形的画幅称为方形画幅紧凑、方正、刚健、结实、稳定。各画种选用的材质和人们欣赏习惯影响画幅形态的选择。中国画的画幅形态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立轴;竖幅画面,高边与底边相比,高边明显的长方形。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大小、高耸、雄伟、挺拔、庄重,适合于表现竖向或纵深运动。,横披长边大于宽边,横长明显的矩形。超长的画幅形式叫长卷。气势宏大、平稳开阔、舒展稳定如天安门广场,气派宏大而壮观。长卷比横披还要长的横幅画面,有长达数丈的横式构图把延绵不断的感受、印象和素材组织在同一画幅之中。从序曲开始,逐渐进入高潮段落分明而又互相紧密联系。如韩熙载夜宴图表现的是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举行夜宴的场面,全画共分五段,相对独立又互相贯穿扇面,一般有两种形状,一种是折扇,另外一种是纨扇折扇,扇骨可以折叠,呈半圆形。地平线和景物的位置应随扇面的圆弧移动,题款文字排列总是顺应扇形而列纨扇,也称团扇或国扇,呈圆形或圆卵形。,屏风,销嵌在竹或木框上,以折叠或展开的形状放置在需要阻挡视线的地方屏风的内容或连或断 形成一个整体的画面有点像三联画、四联画等组合状的形式 油画 它常用1:1618的相近比例构成根或竖的黄金律画框这种画框形式符合变化与和谐之美的原则,所以被人们大量采用 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形式,一般用作肖像画构图,给人以优美、活泼、柔和之感。壁画,绘制在墙上或依附于各种建筑物表面边框样式变化多端,有外线出齐的几间形;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拱顶形也有外线不规则的几何形。由于门、窗、接挑、柱子等建筑物构件,造成了画面外线局部凹进或中间挖空构图时必须考虑到这个特定的形状,加以利用,成为构图的一部分。,联画,几个画面同时并置在一起,表达同一主题,可以是三联画、四朕画、五联画。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壁画构图,后来发展成为画幅的独立表现形态,使作品容量更大。中间幅面为主体两旁作为陪衬。其他,如瓶画、染织画、漆器等 它们的边框形式外缘轮廓变化很大。必须考虑到透视、形状变化等形式因素。如古希腊的瓶画首尾相连、互相贯通,引导观者沉浸于边框所限定的范围之内。马王堆西汉墓的帛画,是一个“T”型的画幅形态表现了天上、人间、地狱三层景象。创作开始就必须研究画框形状由于构图的形式结构会影响观者的视觉方式画家也是随着画框的确定而进行构图。画幅形态确定应以形象和力的运动势态在画幅形态中尽量显现出来为原则。,二、材质和肌理 作品构图的最终实现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并使用一定的工具和材料。不同的材料和媒介会产生不同的画面肌理、质地,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欣赏绘画作品,除了视觉的经验之外还依赖画面所使用的材料特质与其画面肌理效果,作画时应对其作精心的选择和利用。油画一般选用各种不同粗细纹理的亚麻布或纸、板等做底后使其不吸油,一次性画法或多层次画法所形成的笔触,有丰富的表现力。会产生硬挺、苦涩、细腻、粗狂等视觉心理中国画使用绢、熟宣纸、生宣纸等,写意画利用生宣纸吸水的性能,或冲、或泼、或勾、或染运用笔墨的干湿浓淡、破擦点染,显示出传统绘画独特的韵味和形式美感。,水彩画一一颜料的透明性在水分的作用下产生流动、明快、空灵、激洒、飘逸等诗化效果,这种酣畅、透明的视觉感受是别的画种所没有的。版画利用原版并通过油性或水性材料印制的画面,可产生出单纯、概括、粗扩之美。即使是我们随意书写产生的笔触,也会产生一种肌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