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培训班.ppt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培训班,*考试大纲要求:4.1 熟悉空调房间维护结构建筑热工要求,掌握舒适性空调和工艺性空调室内空气参数的确定原则。4.2 了解空调冷(热)、湿负荷形成机理,掌握空调冷(热)、湿负荷以及热湿平衡、空气平衡计算。4.3 熟悉空气处理过程,掌握湿空气参数计算和焓湿图的应用。4.4 熟悉常用空调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方法。4.5 掌握常用气流组织型式的选择及其设计计算方法。4.6 熟悉常用空调设备的主要性能,掌握空调设备的选择计算方法。4.7 熟悉常用冷热源设备的主要性能,掌握冷热源设备的选择计算方法。4.8 掌握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4.9 熟悉空调自动控制方法及运行调节。4.10 熟悉空调系统的消声、减振措施。,*个人对考试的基本想法,对各种规范的熟悉与掌握程度:尤其要知道新规范与以前规范的在一些主要问题上的区别,能够应用规范指导设计;对于各种规范尤其是新的暖通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熟练掌握。空调基本概念清晰,理论基础扎实;对目前的空调水系统、空调风系统的特点有较多的了解,掌握设计计算的方法(包括常用空调、通风设备的选择计算);重要数据最好能记住,一般数据和公式要知道在何处能够查到。主要的原因是:尽管考试并不会直接考这些数据,但尤其在对计算题选择答案时,多半会用到一些公式和相关数据。有时一个问题可能在书中的多处有相关的地方,这就要靠平时对此问题的理解,才能尽快从书中找出来所需要的东西。作为注册考试,只是对资格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在考题的难度上可能不是很大(不等同于考研),但可能要求的面较多,涉及面广。由于大家在单位所从事的工作都有局限性(比如民用设计院的同志对工业通风包括除尘、洁净等可能不熟悉,工业院的同志对民用建筑的空调系统了解相对偏少,南方的设计院对采暖系统接触不如北方设计院等等),因此建议对平时工作时接触较少的内容多用一些时间。,注册委编考试复习教材基本上已包含全部考试的内容(非正式情况了解)。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想对教材本身逐一进行介绍。主要的思路是:根据我对大纲的理解结合教材的内容,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哪些是要掌握的、哪些是要熟悉的、哪些只需要了解(在今天也会结合到一些具体问题来谈个人的想法)?因为这是第一次考试,目前无人能了解考题的情况和考题的内容,所以这些讲解是否能够完全(或者说大部分)针对考题,无法判定。总而言之,如果参加考试的人员能够将教材的内容学好并且能够灵活的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相信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所以重点还在于各位自学(和相互交流)。介绍的重点还是从满足实际工程空调设计的需求出发而不是重点讨论可能出的考试题。同时,在应用设计理论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对于同样一个问题,要能做到举一反三同样的问题,可能出题方式不同出题一般不会直接的去问答,可能会绕一些弯子,考核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当前有争议的问题通常不会在考题中出现,因此在讲解中一般也不会过多的提到。但对于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中非常明确的问题(而不是有争议的问题),则一定要清楚。另一个要提醒的是:据了解这次考试设有通过率限制水涨船高,与考大学的录取情况相似(但本人不知道通过率为多少)。因此,考试中要尽可能的按考试的要求将所有问题进行回答,才有可能尽量提高考试成绩。另外,据了解:教材、规范等都可以带进考场,因此,关于一些具体的数据(尽管从设计来说有些关键性的数据需要记住),如果记起来有一定困难的话,至少要比较熟悉,能在考试时非常快的查找到,否则时间可能不够。,*根据上述大纲介绍,关于空调房间维护结构建筑热工要求 相关主要规范部分内容(不完全)(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第条条,注意不同条件下的取值比如第条中关于外窗遮阳系数的规定(严寒地区0.8,非严寒地区0.6)。(2)旅游旅馆建筑热供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93)。(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2考试复习教材P281P284注意P284页表3.1-9。熟悉玻璃太阳光学性能所包含的几个主要参数: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玻璃的“温室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由于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引起。掌握围护结构的热阻R0及传热系数K0计算方法。热惰性指标D、衰减倍数0、延迟时间0的意义热工规范名次解释。热惰性指标表征围护结构对温度波衰减快慢程度的指标,越大热稳定性越好。但要注意的是:K值与D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K小并不一定表示D大(D与材料的蓄热系数有关);衰减倍数在室内空气温度稳定时,室外温度谐波波幅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谐波波幅的比值,反映墙体抵抗室外温度波动的能力。延迟时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出现温度谐波极值的时间与室外温度谐波出现同性质极值的时间差,这将影响逐时空调负荷的大小。,*考核试题(35题):计算空调房间围护结构传热量时,采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答案:A)计算屋顶传热量时,采用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正确答案:应为综合温度)计算外窗传热量时,采用夏季空调室外计算逐时温度,计算外墙传热量时,采用夏季空调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度,计算内隔墙传热量时,当邻室为非空调房间,采用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二、室内空气参数(熟悉确定原则),要分清舒适性空调与工艺性空调,要求是不一的“舒适性”以人为本,“工艺性”以工艺为主。在舒适性空调中,主要考虑人的“舒适性”问题(见教材P277P279);同时,还要分清不同的场所(以及甲方的要求)等。在工艺性空调中,重点要考虑温、湿度的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由此确定相应的送风温差和换气次数)。关于人体的热舒适性熟悉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几个主要空气参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周围物体表面温度。并了解上述各参数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的机理;了解评价指标PMV、PPD的定义和相互关系;了解民用建筑中,几个主要污染物的允许浓度。,三、空调冷(热)、湿负荷及平衡,了解负荷形成机理明确得热量、冷负荷、除热量的概念区别(尤其是前两者);*考核试题(34题):空调负荷计算中,有得热量和冷负荷之分,二者区别的实质为下列哪一项?(答案:B)得热量考虑了建筑围护结构等的蓄热,(冷负荷也考虑)冷负荷为某时刻房间空气的对流的热量,得热量考虑了室内人体、设备等的散热量,(冷负荷也考虑)冷负荷计入了太阳辐射得热量。(得热量也考虑)熟悉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相对湿度的取值要求,熟悉室外逐时温度的计算公式;熟悉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公式并明确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熟知得热量、冷负荷、湿负荷计算时应包括的内容,了解具体计算方法。明确不同风系统情况下,系统冷负荷与房间冷负荷的关系和区别。定风量系统系统冷负荷等于所负担的各房间冷负荷的逐时最大值之和;变风量系统系统冷负荷取所负担的各房间冷负荷的逐时值之和中的最大时刻值。,关于热、湿平衡与风量平衡,重点注意热湿比的含义,能够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空调房间的热湿比(注意其中的余热为全热)。对热湿比的正、负含义明确通常房间冷却时定义为正,房间供热时定义为负。熟悉房间(或风系统)送风量的精确计算方法(三个公式):全热冷负荷 显热冷负荷 湿负荷 G=(kg/h)hn ho Cp(tn to)dn-do设计中有时需要对上述计算的风量G进行换气次数的校核。利用上述公式计算时,还要注意:送风温度不一定是“机器露点”时的温度,这与房间的空调精度有关,见教材表3.2-3(此表最好能记住)。关于空调房间的风平衡,见暖通规范第条。工艺性空气调节,空调区空气压力按工艺要求确定;舒适性空气调节,压差510Pa,不应大于50Pa。,空气处理,熟悉描述湿空气的主要参数。压力(包括干空气分压力和水蒸气分压力)、温度、相对湿度、含湿量、比焓等主要参数(尤其是后四个)的定义,掌握几个参数的相互关系及相应的计算公式:含湿量计算:0.622Pqd=(kg/kg干空气)B Pq注意单位:分母中为干空气而不是湿空气含湿量的定义。比焓反映湿空气能量状态的一个物理量,计算公式 h=1.01t+d(2500+1.84t)(kJ/kg干空气)关于相对湿度,要明确了解它所反映的是空气的那方面的特性饱和程度,同时明确100%相对湿度的意义达到饱和,空气相对湿度不可能高于100%。,掌握焓湿图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设计之中重点之一,明确焓湿图的来源:湿空气的四个相关计算公式明确:在大气压力一定的条件下,知道空气的上述任何两个参数后,即可在焓湿图上定出空气的状态点并查出其它参数。注意湿球温度与露点温度的问题。在确定空气状态后,能够在焓湿图上求出空气的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熟悉热湿比的意义,对几种主要过程要重点掌握,同时要了解目前常用的空气处理方式所对应的过程和采用的设备方式:,等湿加热通常采用表面式加热器、电加热器等等;等湿冷却通常采用表面式冷却器(但不使处理后的空气达到饱和);,等焓加湿采用喷循环水的方法,水温为加湿前的空气的湿球温度;在工程设计中,目前的一些水加湿器(如高压喷雾、湿膜等)接近等焓加湿(取决于水的温度),等温加湿采用低压蒸汽,当蒸汽压力过高时成为明显的“升温加湿”;,减焓减湿采用表冷器(或冷水淋水室),处理后的空气温度低于处理前的空气的露点温度。此处要注意空气的露点和通常所称的“机器露点”的关系,明确后者的含义由于表冷器的旁通系数原因,一部分空气没有经过充分冷却就离开了表冷器,使得最后的空气处理点(已除湿和未除湿的空气混合)不在100%线上。,能够熟练的通过计算或者焓湿图作图求出两种不同参数的空气混合后的状态点。明确耗冷量、耗热量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到的系统冷负荷),注意它们与冷负荷、热负荷(即教材中提到的房间冷负荷)的区别。冷负荷维持房间温度恒定时,空调制冷设备需带走的热量;耗冷量保证房间(或建筑)正常使用时,空调制冷设备需带走的热量;耗热量保证房间(或建筑)正常使用时,空调制冷设备需提供的热量;,*考核试题(36题):空调机组内表面时换热器(表冷器)的热湿交换过程,能进行三种空气处理过程,下列哪一组为正确?(答案:D:只能是加热或冷却)等湿加热、等湿冷却、绝热加湿,等湿冷却、绝热加湿、减湿冷却,减湿冷却、等温加湿、等湿冷却,减湿冷却、等湿加热、等湿冷却。,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计算耗冷量、耗热量两种主要情况的耗冷量计算:直流式系统(新风处理)Q=G(ho hw)2)一次回风系统,有两种计算方法:*照焓湿图的处理过程计算,是一种意义明确的计算方式(推荐设计时采用):Q=G(hc hl)式中:hc混合风比焓,hl“机器露点”(注意:hl不一定等于ho)。*按照热平衡式计算(耗冷量的定义式)。在一般情况下,耗冷(热)量等于冷(热)负荷加上新风负荷;当送风温度有限制而在系统内增加再热时,耗冷量计算时还要加上再热量此情况在有精度要求的工艺性空调系统中经常遇到。此处提到的“新风负荷”为:Qx=Gx(hw hn)。上述两种计算方法从本质上讲,结果应该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在id图上作图误差的原因,用id图计算冷量有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按照热平衡式计算冷量是一个准确值。但id图计算法可以使概念和处理过程非常明确,同时也可以得到许多实际设计中有重要用途的过程参数。耗热量计算的原则与上述相同。,考核试题(40题):某空调房间总余热量Q=3300W,总余湿量W=0.26g/s,室内空气状态为t=22,相对湿度为55%,当地大气压力为101325Pa,如送风温差t取8,送风量应为多少kg/s?(A)0.40.42kg/s,(B)0.30.36kg/s,(C)400420kg/s,(D)0.220.24kg/s 解题步骤:(1)计算热湿比:=Q/W=12692.3 kj/kg(2)在I-d图上作线,与t=14(送风温差8)交点为送风点O点,其参数为:iO=35.3kj/kg.(3)室内点焓值:iN=45kj/kg,(4)送风量计算:L=Q/(iO-iN)/1000=0.34kg/s。(故:答案(B)为正确答案)本题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给定的条件为总余热量,包括了显热和潜热,因此不能用L=Q/Cpt/1000来计算(公式中Q为显热答案(A)就是用上述公式来计算的到的错误答案),因此应采用I-d图来计算;(2)注意单位换算,本题中余热的单位是W,但I-d图中的单位通常是kj答案(C)就是单位错误造成的(计算公式也有错误);(3)注意送风温差的条件(t取8),答案(D)是按照“机器露点”送风来计算的送风点约12,不满足题目要求。,*考核试题(41题):某空调房间总余热量Q=3300W,无余湿量,室内空气状态为t=22,相对湿度为55%,当地大气压力为101325Pa,室外新鲜空气的比焓hw=82.5kj/kg,新风量Gw=0.098kg/s,该空调系统所需的冷量应为多少?(A)7.68.0kW,(B)6.87.0kW,(C)4.34.8kW,(D)无解。解题思路:本题实际上是在考冷负荷与需冷量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需冷量等于房间冷负荷加上新风冷负荷,因此本题的解决办法简化为: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新风冷负荷(等于新风与室内空气的焓差X新风量)3.675kW,再加上总余热量(3.3kW),合计:6.975kW答案(B)正确。据了解,部分人员选择了答案(D),其中一个原因是认为无法在I-d图上画出处理过程(新风状态点参数不全),因此无法确定混合点,也就无法计算混合点与处理点的焓差。实际上,如果按照一次回风的处理方法,在I-d图上是可以求出混合点的焓值的(将新风点定在新风等焓线上的任何一点均不会影响混合点的焓值只是温度不同!),这样也可以计算出需冷量,只是过于复杂。如果概念清楚,此题计算非常简单。(据了解,也有个别同志由于对本题要考的中心思想在理解上的原因,选择了(D)而出现“考试错误”,因此,正确的理解而不能将问题复杂化有时候需要一些“考试经验”来帮助,是非常必要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广义来说,包括一切空调建筑所使用的方式(或系统形式),因此以空调系统形式来称呼,个人感到更为确切,避免引起误会。空调系统形式及分类方式熟悉三种分类方式:(1)按空气处理设备的位置情况来分类;(2)按负担室内负荷所用的介质种类来分类;(3)按集中系统处理的空气来源来分类。熟悉各种系统的特点。重点:(1)全空气系统,(2)空气水系统,(3)直接膨胀式空调系统。空调风系统(本节的重点)掌握一次回风系统的流程,能够在焓湿图上画出一次回风系统的处理过程,尤其要注意的是:,夏季处理过程中,设有再热时的处理方式(包括风机或管道温升引起的情况)以及由于过程线太平坦时(与L无交点的情况);,“机器露点”的选择原则90%95%。在有除湿要求时,通常情况下不能考虑无露点送风。掌握新风量的确定原则(三个因素):(1)卫生要求(人均新风量要求),(2)房间正压要求(指通常情况下工艺另有要求除外),(3)不小于总送风量的10%。从实际了解的情况来看,夏季过程计算一般人员都比较熟悉,因此冬季过程部分要适当充实一下,其中有两点要注意:(1)不同加湿方式(重点是等温加湿和绝热加湿)时的处理过程;(2)冬季室外温度过低时,注意混合点的状态,如果已经落入饱和区,应对新风先进行预热(或者教材P298中提到的预热情况)。熟悉二次回风系统的原理和节能的机理(在送风温差有限制时,一次回风系统要求采用再热来达到,二次回风系统则通过改变二次回风量来调整送风温度,减少了再热量。但要注意的是:二次回风系统的“机器露点”低于一次回风系统的“机器露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要求供水温度降低对冷水机组的能耗不利)和适用条件(个人认为最好是冷水进水温度不要求降低时使用关于冷水温度要求,在暖通规范条第一款有规定)。,熟悉变风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节能机理系统构成:空调主机+变风量末端装置+合理的自动控制系统。2)末端装置的特点:(1)一次风量随控制的空调区温度自动调节;(2)可设定最大风量与最小风量;(3)不用时可以全关;3)了解常用末端装置的形式(目前应用的基本上都是压力无关型)及其主要特点及其应用范围:(1)节流型;(2)风机动力型(分串联合并联两种形式);(3)带再热型(其中包含前两种形式);,掌握系统节能机理:由于各末端风量的变化,通过适当的控制措施后,使空调机组的送风量做相应的改变。与定风量系统相比,在低负荷时节省空调机组内送风机的运行能耗(也有的采用末端风机同时变速,但使用实例相对较少);掌握系统设计风量的确定原则(前面已述)和各末端风量的确定原则;,关于空调内、外区的划分,1.应该明确的是:空调内、外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情况,内、外区特点的出现与建筑的平面布置、适用要求等条件有关,与采用的系统形式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在解决内、外区的问题上,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已;2.关于内、外区划分标准,目前没有较为统一的结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房间分隔的情况;(2)对象特点负荷计算和负荷平衡情况;(3)一些标准对此有原则性规定。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掌握系统构成、特点及优缺点,熟悉风机盘管的常用形式和特点;了解常见的新风不同送风方式时,系统的焓湿图处理过程(尤其是新风直接送入房间时);熟悉在上述不同方式时风机盘管冷量和新风冷量的分配关系。(教材P322),水环热泵系统,掌握水环热泵机组的工作原理;熟悉水环热泵系统的特点、主要节能机理以及适用范围;,水环热泵主要节能机理:在冬季,建筑内存在较多内部发热量的情况下,一部分机组供冷而另一部分机组供热时,通过循环水管的联系,使冷、热量在建筑内得到转移(按需分配),这样可以在一定时段内取消或减少外界提供给建筑的热量。适用范围(从节能观点来看):建筑内存在较为稳定、可观的内部发热量。3)能够通过热平衡方程计算水环热泵系统的冷、热量(尤其是辅助热源用量)。辅助热源热量(设计值):Qf=Qr Qn QN 式中:Qr 建筑冬季计算耗热量,Qn 建筑冬季内部发热量,QN 所有水环热泵机组的耗电量之和;4)对循环水水温的要求。暖通规范条:1535;5)由于设水环热泵系统的建筑通常不再设其它空调系统形式,因此要了解该系统的新风供应及处理方式:热回收方式、混风方式(要注意此时应对使用工况与标准工况的差距进行修正)、冬季循环水预热或辅助热源加热的方式。,变制冷剂流量分体式空调系统(VRF),(1)掌握系统构成及技术特点:构成:室外主机+冷媒管道+室内机(通常为多台)技术特点(其它特点不详述):(1)属于直接膨胀式空调系统;(2)室内机通过电子膨胀阀自动控制供液量,满足所负担的空调区的温度要求;(3)室外机根据各台室内机的供液需求,自动改变压缩机转速而改变系统的制冷剂流量,达到节能的目的;(2)了解设备选择及容量修正的内容。尤其要注意的是:室外机所谓“130%”容量配置问题,这并不是说选定的一个室外机可以达到其额定冷量的130%,而是指在考虑各室内机的同时使用系数、逐时性负荷系数等原因下,所有该系统内的室内机安装容量的总和一般情况下可以为系统室外机容量的130%。但这不是绝对的,“富裕”部分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系统的设置情况,也就是说:当系统的总冷量逐时最大值不超过室外机容量时,上述130%才是可用的。(3)了解该系统的几种常用的新风供应及处理方式:热回收、单独集中处理、室内机混风方式。,户式空调系统,户式空调系统从特点上相当于一个小型的集中空调系统或者VRF系统。(1)了解三种基本形式(风管系统、水管系统和制冷剂系统)及其合适的应用范围和场所。(2)个人认为这不是重点。,风道与绝热(保温、保冷),熟悉常用风道的材质及特点:钢板风道、非金属风道、土建式风道等。了解常用钢板制风道的规格,熟悉风道设计计算的内容,了解常用的风速范围。熟悉评价绝热材料性能的基本指标(尤其是导热系数和防火性能要求)。掌握保冷材料的防结露厚度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空调设备及其选择(这里提到的空调设备主要指空气处理设备或空调风系统中的相关设备),了解热、湿处理设备的分类及其特点(包括优缺点)直接接触式:喷水室、各种加湿器、吸湿剂等。间接接触式:表冷器、表面式加热器、直接膨胀式蒸发器等。几个重要的热、湿处理过程在前面已经提到,了解固体吸湿剂和液体吸湿剂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了解空气过滤器的几种主要分类:初效、中效、亚高效及高效及其具体的形式,熟悉表征空气过滤器特征的几个主要参数过滤效率、过滤器的穿透率、过滤器阻力、容尘量等。风机盘管供冷量选择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目前的风机盘管资料中,大都是按照国家标准的工况来提供参数的,当用于实际工程时,需要校核实际工况下的参数,不能直接用标准工况的供冷量来选择(包括显热冷量和全热冷量)。,空调设备及其选择(这里提到的空调设备主要指空气处理设备或空调风系统中的相关设备),组合式空调机组熟悉机组的构造、组成以及基本的功能段组合方式。明确知道在工程设计中,选择组合式空调机组时所需的主要参数:风量、冷量、热量、机外余压、电机容量、进/出水温度、进/出风温度(冷却时还包括湿球温度)、加湿量及加湿设备、过滤器要求、尺寸要求、接管方向要求、盘管水阻力限制、噪声要求等等。作为设计人员,我认为提出要求参数即可,其它的涉及到满足这些参数的设备构造参数应由厂家提供(不同厂商在满足统一参数是的构造可能是不一样的,而设计院又没有权利指定厂商)。但设计人员应了解关于机组的一些合理的参数,如:迎面风速(2.5m/s)、管内水流速(0.61.8m/s)、常用的进/出水温升(5)、冷却时出风温度与供水温度的关系的规定(不小于3.5)等等。但是,从为了考试的角度来看,对于冷、热盘管的选择性计算和校核性计算步骤(包括热工计算和阻力计算)也要熟悉和基本掌握(教材P333P338),并熟悉影响换热器传热系数的几个主要工程参数面风速、水流速等。掌握表冷器和喷水室对热交换效率系数和接触系数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根据焓湿图能列出上述系数的定义式。熟悉喷水室喷水系数的定义及其计算。,直接膨胀式空调机组(包括热泵形式)明确知道在工程设计中,选择直接膨胀式空调机组时所需的主要参数:风量、冷量、热量、机外余压、电源(包括电压和容量)、冷量调节范围要求、冷(热)盘管进/出风温度(冷却时还包括湿球温度)、加湿量及加湿设备、冷凝器冷(热)工况时的工作条件、热泵最低室外工作温度条件、过滤器要求、尺寸要求、接管方向要求、盘管水阻力限制、噪声要求等等。风机选择(这里提到的风机,不仅是空调机组内的风机,也包括其它通风系统所用的风机)注意输送空气的性质(尤其是温度要求);注意使用地点,对于高海拔地区,需要对其质量流量进行密度修正;选择风机一般应提出的参数:风量、风压(全压或静压)、电源、噪声要求等。熟悉各种类型风机的工作原理:离心式、轴流式等。,空调冷、热源设备及水系统,熟悉确定空调冷、热源及其设备的基本原则。在暖通规范及教材P399P400种有详细叙述。重点要放在对于不同的应用条件上,注意暖通规范中各条文文字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对采用电能作为供热热源,要注意其使用条件。熟悉对几种主要的冷源装置(离心机、螺杆机、往复机、吸收机、直燃机和风冷机组含前三种机型)的主要特点、工作原理、工作范围以及适合采用的容量范围。了解上述机型的COP范围。(暖通规范表和教材P402P406。了解部分负荷下对机组的评价方法(IPLV和NPLV的来源和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注意几个工况点的负荷率值)。熟悉各种冷源设备的容量调节方式往复式调节压缩机台数或者单台气缸数,有级调节;螺杆机调节压缩机台数或者单台的滑阀,可做到无级调节;离心机通常是调节进口导叶开度,个别的调压缩机转速,无级调节;吸收机调节热源参数(通常是热源流量),可无级调节;直燃机调节燃料供应量或燃烧器数量,实际产品分有级和无级调节两种情况;,了解冷却水温变化对冷水机组的性能影响(尤其是对吸收机)。熟悉风冷热泵的特点、选择时的影响因素,掌握风冷热泵选择时对容量的修正方法(尤其要考虑由于除霜引起的供热量修正)。熟悉设计冷、热源机房时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1)面积要求;(2)隔声要求;(3)大型设备的运输与就位;(4)检修空间;(5)结构荷载(尤其是机房不在建筑的最底层时);(6)管道荷载;(7)排水设施;(8)通风换气要求;(9)防火与防爆要求(后者主要针对直燃机或燃油燃气锅炉房);(10)运行管理要求。,空调水系统,熟悉空调水系统的基本形式:开式、闭式、两管制、四管制、同程系统、异程系统等。掌握闭式两管制及四管制系统的基本特点,熟悉两管制和四管制各自的应用范围。目前大多数民用建筑工程采用的是闭式系统原因:减少水泵扬程、平衡末端压差、保持水质等;掌握闭式系统的压力分布情况,能够熟练计算闭式系统内各指定点的压力计算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遗漏静水压力值的影响。举例如下:,求上图A、B、C、D、E、F、G各点在系统正常工作时的压力。方法:从G点开始沿水流方向计算较为方便:PG=40M,PA=40+30=70M,PB=7010=60M,PC=6033*5=42M,PD=4223*5=25M,PE=253=22M,PF=222+20=40M。(注意:上图只是举一个例子,不是实际工程的参数)。,掌握一次泵定水量系统和一次泵变水量系统各自的特点、本质的区别。一次泵定水量系统的两种形式:(1)末端不设控制阀,(2)末端设三通控制阀;这两种形式都只适合于设置冷水机组台数较少的情况(不超过两台);,一次泵变水量系统(重点)变水量主要针对用户侧而言的。其显著特点是:随着末端(用户侧)水量的变化,设置压差控制的电动旁通阀,维持冷水机组的流量基本不变,以保证冷水机组的安全运行。电动旁通阀的设置原则:保证冷水机组的最低安全运行流量。在以前的冷水机组中,绝大多数要求安全运行流量是设计流量(即:冷水机组不能做变水量运行),这时旁通阀的流量就是一台冷水机组的流量;近年来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厂商提出了关于冷水机组变水量运行的可行性,也有一些明确提出了其最低流量的允许值(如50%60%),这时旁通阀的设计流量就应按照此最低流量的要求来设计。上述后一种情况下,实际上已经是目前行业内正在讨论的关于“一次泵系统冷水机组变水量运行”的问题。,熟悉二次泵系统的基本形式及工作原理,了解其节能机理与一次泵系统相比较。了解两种不同形式的二次泵系统形式(集中二次泵组和分区分环路设置二次泵(组)的使用特点。,注意一、二次泵的平衡管(盈亏管)位置以及二次侧系统的变流量方式。熟悉一次泵系统和二次泵系统各自的适用范围(暖通规范条:“中小型工程宜采用一次泵系统;系统较大、阻力较高,且各环路负荷特性或阻力相差悬殊时,宜在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冷热源侧和负荷侧分别设一次泵和二次泵”)。注意暖通规范第条第条中关于一些具体数值的规定。,熟悉冷、热水机组的容量及台数配置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原则:负荷特点及总冷、热量;机组形式及运行效率尽可能采用高效机组;最低需冷量要求;能源结构;机房面积及其它实际布置尺寸的影响;运行管理及甲方要求。水系统的分区水平分区主要是根据建筑群的功能和使用特点来划分的;高、低分区:熟悉两种不同的分区方法:(1)高、低区完全为独立系统(独立冷、热源设备)优点是设计简单,空调水温相同等;缺点是由于冷热源设备(主机)上楼,对施工安装和运行噪声的控制不利且综合能效可能有影响;(2)高、低区通过中间的换热器来分开(冷、热源通常集中在低区)优点是: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运行管理相对方便等;缺点是:二次水水温达不到一次水温的要求,使末端设备型号可能加大。设备的承压这是高、低分区的最重要原则之一;过高的设备承压要求会使设备造价大幅度提高,且对施工的技术要求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当高、低区通过换热器分区时,尽量使低区负担较大的范围(当然也要结合建筑平面的具体情况确定)。就一般情况来看,超高层建筑(大于100M)应进行分区,且超高层建筑应设有避难层可以作为分区层(热交换器设于此层较好)。,空调冷却水系统,熟悉冷却水系统的基本形式;注意冷却水泵扬程的选择;由于目前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很少有在地下设置及水池的系统形式,因此水泵扬程应该是系统阻力加上进冷却塔的水压要求(或者塔的水流阻力对于蒸发式冷却塔);强调指出:水泵扬程必须经过计算!了解几种常用冷却塔的特点:逆流塔、横流塔、蒸发式塔和引射式塔。注意:不同形式冷却塔选择时,安装高度对系统的影响。,管道设计计算掌握管道阻力计算的基本知识,熟练应用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计算公式;掌握水力平衡的条件和要求(规范条)。了解常用管道的设计流速选择,熟悉管道及系统性能曲线的特征。水泵掌握离心式水泵的基本知识及水泵性能曲线特点;能够应用图形分析水泵工况的变化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一次泵定水量系统和一次泵变水量系统(压差旁通阀控制方式)在负荷变化过程中,水泵工况点变化的区别两个系统是不一样的。了解二次泵系统变速调节过程的水泵工况变化。熟悉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的水泵扬程选择:强调指出:水泵扬程必须经过计算!开式系统:水泵吸水管及供水管阻力+扬水高度;闭式系统:最不利环路的循环阻力。水系统附件及管材熟悉常用的补偿器形式和特点(尤其是波纹管补偿器);掌握补偿器的设置原则及管道的热位移计算方法;了解固定支架和滑动支架的受力计算的影响因素。了解几种常用水系统阀门等附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闸阀、截止阀、止回阀、软接头、蝶阀、过滤器、自动排气阀等);熟悉常用管材的适用范围,尤其注意:凝结水管应采用热镀锌管或塑料管。了解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化学法和物理法。对由于水质不良造成的影响有较清楚的认识。熟悉水系统定压点的设置位置和常用的定压装置。定压点:通常应设于水泵入口。当不至于使系统产生负压的前提下,也可以设于其他位置(如前述空调水系统图中的E点);定压装置常用形式:闭式定压罐和开式高位膨胀水箱,了解这两者的特点;掌握膨胀管和膨胀水箱中循环管的设计原则,其中最重点的一条:严禁安装阀门。,自动控制,熟悉负反馈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常用控制器的调节规律(双位控制、比例控制、比例积分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等);熟悉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温度、湿度、压力、压差、流量传感器等);分清连续量传感器与开关式传感器的适用范围。对温、湿度传感器,要了解常用的形式(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热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湿度传感器:干湿球温度计、湿敏传感器等);对压力、压差、流量传感器,要熟悉器安装位置的要求压力或流速稳定区域。,调节阀重点,熟悉暖通空调系统中所采用的几种主要的调节阀的理想特性及其应用场所,熟悉选择阀门理想特性时所遵守的原则使系统的输出与输入的变化尽可能成线性关系。具体来说,调节阀的开度就是输入,输出则区分具体应用情况:对于以流量控制为主的对象(如控制水量、蒸汽量等),输出就是流量,典型的控制情况如:水系统压差旁通阀、比例式加湿器等;对于冷、热盘管,其输出为热量。,调节阀,双位式阀通常用于风机盘管的温度控制,在湿度控制静度要求不高时,也用于加湿量的控制;注意:双位式阀本身的特性并不一定是快开特性,但快开特性的阀门通常可用于双位控制之中。直线特性阀常用作为压差旁通阀,也用于控制蒸汽流量或蒸汽加热器或换热器的换热量;等百分比阀常用于采用水为冷、热媒的冷、热量控制之中;之所以要采用等百分比阀,是因为通常来说,冷、热水盘管的特性呈现非线性特性,需要采用等百分比调节阀来补偿。抛物线阀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应用较少;,掌握阀门流量系数(有的资料中又称为“流通能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熟悉阀权度的定义,了解在一定阀权度情况下各种流量特性阀门的实际工作特性的变化趋势(以下举直线阀和等百分比阀来说明)。了解阀门可调比的定义。通常国产阀门的可调比为30;了解常用阀门执行器的形式(电磁、电动、气动)、动作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设计中注意阀门对关阀压力(close-off rating)的要求。关阀压力的含义是:在阀两端规定的此压力(实际上是两端压差)的范围内,阀门能够正常的打开和关闭,如果实际使用的系统中,阀两端压差超过此值时,则无法正常打开和关闭。通常设计是要提出此要求。就空调水系统来看:供、回水压差旁通阀受到的压差是最大的,因此许多情况下采用了双座阀(有时也称为压力平衡阀)。,能够绘制几种主要设备(或系统)的控制原理图这里提到的“控制原理图”,实际上是提出控制要求而不是真正的控制接线原理(电气控制图)。因此,首先设计人员需要对被控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明确了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之后,原理图就能较轻松的绘制出来。因此,首先需要明确设备(或系统)的运行方式,然后即可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机盘管基本的控制要求:三速开关加上双位式温控阀。新风机组基本的控制要求:1)根据送风温度控制盘管两通电动阀;2)根据送风湿度(或房间湿度)控制加湿器;3)风机、风阀等的联锁、4)寒冷地区防冻温度控制;5)风机、过滤器压差监测(状态监测)、6)其他需要的参数监测。空调机组基本的控制要求:1)根据回风(或室内)温度控制盘管两通电动阀;2)根据回风湿度(或房间湿度)控制加湿器;3)根据室内、外焓值比较对新风阀、回风阀、排风阀的开度控制(变新风比系统);4)变风量系统的风机转速控制及新风量的控制;5)风机、风阀等的联锁、6)寒冷地区防冻温度控制;7)风机、过滤器压差监测(状态监测)、8)其他需要的参数监测。变风量末端基本的控制要求:1)根据室内温度控制一次风阀;2)再热盘管电动两通阀的控制(带再热盘管的末端)或电再热量控制(带电再热装置的末端,通常为开关控制);3)风量、风阀开度、室温等参数的监测。了解压力无关型变风量末端的工作原理。一次泵变水量空调水系统的控制与监测的基本要求:1)设备及附件的联锁(如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风机、电动蝶阀等);2)根据供、回水管的压差控制旁通电动阀;3)根据冷却水回水温度控制冷却塔风机的启停(或变转速控制);4)冷却水回水温度过低时的旁通电动阀控制(当制冷系统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游工作的需求时);5)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6)其他需要监测的参数(如冷水机冷冻水及冷却水供、回水温度,冷水流量及系统冷量测量等)。,二次泵变水量空调水系统的控制与监测的基本要求:1)设备及附件的联锁(如冷水机组、一次泵及冷却泵、冷却塔风机、电动蝶阀等);2)根据供、回水管的压差控制二次侧旁通电动阀或者二次泵的转速;3)根据冷却水回水温度控制冷却塔风机的启停(或变转速控制);4)冷却水回水温度过低时的旁通电动阀控制(当制冷系统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游工作的需求时);5)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6)其他需要监测的参数(如冷水机冷冻水及冷却水供、回水温度,冷水流量及系统冷量测量、盈亏管的水流方向测量等)。热交换器及热水系统控制与监测的基本要求:1)联锁启停;2)根据二次侧供水温度控制一次热媒的流量;3)根据热水供、回水管的压差控制旁通电动阀或者热水泵的转速控制;4)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5)其他需要监测的参数(如一、二次侧热水供、回水温度,热水流量及系统热量测量等)。所有的控制系统都应设有故障报警,同时也应设有手动与自动的模式转换和现场控制与中央集中控制(当设有中央集中监控系统时)的模式转换。通常的原则是:采用现场就地控制时,中央集中控制不能起作用。,建筑自动化系统了解关于智能建筑的基本情况,对所谓“3A”、“5A”等称呼了解其实质内容;基本熟悉BA系统的主要功能。,空调系统的消声与减振,了解几个关于声波的基本概念:声强、声压、声强级、声压级、声功率和声功率级等,注意声压级和声功率级的区别及其测量方法。熟悉倍频程的含义,了解暖通空调中常用的倍频程的频率(8个:638000Hz)。熟悉常用房间的噪声标准,掌握NC、NR和LA几种评价标准的常用关系:LA=NR+5=NC+10了解影响暖通空调设备噪声的因素,熟悉多个相同噪声源的噪声叠加计算方法。掌握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的消声机理:阻性消声器利用材料的吸声性能使声波衰减。适用于中、高频的消声,常见的形式有:管式消声器、片式消声器以及折板式消声器等。抗性消声器利用声波通道的突变,使某些频率的声波反射回声源而起到声波衰减的目的。适用于中、低频,常见的有空腔式、共振式等。熟悉空调、通风系统的消声设计和计算程序和消声器设置位置要求。熟悉隔振设计的基本原则:通常分为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