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背诵、默写课文。重点,涉及积 累拓展五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品味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 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难点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 事频繁,岑参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 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 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 派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 南二安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 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 元代文学家。代表作有三事忠告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二】背景资料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 版)。题目是后入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 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 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1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岑参住在轮台时,友人武判 官要回长安,岑参便作了这首诗送别。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辛弃疾曾被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 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宋朝军队与金人对垒的地方。 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 背景下写成的。过零丁洋当作于1279年。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 俘。第二年,文天祥过零丁洋时元将张弘范逼迫他招降坚持抵抗的张 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作此诗以明志。元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 去赈济灾民。在赴陕途中,他目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愤愤不平,遂散 尽家财,尽心尽力救灾,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山坡羊潼关怀古 是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三】常考文言知识速查(一)重点字冢(Zhng) 狗窦(du 6)雉(Zhi) 饴(yi)舂(Ch ng)谷 羹(g。ng)狐裘(qi u ) 掣(Ch )踌躇(Chd) 兜餐(mu6) 寥(IidO)落 阑(Idn) 干(二)古今异义L将军角弓不得控【古义:拉开(弓弦);今义:控制】2.中庭生旅谷(古义:植物未经播种而生;今义:在外地做客、 旅行)(三)通假字不知饴阿谁(“饴”同“贻二送给)【四】教材预习问题速查问题1: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有古乐府、歌行、律诗,还 有词和曲。朗读课文,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示例】朗读略。诗歌类型特点古乐府叙事性强,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普通人民的 生活和感情,形式自由,语言朴素自然。歌行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一般 比较自由,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律诗句数固定。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 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讲 究平仄。律诗各句的构成规则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相对, 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 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 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要求对仗。对仗的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词性要相对。词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宋词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 就。按照风格一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 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 个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相应的要求。问题2: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参考答案:略三、课文精读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坂,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十五” “八十,,相对照,突出了老兵“从军征”的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突出了 兵役的繁重。一个“始”字,也表明老兵盼归家已久。】【“家中有阿谁? ”的追问,推出聚焦点一一家。几十年过去了, 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诗歌选取的意象:松柏、冢、兔、雉、中庭、旅谷、井、旅葵。 作用:衬托出荒凉的景象,烘托人物悲凉的心境。】【满眼荒凉、破败的景象,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战祸和人民被 统治者奴役的痛苦。】【最后四句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对与家人团聚的期盼以及最终失 望哀伤的心情,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注释: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冢:坟墓。累累:众多的样子。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雉:野鸡。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井:这里指井台。旅葵:野生的葵菜。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持:拿着。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一时:一会儿。饴:同“贻”,送给。译文:十五少年郎,被征去打仗直到八十岁,才让回故乡。音讯早断绝, 不知啥情况。半路问乡人:“我家怎么样? ”“请你往远看,松柏已成 行。坟墓个挨个,老少都死光J摸索到家里,满眼皆凄凉:野兔钻 狗洞,雉飞绕屋梁。院中生野谷,葵菜长井上。拾谷舂成米,采葵作 羹汤。坂菜马上熟,不知叫谁尝。走门向东看,泪落湿衣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中军置酒饮归客, 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都护铁衣冷难着。愁云惨淡万里凝。胡琴琵琶与羌笛。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上空留马行处。【开头两句描写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 “折”开窍风势 之猛,“即”表明冬天来得格外早,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 天飞舞的景象。】【“忽开”运用比喻,写雪后美景,以春景比冬景,以梨花喻 冬雪,新奇贴切,写出了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 积极向上的情怀。】【“愁云惨淡万里凝”为送别酝酿了 “愁”的气氛,把边塞战士 的军营置于辽阔的背景中,给人奇异壮伟的感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 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 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 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 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 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 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注释:武判官: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 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 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2)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 花开了一样。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 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 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6)狐裘:狐皮袍子。锦衾(qin)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 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衾,被子。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 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难着:一作“犹着”,一作“犹著二瀚海:沙漠,这里当指轮台附近的准嚼尔盆地沙漠。阑干:纵 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这句说大沙漠里 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惨淡:昏暗无光。QD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 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胡琴:泛指西域之琴,不是现在的胡琴。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 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14)“风掣”句: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一言旗被风往 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掣,拉,扯。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 是同一地方。天山:一名祁连山,横亘新疆东西,长六千余里。(16)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7)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18)空:只。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 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 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 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 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 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开篇一问表达了词人悲愤的心情。想到中原地区已落入金兵之 手,词人触景生情,故而发问。上片运用设问手法,从时间和空间角 度出发,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悠悠”“滚滚”两个叠词加重了感彩, 增强了韵味。】r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J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 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 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 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开篇这突如 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 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 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 ” 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 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 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J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J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 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 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 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 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 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 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 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 政权相似。显然,作者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 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接下来,辛弃 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 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 谁敌手? ”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 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作者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 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 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对 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作者却把孙权作为 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 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 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 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 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 挞。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 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 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一世之 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 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 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作者在这 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 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 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 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 人。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 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 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 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 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词人 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而且在写法上这一 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 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 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 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 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 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 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 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 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 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 之大手笔也。】注释:南乡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有单调、双调两体。 此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 长江,三面环水。望:眺望。神州:这里指沦陷的中原地区。(4)北固楼:即北固亭。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6)悠悠:形容漫长、久远。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万兜(d 6 u) 鳌(m6u):犹言千军万马。兜鳌,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 这里代指士兵。(8)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10)曹刘:指曹操与刘备。(11)“生子”句: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J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 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 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 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英雄谁 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 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絮, 惶恐滩头说惶恐, 人生自古谁无死?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 零丁洋里叹零丁。 留取丹心照汗青。【首联高度概括了自己被俘前所经历的“辛苦遭逢”。“起一经” 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 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 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 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文天祥举兵抗元,四年转战,尽管他率部力战,但终因“朝廷姑息牵 制之意多,而奋发刚断之义少”,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虽艰苦卓绝, 然屡屡失利,最终“干戈寥落”,官兵星散,自己竟被元人擒获。这 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文天 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颔联紧接首联,以对现实 概括而形象的描写,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宋朝自临安弃守, 恭帝赵 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 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是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 夫复立八岁的赵曷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 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 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国势已无可挽回,厄运亦不可逆转,对一个怀抱天下的爱国志士来说, 再没有比这更悲哀、更沉痛的了。颈联继而从颔联的“破碎”与“浮 沉”生发开来,以对两件令人痛心的具体情境的感慨,强化了诗人内 心的隐痛叙写。一件是一年前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 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那仓皇惶恐的一幕, 似在目前。另一件是此时身在囹圄的处境。昔日将士同仇敌性协力抗 元的情景已不复存在了,眼下只有文天祥一人,孤苦伶仃。前者为追 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 作为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 而作为阶下囚,只身在押,正经过零丁洋,故自叹伶仃。这里“惶恐 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 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 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 绕梁。诗人决心以死殉国,但是,诗人的死亡意识并不是凄楚哀伤的, 而是从容壮烈的。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 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J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 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 “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 逼人。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 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联壮语感召了后代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 而英勇献身!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由 于结尾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 歌。至此,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爱国志士与诗人的光辉形象跃 然纸上。】注释:零丁洋:水名,即“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口外。遭逢:遭遇。起一经: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 选拔而入仕途。一经,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经,经 籍。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Ii 0)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年。文天祥从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 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风飘絮:一作“风抛絮二絮,柳絮。浮沉:一作“飘摇”。萍:浮萍。(6)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惶恐滩。在今江西万 安境内赣江中,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极为险恶。景炎二年 ( 1277)文天祥兵败后,曾从惶恐滩撤退。惶恐,一作“皇恐”。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丹心照汗青:忠心永垂史册。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 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 已经度过四年。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 中无根的浮萍,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 现在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最终不免一死! 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 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作者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 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 围之中,着一 “聚”字展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 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 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着一 “怒”字形象地 表现出那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的回响。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 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把河水人格化,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 湃,还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第三句写潼关位 于群山和黄河的重重包围之中,“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 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可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 见所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望西都,意踌阖“,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 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 建都长安。作为数朝古都,其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 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 不禁令作者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 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砖皆荡然无存,想到 今番前去的任务,不禁感慨万千。“意”字形象地表现出思潮起伏、 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伤心 秦汉经行处”承上启下,想到秦人、汉人在宫阙里“经行”。“宫阙万 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 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 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 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 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 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 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千古流传 的名句。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 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 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 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 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亡,百姓苦”好理解,王 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 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 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 姓苦”,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 不论“兴” “亡”受苦的都是百姓。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 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 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 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 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 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四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 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此曲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 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 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 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如山坡羊骊山怀古(“赢,都做了 土;输,都做了土J)山坡羊洛阳怀古(“功,也不长;名,也 不长。”)山坡羊北邙山怀古(“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 唤不应J)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 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山 坡羊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 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注释: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山河表里:即表里山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 有大河,内踞丛山,形成险峻之势。表里,即内外,这里有相辅相依 之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 外河而内山J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 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 长安为西都。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 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蜘阖”“踌踞二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都城 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 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亡:指政权的衰乱灭亡。译文: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如同发怒一般吼叫着。内 接着华山,外连着黄河的,就是这潼关古道。远望着西边的长安,我 徘徊不定,思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昔 日的千万间宫阙如今都只剩下一片黄土。国家兴起,黎民百姓要受苦 受难;国家灭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难。四、课文整体点拨(一)课文主旨十五从军征描绘了 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 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 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表达 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因友人返 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 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 国之情。过零丁洋中,诗人叙述了自己的身世遭际和国破家亡的苦痛, 表明了自己以身殉国的决心。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描写潼关险要的地势,抒发了对历代 王朝兴亡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 情。(二)特色总结十五从军征运用白描.即景抒情。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 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交融,充满奇思妙想。本诗紧扣"雪"字生发奇思妙想。雪是写景的中心,以雪景衬托送 别,送别的场面中又描绘了雪景,情景交融,匠心独具。诗人笔下的 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笔描绘。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营造了 优美壮观的意境。全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崛,想象丰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层次分明,善于用典。全词层次分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意境。活用典故,毫无斧凿 痕迹。过零丁洋情感真挚,巧用修辞。本诗情感上先抑郁忧愤后悲壮激昂,始终把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 紧密联系在一起。颔联巧用对偶、比喻,颈联地名与心境妙合,成为 绝唱。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然后从万间宫阙化为废墟生发 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 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全曲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全篇问题探究1、【重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巧于炼字,生动传神,请结 合诗歌内容分析。点拨:诗人用词准确、生动,使本诗显得多彩多姿。巧用动词“卷”“飞”写出了塞外的狂风暴雪;“散”写出了雪花 的轻盈;“掣”写出了风的力量。巧用数量词“一夜”“千树万树”写 出了塞外天气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骤的壮美景观;“百丈”“万里” 用夸张的手法写景,勾画出壮阔的塞外雪景。巧用副词“即”显示了塞外雪早的特点,暗示了诗人的惊讶;“忽” 表明眼前景象出人意料,给人以突兀、奇特的感受;“不见”二字隐现 了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和人去迹留、徒增悲伤的情景;一个“空” 字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心情。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上、下片各运用了什么 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点拨:上片借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 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通过对古代英雄人 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面对金兵的入侵不敢抵抗、昏庸无能。3、【难点】过零丁洋的四联在内容上是怎样联系的了点拨:首联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颔联先写国家后写个人。由于“干戈寥 落”,抗元的义军少,导致了 “山河破碎”的悲惨局面,于是作者顿 生“身世浮沉雨打萍”之感。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作者巧借 “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抒发自己忧苦的心情。前三联极力 渲染悲愤危苦的气氛,尾联则笔锋一转,道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 志向。(四)教材习题答案速查思考探究1、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 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前两句中,“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折” 表明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漫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 一个“即”字暗示了诗人的惊讶。后两句中,诗人以春景写冬景,发 挥联想,运用比喻,既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 奇异风光。“忽”字写出了北地天气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骤。”千树 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2、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 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南宋末年,文天祥在与元军作战时兵败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 军逼迫他招降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自古以来,人谁能不死?只求留下赤诚的心来照耀史册。 诗句慷慨激昂,直抒作者胸中正气,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的坚定信念。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 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参考答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热情地赞颂了孙权的不 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进行了讽刺,表达 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 替想到人民的苦难,表现出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五)积累拓展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 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点拨:发挥想象,合理补充内容。改写诗歌不能简单地翻译诗歌,而要 从编写故事的角度出发去改写。可以从这位老兵从戎的经历、家人的 生活等方面展开想象,适当补充一些细节。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表现主 题。改写诗歌不仅可以改变体裁,而且可以改变人称,如可用第一人 称直接写出“我”的内心感受,也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 时,可以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别人眼中的老 兵的变化来体现世事的变迁等。参考答案:改写十五从军征那一年,我十五岁。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我深情地看了一眼站 在门前大柳树下的父母,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向那无情的战场。泪,流 了一脸,我不知何时才能与父母相见。几十年在百般煎熬中过去。每 当月圆时,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泪眼模糊中,我似乎又 看到了家乡,看到了亲人。战场上,一位位战友倒下了,而我这个幸 存者经过岁月的磨炼,已从那个天真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日 日思归的老人。回归故里,是我唯一的期盼。经过长途跋涉,我终于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回到了我日思夜想的家乡。路上遇到同乡人, 我急切地询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指着远处松柏丛中的一座连着一 座的坟墓说那就是我家。我朝着他指的方向走去,眼前的景象如滚滚 而来的浪潮吞没了我的喜悦。这是我的家吗?原本该挂满迎春花的墙 已经坍塌,野鸡站在房梁上,用它那豆大的眼睛疑惑地望着我;纸糊 的窗户已经破败,阳光从窗口直射进来;父亲亲手为我制作的小木桌 已经腐烂,伴我度过十五个春秋的那张小床也堆满了稻草。我抚摸着 丢在地上的破衣服,眼前浮现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欢笑的情 景走到后院,满院的野谷,一地的野菜。远处是一座连着一座的 坟墓,我知道,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我采来了野谷和野菜做版做羹。 在烟火中,我依稀看到家人围在我的身旁,父亲的目光多么慈祥,母 亲的笑容多么甜美!二姐在为我们盛饭,大哥在与我游戏,小妹在玩 泥人一阵风吹来,火灭了,什么都没有了走出大门,看着那 条往东边延伸的羊肠小道,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衫。夕阳西下,村庄里 静极了,仿佛在哀悼,哀悼这一切的一切2、背诵并默写课文。参考答案:略。一课一德一一感受诗歌魅力古人言诗言志,歌永言。一一尚书古人行相传从前有三个秀才在一起饮酒,准备吟诗助兴。他们商定每人 作一首诗,要求是:用一个带打”的字,去掉“3 ”之后,读音相 同;再加上另外一个偏旁,变成新字,最后以该新字收尾,不能吟者 罚酒三杯。乙秀才为人高傲,自命不凡,甲秀才打算通过吟诗来讽刺 他,于是抢先吟了一首:“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 添鸟(舄)便成鸡(H)。山中无虎猴称霸,落汤凤凰不如鸡()J乙秀才一听,知道是讽刺自己,便接着吟诵了 一首:“有水也是 淇,无水也是其,去掉淇边水,添欠便成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 平阳被犬欺J丙秀才见他俩面红耳赤地望着自己,心里有数,便谁 也不得罪地吟了一首:“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添 雨便成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丙秀才吟罢,三人心领神会,相视而笑,顿时尴尬全无,开怀畅 饮,大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