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ppt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一、教学的涵义词源学上的“教学”,汉语:学记中的“学”即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即教授“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的原义和引申义是有区别的。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英语:Learn与所教的内容相联系,Teach与使教学得以进行的媒介相联系。目前与教学相对应的词有“teach and learn”和“instruct”。instruct常常与教学情境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教学的定义,广义: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主要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教学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思想品德和个性获得一定的发展。辨析: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上课,教学系统图,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反馈,人格影响,大学教学的意义,1、教学一般意义连接人类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桥梁教学就是把社会和个人特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个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迅速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以便为其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并创造新的知识经验奠定基础。中小学教学的三大任务: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别是在其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教学中的认知活动具有专业性,高深性。,2、大学教学的特殊意义大学教学是人类知识再积累和再创造的过程大学教学是学校教学最后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活动最后一个阶段,即由一种性质的活动向另一种活动过渡的阶段。所以,与中小学教学相比,大学教学内容更具有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开始涉及到一些正在研究的、还没有定论或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与中小学教学相比,大学教学过程更具有探索性和讨论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要完成科研性质的作业,进行研究性实验,做出探索性的结论,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中小学老师相比,大学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师和学者,大学教学活动更具有实验性、研究性和创造性。,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歧义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学生全面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过程。教学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特殊实践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本人采用该观点,理由如下:,教师 学生 内容 环境,目标 过程 活动 评价,特殊复合体,互相作用,教学系统动态要素分析,关键:课件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体现,CAI的教学过程,儒家学说,孔丘把“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荀况则把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不过他所说的“行”限于个人德行的实践,而不是指社会历史实践。大学、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对学习过程的概括。,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弟子用“统觉”理念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2)提示:讲授新教材;(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4)总结: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杜威的“五步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要求围绕特定的生活事务来学习知识,即“由做而学”。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知识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思考对付这个问题假设。(4)他必须负责一步步地展开或推论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科学的教学过程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人类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认识反过来又能动地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循环上升的过程。这一规律的阐述,为教学过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是以掌握人类已知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为主,经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以求在较短时间使年轻一代能达到当代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过程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规律,这既可避免唯理论的片面性;又可防止狭隘实用主义经验论的片面性。,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求知内在动力。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运用知识: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过程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存在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面。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如: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事;演示引人注目、给人以新知的材料;巧妙的指出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对未来的学习意义等。这一阶段不宜费时过多,一旦学习动机被引发出来,应立即投入学习,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予以强化。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分类。,2、感知教材感知教材即对所学教材内容获得感性认识。教材是人类实践经验的载体,是书本知识。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的过程。学生想要准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就需要对它充分地感知。感知得越全面,越充分,就越容易形成表象和概念,从而为深入地理解教材打下基础。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主要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感知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实习、实验或调查获得感性映象形成表象。二是教师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有目的地进行直观演示。三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引导学生获得表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典型性,以便迅速有效地达于理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3、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由表象上升为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理解,就是把新概念在头脑中纳入已知概念的系统,由已知概念向新概念转化,即形成新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概念或规律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愈来愈具有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利用已知概念探索新知识,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中心环节,是不断形成和发展认识结构的基本条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以理解教材。可采用如下方式:一是引导学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对照、归纳和演绎。二是在上述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确切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4、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继续获取新知识的必要环节。巩固离不开记忆力。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培养记忆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能迅速地再现出来,就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巩固知识的途径是复习。复习包括传授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的复习,也包括总结性复习。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传统的教学过程,关键:及时反馈,5、运用知识这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变为技能技巧的阶段。学生只有运用知识,做大量的练习和作业,或进行实习、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才能实现这一转化。学生运用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二是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最初运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准确性。二是熟练运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教学过程的实践形式和一般社会实践形式相比较,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实习、实际操作以及美术、音乐和体育活动等等,是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实践形式,其目的在于印证知识或运用知识形成各种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或必要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以便扩展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运用领域。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形成,一般是由掌握知识开始,逐步转向半独立作业,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较完全的独立作业。,6、检查学习效果检查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要做好这项工作。无论在形成感性认识或形成新概念,以及从事实际作业阶段,都包括有合理的检查工作,系统的检查工作是教学过程继续前进的基本条件之一。检查是教和学的双方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和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并善于充分利用意义识记和逻辑记忆来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检查也是为了更好的巩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来实现。这几个阶段标志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于某节课包括哪些阶段,则要根据学科性质、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对新教材的准备情况而定。,三、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统一的规律3、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忽视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进步主义教育的问题 回到基础中去 中美教育优势之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统一的规律 实质教育论与形式教育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传授科学的规律性知识 科学组织教学过程 重视操作与活动 利用非智力因素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其能力的有效发展。防止出现单纯强调知识教学而忽视能力发展,或只重视能力发展而忽视知识传授的片面做法。高分低能析。,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防止出现单纯追求知识传授或单纯追求思想品德教育的偏差。“辽日”事件,3、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两种师生观:教师中心论、儿童中心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学习主体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行为与“学生进步”,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学生进步”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一是注重结果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预期目标,二是注重体验的过程性目标,三是注重创造的表现性目标。,四、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对教学原则起支配作用。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与综合运用,它对教学规律的发现发展起一定的检验、印证与制约作用。,吴文侃教授提出“三九”教学原则体系,教学原则体系,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统一原则(方向、核心),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原则(动力),合理组织与有效控制统一原则(措施),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的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原则,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统一的原则,乐教与乐学统一的原则,教学方法手段优选与综合运用的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的优选与综合运用原则,反馈与调节统一的原则,第一层次教学原则,第二层次教学原则,启发诱导与积极思维统一的原则,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做到教书育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和教育目的的体现。贯彻要求: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教育。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32,科学与人文同求文化精神:求真、务善、完美、创新。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完美,创新。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社会科学更是如此!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精神与内涵。工程技术更是如此!,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简约性规律的体现。贯彻要求: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教学。2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3、联系社会与生活,国情、民情与学情等。4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5案例教学。6适当补充乡土教材。,手工要求有个性,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规律来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教学的发展性规律的体现贯彻要求:1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教学。2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组织教学。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教学的简约性规律的体现。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同教师的讲解相结合。3重视对语言的运用。,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发展性规律与教学的双边性规律的体现。贯彻要求: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4.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师生关系。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 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发现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鱼鸟”,“鱼牛”,“鱼人”,建构主义学习论与教学策略(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情景设置,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信息技术,自主建构,协作建构,资料来源:Donovan,Bransford,&Pellegrino,1999,教学方式,从教学向学习的转变,学习的全面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