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规范.docx
ICSCCS点击此处添加CCS号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XXXX-XXXX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规范Normsfortheconstructionoffoodsafetysciencepopularizationandeducationbases(征求意见稿)2023 -XX-XX 实施2023-XX-XX发布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I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1,D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基地14基本原则11 1教育性1It)实践性2n安全性244公益性25建设指标2KI基础条件25.1.1基地规模25.1.2设施设备25.1.3运行环境2KO研学内容35.2.1课程设置35.2.2质量评估3K2组织保障31.1.1 3.1发展规划31.1.2 人员配备31.1.3 组织管理31.1.4 经费投入46研学服务要求47宣传教育48安全保障4口1制度保障4Q0人员保障5QQ设施保障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国泰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处、XXXX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规范的基本原则、建设指标、研学服务要求、宣传教育以及安全保障。本文件适用于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0001.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2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15971导游服务规范GB37487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foodsafetyscienceeducation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对象,以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为目的,依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技术服务机构在食品安全科研、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采用讲座、视频、展报、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的一种宣传教育活动,以推进社会食品安全共治。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基地foodsafetyscienceeducationbase为参加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对象提供食安知识科普、学习实践活动、宣传教育活动、浏览活动的场所,具备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四项基本功能,且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等性质,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独立管理园(馆)区4基本原则41教育性应结合不同群体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普及食品营养与健康知识,倡导合理膳食,开展营养均衡配餐示范推广。d5实践性应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食品和不同环节食品安全特点,引导群众走进企业,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食品安全知识、了解食品全链条质量、亲近现代食品工业、参与体验食品生产工艺流程。44安全性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配备安全保障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研学者的人身与财产安全。44公益性应把谋求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外开放,向研学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食品安全与饮食文化。5建设指标R1基础条件5.1.1 基地规模应具有可供集中见学、体验、休整的场地,功用齐全、布局科学合理。主要活动场所面积应不少于200平方米且能同时容纳至少50人。5.1.2 设施设备5.1,2.1应具备至少1个可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平台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示范园、体验馆、参观通道等。同时,应建有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科普平台,可以在现有的官网上引用也可以独立建设。5.1,2.2基地要营造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氛围,除在5.L2.1提到的平台或设施之外,也应通过海报、展板、电子屏等形式在全单位范围内宣传相关知识。5.1,2.3应配备有声像播放设备和科普宣传片及播放场地,安装有可供群众互动的有关食品安全法规及安全常识的电脑查询系统,建有12315投诉举报提示和模拟体验系统。5.1.2.4 应建有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资料展示区。展示区陈列各种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资料,供参观者取阅。5.1.2.5 基地内部交通设施便利,游览或参观路线设置合理;在主要节点的醒目位置应设有指引标识牌,标识牌应布局合理,能够有效指引方向。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应符合GB/T100oLl和GB/T10001.2的规定。5.1,2.6基地的消防、安全设备设施、管理等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的相关规定。5.1,2.7基地室内外安装录像监控设备,全天候实时录像监控,工作正常,影像资料保存10天以上。5.1.3运行环境5.1,3.1基地内环境卫生维护有效,应符合GB37487规定的标准。5.1,3.2具有专门的接待人员,并能够为老年人、儿童、孕妇、残障人士等特定人群提供相应的人性化服务。KO研学内容5.2.1课程设置5.2.1.1基地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与食品安全内容相衔接的课程,学习目标明确、主题特色鲜明、富有教育、科普、宣传功能。5.2.1.2基地课程体系较为完整,教材、解说词内容规范,符合要求。5.2,1.3基地教学、实践、体验活动编排合理、教育性、实践性强。5.2.2质量评估5.2.2.1建立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实践效果测评制度,真实反映公众食品安全知识、技能掌握情况。重点引导公众学习了解现代食品生产工艺、技术、食品安全管理、食品营养成分、标识标签等,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掌握食品安全防控风险知识。5.2.2.2活动结束后,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公众对活动开展满意度测评。K1组织保障5.3.1发展规划5.3.1.1基地编制近中期(2至5年)发展规划,规划内容涵盖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研学线路、保障体系等核心内容,目标明确、措施可行。5.3.1.2基地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落实。5.3.2人员配备5.3.2.1基地配齐配强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需要的专业讲解人员、辅导员和项目专兼员等教职人员,梯次结构合理。基地专、兼职科普人员须具食品安全专业相关背景。5.3.2.2应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并符合GB/T15971的规定。应配有专业的讲解人员,有规范的讲解词,讲解词能科学、准确地说明基地的特色并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知识的传播:讲解宜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5.3.2.3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教职人员培训,接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注重教职人员业务素养和能力提升,且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专业培训。5.3.2.4基地与当地群团、企事业单位组织合作,吸纳在校大学生、退休教师(干部)、社会能工巧匠和食品安全监管专业人员等建立专兼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研学实践教育志愿服务活动。5.3.3组织管理5.3.3.1基地高层领导重视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设有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小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由高层领导任组长,并能够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会议。5.3.3.2基地管理制度健全,有一整套涵盖教学、行政、宣传、安全管理的制度措施。5.3.3.3应具备一定规模的年接待能力和单次接待能力,单次接待能力应根据承载量进行合理设置,不影响来访者的体验和研学活动的效果。5.3.3,4基地每周应开放2天,开放时间应固定,能满足公众的需求。5.3.3.5基地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协议(合同),制订相应服务与管理方案,配备联络员、辅导员、项目专员。5.3.3.6基地建立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档案,活动结束后及时向研学者反馈活动开展情况,征求意见建议。5.3.3.7投诉及处理制度健全,投诉渠道畅通,投诉处理及时、妥善,档案记录完整。5.3.4经费投入5.3.4.1基地建设有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日常运转经费来源稳定。5.3.4.2单位注重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内部控制与财务制度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具备项目管理条件。5.3.4.3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地建设、运营。6研学服务要求61应根据自身资源设定研学主题,并规划设计研学活动,重点引导公众学习了解现代食品生产工艺、技术、食品安全管理、食品营养成分、标识标签等内容。A5应根据研学主题,编制研学活动实施大纲,科学、完整、丰富,教材、解说词内容规范,并注重研学者的过程体验和实际感悟。A1应根据研学者的需求设计研学手册,包含活动简介、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活动评价和注意事项等,便于研学导师和研学者使用。Aa活动设计应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等特点。6,应做好研学活动写实记录和归档工作,研学活动记录、过程材料真实、有据可查。7宣传教育71应结合社会热点、公众需求和基地特色,每年开展2次以上有新意、特色明显、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7O应与所在地联合开展食品安全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商超、进校园、进企业、进学校等社会化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等相关内容的学术沙龙、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71应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每年在省级以上媒体公开报道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信息1次以上。8安全保障S1制度保障8.1.1 基地建立教学、实践、生活、娱乐、出行、食宿等完整的安全责任分工明确的管理制度。8.1.2 基地有应急措施预案,对研学实践教育各项活动有安全预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8.1.3 建立紧急救援体系,内部救援电话应公布且畅通有效。8.1.4 应建立安全责任机制,与研学者、相关企业或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fi5人员保障8.2.1基地设有安全保护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巡查人员。8.2.2基地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应对突发事件演练。8.2.3活动过程中,配有专职医护人员、日常药品、急救箱,能够及时开展救护服务。fi1设施保障8.3.1基地安全设施设备齐全,性能良好,安全警告和危险标志、标识醒目、明了。8.3.2安全说明或须知等要求明确、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