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基础知识.ppt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目 录,抗生素概述抗生素作用机制抗菌药物介绍细菌耐药性临床药理不良反应,相关概念,抗感染药物/抗菌药物/抗生素抗感染药物 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统称为抗感染药物。包括用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抗菌药物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喹诺酮类及磺胺类等化学药物。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一类物质,包括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抗菌药物的历史,1928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35 合成第一个磺胺药40年代:发现链霉素、氯霉素50年代:发现红霉素、土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异烟肼19591961:分离出青霉素母核和头孢菌素母核,为半合成-内酰胺类的开发提供了基础60年代:庆大霉素、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磷霉素、开始研制内酰胺酶的抑制剂80年代:碳青霉烯类上市,喹诺酮类在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2000:利奈唑胺上市,抗菌药物分类,内酰胺类,磺胺类,抗菌药物,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利福霉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单环类头霉素类,喹诺酮类,甘氨酰环素类,脂肽类,其他,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损伤细胞膜影响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影响核酸代谢其它(如影响叶酸代谢),抗菌药物介绍,-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甘氨酰环素类利福霉素类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糖肽类噁唑烷酮类脂肽类磺胺类其它抗菌药物,-内酰胺类,-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点,-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结合蛋白,转肽酶受抑制,交叉联接阻断,细胞壁缺损,水分进入,细菌膨胀、变形,破裂死亡,+,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PBPs与细胞壁合成有关。从而阻断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细菌破裂溶解而死亡。,-内酰胺类分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剂型其它内酰胺类单环类头霉素类,青霉素类,抗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效果差)-不耐酶: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及青霉素V等;-耐酶:甲氧西林(新青)、苯唑西林(新青)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活性增强(广谱青霉素)-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羧苄西林等。,头孢菌素类,概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作 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 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根据抗菌谱、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对G-杆菌的抗菌 活性不同,头孢菌素分为四代。,头孢菌素的分类,头孢菌素,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唑啉(先锋),头孢拉定(先锋、泛捷复),头孢呋辛(西力欣、力复乐),头孢丙烯(施复捷),头孢克罗(希刻劳),头孢噻肟(凯复隆),头孢曲松(罗氏芬、菌必治),头孢哌酮(先锋必),头孢他啶(复达欣、凯复定),头孢吡肟(马斯平),头孢匹罗,头孢菌素类,第一代:虽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为许多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酰胺酶所破坏,因此主要用于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治疗,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效果差。头孢氨苄(先锋),头孢唑啉(先锋),头孢拉定(先锋)第二代:对多数-内酰胺酶稳定,其抗菌谱较第一代为广。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一代增强,但对某些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杆菌等的抗菌活性仍差。-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丙烯等。,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对多种-内酰胺酶稳定,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甚强,其中某些品种(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IV: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抗铜绿)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口服: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妥仑酯等。第四代:同第三代头孢菌素,但对超广谱-内酰胺酶和染色体介导的Bush类酶的稳定性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碳青霉烯类,广谱抗菌谱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对产ESBL菌株活性好上市产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美罗培南(美平、倍能)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厄他培南(怡万之)法罗培南比阿培南,-内酰胺酶抑制剂,细菌产生-内酰胺酶是对-内酰胺类抗生素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耐药机制。-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抗菌作用弱,但可以和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和细菌产生的-内酰胺酶结合,使酶失活,从而保护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倍细菌产的灭活酶水解,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目前使用的-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内酰胺酶抑制剂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力百汀)氨苄西林舒巴坦(优力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新)-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对多种G,G及厌氧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其它内酰胺类,单环类氨曲南(君刻单)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等)。亦有将其归为头孢二代,对ESBL稳定,有抗厌氧菌活性。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内酰胺类的特点,抗菌谱多样,药物品种繁多,选择范围大抑制细胞壁合成杀菌剂;时间依赖型药物大部分为静脉剂型大部分半衰期较短,一日内多次用药大部分为肾排泄(除外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交叉过敏毒性较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类和分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优点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新大环内酯类与传统环内酯类比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蛋白的50s亚基结合,阻止肽基tRNA从受点向供点转运,从而阻止转肽作用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移位,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类分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优点,对G+球菌、G 球菌、支原体及军团菌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有效,个别新品种对G 杆菌亦有效;组织穿透力极强,组织中浓度往往是血中的数倍甚至几十倍,弥补了血浆浓度不高的缺点;新的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得到改善,半衰期延长,组织穿透力进一步增强,口服吸收好,减少了副作用及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细胞内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有利于杀灭在细胞内繁殖的病原体(如军团菌)。某些大环内酯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十四、十五元环),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传统大环内酯如红霉素、交沙霉素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非典型致病菌等抗菌活性强,但对临床上越来越常见的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作用较弱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如胃肠道反应),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希舒美】)药代动力学改善,半衰期延长组织穿透力增强,口服吸收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病人顺应性增加对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的抗菌活性,新大环内酯类与传统大环内酯比较,喹诺酮类,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根据研发的时间顺序和抗菌谱特点,将喹诺酮类分为4代第一代喹诺酮类仅对部分G菌有活性,血清和组织浓度差,不适于系统感染,目前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第二代:血清和组织浓度改善,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活性,对G活性差第三代:改善药代动力学,可以每日一次给药。增强对肺炎链球菌活性第四代:增强厌氧菌活性,喹诺酮类的新分类方法,常用氟喹诺酮类,目前主要应用的是第三四代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常用品种为:-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悉复欢)-氧氟沙星(氟嗪酸)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来立信、左克)-莫西沙星(拜复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抑制DNA合成抗菌谱广:G,G,对非典型病原体、结核菌有活性半衰期长,服药次数减少组织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口服吸收好,多数有口服和注射剂型过敏反应少患者易耐受,但某些新品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已撤市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对骨骼有损害,儿童不宜使用耐药上升快,交叉耐药,氨基糖苷类,作用机制-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目前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抗菌谱主要针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耳、肾毒性较大口服吸收差,多为肾排泄典型的浓度依赖型抗生素酸性环境中作用减弱,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抗G优于G菌,非典型病原体有活性;对常见的细菌耐药率高,基本趋于淘汰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肝毒性、儿童使用可影响牙齿和骨骼,利福霉素类,常用药物-利福平、利福喷汀、利福定作用机制-抑制细菌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抗菌谱:分支杆菌(结核),G球菌,少数G菌单用易耐药目前主要用作抗结核治疗,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类似,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抗菌谱与红霉素类似,抗G为主克林霉素抗菌作用强于林可霉素,对厌氧菌活性好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腹泻发生率高,可发生伪膜性肠炎,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的品种-万古霉素(稳可信)、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他格适)万古霉素的特点-作用机制: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主要作用于G球菌,对MRSA,PRSP(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和肠球菌保持好的抗菌活性。-是MRSA 感染的经典治疗-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GISA(糖肽类中度敏感金葡菌)有增加趋势 不良反应有肾毒性、过敏反应(红人综合征),磺胺类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抑菌药,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抗菌谱包括G,部分G,衣原体、军团菌、某些原虫磺胺是很古老的抗菌药物,对常见的细菌耐药率高,临床应用已减少可用于治疗某些特殊感染,如肺孢子虫肺炎,噁唑烷酮类,唯一上市药为利奈唑胺(Zyvox,斯沃)作用机制为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抗菌谱主要针对G菌,对MRSA和VRE有效适应症: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菌血症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显示效果优于万古霉素,其它抗菌药物,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和替硝唑:治疗厌氧菌和原虫的重要药物多粘菌素类针对G菌肾毒性明显,较少全身用药由于泛耐株的出现,重新评价多粘菌素的价值,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类型细菌耐药的机制-内酰胺酶和ESBL,细菌的耐药类型,细菌的耐药类型天然耐药(固有耐药)-耐药性为某种细菌固有的特点。-其原因可能是细菌缺少对药物敏感的靶位,或细菌具有天 然屏障,药物无法进入细菌体内。-革兰阴性杆菌对万古霉素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由于细菌获得耐药基因,使原来敏感的细菌变得耐药。,细菌耐药的机制,细菌耐药机制,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抗菌药物渗透障碍,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抗菌药物泵出系统,细菌耐药的机制,产生灭活药物的酶对内酰胺类(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药物泵出(外排)四环素、喹诺酮类渗透障碍外膜通透性减低(某些内酰胺类,喹诺酮类)药物转运减少(氨基糖苷类)作用靶位改变内酰胺类(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大环内酯类(rRNA甲基化)、糖肽类、氨基糖苷类,-内酰胺酶,细菌产生的可破坏和灭活-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是细菌对-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机制大部分革兰阴性菌产内酰胺酶,阳性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内酰胺酶分类,按照氨基酸组成和核苷酸序列,可分为4组A组:主要水解青霉素类B组:金属酶,可水解碳青霉烯类C组:主要水解头孢菌素类D组:苯唑西林水解酶,何谓 ESBL,ESBL:即超广谱-内酰胺酶,是能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等单环类抗菌药物,并导致细菌对这些抗菌药物耐药的-内酰胺酶,ESBL的特点,产ESBL细菌对所有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主要由克雷白杆菌和大肠杆菌产生,其它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绿脓杆菌也存在。可选药物有: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舒普深和特治星)、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烯类,临床药理,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动学、药效学与疗效的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论药动学的基本概念药动学的临床意义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任何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的过程以数学方程式加以描述,此即为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动学的重要参数,房室模型药时曲线、药时曲线下面积和生物利用度生物半衰期分布容积消除率稳态血药浓度峰值血药浓度和达峰时间,药动学的基本概念,药时曲线和药时曲线下面积-药时曲线反应药物进入人体后其浓度随时间变迁的情况,该 曲线下面积即称为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者药时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半衰期(t1/2)-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时间成为生物半衰期,简称半衰 期。,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峰值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药物进入人体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血药浓度水平成为峰值血 药浓度,即药时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血药浓度水平。从药 至达到峰值血药浓度的时间稳态血药浓度(Css)-临床上多次给药时,若以一定时间间隔、以相同的剂量多 次给药,则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 浓度维持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 为稳态血药浓度。,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任何抗菌药物,除静脉给药、口服或局部应用不吸收者外,给药后在体内均有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部分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吸收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经静脉途径给药时,因直接进入血液,不存在吸收过程;当 采用口服、肌注、皮下注射、腹腔、直肠等途径给药时需经 过吸收过程。-不同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率各不相同。-口服吸收不好的抗菌药物:多数青霉素类、多数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口服吸收较好的药物 如 利福平、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克林霉素、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向各脏器和组织的转运,这个过程称为 分布。-一般而言,血供丰富的组织如肺、肝、肾等的药物浓度较 高,血供较差的组织如骨、前列腺等的药物浓度较低。多数药物不易到达骨、前列腺、脑脊液等组织-各类抗菌素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分布容积(Vd)可 相差很多,在各组织体液中的分布特点也不同。-一般而言,如某药物的Vd值1L/kg时,往往提示该药的组织 浓度高于血浓度,在体内分布广泛,有利于组织或病灶内的 细菌的清除。,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代谢-许多药物进入人体后,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这个过程称 为代谢。肝是进行代谢的主要器官-部分药物可在体内代谢,代谢物可保持原有抗菌活性,或 抗菌活性减弱或消失。-抗菌药物的代谢物可与药物原形一同自肾脏、肝胆系统等 排出体外,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排泄-抗菌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经肾脏、肝胆系统等清除出 体内的过程称为排泄。-大部分药物主要经肾随尿液排出体外,如青霉素类和多数 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部分药物可经肝胆系统排出,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利福平、部分头孢类(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口服吸收较差的药物可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药物可分泌至唾液、泪液、支气管分泌物、乳汁等部 位排出,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简称“药效学”。,药效学的基本概念,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浓度-杀菌浓度抗生素后效应(PAE),抗菌谱,定义: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称为抗菌谱。抗菌范围小的称为窄谱抗菌素,如青霉素、I代头孢菌素。对多数细菌(如包括G和G菌)称为广谱抗生素,如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定义:抗菌活性是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可用药敏试验进行测定。在不引起毒性的情况下,感染部位的某种抗菌药物的浓度应尽可能得高,从而确保有效杀灭致病菌,此时也可认为致病菌对该抗菌药物敏感。通常用抑菌浓度和杀菌浓度来表现。,抑菌浓度,MIC-最低抑菌浓度,指用肉眼观测时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抗菌浓度。MIC50-指抑制某种细菌5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MIC90-指抑制某种细菌9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MIC值低,表明某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相对较强。,杀菌浓度,MBC-最低杀菌浓度,是指抗菌药物使试验菌最初的活菌总数减少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MBC50-指一批试验菌中,抗菌药物能将50%受试菌的最初活菌总数杀灭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抗菌药物浓度。MBC90-指一批试验菌中,抗菌药物能将90%受试菌的最初活菌总数杀灭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抗菌药物浓度。,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后效应(PAE)-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 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有较理想的PAE,应用PK/PD原则制定给药方案,根据抗菌药的PK/PD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取决于最高血药浓度,具有较长的PAE。-投药时应延长间隔时间,增大每次剂量。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时间依赖性:-效果依赖于血液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通常无明显PAE。-投药时应缩短时间间隔,不必将每次剂量加大。-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时间依赖型长PAE时间依赖性,但杀菌作用呈持续效应阿奇霉素、万古霉素,应用PK/PD原则制定给药方案,与时间依赖性药物杀菌活力有关的PK/PD参数是TMIC的百分比,即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MIC持续的时间占2次给药间期隔的百分比与浓度依赖性药物杀菌活力有关的主要参数是AUC24/MIC或Cmax/MIC,药动学/药效学参数,(mg/L),时间(h),不良反应概论,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一般指在常用量情况下,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发 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或不利的反应;亦称副作 用、副反应。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指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任何不良医学情况,包括症状、体 征、实验室异常等;可由药物引起,亦可由其它原因引 起,不一定与药物有关。,不良反应,肾毒性表现:轻重不一,蛋白尿、管型尿肾功能不全药物: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磺胺药,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失眠、烦燥、焦 虑、幻听幻视、忧郁、定向力丧失、肌阵挛、癫痫、惊厥、昏迷等药物:-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亚胺培南、异烟肼、氯霉素。机制:直接刺激、GABA受体竞争性抑制?常出现于用药剂量大、肾功能不全、合并CNS基础疾病者、鞘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等情况下。,不良反应,肝脏表现:轻重不一,恶心、纳差、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值异常(有或无症状)。药物:四环素、红霉素酯化物、酮康唑、磺胺药、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氯霉素、-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等。,不良反应,血液系统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氯霉素、磺胺药、氟胞嘧啶、-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贫血:氯霉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药凝血机制异常:头孢哌酮、羧苄西林、替卡西林(NTT侧链、抑制肠道产Vit K菌群等),不良反应,胃肠道表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多数口服药物及胆汁浓度高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药、氟喹诺酮,林可霉素类机制:化学刺激、肠道菌群失调,不良反应,局部肌注局部疼痛、硬结:青霉素钾盐、林可霉素类静脉炎:红霉素、环丙沙星乳糖酸盐,不良反应,肌肉骨骼四环素:引起四环素牙氟喹诺酮类:在儿童可引起软骨损害心脏损害:氟喹诺酮类:可引起QT间期延长输液反应:某些抗菌药物不易提纯,或本身是致热源,静脉用药可引起寒战发热,变态反应,最常见者为皮疹其它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再障、接触性皮炎。,变态反应,皮疹表现:各种皮疹均可出现,以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多见,也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表现。药物:各类抗菌药均可引起,以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过敏性休克表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微循环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肤过敏反应多数在30min内发生药物:青霉素最常见,氨基糖苷类,二重感染,二重感染也称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感染。主要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葡萄球菌属主要感染部位:-口腔及消化道、肺部、尿路、败血症病原菌常呈多重耐药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者,有严重原发病者,大手术后,婴儿 以及老年人病死率高,预防不良反应的几点原则,严格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减少用药种类熟悉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给药,对高危人群予特别考虑:肝功能不全患者,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患者、孕妇、乳妇和婴幼儿用药应予特殊考虑 同时合用的药物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对某一药物有过敏者应避免用该药,应注意同类药物有交叉过敏的可能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脂肽类抗生素-达托霉素,(1)作用机制不可逆的以非共价键形式与细胞膜蛋白 达托霉素结合蛋白(DBPs)结合,导致细胞膜去极化,细胞死亡。可能还有Mg2+和ATP流失(2)上市药物:达托霉素(克必信)(3)主要特点主要作用于G+球菌,对MRSA/PRSP/肠球菌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包括VRE、GISA覆盖艰难梭菌、丙酸痤疮杆菌。对G-杆菌无效适应症:金葡菌导致的伴发右侧心内膜炎的血流感染分子量大,蛋白结合率高,主要经肾脏清除有骨骼肌毒性,7-10天监测一次CPK,*甘氨酰环素类,替加环素,Tigecycline第一个甘氨酰环素类药物作用机制:与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广谱抗菌,耐药率低对多药耐药菌具有良好活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对铜绿假单胞菌天然耐药国内适应症:复杂性腹腔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