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到青春期.ppt
发展心理学,授课教师 申鲁军,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单选1-p78),总结出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前身是儿童心理学。,广义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动 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发展;(多220-p101)。狭义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单2-p78)。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的(单3-p78)。,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的发展心理学,1、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研究的是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心理的发展过程。,2、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是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民族的心理规律,通过它可以了解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轮廓。,3、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1、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全程中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它所研究的是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2、从横向来看,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特点覆盖两大方面:一是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言语、思维等的年龄特征;二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的年龄特征。,3、从纵向来看,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特征包括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的身心发展特征。,个体心理发展,1、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在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产生、发展的历史。,2、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3、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4、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如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包括:(多221-p101)(一)心理发展有方向性(阶段低级到高级)和顺序性(动作-语言)。(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的(单4-p78)。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单5-p78),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单6-p78)。(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特殊性)。(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五)心理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单7-p78),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多222-p101)(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人的一生全程划分为胎儿、婴儿、幼儿、童年、青少年、中年和老年期。(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作用与活动能力)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构造、功能与相互关系)。(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包括:(多223-p102),(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主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他们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等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研究基础。,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单10、11-p79)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他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单8、9-p79)。,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演变和增新的时期。,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单12-p79),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横断研究,纵向研究,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交叉设计,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单13-p79)横断研究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单14-p79),(一)横断研究的优点,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多224-p102)1.在短时间内能够收集到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的大量资料。2.它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3.它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二)横断研究的缺点,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多225-p102)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在某一具体历史时间所做的研究结不能简单地推论到其他时期,尤其是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大的心理现象。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横断研究不能解答起因、顺序和一致性问题。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横断研究的被试来自不同的族群,可能会将时代变迁的结果与年龄变化的结果混同起来,而无法确定真正的原因。,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单15-p79)。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一)纵向研究的优点,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多226-p102)1.通过追踪的分析能更确切地提示儿童心理发展的量变到质变的转折期。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2.便于较系统地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连续变化的过程。3.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中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二)纵向研究的缺点,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多227-p102)1.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因研究时间太长,研究对象往往因种种原因而中断或流失,因而样本不能始终保持完整;2.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同一被试反复测验容易产生学习效应;3.也存在“时代变迁”的干扰。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4.费时、昂贵。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聚合交叉研究也称连续设计,是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单16-p79)。先选择不同年龄的儿童为研究的对象,然后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一)优点 1.可以消除一部分“世代变化”的干扰 2.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长年龄范围的资料。(二)缺点 虽然聚合交叉是目前最强的设计,但仍存在有关结论是否能推广至其他群体的问题。,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多228-p102)(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3)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和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单17-p80),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多229-p102)(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2)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单18-p80),他的一段名言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观点的典型写照。,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分别重视了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制约作用,但两者都因为片面强调一个因素的作用,走向极端而失却科学性。,(二)二因素论,为了克服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调和的观点,这些观点被统称为二因素论。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是各自发挥作用的。)二因素论的代表有德国的施太伦,他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的环境合并相加发展的结果”。吴伟士提出“相乘说”,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多230-p102)(多231-p103),(三)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认为:(多232-p103)1.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2.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单19-p80)。,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806-1980)的认知发展理论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他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以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单20-p80),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单21-p80)。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单22-p80)。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心的认知结构(单23-p80)。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多233-p103),平衡获得过程模式,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单24-p80)。,4、心理发展阶段说,(1)心理发展阶段论观点为: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的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的4个阶段为(单25-p80):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多234-p103):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 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它并非不存在,这样他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单27-p80)。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单26-p80),(2)、儿童心理发展的4阶段,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多235-p103)泛灵性(儿童任务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单28-p81)自我中心(儿童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的世界,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多236-p103)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单29-p81)。,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多237-p103)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能用假设演绎推理的形式进行科学思考,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从现有的信息中生成抽象的关系,然后将抽象的关系与各种信息相比较,这时,形式与内容是相互独立的。(多238-p10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3个阶段(单30-p81):(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单31-p81)。,5.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多239-p103),(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相对论。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单32-p81)。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论(重点)(单33-p81)。,艾里克森(822-87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日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其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单34-p81)。,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1.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婴儿前期,0-1.5岁,希望)2.自主怀疑与羞耻(婴儿后期,1.5-3岁,意志)3.主动内疚(幼儿期,3-6、7岁,目的)4.勤奋自卑(童年期,6、7-12岁,能力)5.同一性角色混乱(青少年期,12-18岁,忠诚)6.亲密孤独(成年早期,18-25岁,爱)7.创造停滞(成年中期,25-50岁,关心)8.完满绝望(成年后期,50岁-,智慧),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单35-p81)这一时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单36-p81)。2.儿童早期或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单37-p82);这一时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单38-p82)。,3.幼儿期或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单39-p82);这一时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单40-p82)。4.童年期或学龄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单41-p82);这一时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单42-p82)。,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单43-p82);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单44-p82)。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单45-p82);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单46-p82)。,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单47-p82);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单48-p83)。8.成年后期或老年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单49-p83);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单50-p83)。,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的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单51-p83)。1、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多240-p104),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2.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单52-p83)。,(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单53-p83)。2.心理发展观(1)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组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单54-p83)。,(2)发展(低级高级心理机能)的标志,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心理活动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功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简缩,其水平越高。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即指心理活动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多241-p104)。,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 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单55-p83)。实际上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发展,是潜力的开发。,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单56-p83)。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因此教育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就是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时(单57-p83),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机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1927-1987)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单58-p84)。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单59-p84)。,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单60-p84)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多242-p104)。,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 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的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单61-p84)。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单62-p84)。,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单63-p84)。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单64-p84)。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单65-p8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顺序。(单66-p85)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卫生,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岁3岁(单67-p85)。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2.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3.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4.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婴儿动作的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婴儿动作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多243-p104),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动作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以后的智力发展。(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多244-p104)。,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一)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二)由普遍到特殊,从弥散性到精确化,从不随意到随意(多245-p104)。(三)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遵循以下原则:(多246-p104)。1.头尾原则:生命发育和动作发展都是从上到下,即头颈躯干下肢。2.近远原则:婴儿的身体和动作的发展是从中部开始,由近及远,由中央到外周,依次进行。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婴儿身体的大肌肉的发展先于小肌肉的发展。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指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多247-p104)。(一)手的抓握动作 1.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 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包括五指分化、手眼协调(多248-p104)。手的动作是婴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2.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多249-p104)(1)是婴儿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表现;(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二)独立行走,独立行走使婴儿的动作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多250-p105)。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单68-p85),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感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单69-p85)。个体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单70-p85)。,(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有人认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这种歪曲性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研究方法的突破,特别是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单71-p85)。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有会增强(单72-p85)。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多251-p105)。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优先注视范式,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单73-p85),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单74-p86)。范兹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单75-p86)、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二)视觉的发展,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在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1.视觉集中:研究发展,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1Mon,3Mon,2Mon,1year,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4个月时已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且已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出生后4个月是视觉发现的关键期要给予训练看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4.对光的察觉 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5.视敏度 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100,新生儿视敏度达20/20020/4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三)听觉的发展,胎儿就已具备了一定的声音感受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1.听觉辨别的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能区别不同的音高。2.语音感知:婴儿对人声或类似人声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3.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4.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能力。,(四)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展,1.味觉的发展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新生儿能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新生儿明显偏爱“甜食”,且对甜、咸、苦的面部表情明显不同。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2.嗅觉的发展 嗅觉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且表现出对母亲体味偏爱。新生儿已能对各种气味做出相应的典型反应,还能由嗅觉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3.触觉的发展 几个月的胎儿就有明显的触觉反应;新生儿触觉有迅速发展,但新生儿痛觉比较迟钝;4个月以后则具有成熟的够物行为,视触协调能力已发展起来。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Sweet solution,Sour solution,Bitter solution,(五)空间知觉的发展,1.深度知觉 新生儿对空间逼近的物体有反应,2-3个月闭眼反应。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单76-p86),6个月(单77-p86)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2.方位知觉,以自身为中心,新生儿具备基本听觉定向能力,成为婴儿早期空间定向的主导形式。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上下(3岁)前后(4岁)左右(5-7岁)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关键时期(单78-p86)。,(六)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 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2.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 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二、记忆的发展,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单79-p86),认生是再认的表现。这一时期的婴儿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1岁以后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思维的发展,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单80-p86)。直觉行动思维表现为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单81-p86),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婴儿知觉行动思维的主要特点包括:(多252-p105)。1.直观性和行动性。2.间接性和概括性。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思维的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四、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单82-p86)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等。(多253-p105)。该理论的派别有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派。(多254-p105)。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单83-p86)。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单84-p86)。,2.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单85-p87),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单86-p87)。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单87-p87)。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单88-p87)。,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言语发展的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单89-p87)。,语音,单字,单词句,双词句,单词句,电报句,单词句,完整句,(二)婴儿言语的发展,1.语音的发展(1)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单90-p87)。(2)语音发展具有普遍规律。(3)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2.词汇的发展 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名词、动词最多,占70,其他词类(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占30。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3.句法的发展,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左右的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单91-p87)。婴儿句法的发展顺序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单92-p87)。,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阶段(1-1.5岁)1岁半以前主要是单词句时期,即用一两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双词句阶段(1.52岁)从1岁半到2岁,单词句和简单句占90以上,而复合句只有7.3%。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关键时期从两岁到三岁,单词句急剧减少(下降为4.9),而复合句则有较大增加(上升到42.3%)。主要表现:能说完整句,并出现复合句、词汇量迅速增长:3,1000词,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单93-p87)。,一、情绪的发展,伊扎德:美国当代著名情绪专家。(1)儿童出生就有5种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微笑、兴趣,情绪是天生的。(2)第5周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4)6-8个月:害羞、认生,(5)1.5岁:自豪、骄傲、同情、内疚、嫉妒(6)情绪情感逐渐社会化 3岁前婴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生理需要是否满足。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一)笑的发展,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单94-p87)。1.自发性微笑: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单95-p88)。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单96-p88)。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这属于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单97-p201),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二)哭的发展,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婴儿啼哭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最初的哭声多属于生理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三)恐惧的发展,婴儿恐惧可分为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四类。(单98-p88)。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 4.预测性恐惧 预测性恐惧是一种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狼外婆“(单99-p88))。,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每个孩子就展现着不同的特性,有的孩子爱哭,有的却总是笑嘻嘻的;有的动个不停,有的却很安静;有的生活规律,有的却不按牌理出牌,这种与生俱来的特性,我们称为气质。,二、气质,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单100-p88)。1.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2.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3.迟缓型(占15):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