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导论.ppt
道德理论与实践,2012,肖 巍、钱箭星(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导 论,WSSD(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约翰内斯堡)标志,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10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10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10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导 言,从一些事例谈起所谓“可持续的”(sustainable)发展课程内容结构,从一些事例谈起,基于13亿人口的中国发展问题耕地(以及水)安全,即所谓“锅里”问题能源(以及气候)安全,即所谓“锅外”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很high很雷人,我国每年有2亿多部手机报废,使中国备受关注的哥本哈根大会,所谓“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sustainable)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关系的可维持、可支撑和可延续的综合发展能力,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持续(sustained)发展能力因此而衍生出许多领域的相关话题,课程内容结构,上篇:第一章“发展”观念的变迁第二章 全球环境问题第三章 环境思想的演进第四章 发展与环境第五章“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下篇: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模式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政府作用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支持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合作结语,参考书目,肖巍、钱箭星:“寰球同此凉热”环境科学与人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马光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是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章“发展”观念的变迁,“发展”这个概念发展观的扩展发展观的延伸,“发展”这个概念,“发展”(develop+)的本义是开发,与现代化(modern+)过程有关战后“发展”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当时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增长),并且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看法,发展观的扩展,对片面发展的质疑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若干十年战略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还必须加上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提出,以及HDI(评价体系),发展观的延伸,对发展不可持续的担忧差不多与此同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引人注目经过一系列环节,提出“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成为国家战略、国际共识,第二章 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性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土地流失、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匮乏与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海洋污染、化学品污染以及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如电子产品污染、太空垃圾,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问题与发展阶段有关,或者说呈现为阶段性的环境问题大致说来,可以归约为资源索取型(前期)和污染排放型(后期)的环境问题,但现在越来越具有叠加效应,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因此就有了所谓“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环境问题的根源,现代化(工业化)的示范效应(模式)不断扩张的发展需求(消耗、消费)已经,而且还在继续“透支”环境支持能力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第三章 环境思想的演进,民间的呼唤环保运动与组织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民间的呼唤,1960年代以来,一些环境(报告)文学作品的出现,引起世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争论环境呵护中的女性主义情结这一阶段特点:一是个人行为(且都在工业化国家);二是道义关怀;三是呼吁,还不是行动,环保运动与组织,19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各方推出一系列环境警世报告有组织的环保运动应运而生,虽然基本上在西方世界,但影响力日益扩散这一阶段特点:一是有实证有对策;二是形成压力集团;三是激活了环境公共话题,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从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1972)到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1980年代中期以来,“可持续发展”话语进入联合国舞台,写入国际文件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WSSD,2002):从观念到行动这一阶段特点:一是普遍共识;二是政府干预;三是说得多,做得少,第四章 发展与环境,一个深刻的两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一个深刻的两难,不发展不行!贫穷会造成掠夺性的环境问题但是,发展的环境代价太大,使发展不可持续也不行;这两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现实的人的偏好在所难免,因此有关环境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是非常深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线的刻画及分析,并可引申到环境领域结论:一是环境破坏不可避免,二是环境问题可出现拐点,三是环境缓解有一个过程以中国的情况为例重要的是不能越过环境承载的极限;另外,人们对更大范围的库线有效性也有怀疑,“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环境问题的公共性,所谓共同的责任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环境对策,所谓有区别发达国家(地区)应承担“先发”的责任,弥补透支;发展中国家(地区)必须审时度势,将环境危害控制到最小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经济体、政府和社会力量都要发挥作用,第五章“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诉求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关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的各种表达:古代的;文艺复兴的;环境保护运动的现代人类中心的意思:一是基于对人自身能力的过分自信,二是自然(环境)被彻底对象化注意不应与(作为发展价值目标的)“以人为本”相混淆值得一提的是,“人类”是个全称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诉求,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事关不同人群的环境利益,就必然会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环境公平”问题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能脱离一方面改善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蕴涵:公平、补偿与合作,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世代要求,即不能剥夺后代人谋求发展的权利与能力但实现代际公平又不可能没有“代内公平”(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公平)的前提这些都包含了公平的补偿与储蓄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公平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小 结,上篇是理论篇,主要通过“发展”观念的变迁,这种变迁所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种种,以及由此表现环境思想的演进,逐步聚焦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中更深刻地涉及哲学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批判这些环节,展开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具体实践可持续发展(行动)提供对宏观视野,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环境“市场失灵”生产与消费的价格调节环境税资源与环境产权生态补偿,1、环境市场失灵,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failure,缺陷)”,以及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市场失灵环境市场失灵的各种表现由此可以得出:一是市场机制本身不足以保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二是通过修正市场,可以缓解环境问题,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过度索取:滥采、滥挖等;过度排放:废水、废气、废渣(未经处理或虽然不必处理但是过量的排放);技术的负效应:一把双刃剑;,环境“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市场机制的某些障碍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环境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没有将环境因素客观地反映于成本和价格之中,表现为低估甚至不计算环境成本。环境市场失灵的后果: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开采和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生态环境的价格,为什么没有价格:为什么又有价格:有用性;稀缺性;所有权;,环境“市场失灵”的表现,无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不确定性导致短期行为;市场非对称性;非市场交易资源:一种市场之手伸不到的地方;技术进步的非对称性;外部效应;,市场的非对称性,庇古1920年代提出:生产过程存在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如工业污染;尼斯1970年代提出:市场机制只能激励有利可图的行为,而不会导向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的非对称性,利用自然生产商品与服务的技术与探索大自然的技术之间;开发自然资源的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之间;节省劳动力的技术与节省资源的技术之间;,外部效应(外部性),行为者的行为客观上对其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行为者的主观愿望;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是典型的外部负效应;行为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意味着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对环境负有责任;,2、价格调节生产与消费行为,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把外部效应内部化,以价格调节行为,甚至可以改变习惯提高资源环境价格,价格调节应注意的问题,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调价必须注意人们的经济承受力:案例阶梯水价;提高资源价格时要考虑生产者的承受力与合适的技术:案例膜下滴灌技术(也有弊端);,提高资源价格的效果,促进节约资源的技术开发和利用:高能源价格是西欧和日本在节能技术上赶上美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淘汰浪费资源的落后企业;改变消费者的行为:选择节能产品和生活中节约资源,例如我国阶梯电价尚未启动,低能耗电器已引发关注;,3、(资源)环境税,广义:自然资源税、污染排放税(索取和排放都要交税);狭义:与污染控制有关的税,包括:1)排污税(庇古税):同污染源的实际数值直接相关的税;2)产品税:无法对排放进行直接测量时使用;3)税收差别和税收减免;,庇古税,根据污染造成的损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对排污者造成持续有效的经济刺激,促使其控制和削减排放;以此税来筹集资金,对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经济支持;,4、资源和环境产权,产权的内涵与特征,最重要的是利益相关有关资源与环境的产权安排建立环境产权制度,案例:我国四省三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林权改革,为什么要界定产权,公地悲剧:公地终于发生拥挤,导致资源被彻底破坏;,产权,附着在物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对于物的行为规范;完整的产权包括关于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使用权、收益权、自由转让权;在交易中,可让渡一部分或全部权利;,产权的特征,明晰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产权的作用,激励机制:关心并善待自己的财产;可预期因而可以防止短期行为;对错误使用财产给别人造成的损失负责;,产权案例,林权改革;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1970年美国将排放权交易制度付诸实施,中国2003年首例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4、生态补偿(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s),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什么是生态补偿?生态补偿的实例:退耕还林,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只有对生态效益输出地进行经济补偿,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持久性;,生态补偿,由环境保护的受益方按一定的标准对生态效益输出地进行经济补偿,从而约束生态效益输出地对环境的破坏,这是对环境保护提供激励和稳定的财政支持。生态补偿涉及利益分配。,生态补偿区域,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区;流域水环境保护区;,2007年环保总局的原则,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模式功能经济与生态设计,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生态环境保护;,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末端治理模式批判循环经济的本质:生态经济,为什么要转向循环经济,资源短缺;自然承载力(环境容量)有限;,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模式: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生产过程末端治理:先污染、后治理这个模式已经、并将进一步导致经济扩张能力与环境支持能力的严重落差,尤其在资源投入型粗放的发展中国家,生态足迹,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低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2.7全球公顷,但已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使发展与生态足迹增长脱钩。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关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生态经济什么是生态经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两者的区别: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循环经济强调循环,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在企业内处理重复利用废弃物对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循环经济发电项目,2009年天津北疆发电厂是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原煤发电,副产品有发电余热、粉煤灰。发电机组冷却水采用海水闭式循环,海水淡化工程利用海水、发电余热,输出产品为淡化水供给锅炉和天津市用水,副产品是浓缩海水,用于制盐和化工产品(溴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还可节省盐田用地。废弃物粉煤灰等可生产建筑材料;,2、低碳经济,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转向低碳经济如何转向低碳经济,1、)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的总称,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的影响特征: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手段: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开发低碳产品,2、)为什么要转向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温室气体的主要内容,碳排放量成为衡量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足迹:一个人或者区域的碳耗用量人均碳足迹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源含碳量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排放二氧化碳54.3亿吨,居全球第二碳足迹增长主要来自住房、交通和商品消费的增长。,人类社会能源利用的阶段,农业社会:低碳经济工业社会:高碳经济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之上的低碳经济,3)如何转向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低碳农业: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道路;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低碳城市:建筑设计、交通、家庭;,碳源与碳汇,碳源的产生:改善能源结构:开发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益:清洁能源技术碳汇方面:碳捕获和埋存森林植被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利用,水电是否是绿色能源,水库淹没的植物会产生温室气体,特别是热带地区的水库;水库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产生不利影响;水库移民问题;水电的发电效能基本达不到预期目标;世界反大坝运动;对水电是否是绿色的,仍有争议;,3、功能经济与生态设计,功能经济:生产目的是提供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数量最大化。这是指某一类产品。产品仍然由生产者拥有,定期将产品回收实现再利用。企业通过优化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与功能,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和废物的产生。案例:荷兰、瑞士的社区轿车共享;制造业的服务化是我国产业提升的主要路径;,产品的生态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将环境与利润、功能、美学、人体工程等置于系统的地位。考虑产品开发过程所有阶段的环境因素。产品改善:对现行产品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再设计:产品概念不变,但组成部分被替代;功能革新:纸质文本到电子文本;系统革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组织、运输和劳动,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行为,政府行使环保职能的必然性政府行使环保职能的可能性政府环境治理的成效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问题对治理问题原因的分析可能的对策,政府行使环保职能的必然性,民众将政府推到环境保护的前台;环境问题的公共性需要公共政策应对;其他机制失灵: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环境问题的跨(行政)区域性要求各级政府的协调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要求各国政府在国际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政府行使环保职能的可能性,政府的环保权能,主要是组织环境评价,制定环境政策,监督环保实施,惩罚环境违规(行政)征税权:确保环保财力和物力,引导环境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禁止权和处罚权;能力:政府的环保使命感,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事项,我国政府环境保护作为,宏观调控资源(如黄河用水调度);环境保护制度化(如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不达标企业实行关停;城市地方政府的作为;制定环境资源长期规划;保护公有地的生态价值(如防治沙漠化)等等,环境“政府失灵”的原因,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作祟;行政权力的环境“寻租”(案例);政策不配套(案例);政府官员的素质;政绩考核的缺陷,以及2005年绿色GDP试点;X-低效率;,思考题,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关怀,环境道德的基础环境道德的机制环境道德的效益,环境道德的基础,环境道德的历史性环境问题又是一个道德问题经济利益是环境道德的基础,但环境道德也应能反映经济利益的格局(层次),环境道德的机制,环境道德的标准:既要符合生态规律,又要符合环境道德的内在逻辑;环境道德的成本效益法分析,“帕累托最优”的道德评价道德环保的机制:道德自律(情感、认同感和行为约束)与道德他律(约定、舆论,乃至公德规范),环境道德的效益,市场失灵和制度缺陷都需要道德助力制度调控的缺陷:政府失灵;管理成本较高;政策措施有限的可操作性;,环境道德调节的效益特点,道德调解是超越市场和超越政府的调节;道德是法律滞后个人的最后一道防线;节约制度调节的成本,社会无法承担道德规范全盘法制化的高昂费用;道德的可普遍化原则,环境道德必然是一种全球道德;环境道德与环境法治(制)相辅相成,没有法治(制)的道德是软弱的,没有道德的法治(制)是昂贵的,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合作,环境危机必须依靠合作来解决环境非合作的博弈论分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合作,环境危机必须依靠合作来解决,(环境)公共物品的特点,一是非排他性,二是非竞争性“公地悲剧”与公共劣品:集体非理性的产物合作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环境非合作的博弈论分析,关于“囚徒困境”: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不合理的环境非合作:企业、政府与个人各打自己算盘合理的环境非合作:环境保护要考虑人民的基本生存,否则就会出现环境非合作,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合作,摆脱环境“囚徒困境”的出路,一是行为体的反复博弈,二是进行有效的合作合作的发展是有条件的,特别是防止非理性和“搭便车”促使人们走向合作的条件:环境行为的理性;合作的回报应尽可能可预期;有效的监督,对不合作的惩罚应大于其收益,小 结,下篇属于实践篇,主要通过调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些经济行为又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行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关怀来配合,以形成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合作模式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使大家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具体领域及其合作效用有所了解。,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