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门Protozoa.ppt
第四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动物界各门类演化谱系,示意图,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概述,一、一般特征(1)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的个体由单细胞(真核)构成。(2)但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具有作为一个动物应有的主要生活机能。如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3)为了行使各种生活机能,单细胞各部分进行分化,各司一定功能,形成了“类器官”。例如鞭毛、纤毛、伪足等就是原生动物的运动类器官。(4)原生动物身体微小,一般在250微米以下,由一团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有些原生动物细胞质内具有骨骼或形成坚固的外壳。,(5)原生质周围有一层原生质膜包围,此膜柔软,原生质在其中可以流动伸缩变形。有些还可以在膜外形成坚硬的保护壳。,(6)本门动物分布十分广泛。它们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有些还在动植物体内营寄生生活。,(7)根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和类型,本门动物一般可划分为鞭毛虫纲,纤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虫纲等四纲。,原生动物门(举例),(1)有孔虫的分类 网足虫亚目Allogromiina:-Rec.串珠虫亚目Textulariina:-Rec.内卷虫亚目Endothyriina:O-T 蜓亚目Fusulinina:C-P 小粟虫亚目Miliolina:C-Rec.轮虫亚目Rotaliina:C2-Rec.,分类依据:壳质成分、壳的微细、构造房室、口孔、生活方式等,二、肉足虫纲有孔虫目,微小的具伪足的单细胞动物,大多具矿质硬壳。壳室由一个到多个,壳上都有开口,而且壳面上一般都有微孔,以供原生质出入;个体较小,一般小于10毫米,(2)有孔虫目的特征,有孔虫壳的基本构造,生活区域:多数在海水中,少数在半咸水中,极个别可以生活在淡水中;生活方式:底移、游移、漂浮、固着(少数);生殖:世代交替;无性繁殖分裂 有性繁殖结合 地史分布:寒武纪到现代,石炭纪-二叠纪-古近纪-现代。,有孔虫的世代交替示意图,第二节 蜓亚目(Fusulinida),一.蜓的一般特征(1)蜓又名纺锤虫,属肉足虫纲有孔虫目。是一种已经绝灭的原生动物。(2)通常认为是一种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深50-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可作为指相化石。,(3)蜓具钙质微粒状壳。(4)一般大如麦粒,最小者不到1毫米,大者可达2030毫米以上。(5)石炭纪-二叠纪,是进行全球性对比的重要的标准化石。二叠纪末期绝灭。,重庆石柱冷水溪二叠系,15,重庆石柱冷水溪二叠系,二.蜓壳的形状,(1)壳形:蜓为多房室包旋壳,一般为纺锤形或椭圆形,少数为球形或透镜形。(2)度量:壳轴蜓壳平旋所围绕的一根假想轴 壳长轴向上最大长度 壳宽垂直于轴的最大宽度,18,蜓壳形态(a)纺锤形;(b)圆柱形;(c)球形;(d)方形;(e)透镜形,(3)类型:,根据 的长宽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长轴型长大于宽,呈纺锤形椭圆形等轴型长等于宽,呈圆形、方圆形短轴型长短于宽,呈透镜形,三.硬体构造,(1)基本构造 初房 蜓壳的初房位于壳中央,多为圆形,有时呈椭圆或不规则形。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是细胞质溢出的孔道。旋壁细胞质在初房外继续分泌壳质形成的壳壁叫旋壁,旋壁围绕一设想轴增长,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初房。外壁最外圈的旋壁。,24,隔壁旋壁前端向内弯曲形成隔壁。按上述方式依次生长形成多房室。两条隔壁之间即为一个窄长的房室。隔壁沟在壳的外表面,隔壁所在的位置呈沟状。壳圈每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壳圈从内到外层层包裹。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称为前壁,在壳的增长过程中,当一个新的房室形成时,原有的前壁即变成了隔壁。前壁上不具口孔,生物靠隔壁孔与外界相通。,26,27,隔壁孔隔壁上有许多垂直表面的微孔,叫做隔壁孔。口孔隔壁基部中央由再吸收作用形成一个开口。注意:前壁上没有开口。通道相邻隔壁上的开口位置相对,彼此贯通形成通道。旋脊通道两旁由致密方解石次生堆积形成从内到外盘旋的两条隆脊,叫旋脊。,列孔某些高级的蜓类。在隔壁基部有一排小孔,叫做列孔。复通道隔壁上的列孔彼此贯通,蜓内部就有好几个通道,称为复通道。拟旋脊列孔两旁的钙质堆积物,叫做拟旋脊。,(2)旋壁的结构,旋壁具分层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的蜓类旋壁的结构也相应不同。因此它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旋壁由原生壁(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和次生壁(内、外疏松层)组成。,致密层是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显微镜下不透光,呈黑色。所有的蜓都有致密层。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层浅色透明的亮层。在较低级的蜓类中具有这种结构。,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层较厚的具有蜂巢状构造的壳层。在切面上,可见许多垂直于表面短而粗的黑线。蜂巢层是高级蜓类所具有的构造。,35,疏松层为壳壁上的一种次生堆积,通常不太致密,不均一。呈暗灰色,附于原生壁的表面。外疏松层附于致密层的外表面 内疏松层附于壳壁的内表面注意:终壳圈上无外疏松层,(3)旋壁的结构类型,可分为4种 单层式旋壁:仅由致密层组成 双层式:a.致密层透明层 b.致密层蜂巢层 三层式:a.致密层内、外疏松层 b.致密层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旋壁的结构类型,Palaeofusulina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40,Pseudostaffella 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42,Verbikeena 三层式(致密层+蜂巢层+内疏松层),Fusulinella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4)隔壁褶皱及副隔壁,隔壁的变化:a 平直 b 轻微褶皱 c 强烈褶皱,副隔壁,由蜂巢层局部下延形成规则的薄板,比隔壁短和形成晚。a.轴向副隔壁 b.旋向副隔壁,48,49,四.切面观察,由于蜓类具包旋壳,只能在各种切面上进行内部构造的观察研究。一般主要用下面几种切面(1)轴切面:即通过初房、平行于设想旋轴的切面;(2)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于旋轴的切面;(3)弦切面:不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4)斜切面:除以上切面的任意切面。,51,壳切面方向,旋切面,弦切面,轴切面,轴切面,轴切面,五.蜓的演化,(1)个体由小到大(2)壳形由短轴型到长轴型:即透镜形-圆形-纺锤形-圆柱形,(3)旋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即由单层式-三层式-四层式-蜂巢层式-副隔壁(4)隔壁由平直-轻微褶皱-强烈褶皱(5)旋脊由大-小-消失(6)另有一类为:旋脊-拟旋脊-副隔壁,六 时代分布,蜓类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达极盛 晚二叠世开始衰退 至二叠世末全部绝灭 蜓类分布时限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是划分、对比地层的标准化石。,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