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期末总复习题(含答案)之三.ppt
医学寄生虫学总复习习题,一、A型题:每道试题下有A、B、C、D、E 5 个备选答案,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 案,并按要求答在答卷上。每题:1.00分,121、日本血吸虫对人的危害主要是由于虫卵()A.机械性阻塞血管 B.引起异物性肉芽肿反应 C.分泌的可溶性虫卵抗原导致虫卵肉芽肿形成 D.沉积在组织、器官中压迫周围组织 E.虫卵死亡后造成周围组织的变态反应 122、粪便直接涂片加卢戈(Lugols)碘液适宜于检查的原虫是()A.阿米巴滋养体 B.阴道毛滴虫 C.各种原虫包囊 D.阿米巴以外的原虫 E.原虫活体 123、输血可能感染()A.溶组织内阿米巴 B.阴道毛滴虫 C.杜氏利什曼原虫 D.蓝氏贾第鞭毛虫 E.福氏耐格里阿米巴,124、所谓偶然寄生虫是指其()A.只在取食时侵袭宿主 B.因偶然机会侵入非适宜宿主 C.可营自身生活也可营寄生生活D.成虫期不一定过寄生生活 E.在宿主体内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125、与华支睾吸虫卵形态相似的虫卵是()A.日本血吸虫卵 B.异形吸虫卵 C.并殖吸虫卵 D.肝片形吸虫卵 E.姜片虫卵 126、溪蟹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的吸虫是()A.姜片虫 B.异形吸虫 C.华支睾吸虫 D.血吸虫 E.肺吸虫,127、吸虫受精方式一般是()A.自体受精 B.异体受精 C.自体和(或)异体受精 D.精子经外界停留后受精 E.以上都不是 128、钩虫()A.以肠内容物为食 B.以组织液和体液为食 C.以血液和液化组织为食 D.以肠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 E.以血淋巴为食 129、对医学节肢动物的综合防制中哪一项是不对的()A.从媒介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整体出发 B.以制本为主,以安全、有效、经济和简便为原则 C.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措施 D.将防制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到不足为害的水平 E.各城市、各地区应统一规划、统一行动、统一方法,130、钩虫丝状蚴时期的能量代谢()A.以糖代谢为主 B.以脂类代谢为主 C.以蛋白质代谢为主 D.以糖和脂类代谢为主 E.以脂类和蛋白质代谢为主 131、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是()A.已消灭了血吸虫病 B.已达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 C.部分地区已基本控制或消灭了血吸虫病 D.血吸虫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E.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明显增多132、下列哪种病原体在媒介体内只有发育而无繁殖()A.班氏丝虫幼虫 B.乙脑病毒 C.利什曼原虫 D.鼠疫杆菌 E.疟原虫,133、Entamoeba dispar Brumpt 1925 是:()A.一种寄生人体的条件致病内阿米巴 B.一种非致病的人体内阿米巴 C.与溶组织内阿米巴有同等致病力的内阿米巴种 D.一种致病的尚未确定的内阿米巴种 E.一种目前尚无法认定的阿米巴种 134、生活史中除卵以外其他各发育阶段都能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是()A.硬蜱 B.恙螨 C.疥螨 D.蚊 E.蝇 135、决定美州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地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 B.阳光 C.雨量 D.土壤 E.植被,136、旋毛虫幼虫移行寄生期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A.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B.厌食、乏力、畏寒、低热 C.发热、水肿、全身肌肉酸痛 D.眼睑面部浮肿、肺水肿、胸腔积液 E.咀嚼吞咽困难、心力衰竭、颅内高压 137、结膜吸吮线虫在终宿主体内的主要寄生部位是()A.结膜囊和泪小管 B.眼前房和巩膜 C.泪囊和睑板腺 D.视网膜和泪囊 E.结膜下和眼前房 138、下列哪项不是猪囊尾蚴病的诊断方法()A.手术摘除皮下结节检查 B.眼底镜检查 C.影像仪器检查 D.检查孕节子宫分支数目 E.免疫学试验,139、在人体曼氏裂头蚴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A.皮下组织B.眼 C.口腔颌面部 D.脑 E.内脏 140、蠕形螨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A.腹部 B.颜面部 C.胸部 D.颈部 E.四肢 141、预防猪囊虫病的措施之一是()A.及时治疗猪带绦虫病 B.严格肉类检查 C.不吃未熟猪肉 D.防止猪粪污染饮食 E.切生、熟食物的刀板分开,142、传播新疆出血热的硬蜱是()A.全沟硬蜱 B.亚东璃眼蜱 C.森林革蜱 D.嗜群血蜱 E.残缘璃眼蜱 143、环卵沉淀试验是检查()A.血清中的血吸虫抗原 B.循环的抗血吸虫抗体 C.循环的血吸虫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D.粪便中的虫卵 E.虫卵中孵出的毛蚴 144、疥疮实验诊断方法为()A.粪便涂片检查 B.血液涂片检查 C.活组织检查 D.消毒针挑破局部皮肤检查 E.免疫学方法检查,145、下列疾病中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是()A.弓形虫病、并殖吸虫病及鞭虫病 B.血吸虫病、美丽筒线虫病及棘球蚴病 C.牛带绦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及蛲虫病 D.钩虫病、丝虫及结膜吸吮线虫病 E.血吸虫病、弓形虫病及鞭虫病 146、联合国开发计划总署等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类主要热带病 中,有类是寄生虫病,它们是:()A.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疟疾、蛔虫病 B.血吸虫病、钩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C.血吸虫病、疟疾、利什曼原虫病、阿米巴痢疾、弓形虫病 D.疟疾、血吸虫病、利什曼原虫病、丝虫病、锥虫病 E.疟疾、利什曼原虫病、弓形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147、染色试验用于诊断()A.疟疾 B.血吸虫病 C.隐孢子虫病 D.弓形虫病 E.丝虫病,148、直肠粘膜压片法用于诊断()A.旋毛虫病 B.血吸虫病 C.猪带绦虫病 D.弓形虫病 E.蛲虫病 149、在下列疾病中,哪项不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A.蛲虫病 B.血吸虫病 C.囊虫病 D.蝇蛆病 E.肺吸虫病 150、我国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是()A.疟原虫 B.血吸虫 C.蛔虫 D.蛲虫 E.钩虫,151、棘球蚴病的确诊依据是()A.CT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 B.血清学检查强阳性 C.患者来自流行区 D.手术取出棘球蚴或检获棘球蚴碎片 E.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52、结肠小袋纤毛虫主要临床症状有()A.咳嗽 B.血尿 C.肠梗阻 D.肝脓肿 E.腹泻和粘液血便 153、绦虫的成虫常寄生于()A.组织 B.血管 C.消化道 D.尿道E.淋巴管,154、下列关于猪带绦虫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头节呈球形,具顶突、小钩和吸盘 B.学名是链状带绦虫 C.人误食了“米猪肉”可患囊尾蚴病 D.卵巢分左、右两叶及中央小叶 E.孕节中子宫每侧分713支 155、可侵入人体脑部并造成损害的寄生虫有()A.毛首鞭形线虫 B.旋毛形线虫 C.肥胖带绦虫 D.猪囊尾蚴 E.布氏姜片吸虫 156、生活史中幼虫需经肺部移行的寄生虫为()A.蠕形住肠线虫 B.旋毛形 线虫 C.钩虫 D.丝虫 E.毛首鞭形线虫,157、侵入人体途径及发育过程与钩虫相似的线虫是()A.结膜吸吮线虫 B.旋毛虫 C.粪类圆线虫 D.美丽筒线虫 E.广州管圆线虫 158、可引起自体感染的蠕虫有()A.蛔虫 B.旋毛虫 C.肺吸虫 D.猪带绦虫 E.牛带绦虫 159、血吸虫的生活史中()A.需要1个宿主 B.需要2个宿主 C.仅进行有性生殖 D.仅进行无性生殖 E.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交替进行,160、微小按蚊以()A.雌虫越冬 B.雄蚊越冬 C.蛹越冬 D.幼虫越冬 E.卵越冬 161、中华按蚊以()A.雌虫越冬 B.雄蚊越冬 C.蛹越冬 D.幼虫越冬 E.卵越冬 162、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以()A.雌蚊越冬 B.雄蚊越冬 C.蛹越冬 D.幼虫越冬 E.卵越冬,163、白纹伊蚊以()A.雌蚊越冬 B.雄蚊越冬 C.蛹越冬 D.幼虫越冬 E.卵越冬 164、硬蜱生活史中吸血的阶段是()A.雌蜱 B.雄蜱 C.幼虫 D.若虫 E.以上各期均可 165、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杀伤再进入人体内的()A.雌虫 B.雄虫 C.童虫 D.虫卵 E.以上均不是,166、疥螨的交配是在下列哪两者之间进行的()A.雌、雄成虫 B.雄成虫与雌幼虫 C.雄成虫与雌前若虫 D.雄成虫与雌后若虫 E.雄后若虫与雌成虫 167、疥螨的虫体特征是()A.头胸腹愈合为躯体 B.胸腹部愈合为躯体 C.有触角2对 D.有触角1对 E.成虫有足3对 168、阿米巴痢疾的典型病理变化是()A.肠壁组织溶解破坏而形成烧瓶样溃疡 B.形成虫卵肉芽肿C.虫体在宿主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破坏 D.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炎症反应 E.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致的变态反应,169、旋毛虫的感染期是()A.虫卵 B.新生幼虫 C.丝状蚴 D.囊蚴 E.囊包 170、硬蜱不能传播的疾病是()A.森林脑炎 B.新疆出血热 C.莱姆病 D.Q热 E.蜱媒回归热 171、下列哪种疾病硬蜱不能传播()A.森林脑炎 B.新疆出血热 C.蜱媒回归热 D.Q热 E.莱姆病,172、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是()A.淡水鱼、虾 B.蟹 C.水生植物 D.海鱼 E.淡水螺 173、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期中对人致病的阶段是()A.包囊期 B.小滋养体期 C.大滋养体期 D.小滋养体期与大滋养体期 E.各期均有一定的致病力 174、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时期是()A.包囊 B.小滋养体 C.大滋养体 D.囊前期 E.囊后滋养体,175、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生活史中有()A.大滋养体 B.小滋养体 C.包囊 D.卵囊E.滋养体和包囊 176、下列哪种病变不见于泡球蚴病()A.囊泡周围无纤维包膜 B.小囊泡周围有肉芽肿反应 C.囊泡间组织坏死 D.无数大、小囊泡相互连接、聚集而成 E.单个大囊肿 177、隐孢子虫最常见的寄生部位()A.胃 B.小肠上段 C.回盲部 D.结肠 E.直肠,178、布氏姜片吸虫寄生在()A.胆囊 B.小肠 C.结肠 D.胃 E.直肠 179、鞭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A.胃 B.小肠 C.盲肠 D.乙状结肠 E.直肠 180、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A.肝脏 B.小肠 C.肠系膜动脉 D.肠系膜静脉 E.直肠、乙状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