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传递理论.ppt
第六章 区域经济传递理论,第一节 区际传递的内涵与内容第二节 基本理论第三节 生产要素流动第四节 企业的空间扩张与迁移第五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一节 区际传递的内涵与内容,一、区际经济传递内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要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得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二、区际经济传递的要素起始区域接受区域传递对象传递渠道三、区域经济传递的内容,区域A,区域B,生产要素流动,劳动力迁移,资本流动,要素不能流动或不完全流动;商品流通;服务交换,企业迁移产业转移,技术扩散,区际贸易,区际经济传递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第二节 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辐射理论,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生产、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两者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辐射的范围取决于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讯等,网络水平直接决定了辐射的有效性。,辐射内容:所有影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资本必然向投资效率高的地区流动技术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流动人才的流动总体上是向城市或发达地区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表现为单向辐射的特点污染相互影响,三种辐射形式点辐射:一般由大中城市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而上下游之间的辐射条件更为优越。沿海辐射线重要而有特点面辐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和小城市成片的区域,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力的面状辐射源,进一步和周边落后地区相互辐射。摊饼式的辐射跳跃式的辐射,上海和全国各地区的物流分布,*东部包括沿海与中部*华东五省指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八城市指距离上海300Km以内的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上海和华东五省间的物流密度,辐射模型的实践意义,从基础设施的规划来看:媒介的优劣决定着辐射的效率从而决定着地区之间经济互动力的大小。关于实现中国东西、南北的经济互补问题,辐射模型给予我们启发。在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方面,强调布局应该有利于辐射的有效进行。辐射模型强调劳动力转移必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有序进行辐射模型的应用要加强对地区之间的负面辐射的控制,二、梯度推移理论经济梯度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佛农(Raymond Vernon)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老阶段,兴旺部门,停止部门,衰退部门,世界最后的蒸汽机车在内蒙集通铁路退役(2006年),世界最后的蒸汽机车在内蒙集通铁路退役,梯度推移发展机理该模式的主题思路区域经济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推移的动力来源于主导产业的创新活动。创新活动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区,梯度推移的方式有序推移。梯度推移的路径,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局部范围的扩散上海南京、杭州镇江、嘉兴大范围的扩散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沈阳、济南,有序梯度推移的决定因素区域接受能力的差异(梯度最小率原则)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需要由大城市向具备条件的城市转移处在成熟和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大规模转移向低梯度区威尔伯.汤普森把这种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区的推移现象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梯度推移的动态效应: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发达地区不断积累优势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益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分布的极化扩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较低梯度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回波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在资金形成上在人口流动上在竞争能力上,梯度推移与区域间差异的变化差异缩小者的观点(以赫希曼为代表)高梯度区在积累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在积累制约因素发达地区进入成熟期,发展中地区进入加速期实证和实践证明:完全市场机制下,区域差异缩小不明显。关于梯度推移模式的讨论,案例1 森达皮鞋与南京万里皮鞋的对比森达集团的前身不过是经济落后、交通非常不便的苏北水乡建湖县的一个镇办企业,为做强品牌,他们把目光投向全球,直接与国际知名制鞋商合作,采用“借船出海”“孤岛入链”的方式成为国际鞋业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经过近年的发展,已与加拿大卧龙公司、英国其乐公司、瑞典旅行者集团等个国家的多家国际鞋商建成战略同盟,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成为以制鞋业为主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反观处于区位优势、发展条件优越的南京万里皮鞋,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生产经营及管理机制没有及时调整融入全球产业链,从而造成企业前进之路越走越窄。,案例2:近代的苏州与上海、亚洲“四小龙”等上海开埠前,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集散到长三角各地。如果按照梯度发展理论,上海似乎应当永远以苏州为“大树”。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就取代了苏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做得到的。结论:梯度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缺陷,欠发达地区应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中国梯度推移战略的是与非巨大成就推动了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状况得到调整重大问题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拉大“短腿现象”使得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加剧了东西部之间的利益冲突,梯度推移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该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这样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第三节 生产要素流动,一、劳动力流动形式:永久性移动、短期移动、中长期移动、周期性移动、突发性移动原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宗教因素、经济因素阿瑟.刘易斯的观点M.P.托达罗的观点,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上认为:劳动力的区域流动使总产量增加。,0,B,A,E,G,M,H,T,C,N,J,0,F,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甲),(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现实中,影响是不平衡的。,二、资本流动,资本流动的分类长期流动与短期流动、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资本流动的原因经济原因:早期理论:追逐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和分散风险新理论:需求导向理论贸易障碍诱发理论内部化理论其他原因,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了资本在全国和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促进了资本与资源、劳动力的有机结合投机资本对流入区产生双重影响,三、技术流动,技术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减少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促进劳动力质量提高,A,B,后Q,前Q,资本,劳动,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A,B,后Q,前Q,资本,劳动,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三种类型技术贸易、技术交流、技术援助作用障碍因素(受让方:资本、资源、劳动就业、技术衔接、基础设施、文化等;转让方的:政治、专利保护、政策等),区域间的联合投资,直接技术贸易,技术贸易,引进成套或关键设备,作用,技术开发技术选择标准以最小的成本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新技术有广阔的使用空间技术能够被吸收、消化原则适应当地的生产力水平适应当地的资源特点适应市场变化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一、企业增长与价值链二、空间扩张及区位分散化三、企业重组与区位调整 四、企业迁移及其决定,一、企业增长与价值链企业增长的方式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多样化,企业价值链的区位示意图,主要区位,次要区位,二、空间扩张及区位分散化,部门领域,地域范围,企业空间扩张方向,单个产品 单个部门 关联部门 多个部门(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多样化)区内(单个区位)区际(单个国家)国际(多个国家)全球(许多国家),可能的增长方式,两种企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比较,三、企业重组与区位调整企业重组(corporate restructuring)及方式区位调整(locational adjustment)撤资与工厂关闭,四、企业迁移及其决定(一)企业迁移的含义及类型企业迁移(firm migration)完全转移(complete relocation)部分转移(branch relocation)(二)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三)企业迁移的经济分析,1987-1995年荷兰企业的迁移率,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1.企业内部原因,2.区位因素,3.外部因素,企业迁移与新企业区位选择的差异在哪里?,迁移的前提条件 PVi(t)=t(Eij-Eij)-rt dt-Cij PVi(t)0增加股东的财富即:Cn+M-Rn Ce-Re,第五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差距)概念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类型(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差异存在的必然性有限度的调控,2000-2006年广东各区域GDP占全省比例 单位:%,人均GDP地区差距的国际比较国 别 年 份 最大值最小值(倍)相对差异系数()中国 1993 9.5 70.前南斯拉夫 1988 1.53 53.6 希腊 1988 7.8 10.0 德国 1988 1.69 13.0 韩国 1985 1.93 14.8 意大利 1988 2.34 26.0 英国 1988 1.63 15.0 美国 1983 1.43 11.1 澳大利亚 1978 1.13 4.7 印度尼西亚 1983 5.30 45.8,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的国际安全线是0.4。我国城镇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基尼系数以及农村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基尼系数都在安全线之内。但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把我国城乡居民混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全社会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则已达到0.42以上。显然超出了国际安全线,并且目前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现象及成因现象原因区位条件及经济基础不同投资规模不同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不同改革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改革与转轨效应工农城乡关系差异,1978-2004年各省区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的变化情况,1、地区相对差异系数高于世界各国2、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明显3、各地区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综合判断,未来年中,地区发展差距仍将呈扩大之势,但是其扩大的速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五、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指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中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目标承认区域发展差距,但不允许差距无限扩大争取资源充分动员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实现合理的地域分工,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实现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合理交换协调机制(市场协调、政府协调、道义性协调)协调发展的途径,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梯度推移、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协调发展二、回答题1、对区域经济梯度推移模式进行阐述和点评2、什么是区域经济差异?如何看待我国目前存在的日益扩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你认为西北地区应采取什么措施以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3、论述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的制定,应用了哪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你认为在战略实施中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的加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