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ppt
第四章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环境辨识与系统问题诊断是系统工程开发活动中的基础性工作。其中环境辨识,是对影响系统功能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进而明确系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潜力指出方向;系统问题诊断,则是在环境辨识和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进而找出主要矛盾方面,为系统结构的调整、改善系统功能提供依据。,第四章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第一节 系统环境辨识概述第二节 自然环境辨识第三节 社会环境系统辨识第四节 系统诊断概述第五节 层次分析法在系统诊断中的应用第六节 结构模型解析法在系统诊断中的应用,第一节 系统环境辨识概述一、环境系统及其分类,(一)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一个富有弹性的相对概念,对象的主体不同,其相对的环境也不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环境本身也是系统,即环境系统。当所要研究的对象系统确定以后,在一个更大范围的系统中,所有与对象系统相关且对对象系统起着影响、促进、制约等作用的其他系统或元素,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所谓环境是指系统外部整体或包围系统的整个空间。,对于环境和环境系统有如下解释:1、环境必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系统而言,没有特定的对象系统也就无所谓环境。2、环境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现实存在的事物,虚幻想象的不可称为环境。3、环境必须与对象系统相关、联系,不对对象系统产生影响或没有关系的也不能称为环境。4、环境条件和环境系统必须在对象系统以外,或并列、或处于更高层次,包含在对象系统以内的不称之为环境。,(二)环境的性质 环境也是系统,它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性质。环境系统的基本构成元素有三个方面,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的边界是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边界之外的有关部分就是所谓的环境,而边界以内的部分则是系统。对于开放系统而言,系统与环境之间通过边界而互相渗透、联系和衔接,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正是环境对系统的输入、转化、输出和接受等方面的影响,构成了系统与环境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从环境对于系统的作用来看,环境具有“资源”、“约束”的两重性和动态的“可变性”。1环境的资源性。环境资源构成了系统赖以正常生存的物质基础、能量源泉。系统只有吸取了环境资源,才能维持其结构的完整、功能的正常和持续发展。例如,对于农作物系统来说,自然环境中的阳光、降水、土地、养分等等的环境条件,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有土才能生根,有水才能发芽,有养分才能生长,有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环境条件正是作物获得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又比如某生产系统:有煤才能取暖,有电机器才能运转,有原料才能维持生产,有资金才能保证煤、电、原材料的供应。,2环境的约束性。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环境对系统不仅具有资源的性质,而且具有明显的约束性。很明显,如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就没有必要研究资源的优化问题了。因此,环境的约束性将决定系统的发展极限。比如水资源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重要条件,如果水稻面积发展超过水资源的限制,则将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系统的最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又比如市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一味追求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市场需求的制约机制,势必造成新产品积压,使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局面。,3环境的可变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的资源性与约束性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即环境的资源性也可能变为约束条件,而原来的约束条件也可能变成资源。即使是同一个环境因素,也可能同时兼有资源和约束的两重性。环境的可变性主要从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环境因素超过一定量值时而产生的“质”变。如降水是资源,降水过多就造成洪涝灾害,使农业系统功能受到损伤。第二,系统与环境的失调,造成环境对系统的“挤压”。如市场是生产系统向外输出产品的“窗口”,但产销不对路,生产与市场的平衡关系被破坏,就必然是市场行情不好,造成产品积压,使系统处于不利的状态。第三,人的改造使环境发生变化。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使环境优化,例如根治河道,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可以创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二是使环境恶化,例如滥垦滥伐、过载过牧,造成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排放烟尘、倾倒垃圾、扩散“三废”,必然造成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是环境转化的实例。,(三)环境的分类 环境是对于对象系统而言,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它的分类一般是多层次、多目标的,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考察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和类别,但总的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系统,对于对象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以自然物态存在的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系统。它由有机环境(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无机环境(如土地、气候、地质等)组成的。2社会环境系统,对于对象系统有着明显影响和重大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环境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系统。它的特点是以社会问题的形式而存在。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人口环境等方面。对于特定的对象系统,其环境系统的构成则不尽相同。就广义的农业系统而言,则构成环境系统如图4-1所示。,广义农业环境系统,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地理,地质,地形,交通,市场,生产,资金,能源,图 41 农业环境系统,二、环境辨识的概念与过程(一)环境辨识的概念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生态系统组成的,并在人类干预下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的复合开放系统。农业系统必须直接依赖并适应于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系统。在总体设计中,保持系统与环境的融合,使对象系统在整个环境系统的作用下,趋利避害,形成最强的功能。为了保证总体设计的成功,进行系统的环境辨识是极为重要的。辨识,就是认识和区分。所谓环境辨识,是指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要素的构成、数量和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等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进而明确环境的资源优势和制约问题,为系统结构调整功能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二)环境辨识的目的和任务 1环境辨识的目的。环境辨识的根本目的在于,从系统与环境的整体性出发,认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揭示环境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在规律,探求改善环境的途径,正确预测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为总体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2环境辨识的任务。从开发、利用资源,保护、适应、增殖、改造环境的总体目标出发,环境辨识的主要任务有四点。(1)摸清环境系统所包含的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划分类型,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合理限度。,(2)分析环境对系统的限制、约束的因素和程度,特别是不利影响和障碍因子及其作用的大小;确定约束的阈限或临界值、极值等,进行辨识分析,找出问题及原因。(3)在摸清资源和约束条件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预测环境的发展变化。其中尤其应注意人类活动对于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对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分析和趋势预测。(4)在科学分析、评价、预测的基础上,寻求趋利避害、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适应与改造相结合的环境政策、对策。为设计汁出使环境与系统的融合性最好、整体功能最佳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三)环境辨识的程序 环境辨识是站在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角度,对所有环境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的过程。因此,在环境辨识中,要特别强调环境与系统之间的整体性。既要注意环境对系统的作用,也要注意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所谓使系统与环境的融合,正是建立在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机制上。进行环境辨识必须从确定对象系统开始,层层深入,认真分析,对众多的环境因素做出客观评价。1确定对象系统,划定系统边界。当接受研究任务,确定所要设计的具体系统时,环境辨识的对象系统就已经具体化,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划定系统的边界,使系统元素与环境因素有一条比较明显的区分界限,以防混淆。,2挑选环境因子,作好分类标记。对于对象系统,可以列举出大量的环境因子,根据各环境因子之间及与对象系统的关系,可以制作环境系统关系图,进而从中剔除影响极小或很不重要的环境因子,选择影响大的重要因子,特别是那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可控环境因子,作为环境辨识的主要对象。同时,将环境因子划分为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环境因子两大类,并注以标记。3建立辨识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环境辨识实际上是定性分析的思维模型,是对环境因子作出逻辑判别,并做出评价的分析方法,直接建立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采取思维定量化的方法,使定性分析定量化,即根据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利弊程度等不同,分别赋以相应的“量”值。然后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审,再通过计算机汇总、分析,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对每个环境因子做出综合评价。,4根据模型结果,编写辨识报告。从定量再回到定性,对不同等级的环境因子予以详细的分析,对各因子的影响、利弊、特点、数量(指可定量的因子)、开发潜力和设想(指可开发的资源型因子)、改造和控制途径(指可控因子)等作以阐述,并写成系统环境辨识报告,提交决策者和总体设计者参考。在上述的四个步骤中往往要经过若干次的反馈过程,直到取得比较理想的辨识结果为止。,第二节 自然环境辨识,一、自然环境的结构 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它包括对农业生产对象及其全过程(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发生一定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和条件。按照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界限可把自然环境分为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两大类。,(一)有机环境 所有植物、动物(包括人类)、微生物都是有机环境的成分。这三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环境的主体,也是最富有活力的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自然生产力来看,植物是独具初级生产力的生产者,是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和人类本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动物、微生物在推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维持生态平衡中,又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可见有机环境的三种生命成分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整体。农业生物中的三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同样符合上述生态学规律。因此,当以某一种农业生物为对象时,不但有关的野生生物是其生态环境,而且其余的农业生物也是它的生态环境。所以农业生物的不同物种、种群、群落之间也是互为生物环境的。,(二)无机环境 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各种因素构成了农业生产系统的无机环境,它们与农业生产系统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1气候环境因素。太阳辐射能是供给整个生命系统活动能量的唯一源泉,也是唯一可以永续不断的“不可枯竭”的能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第一性生产力。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是气候环境的主要因素。光、热、水、气、风是五大气候资源,其中“气”是指大气的气体成分。大气中许多天气、气候现象可以形成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水、冰雹、干旱、阴雨、低温、霜冻等等,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农业系统工程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因地制宜地适应大气候,改善小气候,对付多样、多变、多灾的气候条件,去争取农业的稳定增产、增收。,2土地环境因素。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数量、类型、利用价值、基础肥力及生产潜力等,是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布局及生产能力的最基本因素。土壤的类型、质地、物理结构、营养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化学性质等,又是影响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素称“地大物博”,土地资源的总量在全世界居于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在实际上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在进行农业系统环境辨识时,不能离开立足之本,要从爱惜每一寸土地,充分开发全部的国土资源,对整个土地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作认真的分析和辨识。,3水环境因素。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系统的存在,当然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现在可以生产“无土蔬菜”,但决不会生产“无水蔬菜”。水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降水、径流、地下水等三种基本形式;按水质可分为淡水、咸水、苦水等(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增加,现在又存在着大量的“污水”);按水体的形态还可分为海水、湖水、河水、水库水、池塘水等等。各种水体不仅贮存着宝贵的水资源,而且是水生生物繁衍的场所,因此对水域的保护和经营是一项大有潜力可挖的产业,所以应进行认真分析。,4地理、地质环境因素。地理环境的内容很广,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经纬度、海陆分布、海拔高度等都属于地理环境;地质环境主要指岩石图。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基础上发展的,而地质环境又是在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了地球化学的物质循环。地质环境既包括了地球岩石圈的物理结构,也包含了岩石圈的化学结构,因此,土壤母质含有的各种无机物,包括微量元素对于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都有重要作用。地理、地质环境不但影响气候、土壤、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空间分布、地域特点,而且也使农业生产方式、产品、生产力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当然,有些不利的地理、地质环境也会给农业造成巨大危害或限制。,总之,从系统与环境的整体性看,整个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都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组成的有机整体。人类给这个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但不论是改善了环境,还是恶化了环境,人类最终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约束。,二、自然环境的分析和评价 对环境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是环境辨识的科学依据。对于不同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用含意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分析评价指标。(一)资源分析评价指标 这一类指标主要包括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种类、类型、分区(区划)、结构,还包括资源的数量、质量、密度、丰度及稳定度等。此外还应考虑各种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即不同种类资源之间的比例、平衡关系。在考虑资源绝对拥有量的同时,还应考虑相对的占有量或资源的载荷量。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单位草场面积的载畜量,森林的最佳采伐量等等。,资源的空间分布(立体结构)特征,一般是以现实或历史的平均状态为指标,这属于资源的“静态”分析。但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角度来看,还应对环境资源进行“动态平衡”分析,即研究和预见在某种条件或政策下,环境资源的未来发展变化有什么趋势。通过对资源的动态平衡分析,可以发现新问题。例如原来是比较丰富的某种资源,可能会变成贫乏的甚至是枯竭的资源。对于不可再生的、终将会枯竭的资源(如矿藏),应当合理、有限度地开发,以保证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持久性;即使对于可再生的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也不能盲目滥用,否则会走向反面。例如,草原载畜量过大,挖甘草量超过增长速度等,就会造成草原的沙化、荒芜;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就会引起“漏斗”式的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危害;过量灌溉会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凡是参与农业生产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过程的自然资源,如气候、水分、土壤养分等都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变化中,其数量的收入、支出关系,资源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的比例组合关系,都保持一定的稳态平衡。如果这种稳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生态平衡失调,乃至恶性循环。由此可见,不但要分析单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而且还要分析各项自然资源因素之间的比例组合、匹配关系,以及动态平衡关系。如果说单项自然资源因素分析、评价是各有关专业学科的任务,那么资源因素相互之间的组合匹配、综合平衡关系,则是农业系统工程环境辨识的重要任务。,(二)约束条件分析评价指标 这一类指标主要包括对农业生产全过程有不利影响或限制性的环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界限、临界值、阈限,时间分布(发生机率、年季变化、周期性等),空间分布(水平和垂直分布、区划等),对农业的影响程度、范围、强度或损失率等等。当然还应包括不同约束条件或限制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交互作用等。,约束条件不仅包括自然灾害或不利的自然条件,还包括自然资源的亏缺、生态平衡失调、资源匹配不良等限制性因素。此外,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也是极为重要的限制因素。但是这种人为的污染和危机却往往被人类忽视,如象水土流失、土地侵蚀及沙漠化、森林破坏、湖面退缩、水域污染、生物物种灭绝等等。但是随着人口增加、时间的推移,人类将会付出越来越多的代价。当这些潜在的生态危机越积越多、越演越烈的时候,就会产生“灾变”,给人类以严重惩罚。由此可见,在约束条件中,人口的发展以及人类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机,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应列入分析评价指标之中。,(三)综合分析评价指标 除了对资源和约束两个侧面分别进行分析评价外,还应从权衡利弊、整体功能、结构优劣、组合匹配、收支平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此必须把环境的各种成分、因素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统盘考虑,既要摸清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应搞清环境与对象系统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综合指标可以用生态学、经济学指标表示,还可用能量转换指标及物质平衡指标等表示。总之,综合指标的确定,要灵活运用自然、经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方法。,第三节 社会环境系统辨识,一、社会环境系统的构成 社会环境辨识的基本任务就是弄清楚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它对农业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为总体设计提供社会环境方面的利弊情况与控制策略。因此必须先弄清社会环境系统的构成。(一)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际上大的政治势态必然对农业系统发生极大的影响。国内局势动荡或稳定,安定团结的局面和民主宽松的气氛是否形成,也必然影响农业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对农业系统有着经常、直接的重大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法制管理则是农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识别它的结构和功能。按社会生产方式,可以划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按再生产环节,可以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按产业部门,有工业、能源、交通、建筑、商业、服务业等。对特定的农业系统来说,其它的农业系统也是它的环境;也可以按生产链的层次,将第二、第三产业作为农业系统(第一产业)的经济环境。要指出的是,由于通常所设计的“农业系统”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包括多种产业的区域性的综合体,边界模糊,这就给经济环境的辨识带来一定的困难。,(三)文化环境 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系统的重要环境条件。广义的文化环境包括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状况、社会成员的职业构成、民族成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对一个地区的文化环境应该有分门别类的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如各类普通学校、职业学校、文化机构、文体设施、精神产品等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国内及国际比较。,(四)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可以表现为实际的生产力,如生产中应用的各种科技成果,也可以表现为潜在的生产力,如处于研究或试验阶段的科技项目。科学技术已日益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前进的强有力杠杆。必须切实估计设计地区的科技条件,并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系统发展中的作用。科技环境包括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科技推广机构等的数量、级别和分布情况,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级别,科技成果的数量、水平、推广情况和经济效益等等。,(五)信息环境 现代农业系统离开信息环境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的内容包括自然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等。信息环境是由对象系统发布、传递信息的部门和环节所组成的,包括信息采集机构、信息源、载体、传递、受体、使用等多环节构成的网络,它涉及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许多部门。识别信息环境就要从多方面调查研究,以建立一个信息设备齐全、渠道畅通,传递迅速,应用有效的信息环境。,社会环境系统中的各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对农业系统的作用也在经常改变,这种作用可能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常态(在一定的时段内),也可能表现为有规律的动态,也可能表现为随机扰动。而且,社会环境与农业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传递,相互的反馈联系等等。这在进行社会环境辨识时,都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二、经济环境的功能辨识 经济条件在社会环境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因而对农业系统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有以下三个特点。1农业系统的主体部分是农业经济系统,因而外部的经济环境与系统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密切。政治、文化、科技等环境条件对农业系统的影响,经常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措施来实现。,2经济环境是人类自身经济活动形成的格局。经济行为、经济活动、经济指标等都可以有一定的度量表示,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容易量化,因而所构造的模型也能够定量,能够求得比较精确的结果。3利用经济环境中某些因素的可控性,可以作为对象系统优化调控的主要手段。系统设计的参数、控制变量等,通常都是选定经济要素来充当的。,下面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考察经济环境功能的辨识问题。(一)人口因素 人类是社会系统的主体,又是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因此,人口既是农业系统内的一个元素(或子系统),同时又是农业系统的环境条件。人口作为环境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作为人力资源,二是作为消费环节和污染源。在进行环境辨识时,对于人口系统来说,一要搞清系统的人口总数和它的变化趋势,如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的机械移动等。二要搞清人口密度,并判断人口密度的适度,也就是与环境容量(自然条件、经济发达水平等)相比,人口密度的大小及其程度。三要搞清人口密度的素质,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城乡分布等。,(二)能源条件 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对于农业系统的正常运转,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发展水利灌溉、农业机械、乡镇工业、交通运输以至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等,无一不依赖于充足的能源供应。化学能源的使用还可以减少植物燃料的消耗,为增加土壤有机质、防止水土流失创造条件。但是,应该看到我国能源短缺,不可能在近期内有根本的改善。在一定时期要实行劳、畜、机并举的方针,并且要广植薪炭林,大力发展小水电,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各种能源。,(三)交通条件 交通运输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发达的交通农业就不可能实现专业化、区域化和商品化。农业现代化国家,交通都很发达。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内河、海运、航空、管道、索道等。交通工程包括道路修筑、航线开辟以及场站、码头、车船和飞机的建造等。交通环境的辨识,首先要搞清道路网的密度和分布,并且找出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其次,要搞清道路的质量和工程配套情况,如公路的质地、级别、运输功能、桥涵建筑、防灾能力等。第三,要搞清运输工具的情况,如车船的数量和吨位等。,(四)资金条件 资金是物资的货币表现,当然它也可以是现实的货币、信用存款或有价证券。资金短缺通常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资金环境的辨识,主要应弄清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可用资金的形成,取决于财政收支状况和投资能力、信用集资、企业积累、国外投资和贷款等。除了搞活国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存贷业务,还可以通过股票和证券的发行、建立股份企业、开辟证券市场和发展保险事业等各种群众性的资金融通方式来活跃金融市场。此外,要考察资金平衡状况,也就是弄清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和周转速度,再与资金来源相比看有无缺口,并估计资金潜力和前景。,(五)市场条件 市场即流通领域。广义的流通领域包括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劳务流通等。前面介绍的资金市场和劳动市场就是涉及货币和劳务流通的。通常人们所说的市场,则只是指商品市场,即商品流通,它既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或中介,又是一个经济系统感受外界刺激的信息场。鉴于商品市场在经济环境辨识中的特殊重要性,需要在下面进行专门的讨论。,三、市场环境辨识与市场调查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环境更为敏感,研究市场的机制,分析其动向,了解其信息,进行市场环境辨识,显得格外重要。市场环境辨识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市场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弄清商品的社会需求。市场辨识的主要方法就是开展市场调查。,(一)市场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1市场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市场调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搜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市场预测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资料。市场调查研究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状况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市场调查就是借助科学的方法,依据客观实际,摸清市场供需的动向,力求达到市场平衡,从而保证整个经济系统平稳有序地运转。,市场调查主要以商品市场作为调查对象。市场作为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广泛密切而又复杂的经济联系。市场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从不同层次(如时间层次、空间层次、商品层次)上调查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之间的矛盾,找出这个矛盾运动变化的种种原因及其规律性,从而为政府和经济部门制订以及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依据。,2市场调查的内容 市场调查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中,都离不开市场调查。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全国范围内或地区市场的商品销售量和潜在需求量、消费需求特征,分析商品在全国或地区市场细分化的动向,了解新的目标市场,分析开拓新市场的可能性。(2)城乡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商品需求结构,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偏好、消费动机和消费倾向。(3)引起市场商品供需变化的各种因素(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习惯因素、心理因素)对市场商品供需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4)某一特定商品市场的销售量、潜在需求量,分析企业的商品经营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及市场占有率的变化。(5)商品产销、购销形式。流通渠道中批发商业之间、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之间的分工结合形式,大中小零售商业之间的分工结合形式,不同商品的收购方式及实体转移方式和商品运输路线的选择、商品储存的摆布。(6)商品销售费用、商品销售人员的劳动效率、服务质量、各种营销策略的实施效果。,3市场调查的类型 市场调查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不同的调查对象和范围,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1)按调查目的要求分 探测性调查,这是在市场情况不明时,为了找出问题和明确进一步深入调查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而进行的非正式的初步调查。描述性调查,这是指对需要调查研究的客观事实资料进行搜集、记录、分析的正式调查。因果关系调查,这是为了弄清有关市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进行的专题调查。预测性调查,这是指专门为了预测未来市场变动趋势而进行的调查。,(2)按产品层次分 按产品层次可分为许多不同商品的市场调查。例如,按行业不同,可分为食品、纺织品、服装、文化用品等,每一大类还可细分为下一个层次的商品类别。(3)按调查地域范围分 可分为国际市场调查、国内市场调查、经济区市场调查、地区性(省、区、县内)市场调查。(4)按时间的不同要求分 可以分为经常性市场调查、定期性市场调查、临时性市场调查和专题性市场调查等。,(二)市场调查的步骤 为了确保不同类型市场调查的质量,使整个调查工作有节奏、高效率地进行,必须加强调查的组织工作。一个完整的市场调查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1调查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当中,首先要明确市场调查的目的。就是说,为什么要搞这项市场调查,需要了解哪些问题,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有时,还可先进行某些非正式的试验性调查,如访问有经验的专业人员。通过情况分析和试验性调查访问,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就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市场调查的目的和范围,使调查目标更加集中。,调查目的明确以后,就要制定实施计划,包括选择与安排调查项目、调查方法和调查费用等。调查项目是指取得资料的范围和种类。项目的选择取决于调查目的和调查目标。调查方法是指取得资料的方法,即在什么地点,找什么单位或个人,用什么方法调查及选定样本的数目和抽样方法。调查费用也应当力求节约,用尽量少的支出取得尽量好的效果。最后是建立和组织相应的调查队伍。必要时对调查人员要集中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明确调查目的,拟定和讨论调查提纲,掌握调查技术,了解同市场调查目标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和必要的业务知识。,2调查实施阶段 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被确认以后,就进入调查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调查人员,深入现场实际,按照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要求系统地收集各种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听取被调查者的意见。在实际调查中,应当根据调查方案所提出的资料范围和内容,尽可能先收集已有的现成资料。在此基础上,然后再根据需要,用适当的方法,选定调查单位和个人,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取得直接的第一手资料。,3分析总结阶段 这是调查全过程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料检查、核实和核对订正,对调查所得资料要检查是否齐全,有无遗漏,是否有差错,是否符合调查要求,如有问题,应立即订正和补充。要对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综合,找出反映客观事物内部矛盾及其联系,从中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2)编写书面报告,它是调查的最后成果。内容一般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所调查问题的事实材料和分析说明,调查结论和建议。必要时,可将调查方法的说明及调查时所应用的统计方法、统计资料、图表等作为报告的附件。最后,要对市场调查全过程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检查,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改进今后的工作。,(三)市场调查的方式 市场调查方式,是指凋查时所采用的基本形式,它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市场调查中,应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调查方式。1市场普查。普查是对调查对象总体的全部单位所进行的逐一的、无遗漏的普遍性调查。这种调查方式可以取得调查总体全面的原始资料和可靠的数据,能够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如为了摸清猪、牛、羊的商品资源情况,在一个县或乡的范围内,普查一定日期的牲畜存栏数和出栏数。,2重点调查。重点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择一些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调查对象总体中对全局影响较大的单位。采用这种调查方式,能够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费用开支较快地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例如,某些经济作物在一个县内,多数乡都生产,但有时少数一些乡的产量却占全县的绝大部分,采用重点调查方式,摸清这些重点产区的产量和商品量,就可以大致掌握全县该经济作物的商品资源情况。,3典型调查。典型调查就是在对调查对象总体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专门调查,以典型样本的指标,推断总体的指标。搞好典型调查的关键在于选好典型单位。所谓典型,是指调查单位所具有的代表性。有时,要根据调查总体中不同类型的差异状况,采取“分类选型”的办法,即以某个标志分类,每一类中选择若干典型进行调查。4随机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是指在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进行调查,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方式。,(四)市场调查的方法 市场调查方法,是指调查人员在从事调查工作过程中搜集各种所需信息资料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1访问法 访问法是搞调查的人通过口头、电讯或书面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根据凋查人员同被调查者之间的接触方式不同,又可分为面谈调查、信函调查、电话调查等。,2观察法 观察法是调查人员在现场凭借自己的感觉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和其它仪器,对调查对象的活动和现场实物,加以考察记录的一种方法。如在农副产品资源调查中,可用于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牲畜的存栏情况,进行估产。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通过试验对市场经济现象中某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实验对比,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判断。,四、市场预测 在商品生产迅速发展的今天,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必须瞄准市场,以市场作为调节的机制,所以,必须搞好市场预测。所谓市场预测,就是利用市场调查得来的各种信息、资料,经过充分研究和建立数学模型,对未来市场的供需、价格、商品流向等方面做出趋势预测,以提供决策者和有关部门参考。,(一)市场预测的内容 市场预测,归根到底是预测市场的需求量。它是指在某一特定市场范围和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对各种商品的可能需求量。这个需求量受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进行市场预测,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各种因素的变化。1预测市场供给量及其变化趋势;2预测市场需求及其变化;3预测对外贸易的变化;4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5预测消费倾向的变化。,(二)市场预测的类型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市场预测的类型也不同。1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这是按预测的经济活动范围划分的。宏观预测,是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对商品生产和流通总体的发展方向所做的综合性预测。微观预测,是从企业的角度,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环境及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预测。2国际市场预测和国内市场预测,这是按预测的空间层次划分的。国际市场预测,是对世界范围的市场动态以及各国进出口贸易行情的预测。国内市场预测,是指对我国国内市场的预测。国内市场预测,还可分为城市市场预测和农村市场预测。,3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这是按预测时间长短划分的。短期预测,通常指1年以内的预测。中期预测通常是指15年的预测。长期预测,则指5年以上的预测。预测时间的长短根据预测对象的特点和预测目标的要求而定。4单项产品预测、同类产品预测和产品总量预测,这是按产品的经济用途划分的。单项产品预测,是指对某一个具体产品或具体牌号产品的市场需求所进行的预测。同类产品预测,是按商品类别预测市场需求量。总量预测,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各种商品总量进行预测。5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这是按市场预测方法的归类划分的。定性预测是对未来市场发展的一般变动方向、大致趋势所做的预测,它侧重于对经济过程本身性质的分析和预见。定量预测,则主要是对未来市场变动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等方面所做的预测。,(三)市场预测的方法 1定性预测方法,(1)直接调查预测法,这是一类直接利用调查所得资料进行预测的方法。调查的方法,多采用典型或抽样调查,即对有代表性的用户或市场,或抽选出的其他样本,进行调查后,推算全部的商品需求量。(2)经验估计法,经验估计法,主要是靠熟悉业务,具有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来预测。尤其是对那些供需受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影响大的商品,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利用这种方法进行预测,要求预测者要十分熟悉市场。(3)专家意见法,专家意见法又称德尔菲(Delphi)法。,2定量预测的方法,定量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时间序列分析法,一类是因果关系分析法。(1)时间序列分析法,就是将客观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组观察值,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构成一定的时间序列,然后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使其向外延伸,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2)因果分析预测法,该法主要是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做出预测。如果研究的因果关系,只包括两个变量,叫做一元回归分析,如果涉及三个以上的变量,叫做多元回归分析。(3)弹性系数预测法,通过商品的弹性分析(包括需求弹性、价格弹性等),预测该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趋势。,第四节 系统诊断概述,一、系统诊断的概念和特点(一)系统诊断的概念 系统诊断是指在环境辨识和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给出问题排序和权重,进而明确系统的主要问题,为系统结构的调整、改善系统功能提供依据。,要对一个系统进行诊断,不外乎是由于系统满足不了预定的功能(如:机器出故障);或要提高系统原有的功能(如:一个工厂要提高产量);或希望将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稳定状态(如:一种新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或维持一种稳定态。因此系统诊断的内容是查明恶化系统功能,动摇系统稳定性和有害于系统生存的因素;或预见由于内部因素或外部环境变化而可能出现的问题;挖掘系统自身的潜力,探讨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正确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系统诊断,可以较准确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二)系统诊断的特点 系统诊断与对一个具体问题诊断不同,它具有如下特点:1多学科性 由于系统包含众多的要素,各要素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同时系统又不断地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系统诊断涉及到技术、经济、法律、政治、文化、伦理、军事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只有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才能对系统有整体的把握与认识。2预见性 由于系统与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在进行系统诊断时,既要考虑目前的情况,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系统与环境的动态变化,要具有科学的预见性。,3不确定性 由于生物体存在着遗传、变异特性,这是目前人们还不甚了解、无法控制的问题。这也是研究生物系统比研究物理系统复杂得多的根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