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病证至.ppt
,下篇第一章 内科病证,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戴幸平 戴姣,第十三节 黄疸 第十四节 鼓胀第十五节 头痛 第十六节 眩晕第十七节 中风 第十八节 水肿第十九节 淋证 第二十节 腰痛第二十一节 消渴 第二十二节 痹证,内科病证目录,第十三节 黄 疸,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一、概述,1.病证特征: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中以目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2.鉴别诊断:(1)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黄。(2)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 一、概述,返回本节,3.现代医学范围:凡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等疾病的过程出现黄疸者,均可参本节辨证治疗。,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 一、概述,返回本节,返回目录,挟时邪疫毒,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禀赋不足,劳 伤,黄疸迅速加深,湿热中阻,入侵营血、内陷心包,急黄,嗜酒或肥甘厚腻太过,素体脾阳不足,过用苦寒药脾阳受损,熏蒸肝胆目黄、身黄,下注膀胱小便黄,湿浊内生化热,胆汁不循常道,目黄身黄小便黄,阳黄,阴黄,寒湿阻滞中焦胆汁外溢,黄色晦暗,黄色鲜明,久病瘀阻,胆道阻滞,黄疸病因病机图,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二、病因病机,返回本节,三、辨证论治,返回目录,1.阳黄与阴黄鉴别,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返回本节,2.治疗基本原则:“湿”邪是本证关键因素,通利小便则湿有去路。金匮要略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因此利小便是治疗本证的基本原则。,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常用中成药,返回目录,热重于湿型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湿重于热型藿香正气散、茵胆平肝冲剂寒湿内困型甘露消毒丹、附子理中丸瘀血内阻型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急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返回本节,第十四节 鼓胀,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一、概 述,1.病证特征: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至腹皮脉络暴露为其特征的一种病证。,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返回本节,2.鉴别诊断:(1)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局部或全身浮肿。严重水肿也可以出现胸水、腹水,因此需与鼓胀作鉴别诊断。(2)积证是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证,但腹中积块又多为诱发鼓胀的原因之一。,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一、概 述,返回本节,3.现代医学范围:凡肝硬化、肝癌、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过程中出现腹部膨胀如鼓,可参本节辨证治疗。,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一、概 述,返回本节,二、病因病机,返回目录,感邪失治,气结,肝,肾,水裹,脾,鼓胀,腹部胀大,血瘀,血吸虫感染,酒食失节,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返回本节,三、辨证论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返回本节,2.治疗基本原则:分辨证型,采用相应治法。在疾病初期正实时可暂用逐水峻剂,但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课外阅读,返回目录,灵枢水胀:“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景岳全书肿胀:“少年终酒无节,多成水鼓。饮酒者,身面皆赤,此入血之征,亦散血之征。扰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其有积渐日久,而成水鼓者,则尤多也。”,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返回本节,常用中成药,返回目录,气滞湿阻型逍遥丸、平胃散。寒湿困脾型香砂六君丸、五苓散湿热蕴结型舟车丸、已椒苈黄丸肝脾血瘀型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脾肾阳虚型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肝肾阴虚型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返回本节,第十五节 头 痛,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一、概述,返回目录,(一)头痛的概念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头痛与现代医学病名的关系 现代医学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的证候特征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一、概述,返回本节,二、病因病机,返回目录,外感,内伤,风寒湿热,袭于经络,上犯巅顶,阻遏络道,肝,肾,脾,情志所伤,郁而化火,火盛伤阴,肝阳上亢,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饮食不节,肾精亏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清空,脑髓空虚,上蒙清空,头痛,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返回本节,(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 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多表现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致病,多属实证,治宜祛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治宜补虚为主。但亦有虚中挟实者,如痰浊、瘀血等,当权衡主次,随证治之。,三、类证鉴别,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返回本节,(二)根据头痛不同的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络皆循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故头痛可根据发病部位之异,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加以判断,则有利于审因施治。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三、类证鉴别,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根据头痛不同的性质判断其证候的不同 风寒头痛: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 肝阳头痛:头痛而眩,心烦易怒 肾虚头痛:头痛而空,腰痛酸软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常见恶心呕吐 瘀血头痛:头痛多见刺痛、钝痛、固定痛,或有 头部外伤及久痛不愈史。,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三、类证鉴别,返回本节,四、辨证论治,返回目录,(一)头痛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发生或由邪气稽留,脉络痹阻;或由气血逆乱,脑失所养,因此治疗或以祛风散邪,或以扶正补虚为原则,注意辨别外感、内伤,权衡主次,随证治之。,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头痛的辨证分型施治:,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四、辨证论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头痛的辨证分型施治:,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四、辨证论治,返回本节,1.外感头痛:六淫之邪侵犯人体,上犯头部经脉、清窍引起的头痛,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2.肝阳头痛:因肝阴不足,阴阳失调,肝阳上亢,上扰头目,导致头痛而选称为肝阳头痛。3.痰浊头痛:因脾失健运内生痰浊,阻于中焦,上蒙清窍,清阳不展导致头痛昏蒙称之。4.瘀血头痛:因外伤,气滞等诸多原因引起头部脉络瘀阻运行不畅而致头部如针刺样 疼痛者称瘀血头痛。5.头风:头痛剧烈,经久不愈,呈发作性者,称头风。,名词解释,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返回本节,常用中成药,返回目录,风热头痛桑菊感冒片风寒头痛川芎茶调冲剂风湿头痛九味羌活合剂肾虚头痛杞菊地黄丸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颗粒痰浊头痛二陈丸瘀血头痛四物合剂,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返回本节,第十六节 眩晕,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一、概述,(一)眩晕的概念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同时出现,统称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 伴有恶心、呕吐、出 汗,甚则昏倒等症状。,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返回本节,(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灵枢,海论有“髓海不足”以及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式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于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 一、概述,返回本节,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于主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 一、概述,返回本节,(三)眩晕与现代医学病名的关系 现代医学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 一、概述,返回本节,二、病因病机,返回目录,房劳过度,肝阴不足,久病耗伤气血,失血伤及气,先天不足,久病伤肾,饮食不节,素体阳虚,忧郁化火,肝阳上亢,年老肾亏,上扰清空,脑失所养,髓海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眩 晕,气血亏虚,肾精亏虚,脾失健运,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返回本节,三、诊断,眩晕的诊断要点:1.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甚则出现昏倒等症状。2.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耳聋等症状。,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返回本节,四、辨证论治,(一)眩晕在脏腑方面的辨证要点 眩晕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阳上亢,上冒清空,可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兼有纳呆、乏力;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则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则眩晕,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耳鸣如蝉。,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返回本节,(二)眩晕的治疗原则 眩晕当分清虚实治之。虚者补之,气血虚者宜健脾益气养血;肾精亏虚者宜补肾填精生髓;实则泻之,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肝火上炎宜清肝泻火,痰浊中阻当燥湿祛痰。,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 四、辨证论治,返回本节,(三)眩晕的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 四、辨证论治,返回本节,五、转归与预后,眩晕的转归和预后: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病情有轻有重。病情轻者,治疗护理得当,多预后良好;病重经久不愈,持续时间长,症状严重,发作频繁。肝阳引起的眩晕,如肝阳亢逆,化为肝风,病情严重时可卒然昏倒,有发展为中风可能。,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返回本节,名词解释,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同时出现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出现昏倒。清阳不升:指水谷化生的清阳之气不能正常濡养头部,肌表、四肢,可出现头晕、眼花、视蒙、肢倦等症。头重如蒙:因痰浊之邪中阻,清阳不升,上蒙清窍而致头部沉重感且头昏不灵。掉眩:掉即动摇,多指手足震颤、头摇等症,眩即眼花,皆为风动之表现。眩冒:即眩晕,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返回本节,常用中成药,肝阳上亢型天麻钩藤颗粒肾精不足型杞菊地黄丸气血两虚型归脾丸痰浊中阻型二陈丸,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六节 眩晕,返回本节,第十七节 中风,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一、概述,1.病证特征:突然出现突然出现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征。,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返回本节,2.鉴别诊断:应与厥病、痫病昏仆鉴别。中风昏仆与厥病、痫病的鉴别,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 一、概述,返回本节,3.现代医学范围:凡是出血性脑血管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治疗。,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 一、概述,返回本节,二、病因病机,返回目录,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痰素盛外风引动痰湿,劳倦内伤阴阳失调,饮食不节,肝火素盛,五志过极,风邪入中,气血痹阻,阴不亏于下,脾失健运,横逆犯脾,气血上冲,阳之风动,痰浊内生,痰郁化热,痰热互结,肝火内盛,心火暴盛,郁怒伤肝,肝阳暴动,气血逆乱,风火相煸,肝阳暴动,阻滞经络,蒙蔽清窍,中脏腑,中经络,口眼斜半身不遂,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返回本节,三、辨证论治,1.中经络、中脏腑鉴别,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返回本节,2.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法。,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辨证分型论治 中经络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突然口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可有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出现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治宜祛风通络,活血和营,方用大秦艽汤加全蝎、白附子。肝肾阴虚,风痰上扰: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失眠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舌质红,脉弦滑数。治宜滋阴息风,化痰通络,方用镇肝息风汤加减。,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中脏腑 闭证 a 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并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宜辛凉开窍,平肝息风豁痰,方用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b 阴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并见面白唇青,痰涎壅盛,四肢不温,静卧不烦,舌苔白腻,脉沉滑而缓。治宜辛温开窍,除痰息风,方用涤痰汤加天麻、僵蚕、钩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脱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鼾息低微,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肢体瘫痪,舌痿,脉微或弱。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后遗证 半身不遂: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或见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治宜益气养血,祛瘀通络,方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口眼斜:口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口角流涎,舌苔薄白,脉浮弦滑。治宜祛风除痰通络,方用牵正散加味。言语不利:有虚实之分,若证见舌强语塞,肢体麻木,脉弦滑。治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若证见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脉细弱。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地黄饮子加减。,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课外阅读,灵枢判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景岳全书非风:“非风一证,即时入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返回本节,常用中成药,气虚血瘀华佗再造丸 人参再造丸 脑安胶囊阳 闭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阴 闭 苏合香丸脱 证 参附注射液,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七节 中风,返回本节,第十八节 水肿,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一、概述,1.病证特点: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称为水肿。,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鉴别诊断:水肿与鼓胀的鉴别,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 一、概述,返回本节,3现代医学范围:凡是及、慢性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营养障碍等病出现水肿,均客参考本节病证治疗。,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 一、概述,返回本节,二、病因病机,返回目录,风邪外袭,肺失宣肃,水湿内侵,脾为湿困,饮食劳倦,损伤脾土,房劳久病,肾精内耗,风水泛滥,水湿停留,脾阳虚弱,运化失职,肾阳亏虚,肾失气化,久蕴化热,湿热交蒸,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水肿,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返回本节,三、辨证论治,1.阳水与阴水的鉴别:,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返回本节,2.水肿的治疗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发汗、燥湿、温化、理气、逐水、固本等法。,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中成药,脾阳虚衰理中丸;肾阳衰微济生肾气水、金水宝,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八节 水肿,返回本节,第十九节 淋证,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一、概述,1.病证特征: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返回本节,2.淋证的鉴别诊断:(1)尿血: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其鉴别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或轻微热痛终不若血淋滴沥疼痛难忍。(2)癃闭:癃闭以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而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而癃闭无尿痛,排尿困难,甚则无尿排出。,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 一、概述,返回本节,3.现代医学范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证,凡是具有淋证特征者,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 一、概述,返回本节,二、病因病机,淋证病因病机示意,返回目录,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虚火灼络,劳欲体虚,郁怒伤肝,湿热蕴结下焦,脾肾两虚,气滞(火)膀胱,气虚下陷,脂液下泄,遇劳即发,气不摄血,气虚不固,热结膀胱,热伤血络,煎熬尿液,清浊相混,劳淋,气淋,血淋,热淋,石淋,膏淋,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返回本节,三、辨证论治,1 辨证要点(1)主症,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以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尿中夹血或夹血丝、血块者为血淋;尿中有细小沙石排出者为石淋;尿液混浊乳白或夹凝块,或伴血液、血块者为膏淋;少腹坠胀,尿出不畅,或尿有余沥者为气淋;小便淋沥不尽,遇劳即发者为劳淋。,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返回本节,(2)辨淋证虚实,从病程、症状、脉象等方面辨别。实证系湿热蕴结,或肝郁气滞,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病程较短,主要表现为小便涩痛不利,苔黄舌红,脉实数或弦;虚证系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病程长,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急,痛涩不甚,苔薄舌淡,脉细软。,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2 治疗原则实证治予清热利湿理气通淋;虚证宜培补脾肾;淋证日久往往虚实错杂,此时治疗应分清标本缓急。并根据六淋的不同,配用止血、排石、行气、活血、泄浊等法。,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 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 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常用中成药,热淋八正合剂石淋排石颗粒血淋血尿安颗粒气淋逍遥丸(实),补中益气丸(虚)膏淋三金片、清淋颗粒劳淋补中益气丸,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十九节 淋证,返回本节,第二十节 腰痛,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一、概述,1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痠楚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返回目录,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返回本节,2.腰痛的鉴别诊断:腰软:指腰部软弱无力为主症的病证,少有腰部痠痛,多伴发育迟缓,头项软弱,手足瘫痿。,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一、概述,返回本节,3.现代医学范围:腰肌劳损,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的过程出现以腰痛为主症者,可参考本节辩证治疗。,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一、概述,返回本节,二、病因病机,腰痛病因病机示意图,返回目录,感受寒湿,感受湿热,跌仆外伤,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治年老体衰,或房劳过度,久居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感受湿热或寒湿内蕴日久郁而化热,跌仆闪挫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实,肾精亏虚,经脉筋骨失濡养,虚,腰痛,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返回本节,三、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腰痛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内伤与外伤。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的症状;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痠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虚损症状,多见于肾虚;外伤者,起病急,疼痛部位明显,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2)审察脏腑虚实:一般说来,内伤脏腑腰痛多为虚证,也有虚中夹实,伴有寒湿、湿热、瘀血者,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返回本节,2.治疗原则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散寒行湿、清热利湿;外伤腰痛属实,治宜理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为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3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常用中成药,寒湿腰痛小活络丹湿热腰痛三妙丸瘀血腰痛活络效灵丹肾虚腰痛益肾鐲痹丸六味地黄丸、龟甲养阴丸(偏阴虚)肾气丸(偏阳虚),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返回本节,第二十一节 消 渴,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一、概述,返回目录,1、病证特征: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的病症。,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鉴别诊断:(1)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见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消渴的特点。(2)瘿病:其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一、概述,返回本节,返回目录,3.现代医学范围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一、概述,返回本节,二、病因病机,返回目录,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无度,情志失调气郁化火,劳欲过度素体阴虚,积热伤津,郁火伤阴,阴虚火旺,阴虚燥热,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血瘀,肺燥 上消,胃热 中消,肾虚 下消,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变证百出,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返回本节,1.辨上、中、下三消之主次:上口渴喜饮;中消谷善饥;下小便频数。,三、辨证论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返回本节,2.治疗原则:应从养阴入手,燥热较甚时佐以清热,阴损及阳者阴阳并补。,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3.辨证分型施治:,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常用中成药,返回目录,上消消渴丸中消玉泉丸下消知柏地黄丸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返回本节,第二十二节 痹证,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痹证,1.病证特征:痹证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一、概述,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痹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鉴别诊断:痿病 肢节痹病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病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其病因病机特点,辨其孰轻孰重进行论治。,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痹证 一、概述,返回本节,3.现代医学范围 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可参考本节辨证治疗。,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痹证 一、概述,返回本节,二、病因病机,返回目录,1.素体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则易乘虚而入,留连地肌表关节、筋骨血脉,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为痹证。,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痹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久居潮湿或严寒之地而又缺乏防潮保暖措施,或长期冒雨涉水,或水中作业,日久则致风、寒、湿邪入侵肢体,或在卫外功能低下情况下,感受风、寒、湿邪,阻滞经络筋脉,致气血痹阻不通,而成行痹、痛痹、着痹。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与气血相搏,气血壅滞,筋脉拘急而转为热痹。,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痹证 二、病因病机,返回本节,1.辨证要点:风盛,痹痛,游走不定行痹;湿盛,痹痛,关节肿胀着痹;寒盛,痹痛,痛有定处痛痹;热盛,关节红肿疼痛热痹。,三、辨证论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痹证,返回本节,2.辨证分型施治:,返回目录,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痹证 三、辨证论治,返回本节,常用中成药,返回目录,行痹小活络丹,益肾蠲痹丸痛痹大活络丹着痹壮骨关节丸,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痹证,返回本节,文字资料由福建医科大学陈金水提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