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新闻业务培训班学习总结精选.doc
浙传新闻业务培训班学习总结5月26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第三轮浙传新闻业务培训班,来到学校里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似曾相识的大学校园。这种感觉很熟悉,对于我来说,以前学的就是新闻学,现在又要重新回到课堂强化训练很是熟悉。回想学习中,多位浙广教授的讲座为我们的新闻业务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我感受着新思潮、新理念的激荡,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丰、感想颇深。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在四天的课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广电转型,以及新闻的与时俱进。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以AM/FM为主要平台的传统广播(也称模拟广播),通过专业台建设,以持续的广告经营改革和管理机制改革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辅,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以传统广告为主的收入已经让广播人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即使是处于第一梯队的电台,如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级广播,也面临着主要依靠FM频率广告的经营模式形成的发展瓶颈。首先,本地市场空间有限、竞争激烈,广告盘子增长空间有限;其次,新媒体争夺人们的注意力,移动收听受到冲击,使得电台发展遭遇平台期。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新媒介环境下,面临发展瓶颈,如何基于现有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阿宝老师给出了五点建议:1、优化频率布局,打造品牌频率; 2、提高内容创新能力,打造品牌内容: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节目制作流程逐渐工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杜绝随意性和随机性,进行生产方式和机制的再造。二是从广种薄收转向精耕细作,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极具经济效益和关注度的重头节目,带动频率影响力和效益,避免让“口水+麦克风”的方式稀释广播内容的含金量。三是将市场表现与制作团队的经济回报挂钩,如采取分成方式。四是借助市场化资源,开门办广播。五是广播内容给人以信息、娱乐、观点。新媒体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但也带来了信息泛滥、鱼龙混杂的问题,广播可发挥信息深加工优势,把握好信息的第二落点,用深度和权威对抗浅层与泛滥,主动与民间舆论进行沟通并加以引导,传递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 3、定期给品牌“充电”,变品牌资源为经营资源; 4、打造品质平台,吸引品牌广告;5、打造以传统广播为主、数字平台为辅的多平台传播。课上,周元老师还专门讲授了如何做好现场报道,广播虽然只闻其声,不像电视需要出镜,但这更要求我们广播记者在现场连线时,掌握全局,把一些细节内容用语言进行展示,让听众在第一时间就能真切的知道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如同听众自己就在现场一般。一般来说,现场报道必须在当时就进行现场编辑。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进行知识积累和学习,打好基础,具备五项基本功:观察、表达、整合、采访和技术,做到自己就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事实真相的勘探者和报道的核心把控者。如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创的广播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报道中有一段给我印象最深,“我站在屋顶上, 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寂。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 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 在我们周围附近就会听到炮声了。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你们就会听到两颗炮弹的爆炸声。听, 炸弹响了” 这篇报道把现场场景与记者感受相结合,虽然语言质朴,但却饱含了大量信息,现场感极强,让听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作为一名记者行业的新秀,我觉得这是我很值得学习和具体体会的一个现场报道。总之,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理论素质、新闻业务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今后,我要把握住各种学习的机会,本着做一名小学生的态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同志学,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锻造自己,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