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概说教师用.ppt
先秦诸子概说,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主张积极入世。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 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约前 565 年前 485 年前551年前479年约前571?前471?春秋(前770-前476)前469年前399年约前468年?前376年?前427年前347年前384年前322年 前372年前289年前369年前286年前313年前238年前259年前210年前281?前233年 战国(前475-前221)前6年/4年约29年/30年,德国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作者卡尔雅斯贝尔斯说:公元前600公元前300年是文化的轴心时代。,释迦牟尼孔子老子 苏格拉底墨子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荀子 秦始皇嬴政韩非耶稣,“三教九流”之“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农家 法家 杂家,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儒 家,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儒 家,儒 家,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儒 家,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攻”“尚贤”“明鬼”等。,墨 家,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人生观。,道 家,道 家,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法 家,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概说,中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散文的发展:源头: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尚书是我国散文的开端先秦散文发展分为两条路线: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二)先秦诸子散文,知识网络图,诸子散文,语录体:老子论语墨子,论说文:荀子韩非子,对话体:孟子庄子,春秋战国时代 前770-前476和前475-前221诗的时代进入了理性散文的时代,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人,就生在先秦;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雄,就活在盛唐。,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诸子往往是相灭相生,相反相成。儒法相互影响 法家强调“法”的特点,同时兼用儒家“礼”、“义”。管子牧民有“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之说,且主张孝悌之道。荀子受法家影响更深。改造了儒家的“礼”,加进“法”的内容,常“礼法”并称。“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其弟子韩非和李斯后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儒道相互影响 儒家孟子受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即黄帝和老子,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的影响,郭沫若认为孟子的“浩然之气”袭取管子内业的“浩然和平,以为气渊”。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也受黄老之学影响。管子心术上说“虚其欲,神将入舍”。内业说“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两者一比较,其影响是明显的。,2.各家在学术发展过程中互相补充,使学术思想水平不断提高。老子首提“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片面地强调了抽象思维的作用。墨子特别强调经验,即重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老子哲学强调抽象思维的片面性。荀子吸取了墨子重视感性认识之长,建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时又吸取宋鈃、尹文唯物主义认识论,给理性认识以一定的地位。其认识论在前人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老子强调天道无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儒家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孟子又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荀子批判了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吸取了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合理部分,继承了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先秦诸子的魅力,思想魅力文学魅力人格魅力,思想魅力,孔子认为,因为只有承认自己有不尽知的,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学无止境。孔子道出了求知必须取真诚态度。孔子的话应该使强不知以为知者自省。孔子指出修养人格重要的是任何时侯不能违“仁”:致富、脱贫,短时间、匆忙间,挫折、困厄间等,都要维护仁德。,孔子观水感叹天地之化,无一息之停留,在于勉励人们自强不息,进学不已。只有对社会人生怀有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如此深沉的感叹。只有对自然虔诚感恩的人,才会敏感于自然的美德:如今人们往往对世事感慨不深,对自然缺乏情感,应该从孔子的教导中获得感悟。,儒家认为求知者殊途同归:天资高的人能通过自悟获取知识,有的人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有的人靠解决困惑取得知识。所谓“生而知之”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而是善于自悟,事事洞明。儒家指出修道者殊途同归:自觉求道,为利求道,为环境所迫求道。儒家认为修养三种美德的途径:喜好学问可以接近智慧,努力行善可以接近仁德,知道耻辱接近勇敢。,荀子认识到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人应该适应自然规律。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征服、改造、利用自然。今天,人定胜天的思想,使人类从自然中获取了无尽的财富,但自然也遭到了严重损害,甚至危机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为人类对自然过分追求“用之”而忽视了“制天命”。后现代科学的思想认为,今天的人类应该更多虑及的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做自然的朋友,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更接近于道家“顺应自然”的主张。,老子的辩证法对提高人的自身修养,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如“处无为之为”,启示人们按自然的“无为”规律办事,即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要妄为。“行不言之教”,要像自然一样默默施予,用不言的方式教诲别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老子看到事物存在着正负面的转化关系,虽然不存在必然性,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境界,仍然不失为高尚的人格修养。“图难于其易,为大与其细”无论行事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包含着辩证法和对立统一法则。,文学魅力,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录体,语言简朴、警策。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文辞生动。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论语的突出特点是文字精,质朴含蓄、概括力强具有格言的韵味。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就不仅是对松柏的赞美,而且蕴含着对坚强性格的歌颂,给人以美感,后来成为历代诗歌绘画的重要主题。论语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神情风貌。就整部书而言,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形象。孟子为语录体,但有很大发展,它词锋犀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论辩。论辩方式灵活多变,有时采用设问方法,单刀直入,步步进逼;有时掌握对方心理,欲擒故纵;有时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辩论是非。,老子仅五千字,句式整齐,多用韵语。庄子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诗意。如逍遥游关于鲲鹏的描写,秋水关于河伯望洋兴叹的描写,都是意境开阔,蕴含哲理而又具有抒情意味。,墨子文词质朴,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理说理。如非攻从“窃桃李”、“攘人犬豕鸡豚”等日常生活事例引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的原则,然后根据这条原则论证攻国之大不义,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表现出法家的严峻峭拔。,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至今仍为人引用。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人物的手法,对后代散文以至小说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人格魅力,孔子的人格魅力,孜孜不倦的学者 知人论世的智者兼善天下的仁者乐观坚毅的通者,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不失赤子之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屈能伸,能上能下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修炼大丈夫人格精神,知性 体会性善,反求己心,谛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尚志 有不同凡俗的意志和志向。拔出流俗,特立独行。养气善养浩然之气。养气同时也是养勇。这种气是由道德心灵生发出的,不是一般的大胆,更不是匹夫之勇。,庄子的人格魅力,诗的婉约哲的彻悟,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不与物迁的独立风骨优游自在 淡泊名利 隐于江湖甘心寂寞 出世脱俗 匿于荒野,庄子逍遥型的理想人格,“十家九流”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三教九流”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孔子及儒家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像(唐吴道子画),“仁者爱人”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孔子办教育 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子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善诱”来赞扬他。,后人评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清康熙题写的匾额,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孟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老庄及道家思想,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以“道”为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道”在 老子 中出现了70多次。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章25),老子的哲学思想,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章七十八),老子的哲学思想,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章四下八)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四、独特的美学观: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办法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与论语的纯散文体不同。谷神不死,是谓玄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章六),老子的艺术特色,老子的艺术特色,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章七十七)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古代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章五),三、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六十四),老子的艺术特色,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名周,宋国蒙(河南商丘附近)人。庄子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的学说比老子更消极。,法家和韩非 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是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商鞅注重“法”,申不害注重“术”,慎到注重“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