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ppt
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内容概要,一、背景二、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三、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程序和要求四、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一、背景,(一)意义 由于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标准、规范、程序、工艺卡、指导书,还有大量的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和作业标准,这些标准各自应归在哪一方面?相互之间是否协调统一?是否都适合企业需要?这些都需要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要素加以识别,建立起科学的、清晰的、系统的企业标准体系,才能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起到指导作用。,(二)作用 1、理顺标准关系,建立科学、系统的企业标准体系,以指导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2、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容覆盖了其他管理体系的内容,是对现有各项管理体系的整合;3、进一步规范标准化管理,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据,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三)我国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历程 1978年原国家标准局发布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 1988年标准化法正式颁布,1990年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相继出台 1995年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发布实施,2003年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重新修订 2004年国家标准委发布关于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标委农轻200412号)和关于做好“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确认工作的通知(国标委农轻200493号),二、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一)组织领导 1、国家标准委统一领导 2、省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3、企业是实施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的主体,(二)工作依据 1、依据的标准,2、参考的标准,3、依据的文件,三、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的程序和要求,创建流程,策划,编制标准体系文件,标准体系试运行,评价与改进,确认,策划,组织准备,动员教育,标准体系培训,确定标准化方针、目标,编制创建工作计划,宣传教育和活动决策,确定标准化机构,标准化网络的建设,明确标准化职责,目标展开,(一)策划 1、宣传教育(1)侧重于标准化的意义作用教育、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教育;(2)标准化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应先行一步,参加相关培训。,2、决策(1)企业管理者推动:企业领导重视,主动推动创建活动;(2)外部推动:政府主管部门推动或市场(顾客)推动。,3、组织机构(1)设专职的标准化机构(部门),或明确负责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部门);(2)标准化机构应作为常设机构,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标准化人员;(3)各部门应指定专兼职标准化人员;(4)编制标准化组织机构图并明确职责。,示例1:,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标准化组织机构图,示例2:,某公司标准化分管领导及专兼职管理人员一览表,示例3:某公司标准化职责分解一览表,4、宣贯和培训(1)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宣贯;(2)本企业标准体系文件的宣贯;(3)日常标准化培训工作的开展:制定培训计划、做好记录、汇报留档。,5、标准化方针目标的确定(1)标准化方针: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性和纲领性;(2)标准化目标:方针的具体化,制定目标应略高于目前的实际水平。,示例:某公司标准化方针、目标,编制标准体系文件,文件编写,标准化工作分析,清理、收集标准和相关文件,分析标准化管理现状,对照国家标准要求提出各项改进措施,编制标准体系表,制定标准化管理办法、规划、计划,制定、修订标准,完善标准,(二)标准体系文件编制 1、标准化工作管理文件的编写(1)标准化规划:保证标准化方针、目标得以落实的具体措施;(2)标准化计划:年度工作计划,具体安排每项工作的内容、要求、时间等;(3)标准化管理办法:企业标准化工作法规。,2、企业标准体系表及其配套文件编制 按GB/T 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和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要求进行。,企业标准体系表最终应包括下列文件:(1)企业标准体系表结构图;a)技术标准体系表结构图;b)管理标准体系表结构图;c)工作标准体系表结构图;(2)标准明细表;(3)标准统计表;(4)标准体系表编制说明。,(三)标准体系试运行 1、体系内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严格贯彻实施;2、建立规范的记录并存档;3、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评价与改进,评价结果处置,自我评价,(四)标准体系自我评价 1、企业建立起标准体系,并有效实施3个月以上;2、成立自我评价小组,制定评价计划;3、自我评价流程图,(五)标准体系确认 1、由标准化主管部门证实企业标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2、完成企业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并有效运行3个月以上;3、申请确认提交的材料。,申请确认应提供的材料,四、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GB/T 154962003),(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总要求 企业应按GB/T 15496、GB/T 15497、GB/T 15498的要求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加以实施,并持续评审与改进其有效性。建立的企业标准体系应符合以下要求:(1)企业标准体系应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2)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应能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需要;(4)企业标准体系应在企业标准体系表的框架下制定;(5)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应互相协调;,(6)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应能保证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7)企业标准体系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相协调并提供支持。,(二)企业标准体系的组成结构 企业标准体系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三)企业标准体系表 企业标准体系表是企业标准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首先研究和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按GB/T 13016和GB/T 13017的要求进行。,(四)机构、人员和培训 1、企业应根据其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设置相适应的标准化机构和人员;2、企业标准化人员应具备与所从事标准化工作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3、企业应按需要组织标准化培训。,(五)职责 1、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职责:贯彻方针、确定目标、审批规划;2、标准化机构及其人员职责:落实要求、制定计划、监督实施;3、职能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实施。,(六)管理制度、规划和计划 1、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2、企业应根据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对标准化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标准化活动,并制定相关规划和计划。,(七)企业标准化信息,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标准服务网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八)企业标准的制定 1、企业标准的制定范围: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2、企业标准制定程序: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批准发布;,3、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企业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30日内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4、企业标准的复审:企业标准应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九)标准的实施及其监督检查 1、标准的实施原则:(1)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2)纳入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都应严格执行。,2、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1)监督检查的内容:标准的执行情况,新产品、新技术与有关标准的符合性;(2)监督检查的方式: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结合。,技术标准体系,(GB/T 154972003),(一)技术基础标准 1、内容(1)标准化工作导则;(2)通用技术语言标准;(3)量和单位标准;,(4)数值与数据标准;(5)互换性与精度标准及实现系列化的标准;(6)环境保护、安全通用标准;(7)各专业的技术指导通则或导则。,2、制定原则和要求(1)一般可直接引用国家或行业基础标准;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部分内容转化为企业标准;(2)没有国家或行业基础标准的,企业可自行制定企业技术基础标准;(3)企业技术基础标准可采用双重编号。,(二)设计技术标准 1、内容(1)设计符号、代号、术语标准;(2)产品安全、环境和其他法规要求;(3)专业设计规范;(4)设计参数与数据标准;,(5)设计计算方法标准;(6)设计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7)设计中用于评价产品和工序的试验方法以及验收规则;(8)计算机辅助设计;(9)设计图样与文件的格式和编号标准。,2、制定原则和要求(1)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2)满足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3)对产品的质量特性作出规定;(4)易于生产、验证和控制;(5)编制设计手册,标准件、通用件手册,(三)产品标准 1、分类(1)产品交付标准:产品生产、交付检验、验收和仲裁检验用的依据;(2)企业内部使用的产品标准:内控标准,不作为交货依据;,2、制定原则和要求(1)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2)满足顾客要求;(3)满足产品用途所必须的要求;(4)主要规定产品的性能要求,不规定产品设计要求及制造工艺要求;,(5)可对产品质量进行分等分级,以满足不同需要;(6)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标准;(7)采用国标、行标、地标的产品标准可使用双重编号。,(四)采购技术标准 1、内容(1)采购质量要求;(2)进货验收规则;(3)试验方法;(4)保管注意事项。,2、制定原则和要求(1)保证采购质量,防止使用不合格原材料;(2)注意品种优选和成本考虑;(3)必要时可编制常用的采购物资质量标准手册。,(五)工艺技术标准 1、分类(1)工艺通用标准:术语、符号、代号、编码等(2)工艺规程:操作规程、流程、作业指导书等(3)投产前对原材料、辅助材料和零部件的工艺控制标准;(4)特殊工序的工艺标准。,2、制定原则和要求(1)大部分要结合企业特点制定;(2)规定的内容要具体、完整并可操作,尤其在各个工作阶段接口不应留有空白;(3)明确直接影响质量的工序,并与产品质量标准相协调;(4)引进国外工艺标准,提高工艺水平。,(六)半成品技术标准 1、生产过程的半成品;2、单项半成品;3、进入流通领域的半成品:应纳入产品标准子体系。,(七)设备、基础设施和工艺装备技术标准 1、内容(1)设备标准:外购设备、自制设备、设备零配件、元器件标准、操作维护规程等;(2)基础设施标准:工作场所、环境等;(3)工艺装备标准:各种工具、器具等。,2、制定原则和要求(1)应规定设备的精密度和偏移度要求;(2)应推行工具的标准化、通用化、组合化,合理压缩工具的品种规格;(3)按设备品种类别分别制定技术标准。,(八)试验方法和检验、验收技术标准 1、内容(1)试验方法标准:试样制备,试验仪器和试剂,试验条件、程序、结果评定等;(2)检验、验收标准:检验项目、取样方法、抽样方案、结果判定、复检规则等。,2、制定原则和要求(1)试验方法标准应首先采用国标、行标或地标,在无适用标准情况下可自行制定;(2)检验、验收标准应涵盖采购、生产工序、库存品和最终成品检验或验收各环节。,(九)测量、检验和试验设备技术标准 1、内容(1)测量设备的性能;(2)使用技术规范;(3)检定规程,校准、安装、调整程序。,2、制定原则和要求(1)所有测量设备都应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2)规定明确的标志,以识别校准状态;(3)在没有国家或行业测量设备校准方法时,企业可自行制定校准规范。,(十)包装、搬运、贮存、标志技术标准 1、包装标准(1)包装通用标准;(2)包装试验方法标准;(3)包装材料、包装容器标准;(4)产品包装质量标准。,2、搬运标准(1)搬运工具;(2)运输方式、运输条件;(3)装卸要求。3、贮存标准 包括贮存方式、方法、条件、期限等。,4、标志标准(1)产品标志:标签、铭牌、标记等;(2)包装运输标志: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危险货物包装标志、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等,(十一)安装、交付技术标准 1、现场安装程序、方法、要求;2、安装验收技术条件;3、交付验收程序、抽样及试验方法;4、安装、交付技术文件完整性要求。,(十二)服务技术标准 1、产品质量缺陷处理规范;2、产品使用故障维修规程;3、服务质量不合格处理规范。,(十三)能源技术标准 1、能源通用标准;2、能源产品标准;3、能源设备及系统的经济运行标准;4、节能材料标准;5、能源方法标准。,(十四)安全技术标准 1、安全通用标准;2、产品安全标准;3、工程安全标准;4、生产过程安全标准;5、劳动防护产品标准。,(十五)职业健康技术标准 1、尘埃浓度限量标准;2、有害物质浓度限量标准;3、噪声、振动、高温限量标准;4、辐射防护标准;5、生物危险防护标准等。,(十六)环境技术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2、“三废”排放标准;3、环境保护监测标准等。,(十七)信息技术标准 1、信息通用标准:术语、图形、符号、编码等;2、信息应用标准:电子商务、政务,IC卡、智能卡标准等;3、网络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 154982003),(一)管理基础标准 企业制定各项管理标准的基础。,(二)经营综合管理标准 1、方针目标管理;2、市场营销管理;3、合同管理;4、财务成本定额管理;5、人力资源管理。,(三)设计、开发与创新管理标准 1、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要求;2、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出要求;3、评审、验证和确认方法;4、设计方案更改和改进的控制;5、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管理。,(四)采购管理标准 1、制定评价准则,选择合格的供方企业;2、建立并实施检验标准,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五)生产管理标准 1、资源配置(人力、设备、环境);2、原材料准备;3、技术提供;4、工艺加工。,(六)质量管理标准 1、策划要求;2、实施要求;3、检查要求;4、处置要求。,(七)设备与基础设施管理标准 1、设备购置管理;2、验收安装管理;3、自制设备管理;4、设备维护管理;5、人员培训和技术档案管理。,(八)测量、检验、试验管理标准 1、设备、装置、仪器控制;2、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3、人员资格和文件、记录管理;4、建立监测程序。,(九)包装、运输、贮存管理标准 1、包装管理标准;2、搬运管理标准;3、贮存管理标准。,(十)安装、交付管理标准 1、安装管理标准;2、交付管理标准。,(十一)服务管理标准 1、服务规范:规定服务达到的水平和要求;2、服务提供规范:规定服务的方法和手段。3、服务质量控制规范:评价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十二)能源管理标准 1、能源消耗统计分析;2、报表、记录的保存和利用;3、能源计量监测管理;4、节能技术改造措施和评价奖励办法,(十三)安全管理标准 1、加强安全教育;2、明确安全检查制度;3、编制安全技术措施;4、纠正和预防措施;5、明确事故处理程序。,(十四)职业安全管理标准 1、定期普查、统计;2、保证劳动防护设备和用品的配备;3、职业健康绩效监测;4、职业病的隔离与疗养办法;5、提高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自觉性。,(十五)环境管理标准 1、采用最佳可行技术;2、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3、遵守国家、行业对“三废”的排放要求。,(十六)信息管理标准 1、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和管理部门;2、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办法;3、推动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4、推广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应用;5、逐步完善电子计算机等的管理。,(十七)体系评价管理标准 企业标准体系的评价按GB/T 192732003进行。,(十八)工作标准体系 1、结构,2、内容(1)明确各岗位职责和权限;(2)明确各岗位人员资格要求;(3)明确各岗位工作内容与要求;(4)规定检查和考核办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