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ppt

    • 资源ID:5210526       资源大小:1.47MB        全文页数:8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ppt

    第九章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本章内容,人的信息处理系统模型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人的信息输出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为了解释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工效学家将人模拟成一个与计算机类似的信息处理系统。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图9-1所示。,第一节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模型,一、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结构,图9-1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图,(一)感觉系统:人的信息处理的第一个阶段是感觉。在这一阶段,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中枢信息处理系统。(二)中枢信息处理系统:人的认知系统接收从感知系统传入的经过编码后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存入本系统的工作记忆中,同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以前存入的有关信息和加工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如何反应的决策,并将决策信息输出到运动系统。(三)反应(运动)系统:它执行中枢信息系统发出的命令,产生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输出。,第一节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模型,一、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结构,第一节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模型,二、信息、信息量与信息传递模式,(3)信息传递模式。人机系统中,信息在信息源和信宿(信息接 收者)之间传递过程通常有三种模式:1)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完全接收。2)信源发出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消耗殆尽。3)从信源发出的信息虽然有些损耗,信宿收到的信号也混有某些噪声成分,但仍有部分信源发出的信息被有效地传送到了信宿。,(1)信息。信息是能消除事先不能确定的情况的信号或知识,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一种抽象量。,(2)信息量。信息量是人机系统中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参数。有关信息量的计算通常选用对数单位进行度量。,(一)感觉器官及其信息接收能力 人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关于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各种信息。感觉器官中的感受器是接收刺激的专门装置。感受器按其接受刺激的性质可分为视、听、触、味、肤觉等多种感受器。其中视觉、听觉和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每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这种刺激就是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人的感觉和各类感受器的适宜刺激见教材表9-1。,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一、感觉与知觉系统,人的感觉和各类感受器的适宜刺激见教材表9-1。,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一、感觉与知觉系统,人的感觉和各类感受器的适宜刺激见教材表9-1。(续表9-1),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一、感觉与知觉系统,(一)感觉器官及其信息接收能力,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一、感觉与知觉系统,人的感官除了要求“适宜刺激”信号的载体外,感官对信息载体的能量要求也有一定的限度。感官的这种对信号刺激能量范围要求称为该感官的绝对感觉阈限。要保证信息传递畅通有效,信号的能量必须较大幅度地超过人的绝对感觉阈限下限值。教材表9-2为几种主要感觉器官的刺激阈限。,表9-2 刺激阈限,(一)感觉器官及其信息接收能力,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一、感觉与知觉系统,当信号刺激的能量分布落在绝对感觉阈限的上下限之间时,人不仅可觉察到信号的存在,还能觉察到信号刺激的能量分布差异。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对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成反比,两者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一关系称为韦伯定律。,(二)知觉,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一、感觉与知觉系统,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知觉以感觉作基础,是现实刺激和已储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主动的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人们觉察一个物体比较容易,那么要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得多,需要的加工时间也较长。,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二、感知过程中的信息存储,(1)感觉储存。感觉储存又称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外界输入刺激后人对信息加工的第一个模块,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 s2 s。(2)感觉储存的编码。感觉储存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3)感觉储存和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工作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4)感知映象的衰退和储存容量。感知记忆(包括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随时间消逝而衰退。实验研究表明,感知记忆中残存的信息数量随时间的消逝而遵循指数曲线规律迅速下降。,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三、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人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人的知觉过程所包含的信息加工方式主要体现为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两种方式。(1)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指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2)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一)信息加工方式,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三、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 知能力或智能,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人的模式识别可看作一个典型的知觉过程,它依赖于人的知识和经验。一般说来,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关于匹配过程的实现方式,有三种主要模型:(1)模板匹配模型。(2)原型匹配模型。(3)特征分析模型。,(二)模式识别,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三、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1)加工周期。知觉加工器的加工周期时间与刺激脉冲反应的时间有关。(2)单位知觉。如果在一个知觉加工器的工作周期里,有多个相类似的刺激发生,那么知觉加工器就会将它们当作一个刺激单位加以处理。(3)感知加工的速率变化。在人类信息加工器模型中,知觉加工器的单位加工周期并非一个固定的常数。根据不同的刺激条件,加工周期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三)信息加工周期、单位知觉、感知加工的速率变化,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四、人的信息传递能力,(1)理论能力估计与人的实际能力。哈佛大学的米勒(GAMiller)在大量研究和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传信能力的实际上限似乎处于25 bit/s左右,至今无人声称最高值能达到40 bit/s”。(2)感知觉的绝对辨认能力。如教材中表9-3为不同感知觉的绝对辨认能力。辨认能力是指当单个的刺激呈现而不与其他刺激作比较的条件下,感觉器官所具有的辨认能力。(3)信息传递率。信息传输速率(R)是指人在单位时间内能传递的信息量。由于实验条件的不同,所得的信息传递率也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人的通道容量约为7 bit左右,即人每秒最大可传递7 bit左右的信息量。实际上,人的信息传递率远远高于7 bit,这是因为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外界刺激往往都是多维度的。,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四、人的信息传递能力,表9-3 不同感知觉的绝对辨认能力,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四、人的信息传递能力,表9-3 不同感知觉的绝对辨认能力(续表9-3),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五、注意,(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二)注意的功能(1)注意的选择功能。(2)注意的保持功能。(3)注意的调节及监督功能。,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五、注意,(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引起注意和维持注意有无目的及是否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五、注意,(四)注意的特性(1)注意的广度。注意广度是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能知觉的注意对象的数目。(2)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选择性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3)注意的持续性。注意持续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性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1.注意的选择功能(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2)衰减理论。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了衰减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五)注意的认知理论,五、注意,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1.注意的选择功能,(五)注意的认知理论,(3)后期选择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进来的信息都被加工。当信息达到工作记忆时,开始选择获得进一步加工的信息。因为进一步加工的选择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即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4)多阶段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五、注意,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图9-2 三种理论的比较示意图,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2.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五)注意的认知理论,(1)认知资源理论。该理论认为,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图9-3描述了注意的能量模型。,五、注意,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图9-3 注意的能量模型,第二节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2.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五)注意的认知理论,(2)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五、注意,人在执行简单任务的时候,认知系统的功能是把感知系统输入信息与运动系统合适的输出行为连接起来。然而人类面临的系统任务是困难或复杂的,往往要涉及学习、记忆提取、问题解决等过程,因而认知系统的加工器活动也比其他系统的加工器活动更为复杂。,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当前信息加工的需要而短时储存信息,一般称为工作记忆;另一种是为以后信息加工的需要而储存信息,即所谓的长时记忆。(一)工作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1.工作记忆的含义及特点 工作记忆也叫短时记忆和操作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工作记忆有以下特点:(1)信息保持时间很短。(2)记忆容量小。(3)对中断的高度敏感。(4)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被意识。,(一)工作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2.工作记忆的编码及影响因素 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是工作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研究表明,工作记忆的编码通常是以听觉的声音符号方式进行的,但在工作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编码,之后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工作记忆编码效果的影响因素:(1)觉醒水平;(2)工作记忆的组块;(3)认知加工深度。,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一)工作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3.工作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1)复述。复述是工作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复述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2)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储存时间也很短。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工作记忆可保持1530s。图9-4为阻止复述后工作记忆遗忘速率。,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图9-4阻止复述后工作记忆遗忘速率,(一)工作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4.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 工作记忆中信息提取方式为完全系列扫描,即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在这种提取方式下,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图9-5a)。另外,反应时间是项目长度的函数,图9-5b是实验得到的结果。,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一)工作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4.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图9-5 工作记忆信息提取,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二)长时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1.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编码(1)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数月、数年乃至终身不忘的信息。(2)长时记忆的编码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a.语义类型编码 b.语言特点编码 c.主观组织(3)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和加工深度。研究表明,有意编码的效果明显优于自动编码的效果;加工深度不同,记忆效果也是不同的。,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二)长时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2.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从质的方面,存储的信息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再认和回忆(1)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图9-6为时间间隔对再认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到,从学习到再认的间隔时间越长,效果越差。,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二)长时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再认和回忆,图9-6时间间隔对再认的影响,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二)长时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再认和回忆,(2)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回忆通常以联想为基础。,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二)长时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4.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1)人的遗忘过程。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人的遗忘发展进程规律。他还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9-7)。,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二)长时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4.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图9-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二)长时记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4.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2)遗忘原因 实验表明,干扰理论是解释遗忘原因的重要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变化。,一、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一)思维过程,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二、思维与推理,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见解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具体包括以下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二)推理,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三阶段推理。它是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2.线性推理。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3.条件推理。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它发生在当给出所谓的条件语句-决定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将出现何种结果的规则,并要求推理者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对结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时候。,二、思维与推理,(三)问题解决,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1.问题解决的含义及脑机制(1)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2)由大脑皮层其它部位加工过的信息,都要传递到额叶进行更复杂的加工、综合,编制成行为的程序,进而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二、思维与推理,(三)问题解决,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2.问题解决中的策略(1)算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2)启发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启发性策略:1)手段一目的分析。2)逆向搜索。3)爬山法。,二、思维与推理,1.大脑信息处理能力的界限,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三、影响信息处理的因素,(1)大脑皮质对连续接受的各种信息不可能全部确切地给以处理,其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把从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在大脑皮质进行判断,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时,人不可能同时处理两种以上的信息。(2)在处理各种信息过程中,当时间十分充裕时,人们可以正确地进行处理;当信息时间短触信息又错综复杂时,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将出现以下各种情况:漏掉了未处理的信息。作了错误的处理。处理延迟。信息内容处理不全。信息处理的质量降低。使用了规定以外的处理方法。放弃处理。,2.内部因素,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影响信息处理能力的内部因素主要有:觉醒水平,动力,学习(练习)和疲劳。(1)人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指人的总体生理激活程度。它对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在适宜的范围内,唤醒能维持大脑的兴奋性,有利于注意的保持和集中。但是超出此范围过分激活,人将处于十分紧张状态,无法实现有效行为。(2)工作任务因素。认知加工器的加工周期通常为10次/s左右,每次约70(25170)ms。认知加工器的加工周期变动性较大,不同的加工任务,其加工周期时间可在很大范围内波动。教材表9-5为不同认知系统的加工速度。,三、影响信息处理的因素,2.内部因素,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表9-5 不同认知系统的加工速度,三、影响信息处理的因素,2.内部因素,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3)学习。从学习曲线规律可知,如果反复的练习同种作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并能减轻人的疲劳。(4)疲劳。对信息处理过程来说,疲劳将带来与学习相反的效果。在疲劳使信息处理能力降低的状态下,就会发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刺激的反应模式。(5)动力。人因具有动机才能对所给的刺激产生一定的行动,这种现象称为动力。人对作业形成动力是人处理信息时的基础条件之一,特别是在重新学习掌握信息处理方法时,动力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三、影响信息处理的因素,3.外部条件,第三节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大脑依据记忆而积累的经验来确定如何处理新接受的信息和进行什么样的行动。信息处理过程与处理信息者的知识、技能等个人的因素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作业时间、时机以及作业条件等也有影响。例如,作业环境对作业者的生理和心理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增大或者是减少。,三、影响信息处理的因素,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操作者在接收来自系统的信息并对其进行中枢加工以后,便根据加工的结果对系统做出反应。这后一个过程即称为操作者的信息输出。信息输出是对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并使其正常运转的必要环节。例如,汽车驾驶员为避免撞上前方突然出现的行人而刹住汽车,飞行员将瞄准器对准欲攻击的目标,等等。此类行为都是信息输出的表现。信息输出的实际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类信息输出的质量取决于反应时间、运动时间和准确性等因素。本节主要介绍人的信息输出的形式、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在实际情境中,操作者的信息输出形式多种多样。信息输出最重要的方式是运动输出。根据操作活动的形式,人体操作活动可分为以下六种:(1)定位运动(2)重复运动(3)连续运动(4)操作运动(5)序列运动(6)静态调节运动 上述各种运动形式,经常按一定的关系年并行或连续出现,例如,静态调节运动与其他各种运动同时存在;连续运动与操作运动穿插进行,重复运动往往在序列运动中出现等。,一、信息输出形式,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一)反映时的概念 一般将外界刺激出现到操作者根据刺激信息完成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反应时。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反应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立即发生,而是有一个反应过程。反应过程包括刺激使感觉器官产生活动,经由神经传递至大脑,经过加工处理,再从大脑传给肌肉,肌肉收缩后作用于外界的某种客体。,二、反应时与运动速度,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二)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间 1.简单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被试只在刺激出现时做出特定的反应,这时获得的反应时间称为简单反应时。2.选择反应时。有多种不同的刺激信号,刺激与反应之间表现为一一对应的前提下,呈现不同刺激时,要求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时获得的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二、反应时与运动速度,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三)各种感觉通道的反应时 不同的感觉通道受刺激的反应时明显不同。各种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应时见表9-6。,表9-6 各种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应时,二、反应时与运动速度,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四)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1.刺激信号性质的影响:1)刺激的强度。2)刺激的空间特性。3)刺激的持续时间。4)刺激的清晰度。2.人的机体状态的影响:1)机体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状态。2)精神准备程度。3)年龄因素。,(五)影响选择反应时的因素 影响选择反应时的因素,除上述讨论的各种因素外,还有如下一些因素有特别重要意义。(1)刺激物数量的影响。(2)刺激物间差别的影响。(3)作业时间长短的影响。(4)信号间隔与发生频度的影响。,二、反应时与运动速度,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三、运动时间,1.定位速度(1)早期进行的研究表明,定位运动时间依赖于运动距离和 运动精度两个因素。(2)关于定位运动时间和运动方向的关系,施密特克(HSchmidtke)对此做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见教材图9-8。(3)定位运动时间与空间介质有关。(4)定位运动时间还受操作者年龄的影响。(5)1964年费兹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定位运动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是相互独立的。,(一)运动速度,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三、运动时间,1.定位速度,(一)运动速度,图9-8简单反应时与神经发放速度的关系,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2.重复运动的速度 许多操作都包含一组效应器(如手指)的重复运动,例如打字、键盘输入、手书写等。各效应器的重复运动速度大小,对诸如打字等操作的速度有明显影响。(1)手指敲击速度。教材中表9-14列出了被试在15 s内各手指的最大敲击速度。(2)不同效应器的敲击速度。教材表9-15列出了2545岁被试不同效应器的平均敲击速度。(3)不同效应器的重复运动速度之间的相关。研究发现,各效应器的重复敲击速度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见教材表9-16)。,(一)运动速度,三、运动时间,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2.重复运动的速度表9-14 手指的最大敲击速度(15s内敲击的次数),(一)运动速度,三、运动时间,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2.重复运动的速度表9-15 不同效应器的敲击速度,(一)运动速度,三、运动时间,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2.重复运动的速度表9-16 各效应器的重复敲击速度之间关系,(一)运动速度,三、运动时间,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1.盲目定位运动的准确度。盲目定位运动主要借助于对运动轨迹的记忆及动觉反馈来完成。费兹对盲目定位运动的准确性进行过研究。如图9-9 所示:,(二)操作运动的准确度,图9-9 盲目定位运动的准确度a)研究情境 b)研究结果,三、运动时间,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1.连续运动的准确度。连续运动是在运动的全过程中要求准确控制的运动,但是,由于手臂的颤动,往往使运动偏离设计的轨迹,从而导致操作运动的准确度下降。操作运动的速度和准确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9-10所示的速度、准确度操作特性曲线表示。,(二)操作运动的准确度,图9-11速度、准确度操作特性曲线,三、运动时间,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四、反应时的应用示例,1.对产品和设备的检查作业,可以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测定方法,但是目前还特别重视感官检查。2.在工业及其他许多领域,大量存在着需要集中注意力监视信号的作业。如监视雷达上的飞机踪迹,发现机器上的异常值,确认车辆运行中的信号等。3.作业人员从事的任何作业过程,都包括在特定条件下不断获取信息、识别加工信息及动作反应等活动。,第四节 人的信息输出,四、反应时的应用示例,4.随着技术的复杂化,作业分工越来越细,特殊工种也越来越多。重视选拔和训练适应特殊工种需要的合格人员,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安全和效率。5.人机系统的安全、高效,取决于机器设备同操作人员的特性相适应的程度。应把反应时作为选择、设计或管理机器设备系统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利用反应时及其影响因素的原理,分析评价人机界面中的显示器和控制器,为优化人机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汽车的主动安全系统有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仪表系统、驾驶视野等。与人机工程学密切相关的机构有转向和制动系统的操纵装置、仪表显示装置和驾驶视野。,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操纵装置操纵装置又称控制装置或调节装置,是指能将操作者的响应输出转换成机器设备的输入信息,进而控制机器设备运行状态的机构。在操纵装置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人体的体形、尺度、生理特点、运动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人的体力和能力限度,才能使所设计的操纵装置具有较高的宜人性,为操作者安全、准确、舒适持续操纵提供物质保障。汽车转向和制动系统的操纵装置分别是转向盘和脚踏板。,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转向盘转向盘的形状、大小、布置、操纵力和运动方向等要素的确定离不开人机工程学。操纵力应以人体生物学参数为依据,选择便于大多数人操作的中、下限能力数据。通常,转向盘操纵力应为45100N。转向盘的转动方向应与车辆行驶方向的变化相协调。转向盘的形状、大小和布置、转向盘与手指接触的部位应有适合指形的波纹,横截面应为椭圆形或圆形,以保证操纵舒适、握持牢靠(转向盘大小应符合动作肢体的人体测量学指标,转向盘直径为330600mm握把直径为2050mm转向盘应布置在驾驶座前方最优区域内,即人手活动最灵敏、操作准确度最高、视野最好的区域。,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制动脚踏板踏板设计应以人体下肢尺寸和力学参数为基础。汽车制动踏板一般为脚悬空式,形状多采用矩形或椭圆形平面板。对轿车来说,踏板与地面的最优倾角为30,操作时脚掌与小腿的舒适角应为8795,大、小腿间夹角以105135为宜。脚踏板适宜的操纵力为80400N,它的起动阻力一般为3545N,蹬踏力消除后脚踏板应能自动复位。制动踏板应布置在右脚操纵区域,以满足操纵力大、速度快和准确性高的操作要求。,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显示装置显示装置是指能通过可视化的数值、文字、曲线、符号、标志、图形、可听的声波以及其它人体可感知的刺激信号向“人”传递“机”的各种运行信息的器具。汽车上使用最普遍的显示装置是视觉显示装置,主要有各种仪表和信号指示器。视觉显示装置应使驾驶员认读准确。迅速又不易疲劳。常用的视觉显示装置有数字显示和模拟显示两大类,从人机工程学的观点考虑,使用阴极射线管。气体放电管和发光二极管等屏幕式电子显示装置更为理想,它既可显示数字量和模拟量,又能显示过程参数的变化曲线或图形,更适合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认读速度和准确度较高,能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显示装置通常,汽车上各种仪表和信号指示器组装在一块仪表板上。仪表板的空间位置最好应使驾驶员不必运动头部和眼睛就能看清全部仪表,或至少应在头和眼的自然转动范围内。即距人眼正前方最佳距离为710mm左右,高度最好与眼平齐,板面上边缘的视线与水平视线的夹角不大于10下边缘的视线与水平视线的夹角不大于45,仪表板应与驾驶员的视线成直角。人在正常坐姿下操作,头部一般略自然前倾,所以仪表板应相应倾斜。通常,仪表板与地面的夹角为6075。,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显示装置仪表板上的仪表应根据视觉运动规律排列,最常用。最主要的仪表和信号指示器应尽可能排在视野中心3范围内(最优视区),一般仪表和信号指示器排在2040视野内,同时兼顾与操纵装置的协调性。试验证明,观察距离为800mm时,若眼球不动,水平视野20范围为最优认读范围,其正确认读时间为1s左右,当水平视野超过24时,正确认读时间开始剧增。,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汽车驾驶视野保证汽车安全运行需要驾驶员能及时接收足够正确的信息。80%以上的信息是驾驶员通过视觉获取的,汽车驾驶视野是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驾驶视野的宜人化程度直接决定车辆预防交通事故的性能。汽车驾驶视野设计是以驾驶员的眼睛位置(被称为视点)为定位基准。驾驶员眼椭圆的确立为研究汽车视野性能提供了科学基准。各种百分位身材的驾驶员对应有各种百分位的眼椭圆。为便于汽车视野设计或校核,常将各种百分位的眼椭圆制成样板,其在车身视图上的位置见图1。,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图1 眼椭圆位置,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图1 眼椭圆位置(续图1),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汽车驾驶视野汽车视野按方向不同可分为前方视野。后方视野和侧方视野。另外,夜间行驶需要夜间视野。,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前方视野前方视野是从前风窗玻璃所能看到的可见范围及车厢内部的仪表板部分。前方视野是汽车运行中最关键的视野。前风窗玻璃框架横框和立柱位置以眼椭圆为基准,并综合考虑车辆使用环境。人眼视觉特性和能使驾驶员既方便获取交通信号又避免太阳光照射而眩目等因素最终确定。视野太大,路感等刺激增大,容易引起驾驶员的疲劳(视野太小,不能获得足够必要的信息。为了保证车辆在雨雪天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野,应设除霜。除雾系统。这些系统在风窗玻璃上的清除面积及其位置也是用驾驶员眼椭圆(通常采用95百分位眼椭圆)作基准,分别作眼椭圆的上。下。左。右4个切面,以切面与风窗玻璃的交线确定前方视野的大小和位置,车前方视野示意图见图2,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图2 校核前视野,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后方视野后方视野是通过车内、外后视镜间接观察到的可见范围。其视角大小和方位主要取决于后视镜的尺寸和布置位置(图3)。后视镜的大小、镜面曲率与视野角度密切相关。镜面面积和曲率越大。视野角就越大。但镜面面积过大时物像会产生畸变失真;镜面曲率过大。难以判断物像的距离并在后车快速接近时造成物像急剧变化的眩目感。不利于驾驶安全。因此应在镜面面积与曲率之间求得平衡。保证视野和物像二者都有较好的效果。,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图3 校核后视野,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后方视野关于后视镜的布置位置。美国SAE推荐采用眼椭圆的方法确定。要求车内、外后视镜安装在第95百分位眼椭圆上边缘水平切线之上或下边缘水平切线之下,使头部和眼睛的总转动角度不超过60,并避开风窗玻璃不能刮刷到的部分或立柱遮挡。,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侧方视野侧方视野(图4)是指驾驶员通过侧门风窗等直接可见的视野范围。大客车、货车的视点位置高。侧方显得比轿车更重要。大客车增加侧方视野主要靠右侧。左置转向盘时,向下加大风窗面积。货车靠在右侧门窗玻璃下增设下窥窗。增大侧方视野的下视角。,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图4 校核侧视野,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夜间视野为确保夜间行车安全。车辆必须配备用于前方视野的前照灯、用于倒车的倒车灯。并应设有前、后雾灯及其它专门用于传递信息的转向灯、制动灯、驻车灯、侧位灯、示廓灯和反射器。对夜间视野起主要作用的是前照灯配光性能和近光照射位置。,案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为了提高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应尽可能增强每一辆车的视认性。在车辆上装设各种照明和信号灯是增强视认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制动灯可防止后车追尾碰撞;自动频闪的转向灯提醒其他驾驶员注意该车要转向。必须安装在位灯的外侧;危险报警闪光灯用于车辆失控时警示其它车辆驾驶员及时避让。,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人的信息处理系统.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