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九章.ppt
1,第九章 失业,第一节 失业的测量第二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第三节 失业类型第四节 失业原因第五节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 失业问题,2,第一节 失业的测量,一、国际上的定义1、就业者:在调查周内至少有一个小时的付酬工作或在家庭企业中每周工作最低15小时的无酬劳动者。一个人有工作但因为休假、疾病、天气或罢工而暂时离开也被认为是就业者。2、失业者:一个人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1)他没有工作(2)如果提供工作,他愿意并且有能力工作(3)他在调查周的前4周内积极寻找过工作。,3,第一节 失业的测量,二、人们对政府有关就业、失业量的测量的批评意见1、失业量中不包括丧失信心的工人。丧失信心的工人就是指那些想得到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找过工作但没有在近四周内寻找工作,或者是由于缺乏工作机会或只是由于个人因素如年龄、种族及缺乏技能而找不着工作的人。2、失业率不能反映潜在的就业者。,4,第一节 失业的测量,二、人们对政府有关就业、失业量的测量的批评意见3、官方失业率夸大了失业而造成的经济成本。失业保险的接受者可以因接受失业保险而不工作,并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生活。4、劳动力人口统计构成发生变化。比如,青少年与妇女频繁地进出劳动力市场,这两个群体所占比重的增长导致所测量的失业率上升。,5,第一节 失业的测量,三、我国关于失业现象的统计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经济运行中实际的劳动就业状况。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统计上有两个失业率。登记失业率:统计的失业人员指有非农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业登记的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常住人口中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2、我国失业人员的范围是不考虑农村的。,6,第一节 失业的测量,3、失业与就业概念范畴交叉登记失业者中有相当部分人员正在打工或从事其它有酬的临时工作,并不是真正的失业者,存在着所谓“隐性就业”的情况;国有、集体企业在册职工中有一部分人员并未从事劳动,如一些下岗及内退人员等,但仍被作为从业人员统计;国有、集体企业存在大量的冗余人员,他们处于隐性失业或就业不足状态;农村中的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7,第二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一、模型的目的与意义:分析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之间的流量,了解劳动力市场中哪一种流量是造成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从而了解一国经济的真实失业水平及决定失业水平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降低失业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失业水平,或者某一群体的失业水平,取决于各种劳动力市场状态之间的流量的相对流动比率,是各种流量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对任何既定失业水平的关注都应当集中在失业的影响范围以及失业的持续时间这两个方面。,8,二、图形表示:,第二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9,二、图形表示:,第二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EU:从就业状态进入到失业状态,可能是因为解雇、临时解雇或辞职;UE:从失业状态进入到就业状态,包括新就业者和重新就业者;EN:从就业状态到退出劳动力市场,例如退休或上学中途退出劳动力市场者;NE:从非劳动力进入到就业状态,即新进入或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NU: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失业状态;UN:失业者退出了劳动力队伍,10,三、函数表示:,第二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u为F中各种流量的函数,Pen:就业者中脱离劳动力队伍的人员所占的比例;Pne:非劳动力中进入劳动力队伍并且找到了工作的人员所占的比例;Pun:失业者中脱离劳动力队伍的人员所占的比例;Pnu:非劳动力中进入劳动力队伍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所占的比例;Peu:就业者中成为失业者的人员所占的比例;Pue:失业者中成为就业者的人员所占的比例各变量顶部的加号意味着该变量的增加将提高失业率,而减号则意味着该变量的增加将降低失业率。,11,第三节 失业类型,一、摩擦性失业二、结构性失业三、周期性失业四、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12,一、摩擦性失业,1、概念: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工作岗位之间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之为摩擦性失业。,13,一、摩擦性失业,2、特征:它影响了跨越所有人口群体、行业和地区中相对大的数目的人。倾向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一定量的摩擦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摩擦失业不仅仅带来经济成本,还会带来一些明显的经济利益。,14,一、摩擦性失业,3、产生原因: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4、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1993年实施的美国联邦家庭医疗假期法案,允许工人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休假而不是要求辞退这个人来减少摩擦失业。,15,二、结构性失业,1、概念:由于经济结构(产业、产品和地区)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失衡所导致的失业2、产生原因: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16,二、结构性失业,3、特点: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失业时间相对较长。4、减少结构失业的几种公共政策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17,二、结构性失业,3、特点: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失业时间相对较长。4、减少结构失业的几种公共政策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18,二、结构性失业,5、与摩擦性失业的区别:a 结构性失业的持续期较摩擦性失业的持续期长。b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都可能出现失业与职业空位并存,但后者不是由于知识和技能上的原因造成的。,19,三、周期性失业,1、概念:由于经济的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循环所引起的劳动市场的失衡造成的失业2、产生原因: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与经济运动的上升和下降周期性变化有关,周期中上升时期,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20,三、周期性失业,3、特点:随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而变化,倾向于整个经济的范围。4、减少结构失业的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办法是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确保持续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率。另一个方法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扩大就业。,21,四、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22,四、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纵轴:经济中职位空缺的数目横轴:失业人数45角的直线:职位空缺数目与寻找工作的数目相等的线,一般意义上的充分就业。45线以上的点:劳动的需求过大,45线以下的点:劳动的供给过大。在45度线上的点:充分就业的点,但仍然存在一定数目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如图中的J点,存在着U1的失业人数,K点,存在着U2的失业人数。,23,1、贝弗里奇曲线: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B1、B2,该曲线表明职位空缺与失业人数怎样在经济周期中的变化。从任一充分就业状态,如点J开始在经济上升时期,整个经济状态在曲线B1上移至L点,L点的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说明职位空缺相对于失业过量,在经济衰退时,J点向右下方的移动,例如移到M点,M点的失业率为U2,如果整个经济是充分就业的(J点),那么失业率应该在U1点。因此,U2U1的差值就是测量的周期性失业量,其他的失业余值可归结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3.4 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24,2、若失业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如何识别其原因?从J到M点的移动:周期性中失业人数的增加是由于失业者的增加而不是职位空缺的减少造成的。点J向点K的移动: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的增加是由于职位空缺和失业人数的增加造成的。如何确定该移动是由于摩擦性失业还是结构性失业的原因造成的?,3.4 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25,2、若失业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如何识别其原因?点J向点K的移动:方法一:考察职位空缺与失业人数的分散度。在多个行业和地区中的职位空缺和失业人数的大范围上升将表明是摩擦性失业;而一个地区的职位空缺集中,另一个地区的失业集中则表示是结构性失业。方法二:看失业持续时间的统计情况,经历长时间失业人数的比例上升就意味着结构性失业问题将变得更严重一些。点J向点N移动:可能来自需求不足和结构性失业的共同作用。,3.4 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26,第四节 失业原因,一、工作搜寻理论二、刚性工资理论三、效率工资理论,27,一、工作搜寻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对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现象做出了解释。分析了决定某一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水平是由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流量和失业者找到并接受工作的速度,和影响这种速度的因素。包括斯蒂格勒模型和麦柯尔模型。,28,1、斯蒂格勒模型:,一、工作搜寻理论,29,斯蒂格勒模型:工作搜寻最优次数的决策遵循边际收益法则。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就达到了工作搜寻的最优次数。如右图,求职者应该联系N2家企业,即当MBA=MCA时。,一、工作搜寻理论,30,2、麦柯尔模型:求职者常常按先后顺序做出工作搜寻决策,当遇到第一份超过其最低可接受工资时,求职者就会接受该份工作。最低可接受工资:求职者考虑从事某一工作时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求职者以前工作所获得的工资水平、习惯的生活消费水平以及朋友或熟人的工作状况等因素会影响该求职者的最低可接受工资。这是麦柯尔模型的关键值的概念。,二、工作搜寻理论,31,麦柯尔模型的图解,一、工作搜寻理论,32,麦柯尔模型的图解,一、工作搜寻理论,W1:最低可接受工资,低于W1的工作将会被其拒绝。搜寻的时间长度取决于最低可接受工资水平与企业提供的工资分布频率之间的联系。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企业所提供的工资分布频率曲线将会向左移动,例如从f(w)移动到f(w)。如果求职者将w1确定为其最低可接受的工资,所有低于该工资的企业都会被求职者拒绝。保留工资越高,搜寻时间就越长。,33,关于麦柯尔模型的分析求职者A用可接受工资作为标准做出接受或拒绝某项工作的决策,并预期在某一确定时间会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该时间后求职者A没有找到工作,这种不一致将会导致工作搜寻者降低f(w)的估计值和最低的可接受工资。当可接受工资降低到某一点时,就会找到可接受的工作,但这种搜寻过程要比如果一开始就正确估计f(w)时所用的时间长得多。,二、工作搜寻理论,34,3、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工作搜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即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以改善他们的状况。解释了在劳动力市场中个人搜寻工作所需时间的不一致性和一些劳动力群体的失业率高于另一些群体的原因。表明任何减少失业成本的因素(如失业补偿金)都会增加工作搜寻时间和失业期限。对经济周期中失业的反周期运动提供了解释。随着经济周期上升或下降,工资频率分布曲线f(w)将向右或向左移动。失业人数或失业的持续时间都将变化。减少或增加。,一、工作搜寻理论,35,二、刚性工资理论,36,二、刚性工资理论,刚性工资理论:解释由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失业假设消费需求减少,初始影响使企业减少雇用水平,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移到D2。如果货币工资可以向下浮动,劳动力市场上的过度供给将使货币工资下降直到建立新的均衡,这时实际工资率为W2,供给和需求再次相等(即点C)。如果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不能向下浮动,劳动力市场将保持在实际工资为w1和非自愿失业为(L1L3)处。,37,对刚性工资存在原因的解释:工会和最低工资法隐含合同理论:从市场不存在工会的假定下解释工资刚性。工人和企业间存在着一份非书面的、心照不宣的或隐含合同,这种隐含合同要求企业和工人遵循工资削减政策优于辞退政策。在萧条时期,年轻和没有经验的工人首先被企业解雇。雇主优先保证有资历和有经验工人的稳定收入。,二、刚性工资理论,38,对刚性工资存在原因的解释(续)政府的转移项目:在实施失业保险和其他类似的项目以后,转移支付的增长将失业成本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工人将不愿意降低其可接受工资,并且也不愿意接受比其所希望的工资低的工作。相对工资比较:工人对他们收入分布相对位置重要性的判断。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当货币工资下降和价格水平上升都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工人更有可能抵制因货币工资下降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因为货币工资率决定每人在收入分布上的位置。流动和培训成本:当企业雇佣新工人并解雇原有工人时,会发生流动成本,企业不愿用失业者来代替现有工人。因此流动和培训成本使工资率的下降受到阻碍。,二、刚性工资理论,39,三、效率工资理论,关键假设:雇员的工作努力或“效率”是工资率的函数,雇主支付的工资越高,雇员工作就越努力。前提条件:雇主无法对工人的工作绩效进行完全的监督。主要观点:高工资可以促使雇员更加努力工作,因为雇员会更加看重工作的价值并有更高的道德责任感。通过将工资增加到高于市场工资水平,企业提高了那些在工作中因偷懒而被解雇的工人的成本,从而诱导工人付出更大的工作努力。,40,三、效率工资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从每个企业的角度来看,一定程度的失业是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对现有雇员的工作有激励作用。企业可以通过支付雇员高于市场供求决定的工资而获取更大的利润。如果市场上所有企业在支付雇员高于市场供求工资的条件下,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一定的非自愿失业者。这种失业类型被称为“等待性失业”。对货币工资率表面上的向下刚性提供了一个解释。即使失业工人愿意以较低工资去工作,企业也可能会由于削减工资雇用这些失业工人而失去利润,因为雇员的努力和生产率将会下降。,41,三、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对结构性失业的解释如果其他要素保持不变,不同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地区失业率越高,平均工资率越低,反之则反是。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可以用工资曲线来进行描述。,42,三、效率工资理论,注意:第一,每个国家似乎都存在着这一曲线。第二,不同国家的工资曲线十分相似。第三,工资曲线与标准的供求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同,43,第五节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一、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二、中国目前的失业原因分析,44,1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特点: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权力集中,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了统包统配、城乡分割、国家就业工作重点在城镇的就业体制。由于户籍制度和单位制的控制,导致城乡分割、区域分割、部门分割现象,劳动力流动性小。城镇名义的就业率高,隐性失业率高,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新增劳动力规模大,总就业压力大。,45,1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民经济总量来拉动就业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张建立适合国情的培训就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46,2 中国目前的失业原因分析,2.1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2.2 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2.3 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47,2.1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人口数量 按收入组划分的世界劳动力供给人口数及比重,资料来源: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1997.The World Bank,1997,48,2.1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劳动力素质结构我国文盲人口比例持续明显下降,2000年文盲人口比例为6.7,与1982年相比已积累下降了16.1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明显增加,上升了17个百分点,达到总人口的13;高中人口提高了4.5,已经达到了11.1;平均受教育年数由4.61年提高到7.11年。我国劳动力文化程度虽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9,2.1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年龄结构:概念:劳动者的年龄结构是指在劳动适龄人口中各年龄组就业人口的分布状态。我国劳动者的年龄结构特点:第一,就业人口的年龄结构构成比较年轻,1524岁就业比例高,这反映了我国青年过早离开学校进入就业,加剧了劳动力之间的竞争。第二,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过高,人为地加剧了就业竞争。第三,我国妇女就业参与率过高,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阶段。,50,2.2 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经济增长: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资本驱动型,物质资本增长率大大超过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增长率。经济转型时期:在转型期间,国有经济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开始上升,但还无法吸纳从国有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全部失业人口,总失业率明显上升,51,2.2 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资本有机构成: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由于竞争造成的技术进步的原因。技术进步会加剧结构性失业,结构变动较快时期正是失业率高峰期。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农业部门由新增就业机会主渠道之一变为排斥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就业结构变动呈加速过程。制造业已由“短缺经济”向“供大于求”类型转变,52,2.3 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工业化,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根据劳动保障部的统计,过去20年共有8000万到1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也在迅速扩大,80年代达每年几百万,目前达每年1000万左右。据估计,农民工占城镇劳动力的1/4左右。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表现为城市劳动力的过剩。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涉及隐性失业显形化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显现出来。从19952000年全国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减少了3159万人,下降了28.1;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1648万人,下降了52.4;两者合计减少了4807万人。,53,案例91:失业保险和季节性失业:历史回顾,背景:当经济多元化的一段时间,季节性失业在下降,但在雇主把解雇当作一种惩罚的措施的工厂,季节性失业下降的更快。而且研究表明就业增长率的季节性差异,在那些经验等级最高的国家下降的最快。加拿大失业保险制度是没有经验等级的。加拿大季节性的建筑行业在1929和19471963年间下降了一半。而美国的季节性行业下降的就更多,接近2/3。,54,建议:经济学家约翰考门斯主张建立一个包括对高失业率的工厂惩罚措施的立法。他认为雇主有很多办法去减少季节性失业和其它大量的失业现象,并且他支持建立避免高失业的激励制度。最终他的这一计划在大多数州采用。,案例91:失业保险和季节性失业:历史回顾,55,案例92:担忧程度在降低吗?,背景:近几年,一些美国大的企业都在大规模地裁员。人们还认识到今天裁员的工人很可能是白领工人,这些白领工人遭受到严重的经济困难。亨瑞法博的研究结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失业率要比80年代的失业率高一些。失业的经济后果,比如持续的失业和收入损失都是巨大的,但在一段时间内损失是不会上升的。较长工作周期的工人比较短工作周期的工人能承受更大的收入损失。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比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更可能再就业,经历的收入损失要小一些。在失业中有7的工人在失去工作的两年后成为了自营业者。,56,案例93 湖南:隐性失业现象不容忽视,全省在业人口中,一周工作时间为一天的占2.4、二天的占4.4、三天的占7.9、四天的占7.5、五天及以上最多可以算到七天的占77.8。从湖南省在业人口的三次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在业人口一周工作时间满五天的比重依次为73.1、87.9、94.2。,57,案例94:浙江的隐性就业现状,情况:在杭州隐性就业者有14万,占到了整个登记失业人数的78。绍兴市区直属企业下岗分流人员为1.9万人,其中1.5万人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就业,再就业率高达80,但这些人中在就业管理局登记备案、签订劳动合同的仅为3800人,至少有1万”隐性就业”人群。评论:“隐性就业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劳动就业管理工作还有漏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非常良好的就业形势。如果按照国际和国内其他省市的就业标准,除了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人,杭州几乎没有失业者。”,58,复习思考题,1简述存量流量模型的主要内容?2发达国家失业统计测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国失业统计的主要问题为何?3失业分为哪几种类型?4简述工作搜寻模型的主要内容,说明其对失业成因解释的含义?5简述刚性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其对失业成因解释的含义?6简述效率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其对失业成因解释的含义?7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特点为何?8影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失业的因素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