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ppt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最重要的调控系统。它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各系统、器官的活动相互协调,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体,并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以它对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内容提要,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生理特性与基本功能第二节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第三节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第四节感觉形成的基本过程与特征第五节躯体运动的调控理论第六节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特征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第一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1.基本结构:胞体:营养与代谢中心;接受、整合信息部位神经元树突:较短,分支;接受、传导信息部位突起轴突:较长,无分支;传导神经冲动2.(按功能)分类:传入神经元投射神经元轴突较长,远距离传送信息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具有大量树突,进行信息整合与局部的信息传递,3.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神经元是体内兴奋性最高的细胞类型。静息电位形成机制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K+平衡电位。一般为-65-70mv。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二)、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的概念包裹有神经膜或髓鞘的神经元轴突称为神经纤维。2.神经纤维的分类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类,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及来源分类,纤维 来 源 能 直径 速度 分类1 肌梭腱器官传入 1222 70120 A 肤机械R传入 512 2570 A 肤痛温肌深压R传入 25 1025 A 无髓痛温机械R传入 0.11.3 1 C,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双向传导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绝缘性由于神经膜及髓鞘的绝缘作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冲上去基本上不便波及到邻近纤维,即神经纤维传导的绝缘性。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能将信息传送到远隔部位,不仅要求其结构的完整,而且必须功能正常。,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传导冲动而不容易产生疲劳(比突触传递耗能少)。,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直径直径大传导快。有无髓鞘 有髓比无髓快。温度高则快(一定范围内)。,5.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不仅具有传导动作电位的功能,而且其细胞质(又称为轴浆)还具有运输功能。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6.神经末梢的营养作用神经末梢对它所支配的组织,除了调节其功能活动外,还具有营养作用。这是因为神经末梢可以缓慢释放某些物质,改变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如肌肉萎缩。,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较高为-75-90mv。2.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主要是因为胶质细胞膜上缺少产生动作电位的Na+通道。3.分裂能力较强4.胶质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缝隙连接,(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支持作用2.参与创伤的修复3.参与构成血脑屏障4.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5.调节细胞外的K+浓度6.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第二节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多层次的神经回路和十分庞大的网络系统,这是完成各种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结构基础。,一、信息传递的两种方式,(一)、化学性突触传递1.经典突触的信息传递经典突触一般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接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相接触而形成的特殊结构。根据前一个神经元与后一个神经元接触部位的不同,将突触分为: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3类。,突触结构:,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的主要结构特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只有乙酰胆碱一种递质,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突触间隙宽度较神经肌肉接头间隙窄;神经肌肉接头后膜是肌膜物化形成的,而经典突触后膜成分则是神经元不同部位的细胞膜,而且突触的后膜往往增厚形成突触后致密区(含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相应受体)。,神经元胞体及表面的突触小体 扫描电镜像,神经元胞体 突触小体,突触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通透性改变Ca离子通道打开,Ca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膜Na+或Cl-离子通道打开,Na+或Cl-内流,分别引起后膜去极化和超级化 产生局部突触后电位。,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除了发生在经典的突触部位外,还可以在没有典型突触结构的部位释放神经递质,释放的化学递质经扩散到达附近的突触或远隔部位的神经元,影响多个靶细胞的功能。这种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3.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延搁对内环境变化敏感突触传递的可塑性,(二)电突触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缝隙连接是二个N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浆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且电阻低。传递过程:电-电(AP以局部电流方式)。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电突触传递的生理意义信息传递迅速是电突触传递的主要优点。由于扩布迅速和双向传递,因而容易使具有缝隙连接的神经元间通过电传递形成同步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缝隙连接部位的物质交流传送神经元之间的代谢信号。,二、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化学突触的信息传递,由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分布着不同的受体因此突触的信息传递比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复杂得多。不同的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以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这种局部的去极化电位就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也可以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就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同一递质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亚型,也可以引起两种不同的电位变化。,(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阳离子通道开放Na+(主)、Cl-、K+通透性Na+内流、K+外流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兴奋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EPSP,Na+内流、K+外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去极化,(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内流膜电位增大,局部超极化兴奋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主)K+通透性,IPSP,Cl-内流、K+外流,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超极化,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Cl-(主)K+通透性,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三、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一)、突触后电位的总和在CNS内,一个动作电位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EPSP幅度仅为0.51.0mV,而神经元兴奋所需要的去极化幅度大于10 mV,因此在CNS内兴奋传递必须经过突触电位的总和。突触电位的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即为突触部位所有EPSP和IPSP的代数和。神经元膜上密集分布的突触和神经纤维可传递高频冲动特性是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的基础。,(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经过突触电位的总和所完成的兴奋跨突触传递是CNS完成其生理功能的基础。突触后电位经过总和,往往在轴突的始段-轴丘处产生动作电位,这是因为该处直径小,膜上Na+密度高所致。,(三)、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神经系统的基本生理过程包括兴奋和抑制。中枢兴奋就是上述产生的EPSP以及在总和后产生的动作电位。中枢抑制根据其产生的机制不同,有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1.突触后抑制定义: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了局部超极化电位(即IPSP)而使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简言之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超极化抑制。,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也称交互抑制):是指传入纤维在兴奋某一中间神经元的同时,其侧支去兴奋另外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存在于功能拮抗的中枢间。生理意义:在运动中使不同中枢出现相反效应,使中枢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回返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其传出冲动经侧支去兴奋另外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或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如脊髓中的Renshaw细胞)。其意义能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或者使同一中枢内神经元更好地同步活动。,2.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定义:由于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的减少,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EPSP减小而产生的抑制现象,即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的去极化抑制。结构基础:轴-轴突触。特点:突触后膜的兴奋性无变化,也不产生IPSP,仅仅是因为突触前膜活动的改变。发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通过轴-轴突触而产生去极化,当兴奋抵达该纤维末梢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变小,释放递质减少,由此产生的EPSP 减小,而实现抑制。生理意义:控制从外周传入的信息,使感觉更集中和清晰,四、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中介物质,(一)、神经递质1.神经递质 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完成信息传递的特定的化学物质。,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突触前神经元存在合成该递质的前体物质和酶系存储、释放、扩散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的效应有中止机制有递质的拟似剂和受体拮抗剂。符合上述5个条件,方能定为神经递质。目前已知递质有几十种,3.神经递质的代谢 包括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清除及再利用。4.神经递质的转运体 递质的转运体不仅存在于突触前膜,而且存在于囊泡膜上。转运体转运递质的方式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需要与Na+的耦联。5.神经调质 也是由神经元合成的化学物质,也作用于特定受体,但不直接传递信息,只起调节信息传递效率的作用,称为神经调质。,6.神经递质及调质的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可将神经递质和调质分六类: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嘌呤类、气体等其他类。7.递质的共存 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其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称为递质共存。,(二)、受体1.受体概念 受体是指靶细胞上能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并能传递信息的特殊部分,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受体可位于细胞膜、胞质内以及细胞核内。2.配体概念 凡是能与受体特异结合并产生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配体,如神经递质、激素等。,3.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和受体结合并且能激发受体的功能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的激动剂;和受体结合不能发挥受体正常功能并且阻止递质与受体结合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的拮抗剂或阻断剂。4.受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失敏现象和受体内化。,5.受体的分类 根据受体存在部位可分为突触后膜受体及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可根据其分布及作用可分为自身受体和异源受体。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与离子相耦联的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通过激活G蛋白、蛋白激酶而产生效应的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ACh)及其受体 在周围神经系统,凡末梢释放ACh的神经纤维统称胆碱能纤维。交感、副交感节前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和副交感节后纤维均属之。在中枢神经系统,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称胆碱能神经元。该神经元广泛分布CNS中,如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脊髓前角、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纹状体等处的神经元。ACh是兴奋性递质,一般引起突触后膜产生EPSP。,以ACh为配体的受体称胆碱能受体,根据其药理特性可分为:毒蕈碱型(M 型)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的。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膜存在M型受体,其阻断剂为阿托品。烟碱(N 型)受体:存于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终板膜上。小剂量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及引起骨髓肌收缩,该作用可被烟碱所模拟,可被筒箭毒所阻断。,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多巴胶(DA),以 NE 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肾上腺素能纤维,绝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是肾上腺素能纤维。在CNS中以NE为递质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脑干和丘脑,尤其是低位脑干。NE递质一般发挥兴奋性作用,参与情感和睡眠的调节。,能与NE和E结合的受体称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和两种类型,受体又分1、2两种亚型;受体主要分为1、2、二种亚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极为广泛,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效应细胞膜上都存在。,3.5-羟色胺及其受体 4.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5.肽类递质及其受体6.其它,第三节反射的一般规律 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的规律性应答。它是神经系统对各器官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以及腺体分泌的调节都要通过反射活动完成。,一、反射弧的组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有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破坏或缺少任何一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反射活动均不能完成。,二、反射的基本过程(一)、反射过程的信息传递反射是一个信息在反射弧中规律性流动的过程。体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作用于感受器,通过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电信号,再转变为传入神经上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入到反射中枢。信息在反射中枢进行整合,后通过传出神经上的神经冲动作用于效应器(一般是骨骼肌、心肌、平滑肌或腺体,也可以是内分泌腺体。,(二)、反射时完成反射活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过程中突触接替的次数。反射过程中信息传递在中枢所占用的时间称为中枢延搁。,三、反射的分类一般可根据巴甫洛夫观点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也可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将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一)、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反射弧简单且较固定,数目有限,往往和机体本能有关的反射。,2.条件反射 将无关(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按一定方式结合(强化)形成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反射弧复杂,需要经过学习或训练才能形成的,数目几乎无限,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条件反射可分为经典式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二)、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1.单突触反射 反射弧中只有传入和传出两个神经元,即经过一次突触接替的反射称为单突触反射,这种反射的反射时很短。肌牵张反射中的腱反射就属于单突触反射。2.多突触反射 神经系统对各器官系统的调节反射几乎全是多突触反射。每种多突触反射都有其特定的反射弧,但其复杂程度取决于反射中枢。,四、反射中枢与神经元池反射中枢是指CNS 内,对某一特定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它们可分布在CNS 中的不同部位,并在反射活动中起着协调的调节作用。反射活动越复杂,反射中枢涉及的范围也越广。,(一)、中枢的神经元池神经元池是指具有相同功能的神经细胞群,它们共同参与对相同信息的处理或对特定生理功能的调节。组成神经元池的神经元数量可有很大差异。反射中枢实际上就是调节特定生理活动的神经元池。,(二)神经元池的信息传输及其影响1.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神经元池相当于一个特定生理功能的信息处理单位,每一个神经元池均有自己的输入与输出。2.神经元池的兴奋或易化 一个神经元的输入与另一个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若前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神经元兴奋,即神经元池的兴奋;若前一个神经元仅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性升高,而不能使其兴奋,称为神经元池的易化。神经元池内被兴奋部分称为兴奋区或放电区,而兴奋区周边被易化部分为易化区。,3.神经元池的抑制 在神经元池所接受的输入中,有些是抑制性的信息,其对池内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神经元池内形成一个抑制区。在抑制区中心部位抑制作用较强,而周边部抑制作用较弱。,(三)、神经元池的信号处理1.信号的辐散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多见传入神经元的联系。这种辐散方式联系使输入功能得到扩展和放大。2.信号的聚合 一个神经元接受不同来源的轴突形成突触,多见传出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的联系。这种聚合方式联系使不同来源的信号得以总和,产生综合效应。,3.信号的延长 当进入神经元池的信号已经结束,而神经元池仍有冲动传出,这种传出信号的延长现象称为后放。产生后放的机制有:因为长效递质的释放导致的突触性后放因为有正反馈的环状联系,产生震荡性回路,环式,链锁式,五、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一)、最后公路原则最后公路原则是指对反射活动的各种调节和影响最终要通过支配效应器的传出神经发挥作用。在躯体反射中,传出神经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所有到达运动神经元的不同性质的信息经过整合,决定了运动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模式及持续时程,从而决定了反射活动强度、范围和时间。运动神经元也称最后公路。,(二)、兴奋节律的改变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的现象,称为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出神经的冲动节律除了取决于传入神经冲动外,主要取决于反射中枢的兴奋或抑制状态。(三)、后放在反射活动中,刺激已经停止,但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冲动,这种传出信号的延长现象称为后放。产生后放的原因前已叙述。,(四)、反射活动的习惯化和敏感化反射的习惯化是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该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将逐渐减弱。反射的敏感化则是指一个强的伤害性刺激之后,弱的非伤害性刺激引起反射活动明显加强的现象。反射活动的习惯化和敏感化都属于简单学习形式,称为非联合型学习。,第四节感觉的形成机体通过感觉认识外部世界和感受体内变化。躯体感觉的形成包括:外周感受(感受器),将不同的刺激的能量转变并编码为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中间传导(脊髓或延髓、丘脑);最终经过大脑皮层分析综合,形成感觉。,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深感觉(本体感觉):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包括肌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等。精细触觉:包括分辨两点距离及物体的纹理粗细等。浅感觉:相对应于本体感觉,痛温觉与粗触压觉又称为浅感觉。,一、丘脑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丘脑接受嗅觉以外的所有类型的感觉,并根据机体的行为状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如剔除、衰减或增强),然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相对应的部位。丘脑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分为两大系统即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一)、丘脑的感觉机能,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外膝状体。,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丘脑枕、丘脑前核、外侧腹核。3.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二)、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特异性投射系统,组 成,功 能,引起特定的感觉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特 点,多次更N换元投射区广泛(点对点关系)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三次更换N元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投射方式,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突触类型,轴体突触为主,轴树突触为主,二、大脑皮质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是意识性感觉的产生部位。感觉传导通路的各级接替站对上行和下行(调控)的传入信息进行会聚,并使上传的感觉信息得到修饰,最后传到新皮质引起感知觉。,外侧面,体表感觉区=3-1-2区(第一感觉区)+岛叶(第二感觉区)本体感觉区=4区(又是运动区)内脏感觉区=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听觉区=41区+42区 视觉区=17区,感觉皮层结构特点: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细胞柱N元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一)、躯体感觉皮质可把大脑皮层分为52区。躯体感觉皮质指中央后回。感觉投射特征:交叉投射,但头面部双侧投射,倒置;投射区大小与感觉精细灵敏程度有关。,(二)、本体感觉代表区 位于中央前回。(三)、视觉代表区 位于枕叶皮层距状裂两侧。(四)、听觉代表区 位于颞叶皮层外侧裂内侧。,三、痛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痛觉,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御反应,有保护意义。,皮肤痛,躯体痛,内脏痛,深部痛,快痛,慢痛,痛觉,体腔痛,牵涉痛,刺激后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内脏疾患类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痛觉分类:,(一)、皮肤痛觉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未梢。任何形式伤害性刺激只要引起组织释放致痛物质(K+、H+、组胺、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均可使游离神经末梢除极,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引起痛觉。皮肤痛分快痛和慢痛。快痛是尖锐、定位清楚的刺激痛,出现快,消失也快;慢痛是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出现慢,消失也慢,常常伴有情绪及植物神经系统反应。,(二)、内脏痛与牵涉痛1.内脏痛特点 对牵拉、缺血、痉挛、炎症等剌激敏感;对切割、烧灼等剌激不敏感;疼痛发生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对剌激分辨力差;常伴有情绪和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常伴有牵涉痛;实质性脏器的痛感觉常常是由于脏器的包膜受刺激所致。,2.牵涉痛及其机制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一定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其产生可能机制有:会聚学说:内脏与皮肤的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会聚到同一后角神经元;易化学说:内脏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角后,其侧支可以提高临近皮肤中枢的兴奋性。,皮肤(快、慢)痛,内脏痛(包括躯体深部痛),传导纤维,疼痛特点,产生和消失迅速,定位明确、分辫能力强,躯体传入纤维(快痛A,慢痛C),感受器,产生缓慢、持续久,定位不清、分辫能力差,慢痛情绪反应明显,情绪反应明显,无牵涉痛,有牵涉痛,敏感刺激,钝性刺激(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锐性刺激(切割、烧灼等),自主N传入纤维,游 离 N 末 梢(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致痛物质,皮 肤 痛 与 内 脏 痛 的 比 较,电、机械、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第五节躯体运动的调控,一、躯体运动的分类躯体运动可分为反射运动、随意运动和节律性运动三类。1.反射运动 反射运动即躯体反射。它通常由特定刺激引起,运动有固定的轨迹,运动的强度与刺激强弱有关。躯体反射可在皮层下中枢控制完成,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躯体反射接受高级中枢的调控。,2.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通常因一定目的而发动,运动的方向、轨迹、强度、速度及持续时间都可随意愿选择和改变。随意运动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3.节律性运动 节律性运动一般先由随意运动发起,后可不再受意志控制,而是受到其他反射活动的调节,如呼吸、行走等。,二、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运动控制系统包括产生运动和调节运动的中枢结构。产生运动的中枢结构主要是脊髓、低位脑干和大脑皮层;调节运动的中枢结构除了上述三个重要脑区外,还有小脑、基底神经节和丘脑等。,三、脊髓在躯体运动中的作用运动控制系统包括产生运动和调节运动的中枢结构。产生运动的中枢结构主要是脊髓、低位脑干和大脑皮层;调节运动的中枢结构除了上述三个重要脑区外,还有小脑、基底神经节和丘脑等。,(一)、脊休克(spinal shock)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二)、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肢体皮肤引起同侧肢体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称为屈肌反射。是原始的防御反射,有保护意义。屈肌反射是一种多突触反射。当刺激强度大时,可同时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其意义是保持直立姿势。,(三)、牵张反射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反射过程:肌肉被牵拉导致肌梭感受器装置受刺激而引起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纤维将信息传入脊髓,使和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和传出纤维分别引起梭外肌和梭内肌收缩。,类型: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是单突触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肌紧张的感受器也是肌梭,是多突触反射,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四、大脑皮质在躯体运动中的作用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主要有有2部分:其一是皮质运动区,它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运动计划,编制运动程序,发布始动指令;其二是传输部分,将各种运动指令传送给低级控制中枢。,特征:交叉支配:(除头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功能定位精确:,一、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助运动区,(纵裂内缘及扣带回),设计运动动作,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4区)(6区),功能:执行随意运动指令,肢体远端肌,肢体近端肌,双侧支配,第二运动区等,(5、6、7、8、18、19区),协调随意运动,锥体系1.对侧支配;有单突触联系(占1020);激活、N元;对皮层无反馈环路。2.加强肌紧张;执行随意运动指令。,锥体外系 1.双侧支配 皆多单突触联系 激活N元;对皮层有反馈环路2.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二、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随意运动的设想,皮层联络区,基底N节,外侧小脑,运动前区和皮层运动区,小 脑中间带,运动,执行,设计,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第六节 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系统称为内脏神经系统,它包括中枢部分和外周部分。外周部分一般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根据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特点,又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肠道神经系统三部分。,一、自主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特征,二、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脊髓骶段(24节)侧角,(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几乎所有脏器),N 纤维长度 节前 节后 节前 节后,节前节后11117 节前节后12,纤维数量比,支配的效应器 较 广 泛 较 局 限,神经节位置 离效应器远 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T1L3灰质侧角 脑干(、对脑神经),中枢部位(中间)(两端),特 征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节前纤维为ACh,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少部分节前纤维为ACh,大部分节前纤维为NE,少部交感节后纤维:肌肉舒血管纤维、汗腺、胰岛和内脏舒血管纤维、子宫。,胆碱能纤维:,三、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纤维分类,肾上腺素能纤维:绝大部交感节后纤维。,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全部自主节前纤维;躯体运动;,嘌呤能或肽能纤维:,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四、自主神经系统的受体 分 胆 碱 能 受 体 肾 上 腺 素能 受 体类(1、2)(1、2)(1、2)*副交感节后 1:N节内 1:交感节后 1:心脏分 纤维效应器 突触后膜 效应器 传导系统*交感节后的 2:N-M 2:突触前膜 2:平滑肌布 胆碱能纤维 接头后膜 效应器 心跳 骨骼肌缩 以兴奋为主 以抑制为主 逼尿肌缩 节后N元兴奋(小肠平滑肌舒)(心脏兴奋)作 支气管平滑肌缩 消化腺汗腺分泌用 瞳孔括约肌缩 骨骼肌血管舒 阻 阿托品 箭毒(N2)酚妥拉明(12)心得安(12)断 六烃季胺(N1)育亨宾(2)氨酰心安(1)剂 丁氧胺(2),五、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促进胰岛素分泌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循环 心跳加强加快 心跳减弱减慢 大部血管缩 部分血管舒(腹腔内脏、皮肤、外生殖器等)(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肌肉血管可收缩(NE能)或舒张(Ach能),消化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 抑制胆囊收缩,促进括约肌收缩 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舒张,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 支气管平滑肌缩,粘液分泌,促进胃液及胰液分泌,泌尿 逼尿肌舒,括约肌缩,逼尿肌缩,括约肌舒,生殖 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眼 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 瞳孔缩小,睫状肌缩,,促进泪腺分泌,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六、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1、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个别例外: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 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2、二者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个别例外: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3、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4、二者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不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小,其作用是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能量储备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所以称这一活动系统为迷走胰岛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其作用是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能量动员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故称这一活动系统为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揭开人类语言和思维等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也是对人类的最大挑战。,过目不忘是很多人的梦想,尽管现在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些药物和保健品能改善记忆力,但它们成本高、长期服用并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下面向大家推荐一些可以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大家不妨试试。,合理饮食 有助记忆的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脂肪含量高的鱼类、糖、维生素B等。经常咀嚼研究人员认为,嚼口香糖时不断地咀嚼动作加快了心脏的运动,增加心脏向头部供应的血液量,从而促进大脑活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睡眠充足保持心情平静、使大脑获得良好的休息,有助于提高记忆力。思维按摩 获得良好状态的一个实用方法是思维按摩,具体方法包括用拇指和食指从上到下轻轻地按摩整个耳朵,用两只手的手指触摸位于发际和眉毛之间的两个穴位。这些方法会促进血液流动,消除记忆障碍和增强记忆力。,体育锻练清新良好的环境愉快轻松的心情和兴趣把学习变成有利可图的事 将记忆内容尽可能简明化,形象化,先理解,后记忆强化刺激 复习巩固 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善于用大量零零碎碎的时间进行学习的高手。,联想找出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记忆办法,学习是生命中最有趣也是最伟大的游戏。每个孩童与生俱来就有这个信念,而且一直相信这个信念直到我们告诉他们学习是件无趣且困难的事。有些孩童则没有遭到这样的污染并且终其一生相信学习是件有趣的事,是世上唯一值得玩的游戏。我们对这样的人有一种称呼。我们称呼他们为天才。格兰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