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商学院--精益生产.doc
第一章 丰田生产方式的核心理念1937年8月,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立。1957年9月,丰田汽车首次出口美国。2001年,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上升为11.4%,而同一时期美国本土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市场占有率却大幅度下滑。2003财政年里,丰田公司获得的利润比上一年跃升了54.8%,达到了1.16万亿日元,取得了公司历史上创记录的成果。2004年7月,北美汽车市场的新车销量约为155万辆,DSR(日销量)比2003年同月减少了约0.9%,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但是丰田公司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面对这些数据,人们在为丰田公司喝彩的同时,也不禁好奇:为什么丰田公司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无疑地,答案有很多。这些答案就像DNA的螺旋分子,共同构筑起丰田辉煌的汽车帝国。简单梳理脉络后,我们不妨从最基础的“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精益生产 (LPlean production)、及时化生产(JIT)、智能自动化、“一个流(onepiece flow又称为单件流)”、合理化生产、持续改进,这些带着明显丰田血统的生产要素上寻求真正的原因。细节1:精益是丰田生产方式的精髓原则“丰田生产方式”已被世界公认为汽车制造业最成功的管理模式之一。凭借这一生产方式,丰田公司在日本汽车制造业远远落后于美国、欧洲的前提下,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并最终超越欧美的管理竞争力。而今,这一无论是欧美的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并效仿的生产方式,其理念、思想、技术体系已被学者概括为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符合日本的国情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立了大规模汽车生产方式流水线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是以标准化、大批量的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由于它适应了当时世界汽车大众化的要求,把汽车从少数富有者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因而成为当时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普遍的汽车生产方式。但是,丰田公司却在发展中舍弃了这种生产方式。成立于1937年的丰田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续探索自己的造车梦。但是,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缺少资金和外汇,怎样建立日本的汽车工业?是照搬美国的大规模生产方式,还是按照日本的国情,另谋出路?丰田公司选择了后者。丰田公司认为,日本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美国大不相同,日本的家族观念、服从纪律和团队精神是美国人所没有的;但日本也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外籍工人,更没有美国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自由散漫和泛滥的个人主义;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也与美国相距甚远,日本当时没有能力全面引进美国成套设备来生产汽车,而且日本当时所期望的生产量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于是,1950年,在考察了美国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后,丰田英二(丰田汽车始创人丰田喜一郎的堂弟)在其考察报告中写道:“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改进的可能”。根据日本的国情,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丰田英二和公司副总裁大野耐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一种灵活高效的生产系统所谓的精益生产,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从事“国际汽车计划”的专家对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美称。精,即少而精,是指不投人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是把传统的推动生产转为拉动生产,从而建立起具有高度灵活性、高效率的生产系统。事实上,精益生产是一种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的高质量、低消耗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小批量的新阶段。于是,丰田公司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种精益生产方式就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精益生产的基本原则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96年,James Womack和Daniel Jones 的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一书问世,精益生产方式由经验变成为理论,并升华为新一代的生产哲学。在精益思想中,James Womack和Daniel Jones将由丰田开创的精益生产方式总结为以下基本原则:1. 正确地确定价值所谓正确地确定价值,就是以客户的观点来确定企业从设计到生产、交付的全部过程,实现客户需求的最大满足。采用精益生产,企业会以客户为中心来审视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项目等,就会发现太多的浪费从不满足客户需求到过多的功能、多余的非增值消耗。而消灭这些浪费的直接受益者既是客户也是企业自身。同时,以客户的观点确定价值,还要求企业必需将生产的全过程的多余消耗减至最少,不将额外的花消转嫁给客户。实际上,它将企业和客户的利益统一起来。2. 识别价值流所谓识别价值流,是指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是可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而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并给它赋予价值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1) 从概念到设计和工程再到投产的技术过程。(2) 从定单处理到计划再到送货的信息过程。(3) 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物质转换过程。(4)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服务过程。 精益生产将所有业务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活动叫做浪费。因此,识别价值流就是发现浪费和消灭浪费。识别价值流的方法叫“价值流分析”。价值流分析是精益生产最重要的工具。分析时,要先按产品族为单位画出当前的价值流图,然后以客户的观点分析每一个活动的必要性。即按照最终客户的观点全面地考察价值流、寻求全过程的整体最佳,特别是要推敲部门之间交接的过程,那里往往存在着更多地浪费。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价值并不是从自己企业的内部开始的,向前要延伸到供应商,向后要延长到向客户交付的活动。3. 流动所谓流动,是指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步骤)流动起来。“价值流”本身的含义就是“动”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部门的分工(部门间交接和转移时的等待)、大批量生产(机床旁边等待的在制品)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生产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号召“所有的人都必须和部门化的、批量生产的思想作斗争”,用持续改进、及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一个流”等方法在任何批量生产条件下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为了使“价值流”流动起来,丰田公司创造了一系列的管理模式,例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6 Sigma,对每个过程和每个产品进行严格控制,避免过失、废品和返工造成过程的中断、回流,实现连续的流动;提倡3P、5S、全员维修管理(TPM),确保环境、设备的完好性,为“价值流”流动创造前提条件;使用正确规模的人力和设备,避免瓶颈造成的阻塞。4. 拉动 所谓拉动,就是按客户的需求投入和产出,使客户精确地在他们需要的时间得到需要的东西。丰田公司是通过实施JIT生产和“一个流”来实现拉动的。实行拉动以后,企业的生产和客户的需求直接对应,消除了过早、过量地投入,从而减少了大量的库存和现场在制品,大量地压缩了提前期。此外,拉动原则还确保企业具备了当客户一旦需要,就能立即进行设计、制造出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可使企业抛开预测,直接按客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流动和拉动将使产品开发时间减少50%、订货周期减少75%、生产周期降低90%,这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来说简直是个奇迹。5. 尽善尽美 所谓“尽善尽美”,就是“通过尽善尽美的价值创造过程(包括设计、制造和对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支持)为客户提供尽善美的价值”。它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地用价值流分析方法找出更隐藏的浪费,做进一步地改进;而改进的结果必然是价值流动速度的加快。因此,如果说正确地确定价值是精益生产的基本观点、识别价值流是精益生产的准备和入门、流动和拉动是精益生产实现价值的中坚,那么“尽善尽美”就是精益生产创造奇迹的保证。事实上,尽善尽美是永远达不到的,但丰田公司持续地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却使自己成为一个永远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企业。凭借着精益生产,丰田公司以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享誉世界,获得了巨大成功。日本其他企业在20世纪6070年代广泛模仿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方式成为继亨利·福特发明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后,第二次改进企业流程效率的重大变革,也成为丰田公司崛起于世界的强有力的“推进器”。细节2:JIT,只在必要时生产所需产品精益生产的基本思想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JIT,意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作为一种生产管理方式,JIT能够大幅度减少闲置时间、作业切换时间、库存、劣制品、不合格的供应商、产品开发设计周期以及不及格的绩效。在丰田公司采用JIT生产管理方式之前,世界上的汽车生产公司大都采取福特式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即“总动员生产方式”。在“总动员生产方式”下,一半时间,企业的人员、设备和流水线在等待零件;另一半时间,在零件到达后,全体人员总动员,紧急生产产品。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线或者不开机,造成库存的短缺;或者开机后就大量生产,产生了库存积压。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种浪费,丰田公司认为,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如果能做到“三及时”,就可以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库存”和财务方面的负担接近于零。而所谓“三及时”,就是“将需要的零件,在需要的时刻,按需要的数量供给每一道工序,保证要什么及时给什么,需要时及时送到,要多少及时给多少”。事实上,在环环相扣的汽车生产线上,要做到“三及时”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1.影响各环节生产计划的因素有很多,要排除这些因素,做到所有工序严格按照“三及时”生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很大难度。通常,造成生产计划出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估计上的错误、业务管理上的差错、出次品、返工、设备故障、出勤变化,等等。2.各生产环节环环相扣,一环出错,就有可能造成整个生产线的连锁反应.如果上述一些因素导致的一道工序发生的问题,那么,必然会引起后一道工序出现停工待料的连锁反应.这时,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这种连锁反应势必造成生产线的停工或改变生产计划.如果对这种状况置之不理,各道工序仍按照生产计划进行,必然会造成生产线上各道工序之间的脱节.其结果,一方面会发生某些零件短缺,而另一方面仓库中却堆放着用不上或不急需的零件。这样一来,生产效率就会降低,最终导致企业效益下降。3.在生产现场的各条生产线上,区别不出生产情况是处于正常状态还是处于异常状态。常常会出现对异常状态处理不及时,或某一生产线因人手太多而生产过量,造成无法及时改进的局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做到“三及时”,丰田公司另辟蹊径,采用了一种超越常规的生产顺序以最后一条组装线为起点,由后向前推进。即在丰田公司的生产过程中,由前一道工序根据后一道工序的“订货”进行“订货生产”,由后一道工序向前一道工序领取物品,在各道工序之间通过轮流传递的“看板”来严格控制生产量。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下,以生产工序的最后一条组装线为起点,后一道工序在需要的时刻去前一道工序领取正好需要的那一部分工件,前一道工序只生产被领取的那部分工件就可以。按照这样一种思路进行生产,具有如下优势:1.控制生产量。在新生产方式下,生产计划不是下达给最前面的组装线,而是下达给最后的组装线,指示它什么时间生产多少什么类型的车。这样,从最后一道组装线开始依次向前一道工序领取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零配件,用这种倒过来的运送方法一步步逆着生产工序向上推进,最终上溯到原材料供应部门,形成连锁性的同步衔接,这样一来就满足了“三及时”所需要的条件,使得生产量得以减少到最低程度。2.减少库存。丰田公司所采取的这种超越常规的生产顺序还克服了那些在常规生产工序基础上建立的,常规生产管理方式所存在的弊病。常规的生产顺序是前一道工序向后一道工序供应工件,即原材料经过加工成为零件,然后将零件组装成一个部件,再向最后的组装线移动。在这种前一道工序向后一道工序的移动过程中,通常不管后一道工序的生产情况如何,都会源源不断地把大量加工完毕的工件传送过去,造成下一道工序的零件堆成山,使得工作人员忙于安排存放的地点,使用时还得花费很多时间去找,而不能进行主要的生产了。同时,由于汽车这类产品是由数以千计的零件组成的,若将所有工序加在一起,不但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也就是说,传统的生产顺序是推的作用,每一个需要的零件送到企业后进行组装而后进行生产。但是,由于各个下游企业的生产速度不同,所以就会有库存产生。而及时化基本上是拉的作用,它先计算出所需的零件数量及所需的频率,进而向下游企业订货,并配合整个生产流程,以便于在必要的时间提供必要的数量。总之,丰田JIT生产方式是以提高附加价值为目标,把连续的各工序用这种管理方法统一起来,从而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对于汽车制造系统来说,这肯定是一种苛刻的要求,但这正是“丰田生产方式”追求的目标。事实上,通过这种努力,丰田公司只需要一半数量的人力、一半的生产场地、一半的投资、一半的生产周期、一半的产品开发时间,就能够把所需要的零件在需要的时刻、不多不少地送到生产线旁边,并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库存和财务方面的负担接近于零。细节3:智能自动化,在源头解决问题为了完善丰田公司的及时化生产方式,确保生产过程中依次流往后道工序的零部件都是百分之百的合格制品,丰田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还实现了智能自动化。智能自动化强调人对机器的调节日语中的自动化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工的机械化。在这种自动化之下,员工只需按动电钮,机器就会自动运转起来,完成预定的工作。但是,这样的自动工作机器没有发现所加工产品质量缺陷的能力,也不会在出现质量缺陷时停止工作。因此,这种自动化会在机器出现错误时,而生产出大量的不合格制品,显然,这种自动化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也不是“丰田生产方式”所追求的。丰田公司强调的自动化的另一个含义“自动化缺陷控制”(或称为“带有人字旁的自动化”、“具有人类判断力的自动化”)。它强调人对自动化机器的调节,认为只有赋予机器以人的智能,才能充分发挥机器在生产中的作用。它不是单纯的机器“自动化”,而是包括人的因素在内的智能自动化。这种赋予机器以人的智能的做法最早起源自丰田佐吉所发明的自动织布机。在丰田佐吉的自动织布机中有一个装置可发现断掉的纺线。在这个装置的作用下,一旦发现有纺线断掉,织布机就会立即停止运转,等接好纺线后才能重新启动。这么一来,便可以避免重复瑕疵,造成浪费。伴随着丰田公司的发展,这种“带自动停车装置的机器”不断得以完善,最终成了丰田的智能自动化模式。智能自动化能在源头解决质量问题丰田公司的智能自动化主要是一种发现并且纠正产生异常的生产模式。更确切地说,丰田公司的智能自动化是一种发现异常和发现质量缺陷的技术手段,是一种当异常或质量缺陷发生时,能使生产线或者机器自动停止工作的技术装置。在丰田公司的任何一家企业,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都装有可以发现质量缺陷的自动停车装置。例如,“定位停车”、“全面运转系统”、“质量保险装置”。当机器正常运转时用不到人,机器遇到异常情况而停车时,工作人员过去排除故障就行了。因此,一个人可以管理几台机器并减少工时,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说,丰田公司包含了人的因素的智能自动化,是一种保证质量的生产体制当生产过程出现不良状况时,机械和生产线自动停止动作,以减少损失,节省人力,提高生产效率。这样,通过智能自动化,丰田公司就能彻底实行“视觉管理“,及时发现生产现场的弱点,并立即找出改善解决的对策。智能自动化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丰田公司的智能自动化与质量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合格制品,生产线或者机器就会立刻自动地停下来,这就迫使现场作业人员和管理人中不得不迅速查找故障原因,并及时采取改善措施,以便防止同样问题再度发生。丰田公司的智能自动化与制止过量生产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当所需要数量的零部件加工完毕后,机器会自动停止工作,而且所生产出来的零部件都是合格品,从而制止了过量生产,消除了在制品库存,增强了生产系统适应市场变化的柔性。在生产过程中,智能自动化和“三及时”同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说”三及时”是足球比赛中的集体合作精神的话,那么智能自动化就是每个队员的个人技术水平。足球比赛中一个队要获得胜利,关键在于个人技术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机协调,而要做到这一点,教练的作用是巨大的。同理,一家企业要生产出质优、价廉、有竞争力的产品,也需要英明的领导者把每位员工的个人技术与整个生产线,乃至企业的集体合作结合起来,由此可以说,智能自动化和“三及时”的有机结合对丰田精益生产的最终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到及时密切地配合,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到出色的集体协作。生产实践也表明,能够很好地协调“三及时”和智能自动化之间的关系,是丰田汽车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之一。在生产现场中,智能自动化和生产现场的管理、监督人员同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产现场的管理、监督人员,相当于足球队的教练,也就是进攻、防守和球队战术的指挥者。因此,生产现场和管理监督员平时就要掌握适于每个队员能力的“标准”。这样才能在队员出现不符合“标准”的异常情况,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时,及时加以特别训练,恢复那个队员原有的技术水平。细节4:“一个流”确保生产无间断运行在日本,丰田公司以平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推出一款新车,而它的竞争对手却得花上两年的时间,其原因就在于丰田公司的工程作业是以无间断的流程来进行的。所谓无间断的流程,即“一个流(又称为单件流)”,是指当顾客下定单时,便会指示流程取得顾客定单所需要的原材料,而且只是供应这笔定单所需要的原材料数量,不多不少。接着,这些原材料将立即被输送至企业,员工立刻加工零部件,然后输送至另一家企业,由员工立即组装,完成顾客定单所需要的产品,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及时递送给顾客。这整个流程将只需要花数小时或数天,而不是几周或几个月。使用这种流程,丰田汽车从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组装,其中的工程工作、设计决策、模型打造、工具打造等,全都形成无缝式流程与“沟通”。具体来说,采用“一个流”具有以下优势:1.利于内建品质管理在“一个流”中更容易进行建立品质管理。因为每一位操作员都是品质监控者,能够在他们本身的工作岗位上解决问题,不让问题进入下一个流程阶段,即使未能发现瑕疵品或问题,而让其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时,他们会及时地监测到此问题,并立刻诊断,予以矫正。2.灵活地安排生产活动若把机器设备完全投入于某个产品线,就很难弹性地安排这些设备投入于其他用途。但是,若生产产品的前置期非常短,那么,厂家就有更大弹性可以回应顾客的实际需求而调整生产。若前置期只是短短几小时,便可以在几小时内下定单及生产定单内容,而无需提前几周下定单,并等候几周才能获得定单的产出。同时,这种弹性的操作方式也能快速地根据顾客的需求而改变产品内容组合。3.提高劳动生产力采用部门的运营作业方式之所以看似最具生产力,是因为以设备及人员的利用率来评估每个部门的绩效。但事实上,在大规模生产作业下,很难决定特定数量的产出单位到底需要多少人员,因为它并不是以创造价值的工作来衡量生产力。当人员被用于生产过剩的产出单位,进而变成存货时,就无法得知有多少生产力流失掉,更无法得知浪费了多少时间在追查瑕疵零部件及修正瑕疵的最终成品上。但在“一个流”的流程中,极少有不能创造价值的工作,例如搬运材料等。于是,管理者可以快速看出谁太忙碌、谁太清闲,也能相当容易地计算创造价值的工作,并算出需要多少人员才能过到某个产出速率。在每个丰田公司供货商支持中心,当他们改变原本采用大规模生产方法的供货商,使其采用“丰田生产方式”的作业线后,劳动生产力总是能实现至少百分之百的改进。 4.减少库存空间当以部门方式来安排设备时,会造成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许多空间浪费,但其中大部分空间都是浪费在堆放存货上。在采用“一个流”的小组中,所有工作都紧密联结在一起,极少有存货堆放造成的空间浪费情形。在厂房空间得到更佳利用的情况下,通常不需要再扩充厂房。5.降低存货成本在”一个流”的流程中,除非流程下游的人或步骤提出需求,否则流程的上游就不会生产任何东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库存的压力。当不再把大量资本投资于堆放的存货上时,公司就有更多资本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不仅公司的资本利息成本降低,而且陈旧过时的存货也随之减少。6.保证生产时间的有序控制在传统生产作业模式下,常根据机器的种类来安排机器的位置,这使得产出到处搬运移动,材料输送路径随意而无章法,且各部门之间的产出根本欠缺协调 最终也就导致生产时间的无法控制相反,在“一个流”模式下,机器设备依循材料转化成产品的流程来组织安排,从而有益于提升人员移动、材料输送及沟通的效率。同时,由于在实施“丰田生产方式”的工厂中,所有人员都必须具备执行各种制造流程的多项技能。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生产时间的有序控制。7.实现较佳的安全性“一个流”会自然而然地改善安全性,因为在厂房内搬运的材料量将显著减少,搬运量减少代表不需要使用起货机卡车,而起货机卡车是导致工伤意外的一大原因。当举起与搬运的材料量减少时,伴随发生的工伤意外自然也会减少。换句话说,就算并未特别强调安全性,“一个流”也会自然地实现较佳的安全性。8.提高员工士气在“一个流”制度下,员工从事更多的真正创造价值的工作,且能够立即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成就感与工作满意度。尽管“一个流”有诸多益处,但“一个流”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的,而丰田公司是个面对事实的公司,它不会径自把机器和供应者绑在一起,在不适合之处硬性强迫实现“一个流”。在无法做到无间断流程的地方,丰田公司明智审慎地使用存货以作为缓冲。缔造“丰田生产方式”的功臣大野耐一曾说过:“促成无间断流程,必须花时间与耐心。”因此,丰田公司的经理人与工程师并没有在每次想执行某个工作以改进流程时,都先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虽然成本当然是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是,他们的原则是只要能建立无间断流程的地方,就勇往直前,并持续改进使之变成运作更好的流程。无间断流程的理想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丰田公司,这意味使用较小的批量,使所有相关流程彼此更靠近,使材料在各流程之间输送没有中断,这些方法比大规模生产而造成堆放等候的存货要好得多。细节5:生产合理化,彻底杜绝浪费“丰田生产方式”视所有业务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的活动叫做浪费。为了发现并杜绝浪费,丰田公司信奉“毛巾干了还要挤”的彻底合理化精神。丰田公司认为,浪费主要来自两种情况:1.生产现场的浪费所谓生产现场的浪费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只会提高成本”的各种因素,如过多的人员,过多的库存,过多的设备,它们一旦超出需求量,就只能提高生产成本,并且还会因为这种浪费派生出二次浪费。具体来说,生产现场的浪费包括:(1)在现场等候的时间。即员工只是在一旁监看自动化机器,或必须站在一旁等候下一个处理步骤、工具、供应、零部件等,或是因为存货用完、整批处理延迟、机器设备停工、产能瓶颈等因素造成员工暂时没有工作可做。(2)不必要的运输、走动。进出仓库或在流程之间搬运原材料、零部件或最终成品,或是长距离搬运在制品,都属于缺乏效率的浪费。除此之外,员工的走动也是一种浪费。(3)过度处理或不正确的处理。是指采取不必要的步骤处理零部件;或是因为工具与产品设计良莠不齐,导致不必要的动作及生产瑕疵而造成缺乏效率的处理。除此之外,当提供超出必要的较高品质产品时,也会造成浪费。(4)瑕疵。生产出瑕疵品或者必须返工的东西。修理或者重做、报废、更换生产、检验等,意味着精力、时间与物力的浪费。(5)未被使用的员工创造力。是指由于未使员工参与、投入或未能倾听员工意见而造成未能善用员工的时间、构想、技能,使员工失去改善和学习的机会。在生产现场,丰田公司主要通过缩减工时来减少浪费,即通过对生产作业现场的仔细观察,区分作业人员的动作中,哪些是属于浪费,哪些是属于作业。然后去掉操作上完全不必要的动作,例如,待料、码齐半成品、两次搬运、倒换,等等。2.生产过剩的浪费所谓生产过剩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1)生产出尚未有定单的产品,造成雇佣过多的人员和大量产品的积压,从而导致储存与输送成本的浪费。在丰田公司,超产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浪费形式之一。公司精心安排工作日程,每天的工作量相差无几,并且恰好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结果使企业运行繁忙平稳而有节奏。丰田公司负责销售的人员有这样一种看法,需求量是指销路而言一切都取决于市场的动向;对生产现场来说,需求量是被赋予的量,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因此,要杜绝过量的生产浪费,降低成本,就必须使生产量能和需求量保持一致。(2)过多原料、在制品或最终成品,导致较长前置期和较多的陈旧过时品、毁损品。有时,这种生产过剩的浪费产生另一种新的浪费或二次浪费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丰田公司看来,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库存过多造成的。假设库存超过需要,如果车间容纳不了,就得盖仓库。接着,还必须雇佣搬运工把它搬到这些仓库里去,进而还要为每一个搬运工买一辆升降式搬运车。在仓库里,为了防锈和管理库存,就要配备若干保管员。尽管这样,库存特品也还是会生锈和受损,在从仓库取出使用之前还需要有人修理。这里所列举的人员、升降式搬运车、托盘(搬运用箱)、新建库房、电子计算机、设备,等等,全是浪费。于是,丰田公司意识到,要实现杜绝浪费的目标,就必须设法消除过剩的库存品和过剩人员,使各种产品的生产量能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就是说,要做到:(1)“能卖出去多少就生产多少”,以需求量定生产量,避免出现多余的库存。(2)根据生产人员的能力随时调整、改编生产线,避免出现多余人员。即坚持生产合理化原则。丰田公司一开始生产汽车就坚持生产合理化原则。早在1948年,丰田公司就专门设置了“经营合理化委员会”,专门负责杜绝浪费和改进质量工作。例如,为了杜绝浪费,丰田公司内部使用的信封都是旧信封,它们在用过的信封上贴一张白纸,在上面填写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重复利用。丰田公司所有部门都严格这样做,从不浪费。一次,丰田公司总务部秘书课的一个员工在对外寄信时发现,以往用做填写收件人地埴的纸都是没有写过字的白纸。他想,公司各部门每天都有大量的信函往业务,用一张纸也许没什么,可是加起来一年就要用掉不少白纸了,能不能用别的纸代替呢?他注意到公司电子计算机室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用过的打字纸,这些打字纸裁成纸条,在纸的反面填写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不是照样可以用吗?这个想法上报“经营合理化委员会”后,这位员工受到了嘉奖。而他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后,一年就为丰田公司节约了近10万日元。细节6:持续改进,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随着丰田公司从一个跨国公司变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公司,丰田生产系统也在不断变化。几十年来,丰田公司在磕磕绊绊中持续改进自己的生产系统,克服了大部分转变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创造了新的况争优势,使况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同时,也超越了自身,并迎来了新的辉煌。具体来说,丰田公司的持续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丰田生产方式”在一般企业里,员工们努力生产,尽早完成工作定额,随后日子就轻松了。结果,生产总是紧一阵松一阵。丰田公司却不这样,其特有的生产方式要求严格的纪律和勤奋的工作,而且它极端重视细节,细枝末节的计划多得令人难以相信。同时,丰田公司一贯坚持根据需求量来建立整个生产体系。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所有的企业,都是根据需求量进行生产的。名古屋市的丰田汽车销售公司,每天都接到来自全国特约经销店的定单。电子计算机把定单上汽车的种类、型号、发动机排气量、规格、变速方式和车身颜色等,分类送到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可以说,采用“丰田生产方式”要求有与众不同的思维。然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创造了丰田公司持久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这一优势更为明显。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日本处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代,日本生产率的提高也和欧美等国一样,以大批量生产来获得利润。当时,只要能把住质量关,即使生产计划、生产日程时常频繁变动,库制品储存不断增加,经常出现间接作业、工时过大等问题。企业只要能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和庞大的数量,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泣。因此,企业对生产的计划性和管理的周密性、科学性的要求不是很严。然而,遭受了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之后,日本国内商场的汽车需求从高速增长期跌入了低速增长期,甚至出现了“倒退”。由于各国普遍采取了种种严格的限制汽车出口的形势变得非常严峻。于是,为占领增长缓慢的国内市场,日本国内10家汽车公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面对竞争激烈,需求量小、需求多样化的汽车市场,汽车生产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能够及时、迅速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产品,从前那种大批量、大规模的生产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而“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对通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通过小批量、多品种方式打开产品销路的新生产方式的一次成功尝试。在靠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产品产量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过时的情况下,凭借注重计划和管理的生产方式,丰田公司不仅在竞争中站住脚,而且具备了和欧美汽车巨擘抗衡的能力。此后,随着市场局势的变化,“丰田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丰田公司的很多企业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因为日本劳动力一直紧缺,又努力简化工作;新形势下它又把生产线分成数段,允许员工在每段末尾储备少量应急物品以防万一这种持续改进的能力已经成为丰田公司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2.看板管理这种动态的自我完善机制表现为“强制性揭露问题暴露隐患”,而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就是丰田公司的看板管理。丰田公司的管理人员不满足于生产系统的一时正常和平稳。相反,他们总是试图打破已有的正常和平稳,而进入更高水平的运行状态。当生产系统平稳运行时,他们总是通过减少看板数量而强制性地减少工序之间的在制品储备量(或者压缩生产前置期、减少作业人数),从而迫使生产系统中存在着的问题和隐患在不平稳中显露出来,如设备保养不善加工能力不均衡作业人员技能差异、作业工序衔接不良等。通常,这些问题和隐患都被过量的在制品储备所掩盖了。 丰田公司的管理人员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及时化生产方式就是要强迫使这些问题暴露出来,并特别注重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彻底分析,然后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以防再度发生。这对生产系统效率的提高和长久可靠的运行是极为有益的。因此,当这些问题和隐患显露出来之后,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就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设想和措施,消除问题,使生产系统达到新水平的稳定。当然,每一次新稳定的达成,又是下一阶段改善的开始。3.以流程为导向经过研究,丰田公司发现那些能够进行优良持续改善方案的公司,管理者都是以流程为导向,而在持续改善方案上失败的公司,其经理人却是以结果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的经理人总是急于评估持续改善方案的最终成果,反观以流程为导向的经理人多比较有耐心,他们相信对人员与流程的投资终究会带来所期望而却步的成果。因此,在丰田公司并没有非常着重制定适用于全公司的标准化评估制度,而是偏好使用简单的评估对企业现场的每个部分进行评估,并随着评估需要的变化不断改善评估标准,从而达到以评估驱动问题的解决,改善流程导向的目的。例如,丰田公司在评估公司的绩效表现时,主要使用财务的、品质的、安全性的年度评估指标。但随着公司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后,财务的评估指标由年财务绩效报告变为季财务绩效报告。这一改变并不是说丰田公司变得看重短期财务绩效,而是因为它们发现,在生产流程中季财务绩效报告更有助于公司的管理决策。第二章 生产运作的精细化管理2003年,日本丰田公司的汽车销售量达到678万辆,仅次于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超过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后来居上的丰田公司能够缔造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是“丰田生产方式”的成功,也是丰田公司生产运作体系的成功。丰田公司生产运作体系是在实践精细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它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具体运用;同时,丰田生产运作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行原材料、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等资源的调度,在实现最大生产效能的同时也为“丰田生产方式”的推行提供了强大的体制支持。细节7:拉式补充制度看板管理丰田公司很早就开始考虑根据顾客实际需求的“拉式”存货制度,取代传统的预测顾客需求的“推式”制度。而“拉式”存货制度实际上就是JIT的理想状态:在顾客(包括生产流程中下一步骤的“内部顾客”)需求时才提供所需要数量的东西,即追求零库存。但由于汽车制造业的特殊性,零库存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于是丰田公司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使用拉式补充制度看板管理。看板管理是一种控制生产活动的信息系统看板管理,是指在生产流程中的前一道工序使用零部件后将附在零部件箱子上的卡片式的订货单“看板”取下,然后定时将该纸片返送回后一道工序作为下一次订货信息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使得导致成本提高的零部件减少甚至接近于零,从而实现了较高的生产率。简而言之,看板管理就是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生产活动进行控制的信息系统。而看板管理所借助的工具看板,不过是一张装在透明塑料袋内的卡片。利用它,各现场的负责人将各自的作业内容写在上面,挂在工作场地,使每一个作业者都能够一目了然。看板的种类经常被使用的看板主要有两种:1、 取料看板。它主要标明了后道工序应领取的物料的数量、型号、时间等信息。2、 生产看板。它主要显示着前道工序应生产的物品的数量、型号、供应时间等信息。随着时代的变化,看板也在改变,现在,看板正在向使用IT技术的数字化信息的电子看板转变。电子看板在使用原则上和原来的卡片式看板是一致的,但是工作效率提高了许多。看板的三大作用看板管理是一种实现JIT的手段之一。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功能:1、 传递生产信息JIT以逆向“拉式”控制着整个生产过程,即从生产终点的总装配线开始,依次由后道工序到前道工序“在必要的时刻领取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而前道工序则“在必要的时刻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以补充被后道工序领取走的零部件。这样,看板就在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之间周转着,从而将与取料和生产的时间、数量、品种等有关的信息从生产过程的下游传递到了上游,并将相对独立的工序个体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 保证生产现场的标准操作丰田公司的看板是“用眼睛看的管理工具”,在“拉式”生产体系下,看板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状况自动列出指示,从而保证生产现场的标准操作。同时,丰田公司统一操作生产设备和看板,利用看板的控制可以避免生产中的多余活动,可以优先进行急需的生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库存。3、 控制生产系统动态的自我完善看板管理还是生产系统动态自我完善过程的控制手段,它控制着这种完善过程的幅度与进度。一般来说,生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当初设计时所没能考虑到的问题,如设备能力不匹配、工序设计和设备布置不合理、在制品储备量不适宜、质量事故、设备故障,等等。看板管理可使这些问题逐渐暴露。同时,看板具有微调整作用,可以把每次改善的限度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这样,迫使生产系统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至于太分散和太严重,以便于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尤其是电子看板,由于使用了IT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对生产系统的完善功能更为明显。例如,电子看板就极大的改变了物流体系。原来,为成品车厂家运送零部件的卡车要回收纸片型看板带回零部件厂家,以作为下一次的发货指令书。现在,随着电子化的普及,运送零部件的卡车没有必要原路返回,“零部件厂家可以有效地设定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