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培训.ppt
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培训,灵武市一小 曾前英,五年级下册实验项目,第一单元沉与浮,五年级下册实验项目,五年级下册实验项目,实验课题: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2、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注意事项:1、实验时,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2、实验完毕,要将实验材料上的水擦干。3、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操作方法:必须将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物体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实验目的: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步骤: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注意事项: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实验名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课题和页码: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5-6面实验目的: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实验步骤: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现象和结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也可以这样说: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建议: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实验名称:橡皮泥由沉变浮的秘密实验目的: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实验材料:油性橡皮泥、刻度杯、200ML水、记录表。实验步骤:1、把橡皮泥实心团放入200ML水中观察沉浮,并记录排开的水量,再捏成实心的其它形状,完成同样操作(再捏一种实心形状即可)。2、把橡皮泥捏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多种形状:把橡皮泥捏成碗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把橡皮泥捏成盘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把橡皮泥捏成船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把橡皮泥捏成盒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橡皮泥由沉变浮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不变,而是排开的水量增大了。4、整理器材。,实验名称: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目的: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3、能运用浮力和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实验器材: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实验步骤: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置。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浮力,重力,拉力,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泡沫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或:泡沫块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建议:1、在水槽底部放一钩码,用工业橡皮泥固定住。2、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3、泡沫块的大小要合适,太小数据对比不明显。4、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基本上测量不出自重,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实验名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实验目的:1、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2、能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下沉的原因。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实验步骤: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1、在空气中测出石块的重力,2、在水中测出石块的重力,3、比较两次测得的结果。,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重力-拉力,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备注:1、橡皮自重一项不放在表格中,以免学生误解。2、要让学生明白上浮和下沉物体浮力的不同计算方法: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重力-拉力,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重力+拉力。,实验名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目的: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类别:演示实验+体验实验实验器材: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实验步骤:1、教师演示,把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观察沉浮。2、学生猜测马铃薯时沉时浮的原因。3、学生分组选一种液体做滴液加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4、讨论分析,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备注:1、准备不同的液体,比如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很有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不一定是盐水。2、配置这几种液体时,用500毫升的量杯就可以了,即节省材料,减少配置时间,又使马铃薯刚好放进去。3、可在此强调酒精灯的规范使用。,实验名称: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实验目的: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实验步骤: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备注:1、注意弹簧秤的调0。2、浓盐水、浓糖水的浓度要大些,使实验对比更明显。,实验名称: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实验目的: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实验器材:烧瓶、烧杯、带塞子的玻璃管、冷热水、红墨水实验步骤:1、在烧瓶中装满滴加了红墨水的水,塞上带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满上玻璃管,并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3、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备注:1、加红墨水和用玻璃管目的是让实验现象更明显。2、橡胶塞要塞紧,水装好后要在玻璃管露出一小段。,实验名称: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实验目的: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2、能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气球、冷热水实验步骤:1、在空锥形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2、把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3、取出锥形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起来了,在冷水中时气球瘪下去了,说明气体会热胀冷缩。备注:1、把放入常温的水观察这一环节省略,以便实验现象更明显。2、在做本实验之前,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烧瓶上插玻璃管、试管上蒙气球皮等,比较不同实验的效果。,实验记录单:,实验名称: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目的:1、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2、知道许多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水槽实验步骤:1、演示在常温下铜球能顺利地通过铜环。2、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然后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铜环上,观察现象。3、将铜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再把冷却后的铜球套进铜环。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重新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说明铜能热胀冷缩。备注:1、铜球要加热到足够的温度,以便保证实验顺利完成。2、禁止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实验名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目的: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2、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3、能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实验器材:铁丝、火柴棒、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等实验记录单:实验步骤:1、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2、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3、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现象和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备注:1、建议用“热学实验盒”中的材料来做分组实验。2、选择铜条或者铝条,这样传热速度很快,如果选用铁条这样实验活动完成的特别慢,影响上课效率的。3、用凡士林粘火柴时尽可能要均匀,或者也可以用蜡环来做这个实验。,实验名称:传热比赛实验目的:1、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3、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实验器材:塑料勺、木勺、钢勺、热水,金属传热演示器、酒精灯、火柴、蜡实验步骤:1、把塑料勺、木勺、钢勺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会用手分别感觉手柄的温度。2、讨论实验现象,联系生活说说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3、在金属传热演示器上粘上火柴,并用酒精灯加热这端。4、观察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有的物体容易导热,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热。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不同,传热性能铜最快、铝其次、铁最慢。备注:1、塑料勺、木勺、钢勺的对比实验不够规范,故仅作学生体验活动,只要塑料勺和木勺不容易导热,钢勺容易导热就可以了,不要去区别塑料勺和木勺谁更容易导热。2、也可选用两种金属并在一起用铁架台夹住,然后在它们的三分之一处分开,上面按平均距离粘上火柴棍,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两种金属的传热比赛,效果特别的好。,实验名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研究实验目的:1、知道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2、进行改变摆的摆锤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三个、秒表实验步骤:1、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1个螺帽,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2、测出用1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3、测出用2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4、测出用3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实验记录单:,实验名称:摆绳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研究实验目的:1、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2、进行改变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实验步骤:1、测出摆绳长是15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2、测出摆绳长是30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3、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实验记录单:,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3、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实验器材:手电筒、乒乓球等,实验步骤:1、提出昼夜交替的各种假说。(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2、讨论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3、模拟假说a: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4、模拟假说b: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5、模拟假说c: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6、模拟假说d: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的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7、画出实验的示意图来,用箭头线表示手电筒和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8、分析和归纳。,现象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备注:1、假说b和假说d学生不轻易区分,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2、除了以上列举的4种假说之外,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方案,包括不能形成昼夜交替的假说,从而让研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验证。,视频:模拟昼夜的形成,实验名称: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实验目的:1、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实验器材:篮球、代表人与北极星的纸片实验步骤:1、用篮球来代表地球,在球上贴几个小纸片,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2、在一面墙上贴一颗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极星”。3、让球自转起来并把转动的中心点对准墙上的星。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能看到“北极星”不动,而其他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实验名称: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实验器材:电灯、地球仪、小标杆实验步骤: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地球公转至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的变化。,实验记录单:,视频:地球公转与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