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案例.ppt

    • 资源ID:5185630       资源大小:7.32MB        全文页数:13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案例.ppt

    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案例介绍,程绍革,抗震鉴定案例介绍,案例一(超层结构),工程概况:某小学教学楼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建成于1978年。该教学楼为四层砖混结构房屋,总长46m,宽15m,各层层高均为3.0m,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学区建筑总高度为12.6m。教学楼为纵横墙承重,楼、屋盖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圆孔板。内外墙墙厚均为370mm。,教学楼结构平面图,抗震鉴定结论:该校舍建于20世纪70年代,按A类多层砌体房屋进行鉴定。首先是进行层数的鉴定,8度区重点设防类的多层砌体房屋层数限值为五层,同时该校舍属于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层数限值还应再减去两层,层数的鉴定限值为三层。实际教学楼的层数为四层,因此不能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如要继续作为教学楼使用,应采取改变结构体系的方法进行抗震加固,或折除一层按减少一层后重新进行抗震鉴定。如改为普通办公室使用,能够满足丙类设防对于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限值要求,按丙类设防进行抗震鉴定。,案例二,工程概况:同案例一,但位于7度设防区层数与总高度鉴定:该教学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应按A类房屋进行鉴定。7 度区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为六层、19m,该教学楼属于横墙很少房屋,其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再减两层、6m,即鉴定限值应为四层、13m。教学楼实际的层数和总高度为四层、12.6m,满足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外观与内在质量的检查 经现场调查,该教学楼砖墙砌筑质量及砂浆较好,承重墙无空臌,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开裂等现象;未发现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构件歪曲、变形、开裂等现象;满足外观与内在质量的鉴定要求。结构体系 抗震横墙最大间距 砖实心墙承重、装配式楼屋盖校舍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限值为11m,实际的最大横墙间距为9m,满足刚性体系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限值要求。,第一级鉴定:结构体系 房屋的高宽比 教学楼实际的高宽比为12.6/15.0=0.842.2,高度12.6m房屋平面的最长尺寸46m 房屋的高宽比满足鉴定要求。规则性要求 该教学楼在平面内基本均匀对称,各层质量相差不大,层高相同,无错层,因此可认为能够满足规则性的要求。该教学楼在尽端设置了楼梯间,不利于抗震,鉴定时应适当提高要求。,第一级鉴定: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 经现场实测,该教学楼各层墙体的砖强度均为MU1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一、二层分别为M7.5;三、四层分别为M5,满足鉴定标准关于砖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1的要求,且砖强度等级不低于砂浆强度等级。因此,材料实际达的强度等级满足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 墙体布置 墙体在平面内布置闭合无敞口墙,纵横墙连接处未被烟道、通风道等竖向孔道削弱,满足鉴定要求。构造柱设置 经核查,该教学楼未设置构造柱,不满足鉴定要求,因此在第二级鉴定中取体系影响系数0.8。,第一级鉴定: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 圈梁设置与构造 鉴定标准规定:7度设防的乙类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砌体房屋,屋盖处所有外墙均应有圈梁,内墙圈梁纵、横向水平间距分虽不大于8m和12m;楼盖处当横墙间距大于8m时每层均应有圈梁,且内墙圈梁间距不应大于12m。经现场核查,该教学楼内外纵横墙均设有圈梁,内横墙上圈梁最大间距为11m,满足鉴定要求。现场核查,该教学楼圈梁闭合,截面高度大于120mm的鉴定要求,圈梁的配筋情况经审阅图纸,满足410的要求。,第一级鉴定: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 楼、屋盖的连接 鉴定标准要求:混凝土预制板在墙、梁上的最小支承长度分别为100mm、80mm,审阅图纸,能够满足鉴定要求。局部易损易倒部位 该建筑的墙体均为承重墙,经计算,承重门窗间墙的最小距离为1.2m,满足鉴定标准1.0m的要求,但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0.8m,不能满足鉴定标准1.0m的要求。其他易损易倒部位基本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第一级鉴定:第一级鉴定中抗震承载力简化计算 由于在第一级鉴定中,楼梯间设置不合理,构造柱的设置、承重墙体的局部尺寸不能满足鉴定要求,因此不再进行抗震承载力简化计算的抗震横墙间距与房屋宽度核查。第一级鉴定结论:对该教学楼按层数与总高度、结构体系、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及局部易损易倒部位进行鉴定,该教学楼在楼梯间布置、构造柱的设置位置及承重墙体的局部尺寸不能满足第一级的要求,应进行第二级鉴定,对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评定。,第二级鉴定:由于在第一级鉴定中,构造柱的设置、局部尺寸构造不满足鉴定要求,因此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计算时:因构造柱设置不满足要求,所有楼层取0.8的体系影响系数。因各层墙体局部尺寸比规定值少20%,各楼层取0.9的局部影响系数;因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各楼层取0.8的局部影响系数。综合考虑,局部影响系数取0.8。,鉴定结论:按后续使用年限30年进行抗震鉴定,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大于1.0,综合抗震能力满足鉴定要求。,案例三,工程概况:同案例二,但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B类建筑),在内纵横墙交接处及楼梯间四角均设置了构造柱,其他条件不变。,教学楼结构平面图,层数与总高度鉴定:7度区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为六层、18m,该教学楼属于横墙很少房屋,其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再减两层、6m,即鉴定限值应为四层、12m。教学楼实际的层数和总高度为四层、12.6m,层数未超过鉴定标准要求,总高度由于室内外高差较大,应允许总高度有所增加,总体上可认为房屋的层数与总高度满足鉴定要求。,抗震措施鉴定:外观与内在质量的检查 同上一案例,满足外观与内在质量的鉴定要求。结构体系 抗震横墙最大间距 同上一案例,满足刚性体系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限值要求。房屋高宽比 同上一案例,满足鉴定要求。,抗震措施鉴定:结构体系 规则性要求 同例二,基本满足要求,但由于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不利于抗震,鉴定时应适当提高要求。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 经现场实测,该教学楼各层墙体的砖强度均为MU1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一、二层分别为M7.5;三、四层分别为M5,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评定为C20,满足鉴定标准关于砖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2.5的要求,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5的要求。因此,材料实际达的强度等级满足鉴定要求。,抗震措施鉴定: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 墙体布置 同上一案例,满足鉴定要求。构造柱设置 该教学楼属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一层即7度区五层砖砌体房屋的要求进行构造柱设置位置的检查,其设置部位应是外墙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较大洞口两侧。经核查,该教学楼的构造柱设置满足鉴定要求。,抗震措施鉴定: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 圈梁设置与构造 鉴定标准规定:7度设防的乙类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砌体房屋,屋盖处的所有墙体均应有圈梁,且内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大于7m;各层楼盖处的外墙与内纵墙应有圈梁,内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7m。经现场核查,该教学楼内外纵横墙均设有圈梁,内横墙上圈梁最大间距为11m,不满足鉴定要求。经核查,该教学楼圈梁闭合,其截面高度大于120mm的鉴定要求,圈梁的配筋情况经审阅图纸,满足最小纵筋410、最大箍筋间距200的要求。,抗震措施鉴定: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 楼、屋盖及其与墙体的连接 重点检查预制构件的支承长度,满足鉴定要求。局部易损易倒部位 该教学楼承重门窗间墙的最小距离为1.2m,满足鉴定标准1.2m的要求,但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0.8m,不能满足鉴定标准1.5m的要求,且相差较大。其他易损易倒部位基本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抗震验算: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因各楼层内墙圈梁不满足鉴定要求,所有楼层取0.9的体系影响系数。因各层墙体局部尺寸比规定值超过20%,各楼层取0.9的局部影响系数;因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各楼层取0.8的局部影响系数。综合考虑,局部影响系数取0.8。,鉴定结论:按后续使用年限40年进行抗震鉴定,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大于1.0,综合抗震能力满足鉴定要求。,案例四,工程概况:7度区四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层高3m,室内外高差0.5m,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门宽1m、窗宽1.8m,外墙厚370,内墙厚240。该教学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进行了抗震加固,于房屋四角、楼梯间及内外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外加柱。经实测原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1、2层为M2.5,3、4层为M1。,教学楼结构平面图,该教学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按A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鉴定时尚应考虑20世纪80年代抗震加固对其抗震性能的改善。7度区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为六层、19m,该教学楼属于横墙很少房屋,其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再减两层、6m,即鉴定限值应为四层、13m。教学楼实际的层数和总高度为四层、12.5m,满足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第一级鉴定:抗震承载力简化验算 由于该教学楼的结构体系、材料强度、整体性连接构造及局部易损易倒部位均满足鉴定要求,因此在第一级鉴定中可进行抗震横墙间距与房屋宽度限值的核查,以简化抗震承载力验算。,需进行第二级鉴定,但在第二级鉴定时可仅进行横向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的分析。,第二级鉴定:横向楼层抗震能力指数鉴定结论:三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需进行抗震加固,案例五(半刚性楼屋盖体系),工程概况:同案例四,但楼屋盖为钢筋混凝土预制长向板,纵墙承重。屋盖处外墙设有圈梁且纵墙圈梁最大间距为6m、横墙圈梁最大间距9m,楼盖处内墙圈梁最大间距9m,圈梁纵筋412。,第一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除各层圈梁横向最大间距外,其他检查项目均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因此可进一步进行房屋宽度限值的第一级鉴定。根据上一案例四的计算,房屋宽度满足第一级鉴定的限值要求。第一级鉴定结论:该教学楼仅横向圈梁水平间距不满足鉴定要求,教学楼纵向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可仅进行横向第二级鉴定。,第二级鉴定:(横向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鉴定结论:各层3、6、9、12轴横墙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需进行加固。,案例六(柔性楼屋盖体系),工程概况:某学生宿舍楼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建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平面为矩形,内廊式建筑。该教学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各层层高均为3.6m,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45m。宿舍楼为纵横墙承重,各层外墙及内纵墙厚为370mm,内横墙厚为240m。楼板除卫生间及走道是现浇板外均为木制楼板,屋盖为木制屋架坡屋面。该楼于唐山地震后采用外包构造柱、圈梁和钢拉杆方法进行了抗震加固,该教学楼建于五十年代,应按A类建筑进行鉴定。宿舍楼横墙间距均小于4.2m,不属于横墙较少或很少的砌体房屋,根据鉴定标准的要求,其层数限值为五层、总高度限值为16m,实际为二层、总高7.65m,满足层数与总高度的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结构体系 8度区木楼、屋盖砌体校舍刚性体系的最大横墙间距限值为4m,实际横墙最大间距为3.3m,满足鉴定要求。房屋等效宽度为高度比7.65/13.87=0.55,小于鉴定标准2.2的限值要求。结构平面布置对称,质量、刚度沿高度变化均匀,立面高度无变化,满足规则性的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材料强度 经实测,该教学楼砖的强度等级评定MU5,不满足鉴定标准MU7.5的最低要求。一层砂浆强度等级评定为M1,二层砂浆强度等级评定为M0.4,即二层砂浆等级不满足鉴定标准M1的最低要求。,第一级鉴定:整体性连接构造 经检查,墙体布置与连接满足鉴定标准要求。唐山地震后采用外包构造柱进行了加固,但未在楼梯间四角采用构造柱加固,因此不完全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教学楼外墙各层均采用外加圈梁进行了加固,内墙圈梁采用钢拉杆代替,但纵、横向圈梁的最大间距不能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局部易损易倒部位 经检查,局部尺寸构造、楼屋盖支承长度均能满足鉴定标准要求。,第二级鉴定:该教学楼的楼屋盖为木制结构,属柔性体系,应采用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计算时注意以下几点:各墙段的从属面积取其承荷面积。木楼屋盖体系的房屋,单位面积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较12kN/m2小,应对基准面积率进行调整。经计算,二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6.3 kN/m2,一层重力荷载代表值13.6 kN/m2。,第二级鉴定:体系影响系数取值 二层砂浆强度等级为M0.4,体系影响系数应乘以0.9。构造柱设置位置不完全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可取0.9 的体系影响系数。圈梁水平间距不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可取0.9的体系 影响系数。综合上述因素,一层体系影响系数取0.81,二层体系影响系数取0.73。,鉴定结论:各层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大于1.0,满足抗震鉴定要求。,案例七(单面外廊式),工程概况:某中学图馆建于1984年,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建筑平面为矩形,为单面走廊式建筑。该教学楼为二层砖混结构,预制楼屋盖体系,层高为3.7m。墙体厚度:外墙370,内墙240。最大开间为9.0m,最大进深为6.0m;层高为3.7m;设置有圈梁,房屋四角设置构造柱。,该图书馆建于八十代,宜按B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第一级鉴定:层数与总高度 该房屋属乙类建筑,且属于横墙很少房屋,其层数与总高度限值为3层和9m,实际层数与总高度分别为两层和7.4m,满足鉴定标准要求。材料强度 经现场实测,砖强度等级评定为MU7.5,砂浆强度等级评定为M2.5,满足鉴定标准要求。,第一级鉴定:结构体系 该图书馆抗震横墙间距为9m,不满足鉴定标准刚性体系最大间距7m的限值要求。房屋实际的高宽比,且总高度小于平面最长尺寸,满足鉴定标准要求。结构布置规则均匀,满足鉴定标准关于规则性的要求。局部易损易倒部位 纵向承重窗间墙最不宽度为0.9m,小于鉴定标准1.5m的要求。,第一级鉴定:整体性连接构造 该图书馆圈梁设置与构造满足鉴定标准要求,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根据鉴定标准的要求,该图书馆属于单面外走廊房屋,且属于横墙很少房屋,其构造柱除在房屋四角设置外,纵横墙交接处也应设有,因此不能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第二级鉴定:计算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注意以下几点:B类建筑8度区地震烈度影响取2.0;该房屋层高较大,且作为图书馆使用,重力荷载代表值将大于12kN/m2,应对基准面积率进行调整;楼层建筑面积应包括外走廊部分的面积。,鉴定结论 该校舍的两级鉴定表明,纵、横向综合抗震能力均达不到鉴定标准要求,需进行加固。,案例八(单跨框架结构),工程概况: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采用加气混凝土块隔墙,与框架柱每隔500有26拉筋连接伸入墙内,层高3300mm,梁柱楼板混凝土为C20,柱均为400mm400mm(配筋为816,箍筋410间距100/200),梁250mm500mm(配筋为上420;下420;箍筋8间距100/200)。该工程位于8度(0.2g)区,类场地。,该房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可按A类建筑进行鉴定。首先进行结构体系的鉴定,该教学楼为单跨框架结构,根据鉴定标准的规定:乙类建筑不应为单跨框架结构。当为单跨框架结构,可不再进行鉴定评定为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应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案例九,工程概况: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采用轻质填充墙,平面布置见图3.2,结构各层层高除底层为4500mm外,其余均为3600mm。柱截面尺寸:底层,上部各层为。经现场检测,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评定为C13。该工程位于8度区、II类场地。,该教学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可按A类建筑进行鉴定。,第一级鉴定:结构体系 该教学楼为双向框架结构,且横向为三跨,满足鉴定标准双向、非单跨框架的要求。结构布置规则对称、立面无变化,满足鉴定标准关于规则性的要求。房屋的长宽比,超过鉴定标准要求的2.0的限值要求。材料强度 经现场实测,梁、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评定为C13,不能达到鉴定标准规定的C18的最低要求。,第一级鉴定:构件配筋与构造 梁纵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 鉴定标准要求,I级钢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25d,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3,尚应增加5d。经核查图纸资料,梁纵筋锚固长度为30d,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梁端箍筋 鉴定标准规定,梁两端在梁高一倍范围内应设置箍筋加密区,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通过图纸核查及现场检测,梁两端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配置为6150,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第一级鉴定:构件配筋与构造 柱端箍筋 按照鉴定标准规定,该教学楼框架柱的上、下端,柱净高各1/6范围内应设置箍筋加密区,加密区柱箍筋的最大间距为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8mm。经图纸核查与现场检测,实际柱箍筋间距为200mm、直径为6mm,不能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第一级鉴定:构件配筋与构造 柱纵筋配筋率 根据鉴定标准的要求,框架角柱的纵向钢筋总配筋率不宜小于1.0%,其他各柱小宜小于0.8%。该教学楼框架柱实配钢筋为816,总配筋率为1.0%,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柱截面尺寸 满足鉴定标准规定的不小于400mm的要求。,第一级鉴定:构件配筋与构造 柱轴压比 经计算柱最大柱压比为0.68,未超过鉴定标准规定的0.8限值,满足鉴定标准要求。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拉结 该教学楼采用轻质隔墙,拉结措施得当,满足鉴定要求。,第二级鉴定:(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构造影响系数 体系影响系数的确定:在第一级鉴定中,混凝土强度等级、柱端加密区箍筋配置不满足第一级要求,仅满足非抗震设计要求,因此体系影响系数取0.8。局部影响系数的确定:在第一级鉴定中,各层楼屋盖的长宽比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因此局部影响系数取0.85。,案例十,工程概况: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采用加气混凝土块隔墙,与框架柱每隔600有26拉筋连接,伸入墙内500mm长。层高3300mm,柱均为450mm450mm(配筋为414,箍筋6间距150),梁250mm550mm,楼板160mm厚。该工程位于8度(0.2g)区,类场地。该教学楼可按A类建筑进行鉴定。,第一级鉴定:结构体系 该教学楼为双向框架结构,且横向最少为两跨,满足鉴定标准双向、非单跨框架的要求。结构立面无变化,平面有凹凸,为相应方向长度的1/3,可认为基本满足规则性的要求。房屋的有效宽度 实际长宽比 超过鉴定标准要求的2.0的限值要求。,第一级鉴定:材料强度经现场实测,梁、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评定为C15,不能达到鉴定标准规定的C18的最低要求。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拉结 鉴定标准要求,填充墙沿柱高每隔600mm左右应有26拉筋伸入墙内,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长度大于6m的粘土砖墙墙顶与梁应有连接。经检查,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仅为500mm,且墙顶与框架梁无连接措施,不能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第一级鉴定:,第二级鉴定:体系影响系数的确定:由于多项构造措施不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仅满足非抗震设计要求,因此体系影响系数取0.8。局部影响系数的确定:在第一级鉴定中,各层楼屋盖的长宽比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另外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也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综合考虑可取0.7。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鉴定加固软件JDJG计算楼层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抗震加固案例介绍,案例一,工程概况:见抗震鉴定案例五(预制板),主要鉴定意见:结构纵向满足鉴定要求;横向3、12轴13层综合抗震能力不能满足鉴定要求,6、9轴14层综合抗震能力不能满足鉴定要求,需进行抗震加固。,加固方案:对所有不满足要求的墙段均采用30mm厚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内墙圈梁不符合鉴定要求的状况未通过加固改善,体系影响系数仍取0.9。,加固验算:,验算表明,各层墙段综合抗震能力均满足要求,但顶层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偏高,加固方案可继续优化。,加固方案调整:四层仅6、9轴墙采用单面30厚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三层3、12轴墙改用单面30厚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其余不变。,方案调整效果:各层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满足要求,但与调整前相比,各楼层间、同一楼层各墙段间的综合抗震能力更为接近,并且加固工作量减小,加固施工对原教学楼使用的影响范围也减小。,案例二,工程概况:某四层砌体教学楼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装配整体式楼屋盖,外墙厚360mm、内墙厚240mm。,主要鉴定意见:,加固方案:横向一三层的、轴横墙采用单面板墙加固;纵向一、二层的E轴纵墙采用单面板墙加固。,加固验算:加固墙段的增强系数取2.5。楼层增强系数 横向:纵向:,加固验算:加固后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横向:一、二层1.20,三层1.24,四层1.39 纵向:一、二层1.20,三、四层1.39 经加固后,各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大于1.0,上一楼层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不超过下楼层相应值的20%,各楼层纵、横向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比较接近。,单层空旷砌体校舍抗震鉴定,案例,工程概况:某学生餐厅建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单层空旷房屋,总高度为7.50m。建筑层高为7.50m,室内外高差为0.45m。该餐厅结构体系为砖墙垛承重空旷房屋,外墙墙厚均为360mm,屋盖为木屋架坡屋面。该餐厅于唐山地震后进行了抗震加固,采用外包构造柱、圈梁加固方法。,该餐厅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按A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第一级鉴定:房屋外观及质量 经核查,该餐厅墙体局部有开裂、外闪、酥碱等现象,墙体砌筑质量一般,灰缝饱满度一般,砌筑砂浆强度手感偏低已经粉化;木屋架现状尚好,节点处按抗震要求设置了扒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未发现混凝土剥落、漏筋、变形等情况;未发现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构件歪曲、变形、开裂的现象,可认为该房屋外观及内在质量基本满足要求。,第一级鉴定:结构布置 针对该学生餐厅的结构,重点检查山墙与屋盖,根据鉴定标准要求:承重山墙厚度不应小于240mm,开洞的水平截面面积不应超过山墙截面总面积的50%;8度时,不宜为重屋盖。经核查实际山墙厚度为240mm满足鉴定要求,但开洞的水平截面面积大于50%,不能满足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砖柱(或墙垛)的材料强度与配筋 经现场检测,砖强度等级为不足MU5,不能满足鉴定标准MU7.5的最低要求,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0.4,也不能满足鉴定标准8度区不低于M2.5的要求。鉴定标准要求8度区竖向配筋分别不应少于412,受现场条件限制未能进行检测,墙垛竖向配筋情况待现场条件具备时再进一步核查。,第一级鉴定:整体性连接构造 经现场检查,木屋架基本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唐山地震后该餐厅进行了抗震加固,山墙壁柱通到墙顶,竖向钢筋应锚入山墙顶卧梁内,满足鉴定要求。现场调查发现砖柱顶有一道闭合圈梁,但没有沿高度每隔4m左右在窗顶标高处增设一道闭合圈梁,不完全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局部易损易倒部位 经核查,该餐厅无悬吊重物,餐厅雨棚能满足倾覆要求;该餐厅为轻质顶棚;满足鉴定要求。,第二级鉴定:取典型一个开间按墙垛排架模型进行墙垛承载能力验算,单层砌体校舍抗震鉴定,案例,工程概况:某小学音乐教室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位于8度抗震设区。该房屋平面为矩形,单层砖混结构,装配式屋盖。房屋高度3.3m,外墙厚370mm,内墙厚240mm。,程绍革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 工程抗震研究所副所长 联系方式:01064517456 01084287481(Fax)电子邮箱:,

    注意事项

    本文(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案例.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