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美丽的哈尼族.ppt
云南少数民族介绍,云南独有的哈尼族,游憩10专业20100851003隋娜妮,古老的哈尼族,哈尼族的介绍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哈尼族的建筑哈尼族的服饰,哈尼族的介绍古老的哈尼族,哈尼族共125万多人,其中云南省124.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称,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哈尼族人口有132.52万余人(1998年统计数),占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99。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专查统计,哈尼族有1424990人。从行政区属上看,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洲等地州市。其中,墨江县、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元江县、普洱县、江城县和镇沅县是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区域。哈尼族渊源干古代的羌人族群,在千百年的历史岁月里,经过漫长的迁徒历程,最后定居于滇南的群山峻岭之中。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个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个土语。哈尼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拼音文字。,哈尼族的习俗,哈尼族的婚俗 过节期间前一年出嫁的姑娘可以到山林里聚会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外人不得偷听。如有人偷听者,此人会被受到惩罚。婚前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由双方的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遇见兔子、狼等野兽,就算定婚了。,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哈尼族人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舞蹈。婚礼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动场所。婚礼这一天,迎亲队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准备回程时接应,其余跟随新郎前往女家。当他们来到女家寨口时,寨内鼓乐齐鸣,送亲队跳起传统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给接亲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共舞进寨直抵棚子里。休息片刻,一对新人站在一张方桌旁,女家亲属用两指夹着一片笋叶,环绕方桌起舞,意在禳灾祈祥。新郎、新娘在迎新队和送亲队簇拥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与等候多时的另一部分接亲人相遇。大家就地围成圆圈,踏着铓锣和鼓点节奏纵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贺。当他们一起来到男家时,棚子内外已摆满了丰盛的酒席。宾客刚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妇女从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紧跟其后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着上置三只碗和一个酒葫芦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点酒菜。待酒席快要结束时,一位厨师端着放有八只大碗的竹筛,从厨房里出来舞向每一酒席,客人们又象征性地给搛上菜肴。最后,在他“该跳舞了”的一声号令下,众宾客纷纷离席,围成一圈又一圈欢舞高歌,大家热烈地祝福新人喜结良缘,勉励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哈尼族的丧葬,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因此,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份,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对挽歌唱词掌握得多寡深浅,无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聪颖能干的尺度之一。姑娘少妇一遇丧事,便群起聚集丧家,实地摹仿学习。因而整个场面,真假哭声混杂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然而一曲丧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让每个听者潸然泪下。出殡前两天,丧家要请有名的摩匹(祭司)给死者念育“指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击几下。归途中还须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断念诵家谱,这样,死者才会顺利得到祖先承认。哈尼族葬礼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盛大仪式“莫搓搓”,一般都是为正常死亡的高寿男女举行的。出殡前夜,青年男女在丧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锣打鼓。年轻人眉目传情,歌声舞影,通宵达旦。哈尼山寨平时严禁有关性内容的玩笑在异性或亲戚面前出现,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乐共有的景象,而这恰恰体现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着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个人躯体的死亡和消失,不应成为民族群体衰落中喻示,而应当成为这个民族嬉体永生与和繁荣的契机。,哈尼族的丧葬习俗,碧约人当老人去世时,鸣枪两响向寨人报丧,亲友和邻居们来帮治丧。尸体入棺后要杀一只“装棺鸡”,要杀“送葬牛”、“送葬猪”祭奠,祈求死者把“福气”留下,用衣襟做兜状,接一些牛临死时拉出来的屎尿回家放在粮食堆上,认为接得了死者福禄。切地人去世者的尸体入殓前要洗澡剃头,死者牙齿还齐全的要拔掉一颗,否则会“克着”后代人。棺材要用茅草火燎过,意思是把活人的魂撵出去。爱尼人行火葬,择坟地的方法是先抛掷一块铁,在铁落处挖坑下葬。布都人的葬礼比较隆重,尸体要在家里停放三晚上,要请“嫫庇”(宗教祭祀者)为死者开路,唱迫魂调,理葬时,由长子拿生鸡蛋从头顶往后丢,鸡蛋烂处即可埋葬。布孔人盛行土葬,死在异乡的火化,不垒坟。西摩洛人亦行土葬,请看风水地理的人择坟地,家内请贝母念咒语,一伙静听追魂调,堂外一圈由另一贝母领唱摸搓调。,哈尼族的重要节日,“十月年”哈尼族辞旧迎新的季节 农历十月是哈尼族辞旧迎新的季节。绿春各地的哈尼人民像汉族人民过春节一样隆重地过起了一年一度的干“通通”即“十月年”。十月年期间,每个哈尼山寨都摆开长龙宴、跳起了乐作舞,并邀请瑶族、彝族兄弟民族参与到活动中来。,节日长宴,哈尼的嘎汤帕节,“嘎汤帕”,哈尼语为“万物更新”或“纪念祖先汤帕”,时间在每年元月2日至4日。节庆期间,哈尼人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请亲朋,共庆新年。青年男女可成群结队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做一个陀螺,大家到开阔的场地上开展打陀螺比赛。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尽情娱乐,以辞旧迎新。,哈尼的“苦扎扎”,.在村寨里,每年的“苦扎扎”节日-就是哈尼族的小年,小伙子,大姑娘们就会聚到一起,玩下面的的这个玩意儿,那是小伙向姑娘表示爱意的一种形式,小伙荡得愈高愈快,呵呵,姑娘就会愈高兴啦大家可以看小伙后面的竹子,那是一般哈尼村寨的象征,基本上都有的。真热闹啊,,敲起你手中的牛皮鼓,穿上你节日的盛装,拿着那棕树叶,跳起那古老的舞蹈,美丽的家乡,淳朴的人民。不对啊,我们家的情况跟这差别颇大呀!近年来,很多哈尼村庄都已经汉化了,但是一颗哈尼人淳朴好客的民风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这一点请组织放心!,穿上节日的盛装,小姑娘来照相啦,一个个笑得如此甜蜜,哈尼的吃新谷节,哈尼族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哈尼吃蚂蚱节,矻捉蚂蚱节是绿春县城一带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哈尼语叫“Albaol nievq”,在六月年(每年农历六月 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日或属猴日举行,意为消灭害虫、祈求五谷丰收。,哈尼族的建筑,哈尼族的住房主要分地面建筑物的“封火房”、“蘑菇房”、“土掌房”和干栏建筑两类,而以前者为居多。部分地区却带有交叉文化痕迹的其他建筑形式,各地差异较大。他们建造住房,一般就地取材。每寨少至一二户,多至数百户不等,其中数十户的村寨居多。但不论村寨大小,都体现出比较统一的建筑群落风格。村寨背后多半是郁郁葱葱的古木丛林和灌木山坡,村前梯田层层,山路崎岖。村寨周围喜种棕榈、竹、梨、李、桃、柿等果木。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稳定的农耕生活,其房屋建筑一般都比较坚固而保暖,但通风有限、采光不足。建房时间多选择在冬末春初季节进行,蘑菇房,哈尼族的服饰,哈尼族的服装,伴随着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历史而存在。在哈尼族的传说中,他们的先民们起初居住在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的连三海,过着族群的原始生活,用树叶、兽皮等物遮挡身体的敏感部位;战争中为识别本族在胸前纹身或染齿或佩戴饰物。后来,哈尼族的先祖们带领部族南下,从雅砻江沼泽地带迁徙经禄劝、武定、安宁、晋宁一带,与昆明诸种族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和银饰佩。为左开襟长尾衣,下穿白褶裙。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背面)配以颜色鲜艳的花纹图案。包头为数尺长的黑色头巾布,有穗拖拉到背部。,哈 尼 族 男 士 服 装,欢迎来美丽的哈尼族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