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吕琢.ppt
也谈现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1914年与陶行知同行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约翰斯藿普金斯大学,同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就学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等,1918年或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任教,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展幼儿教育的实验。1927年协助陶行知筹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指导员及第二院(幼稚师范院)的院长,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并与陶行知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出版幼稚教育刊物,任幼稚教育月刊的主编。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1941年主编活教育杂志。1945年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任校长。1949-1958年,曾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1979年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苏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一、“活教育”的思想体系,活教育与死教育的十大区别,传统教育的弊端:培养的人“一貌堂堂。两眼无光。三炷香火。四肢无力。五脏全无,六神无主。七窍不通。八方来拜。究(九)竟如何?实(十)在无用!”“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活教育反对传统教育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和消极制裁的管理方法,提倡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积极鼓励的管理方法,并主张努力培养儿童自动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一)“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成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教育首先必须使人明确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活教育提出做人的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他必须爱人不论国界、种族、阶级或宗教;第二,他最爱真理,不为富贵所淫;第三,他有人类崇高的精神,天下一家的观念。,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他始终生活在特定的阶级历史环境之中,因而“做中国人”就成为活教育目的的第二个层次。做中国人就是培养每一个国民使其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活教育目的的最后层次归结到“做现代中国人”上。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一要有健全的身体,以寓道德学问;二要有建设的能力,恢复文化科学事业;三要有创造的能力,创造中国的现代文明;四要能够合作,牺牲个体之小我,以成全国家民族之大我;五要服务,肯为社会造福。,(二)“活教育”的课程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世间有一种书呆子,不辨菽麦,不分妍媸,这些人并不是因为读书才变成书呆子,而是因为他们只晓得一味读书,而不去和真正的书大自然、大社会接触,才变成呆子了。”“传统教育是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离,把学校变成知识的牢狱;活教育使儿童与社会打成一片,和自然界紧密地呼吸在一起。”,特征: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主要的教材,以课本作参考资料,这是直接的活知识,是直接的经验.各科应混合或相互关联.不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分节的时间表,时间为功课所支配.内容丰富.生气勃勃.儿童自己做的.整个的,有目标的.有意义的.儿童了解的.,(三)“活教育”的方法活教育的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儿童要求得真实的知识一定要做中学,而教师也应在做中教,共同在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一切教学不仅在做上打基础,还应当在思想上做功夫,最危险的是儿童没有思考的机会。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要解放儿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应把儿童禁锢在幼稚园里,局限于课堂上,主张让儿童到广大的自然和社会中去探索,让儿童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世界,丰富其经验,培养其思维能力,自动能力和创造精神。,“活教育”的教学步骤:1试验观察:从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或教学内容中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人手,儿童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试验从中发现问题;2参考阅读;教师指导儿童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科书,找参考资料,访问调查,做实验,鼓励儿童研究问题找答案;3发表创作:通过各种形式活动,表演会、举办展览,开家长会汇报展示取得的成果;每一个儿童有一本自己的工作簿,记载自己的研究成果。4研讨批评、总结评估。旨在培养孩子的自动研究的精神、创造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体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评价:脱胎于杜威博士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寓教于学,但比较杜氏的主张更进了一步。不但是要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在做中教与学,还要在做中争取进步。”“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强调以儿童自我发展为本,鼓励在动手、动脑中快乐学习成长,培养独立自主精神,发挥创造才能。,方法论批判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突出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直接经验,善于将儿童从片面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主张让儿童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观察、自己实验,自己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奥秘;教师的作用在于利用各种艺术化的教学手段适时的启发引导,并与儿童一起研究探讨和反省自己,以求得教与学的共同进步。,新课改:强调儿童亲身体验、直接感知、自主探究。案例:父母的辛苦(品德与社会课)内蒙赤峰小学王小强老师根据学生父母都是农村外出打工的情况,把第十课父母的疼爱创造性的改为父母的辛苦。1、上课时出示两只手,一只白嫩,一只粗糙,长满老茧。王老师让学生认哪只手象自己父母的手;2、学生分成四组:1)掰玉米 2)搓玉米 3)背着喷雾器打农药 4)手举刮板。坚持5分钟,体验干活的辛苦;3、放录象,再现父母打工、种地的场面,让学生辨认自己的父母,学生流着泪讲感受;4、录音播放父母对孩子的叮咛,学生听了谈自己的体会;5、用公益广告结束孩子给母亲洗脚,出现字幕:“关爱父母从心开始”、“将爱传递下去”。,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戴尔的“经验之塔”,活教育重新确立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做中学”;教师的指导地位,在“做中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每经过一个过程,学生的知识能力都前进一步,教的进步,也是学的进步,这就是“做中求进步”。,二、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陈鹤琴是把幼儿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只有把握其特点,把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养好、教好。“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更新儿童教育观念1.了解儿童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小孩子是好奇的;小孩子喜欢成功;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小孩子喜欢合群;父母应做到:第一,我们要他得到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们应给他驯良的动物如猫、狗、兔子等作他的伴侣。第三,我们再给他小娃娃之类以聊解他的寂寞。小孩子喜欢称赞。,儿童期是独立人格形成期:新生后1个月感觉运动生活1个月1岁年情绪生活1岁6岁智慧生活612岁社会生活他主张将学龄前儿童分为四个时期:新生婴儿期(新生)、乳儿期(新生后到1岁)、步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新生儿(新生1个月)的心理与教育:从感觉、动作、情绪及生理现象诸方面生动地描述了新生儿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批评了当时一般人持有的“新生儿谈不上教育”的错误观点。认为新生儿时期应成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始初,主要实施三项教育:(1)环境的教育,因新生儿适应能力薄弱,故父母应控制好环境,如保持环境的安静、居室空气的流通等;(2)饮食的教育,如哺乳定时定量、排泄养成好习惯等;(3)睡眠的教育,要养成独睡、熄灯睡、不要抱着睡等好习惯。,乳儿(新生后至1岁左右)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从感觉、运动、行走、情绪诸方面描述了乳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指出了儿童坐、立、爬行等各种动作的发展是他们后来独自站立、行走、跑跳的基础;发现了儿童的各种表情,如身段表情、动作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探讨了笑、快乐、愤怒、惧怕等特殊情绪的发展。认为此时除关注儿童生活调护外,还应进行两种正确的教育:(1)动作的教育,如要知道和维护儿童身体的筋肉活动,衣服要合乎卫生、舒适、自由、方便,鞋袜大小、质地要便于乳儿学习走路等;(2)培养良好情趣,如父母不要恐吓儿童,尽可能避免儿童哭泣,可用隔离法、移制法、同化法、更替法等克服儿童的不良J情绪。,步儿(1岁左右至35岁左右)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将步儿划分为几个小阶段,从行走、言语等方面描述了步儿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指出了此时儿童对步行、跑跳特别感兴趣,发展非常迅速,并在言语、智力上进步显著。认为此时应注意两种教育:(1)行走的教育,如成人根据行走的规律,正确处理成熟与练习的关系,提供必要指导和适当设备,帮助他们练习行走,逐步从一个不独立或半独立的个体走向独立的个体;(2)言语的教育,如将儿童学习言语分为言语模仿、将字结合、应用代名词与复数、应用叙述字等四个阶段,把学习言语寓于游戏之中,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要特别关注“口吃”和“不说话的儿童”。,幼儿(35岁至6岁左右)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发展儿童思想的正确方法:第一,儿童自己能想到的,成人切不可代他思想。第二,使儿童得到充分思想的机会。第三,让儿童获得丰富经验。第四,教儿童善用言语文字以及学习美术。第五,改正儿童的谬误思想。实施教育时应遵循六点要求:第一,以积极的启发、暗示鼓励代替消极的限制、批评。第二,不姑息,不严厉。第三,让儿童使用自己的手脑。第四,让儿童自己有活动的园地。第五,发展儿童的好问心。第六,父母、师长应以身作则等。,2.尊重儿童儿童不是任人摆布的被动物,他们是有情感、有意志的,承认应当尊重小孩子的意志,尊重他们的人格。3.热爱儿童他认为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儿童教育应该是“科学的头脑”与“母亲的心肠”的高度结合。,4.教育儿童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也是接受文化的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这个“可塑期”“可教期”内,对儿童的教育非常重要。,(二)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1.游戏式的教学法游戏的教育价值:第一,发展身体;第二,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第三,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2.寓教育于生活之中要求教育者在儿童的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要自觉地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将生养过程与教育过程统一。,3.整个教育法整个教育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这种教育法就是把各种功课打成一片。,4.科学地利用模仿心理教师对于儿童的模仿可以发生作用,即为他们选择模仿的榜样以发展儿童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5.实现教育者之间的教育联合要母亲与父亲之间 家长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分别施教与共同教育联合起来,形成一种联合的教育力量,才能减少摩擦与损耗,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三、论幼稚园的教育,(一)办好幼稚园的15条主张 幼稚园教育的功能:发展儿童的个性,适应其体力、智力和德行发展的需要节省家长的时间和精力,补充家庭教育的不足养成儿童种种合作的精神级爱护团体、爱护国家的精神,同时又可以培养公民应有的知识与技能,砌成教育的基础。,普通幼稚园也有四种弊病: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提出了办幼稚教育的15个主张:幼稚园是要适合国情的;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的共同责任;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稚园的课程可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定,但临时可以改变;,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幼稚园应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幼稚园应当特别注意音乐;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幼稚园应当采用游戏法去教导儿童;幼稚园的儿童户外生活要多;幼稚园应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幼稚园的老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察儿童的成绩。这15条主张几乎涉及了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化幼稚园教育探索的全面总结。标志着自1903年中国幼稚园产生以来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化之路,(二)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1)做怎样的人:应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2)有怎样的身体: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功能。(3)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4)怎样培养情绪:应能欣赏自然美和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2、课程内容“五指活动”儿童健康: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儿童社会: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以及政治常识等;儿童科学:包括植物之培养、动物之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等;儿童艺术: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儿童语文: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这只手是“活的,可以伸缩,相互联系的”。,幼稚园课程十大原则五指活动的思想基础、幼儿园课程是中国的、民族的陈鹤琴提出我们的国情和环境与欧美是不一样的,幼儿园课程不能脱离幼儿所在的社会背景。、幼儿园课程是科学的陈鹤琴提出让儿童从小建立对于宇宙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与特性的正确观念,培养儿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幼儿园课程是大众的,要反映劳动群众的生活。、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要照顾到儿童的心理和能力,不要根据成人的经验,而编制一些生硬、枯燥、高深的材料让儿童茫茫然不知所以的得到一些糊涂、杂乱无章的知识。、幼儿园课程是连续的、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编制课程时,对事物的研讨要系统,注意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将一个一个的事物孤立起来,要使儿童得到关于事物发展的整体的概念。,、幼儿园课程是现实的,要向社会生活、民情风俗和自然物学习,引导儿童从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和体会。、幼儿园课程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的难易、先后。培养五爱的国民公德和民主、团结、勇敢、守纪律的优良品质。、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情感。、养成儿童说话的技能。,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1,凡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儿园的课程,但同时还应考虑幼儿学的代价.如果会妨碍幼儿今后的学习,就不要勉强幼儿现在学.2,凡教材必须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3,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3、课程的组织单元教学法从幼儿周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选择儿童感兴趣且又适合幼儿学的物和事作为主题,组织,融合儿童的科学,社会,语文,艺术,健康活动,从而使这些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就是五指活动课程的整个教学法或单元教学法.,注意的问题:1,本星期教师会议上讨论下星期大约可以做些什么 2,把要做的活动拟订以后,于是商议它的内容,大约分几个步骤可以做到.3,将各活动内应用的材料和可以参考的书,教师详细预备,但不是替儿童样样准备好.4,寻找或布置一个适当的环境来引起这个设计.5,儿童既然感兴趣,教师顺着儿童的兴趣,引起各方面的活动,并与各科相联系,但不强求合乎预定的设计.6,时间完全不限制.多做就多做,少做就引起别的设计来.7,儿童如不能维持到做完,教师急需考虑一下,是什么缘故,可以补救吗 8,儿童临时发生特种兴趣,教师要尽力去指导,有时可以把全部预定的设计改变,做这个临时发动的事.9,幼儿急需看到结果,所以各个设计当分为许多小段落,他们的兴趣才能维持.10,在同一设计单元里,各方面的活动很多,儿童愿意做任何一方面,应该听儿童自由去做,不过希望每个儿童各方面都做到.11,在同一设计单元里,有许多活动要几个人合作的,有许多活动只需独做的.教师可以做他们的领袖,同时可以训练几个儿童来做领袖.12,每个设计单元的每个阶段或一方面的活动,得到结果,应当有极短的,简单的批评与讨论.,4、课程的实施注意的问题:1,应十分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结合.2,应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3,应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法教导儿童.4,应多采取小组教学法.5,应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6,教师应成为儿童的朋友,使幼儿不害怕,肯接近.5、教育评估幼儿园应当有随时可以考察幼儿学习成绩的标准.,五指活动的意义、突出了与儿童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意思是一切的活动要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体上互相联系,连续的发展。如果把这只手当作成人的,那么儿童心身的发展就不能依据正常的途径前进,而每次活动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因此五指活动要注意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突出了课程的整体性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相互联系。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新课改:幼儿园五项:社会 语言 科学 艺术 健康 小学:综合性、开放性、生活化的课程 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课程 案例:冬之魅(小学综合活动)以项目的形式,自主探究、儿童化地反映冬天。1、找出描写冬天的词语;2、寻找冬天迹象(哪些现象告诉我们冬天了);3、开展冬天的游戏;4、收集冬天的文章、歌曲;5、画出冬天的景象;6、讲述冬天的我们自己的故事,课程编制的三种方法:圆周法:各班预定的单元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不过取材内容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而分别予以适当的教材和分量。直进法:将儿童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依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年龄的班级里。混合法:在编制课程时要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五指活动课程的一些思想,观点与方法对我们现阶段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和编制仍有重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五指活动与五大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是对陈鹤琴的五指活动思想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陈鹤琴五指活动思想的精髓。五大领域又不同于陈鹤琴的五指活动。五大领域更主要的是从课程内容切入的,是以知识体系为线索的,五指活动是以活动儿童可做的事为线索的。五大领域要真正体现陈鹤琴思想的初衷,必须还原到儿童的活动,必须注重不同领域的相互渗透。,局限性:比如在理论层面上,五指活动课程想要努力避免课程中的知识中心倾向,力求课程向幼儿靠拢,但在实践层面上,仍然比较重视教材,对幼儿的反应重视不够.尽管陈先生一再强调五指活动课程中的五指不是五个学科,应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施教,可惜在推行时,有时仍被误解而分科进行.同时,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方面仍有不足等.这是我们在借鉴时应注意的.“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他创建这一课程的两大基本原则.在今天,这两大原则仍是有指导意义的.,四、论家庭教育,陈鹤琴认为人的个性形成是在家庭中奠基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一)批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两种错误态度和方法过分溺爱专制式的严厉管教,(二)家庭教育的原则第一,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第二,家庭教育要民主化,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第三,父母教育子女要有一致的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