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凝聚资源整合题西林壁滁州西涧教学设计.ppt
主题凝聚 资源整合 题西林壁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一、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要注重课内外沟通,学科间的整合,注重资源的开发,视野的拓展。不仅要实现三维目标要整合,更要课程资源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二、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学习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也应该努力在培养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展开想象中入情、在体会感知中悟情、在诵读延展中升情。,三、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常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乐于与同伴合作利用多种办法,同归多种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交流彼此的学习收获。,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层含义。,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4、认识“山水诗”,再延伸拓展中感受“山水诗”的内容特点和写作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山水诗”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句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1、课前特色语言积累展示自由背诵古诗,然后导入本课。,2、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学生自由读两首古诗,然后两人一组互相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2、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4、介绍山水诗。,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题西林壁1、指名读题西林壁。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指名说诗句的意思。疏通诗义后追问:“同样看庐山,看到的景象各不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2)出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让学生感悟是从哪看到的画面。,(3)(声音低一些)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面对庐山千变万化的迷人风光你特别想说什么?苏轼又发出了怎样感叹?,5、解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悟。,(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当你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会对自己说:点拨说:换一个角度想,也许就能解决问题了。,(3)当你的朋友陷在某一件事中,怎么也理不清头绪的时候,你会对他说什么?评“名句就是名句,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还包蕴着深刻的哲理呢。,6、整体诵读,品悟诗情:这短短的28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图画,还说明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令古人赞叹,令后人敬佩。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诵读,尽情地抒发出你对此诗的感悟。,(二)学习滁州西涧,1、指名读古诗,生边听边想:作者写了水边、水中哪些景物?板书:草鸟 水 舟,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重点处理“横”。,3、想象着画面,读出喜爱之情。,4、结合资料体会诗人情感,并读出作者矛盾无奈之情。,5、小结:面对同样的景色,心情不一样,感受也就不同,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吧。找2-3个同学读出不同的感受,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当名山秀水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受?做何感想?板书:山水秀美 寄情寓理2、男生齐读题西林壁(要读出庐山的壮美)3、女生齐读滁州西涧(要读出水的柔美),四总结拓展1、荐读: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是曹操的观沧海课件出示观沧海教师诵读。2、生背诵其它的山水诗。,3、自主作业。假如你喜欢吟诵,就把这些古诗吟诵给你的朋友听;假如你喜欢书法,可以挑选一首或几首诗写成书法作品;假如你喜欢画画,可以用画笔再现诗中美景;也可以办一期诗情画意的手抄报;或者拿起你的笔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