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接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docx
目录1前言22工程概况23正文23.1零中频接收系统结构性能和特点 33.2基于ADS2009对零中频接收系统设计与仿真33.3超外差接收系统结构性能和特点 123.4基于ADS2009对超外差接收系统设计与仿真 134有关说明165心得体会186致谢187参考文献19前言射频是一种频谱介于75kHz-3000GHz之间的电波,当频谱范围介于20Hz-20kHz之间时, 这种低频信号难以直接用天线发射,而是要利用无线电技术先经过转换,调制达到一定的高 频范围,才可以借助无线电电波传播。射频技术实质是一种借助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无线电 技术。无线电技术应用最早从18世纪下半段开始,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世界已经对频谱进 行了多次分段波传播。当前,被广泛采用的频谱分段方式是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所规定 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射频所含频率也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经过两个多世纪的 发展,射频技术也已经在众多领域的到应用。特别是高频电路的应用。其中在通信领域,射 频识别是进步最快的重要方面。工程概况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产品越来越普及,成为当今人类 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射频接收机位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最前端,其结构和性能直接 影响着整个通信系统。优化设计结构和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以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是 射频工程师追求的方向。由于零中频接收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易于单片集成的特点,已 成为射频接收机中极具竞争力的一种结构,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介绍 超外差结构和零中频结构性能和特点的基础上,对超外差结构和零中频结构进行设计与仿 真。正文下面设计一个接收机系统,使用行为级的功能模块实现收信机的系统级仿真。3.1零中频接收系统结构性能和特点3.1.1零中频接收系统结构性能图3.1LPFL.0LPF通过上面的介绍可知零中频接收机的本振与接收信号的载波频率相同,因此它的结构如VGA图3-1 (零中频接收机结构框图)3.1.2零中频接收系统特点零中频(Zero IF)或直接变换(Direct-Conversion)接收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易 于单片集成的特点,正成为射频接收机中极具竞争力的一种结构。由于零中频接收机不需要 片外高Q值带通滤波器,可以实现单片集成,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其结构较超外差接收机简 单许多。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经滤波器和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后,与互为正交的两路本振信号混 频,分别产生同相和正交两路基带信号。由于本振信号频率与射频信号频率相同,因此混频 后直接产生基带信号,而信道选择和增益调整在基带上进行,由芯片上的低通滤波器和可变 增益放大器完成。零中频接收机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下变频过程中不需经过中频,且镜像频率即是射频信号本 身,不存在镜像频率干扰,原超外差结构中的镜像抑制滤波器及中频滤波器均可省略。这样 一方面取消了外部元件,有利于系统的单片集成,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系统所需的电路模块 及外部节点数减少,降低了接收机所需的功耗并减少射频信号受外部干扰的机会。设计一个零3.2基于ADS2009对零中频接收系统设计与仿真3.2.1搭建射频前端电路与接收机频带选择性仿真S_P!3rainSP1g 3.0 tiliz9tep=1QWH2:TwwiTmwlMbhi 1BfitJ OhmNhh <2 &旬 OhmBPTjCkilrK:* HI-1 rrMiftnrlo Ulfci BVgE90NH£ dRRWWnpMXJ MH?Aitafi 2ScD5伽AnpfifkaZAMrh ai-wlt)|Kilwpi明)串为pr*祖qiflpj£;12-0NF=? UR图3-2 (频带选择性仿真电路)20-8Oo o1m2ind Delta=-7.000E7 dep Delta=-25.583 Delta Mode ONml freq=2.140GHz dB(S(2,1)=20.000 Max82628图3-3 (射频器前端带宽仿真曲线)m2ind Delta=-6.000E7 dep Delta=0.012 Delta Mode ON ml freq=2.170GHz dB(S(2,1)=19.915o20-o32522o22512 o 125 o 2心 o 2freq, GHz图3-4 (修改坐标后的仿真曲线)M2表示接收机射频前端的接收带宽为6MHz,与WCDMA系统对移动终端下行链路的要求是吻合的,而且通带内的波动不超过0°125dB。3.2.2完整接收机电路的搭建及接收机信道选择性仿真80图3-5 (完整接收机原理图)100m1 freq=2.139GHzm3ind Delta=<invalid> dep Delta=<invalid> Delta Mode ON-4060-60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freq, GHz图3-6 (信道选择性仿真曲线)m1 freq=2.138GHz dB(S(2,1)=95 9842.135 2.136 2.137 2.138 2.139 2.140 2.1412.142 2.143 2.144freq, GHzcu(mom3ind Delta=<invalid> dep Delta=<invalid> Delta Mode ON图3-7 (调整坐标后的仿真曲线)由图3-6可知,中心频率2.14GHz处的增益为95.99db,为系统的最大增益,领道抑制 达到7 32.76db,优于设计目标。由图3-7可知,频带带宽为3MHz,一般接收的信息都集中 在离中心频率2MHz的范围内,因此不会导致受到的信号产生比较大的失真,通带内的波动 不大于0.15dB。3.2.3接收机系统预算增益仿真通过该仿真可以看到系统总增益在系统各个部分中的分配情况。预算增益仿真真的在谐 波平衡分析以及交流分析中都可以进行,但如果在交流仿真中进行的话,混频器不能是晶体 管级的。因为这里进行的是行为级仿真,混频器的非线性性特征是已知的,所以用交流来分 析。图3-8 (预算路径设置)a图:ESFkE-ET 禺PTMTP I:5- ttff45:r:qHMLBH.UAdri:gSTTC*: 二B心L妙;Fl.kT IL -:y3|3£Mm 、_. 切心.gwEH -ME la忡司- Bt WE.皿由ws:"WS":*2-ASfejr - 钮* WKJE14S W图3-9 (高亮显示的预算增益路径)国 Trace Options:3图3-10 (修改Y轴表达式)PORTl.tl BPF2.t2 AMP1.t2PWR1.t2 MIX1.t2 LPF1.t2 AMP4.t2 Term5.t1Component图3-11 (增益预算仿真曲线)3.2.4接收机下变频分析通过该仿真可以得到接收机的频域响应特性,并清楚地看到接收机是如何将射频信号的 频谱搬移到零频的。这里使用谐波平衡仿真。 一 一 m:也外 寿门卜建算'居0旧£志歹嬉* 4匡二W 吁 fawMui T 0"营幅山凿1史 土日俚同一更一也一 Ja.-feJ-K'-k-Bhil-BIiga】心愤 肝!dvi图3-12 (下变频仿真电路)ml freq=2.140GHzo o o o o o o 12 3- - -knyKed图3-13 (Vin参数仿真曲线)m2 freq=0.0000Hzoooooooo 5 0 5 0 5 0 5 - 1 1 2 2 3 3- - - -oo4-23456789freq, GHz图3-13 (Vin-i参数仿真曲线)从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到接收机将射频输入信号的频谱从2.14GHz的载频搬移到零中频。3.3超外差接收系统结构性能和特点3.3.1超外差接收系统结构性能外差式接收机结构与零中频接收机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输出信号不再是零频率的基带信 号,而是中频信号,这里选择中频为318MHz,相应的本振频率改为1822MHz。仍通过下变频 部分将信号分为I/Q两路,混频器后面不再是基带处理而是中频处理,采用切比雪夫滤波器 进行信道选择。为简单起见,中频放大设置和零中频方案保持一致。LPF图3-14 (超外差接收机结构框图)3.1.2超外差接收系统特点超外差(Super Heterodyne)体系结构自1917年由Armstrong发明以来,已被广泛采用。 图1为超外差接收机结构框图。在此结构中,由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先经过射频带通滤波器 (RF BPF)、低噪声放大器(LNA)和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IR Filter)后,进行第一次下变频, 产生固定频率的中频(IF)信号。然后,中频信号经过中频带通滤波器(IFBPF)将邻近的频道 信号去除,再进行第二次下变频得到所需的基带信号。低噪声放大器(LNA )前的射频带通滤 波器衰减了带外信号和镜像干扰。第一次下变频之前的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用来抑制镜像干 扰,将其衰减到可接受的水平。使用可调的本地振荡器(LO1),全部频谱被下变频到一个固 定的中频。下变频后的中频带通滤波器用来选择信道,称为信道选择滤波器。此滤波器在确 定接收机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下变频是正交的,以产生同相(I) 和正交(Q)两路基带信号。超外差体系结构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接收机拓扑结构,因为通过适当地选择中频和滤波器 可以获得极佳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由于有多个变频级,直流偏差和本振泄漏问题不会影响接 收机的性能。但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和信道选择滤波器均为高Q值带通滤波器,它们只能在 片外实现,从而增大了接收机的成本和尺寸。目前,要利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将这两个滤波 器与其它射频电路一起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超外差接收机的单片集成 因受到工艺技术方面的限制而难以实现。3.4基于ADS2009对超外差接收系统设计与仿真3.2.1搭建射频前端电路与接收机频带选择性仿真fit Edi:g Srsert 皱ire TxJsS也I* Nrdow Chrzrriiiik C响亩& Hdp弗自戟 wo敏蟋吉悟甜 ge5T1|Lz|州T卜 c三ss昭= 颇A m-FIX-Fl:.FFLIfUr明卜t*a湿*13卜mW_i-Flffl明洗115 |K itTH岫-UJ-D !a:5iFire.F;琲 :-亍.:咤.址心 m -rjscifl."V.中迎H汨一Svbir-.枭g.MgM硒”»IUrX J-32)0, il'fi, "1.5H1 in 峨-Surfichenr.E!_rx-.- Q3LIrf. .J-j r .:A_ifU4Wtr?.LJ.心:心 ghq 4UlBi'- .FE呻r I.K<H-=II3l <»< ®C J5&le± ErtH the 曲也 pare图3-14 (外差式接收机电路)m1 freq=318.0MHz ldBm(Vout_i)=-12.000 5c>x_e BdB-50 012345678910freq, GHznoisefreq, KHz同。jieshou123|xj be 函EhuLiu * (Schefraikfit :ft Seba Wew 邱矽t Opwis kne 网Lt SvrdiU Midcw hiariirik DEEgrGude我苫网5麟志古网位 ML-=血霁洛4瓯睥ri 旅 SnfichEffl脆Enfcrtir由况 p疏G机ND的图3-16 (本振输出功率影响电路图)图3-15 (中频I通道仿真曲线)下面分析本振输出功率对接收机的影响,其电路原理图与零差式接收机结构基本相m1LO_pwr=0.000 dbmout=22.00021.999914121.999914021.999913921.999913821.999913721.9999136-,'21.99991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25-20-15-10-50510LO_pwr图3-17 (仿真曲线)m2 LO_pwr=0.000 IF_gain=62.000 Peakn-a5OLI_LO_pwr图3-18 (IF-gain仿真曲线)LO pwrIF aain-30.00062.000-29.00062.000-28.00062.000-27.00062.000-26.00062.000-25.00062.000-24.00062.000-23.00062.000-22.00062.000-21.00062.000-20.00062.000-19.00062.000-18.00062.000-17.00062.000-16.00062.000-15.00062.000-14.00062.000-13.00062.000-12.00062.000-11.00062.000-10.00062.000-9.00062.000-8.00062.000-7.00062.000-6.00062.000-5.00062.000-4.00062.000-3.00062.000-2.00062.000-1.00062.000图3-19 (整机增益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仿真结果与输出功率是一致,必须有足够的本振功率输出才能使增益达 到稳定的最大数值有关说明本振泄漏(LO Leakage)零中频结构的本振频率与信号频率相同,如果混频器的本振口与射频口之间的隔离性能 不好,本振信号就很容易从混频器的射频口输出,再通过低噪声放大器泄漏到天线,辐射到 空间,形成对邻道的干扰,图3给出了本振泄漏示意图。本振泄漏在超外差式接收机中不容 易发生,因为本振频率和信号频率相差很大,一般本振频率都落在前级滤波器的频带以外。偶次失真(Even-Order Distortion)典型的射频接收机仅对奇次互调的影响较为敏感。在零中频结构中,偶次互调失真同样 会给接收机带来问题。如图4所示,假设在所需信道的附近存在两个很强的干扰信号,LNA 存在偶次失真,其特性为 y(t)=a1x(t)+a2x2(t)。若 x(t)=A1cosw1t+A2cosw2t,则 y(t)中 包含a2A1A2cos(w1-w2)t项,这表明两个高频干扰经过含有偶次失真的LNA将产生一个低频 干扰信号。若混频器是理想的,此信号与本振信号coswLOt混频后,将被搬移到高频,对接 收机没有影响。然而实际的混频器并非理想,RF 口与IF 口的隔离有限,干扰信号将由混 频器的RF 口直通进入IF 口,对基带信号造成干扰。偶次失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射频信号的二次谐波与本振输出的二次谐波混频后,被 下变频到基带上,与基带信号重叠,造成干扰,变换过程如图5所示。这里我们仅考虑7LNA的偶次失真。在实际中,混频器RF端口会遇到同样问题,应引 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加在混频器RF端口上的信号是经LNA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该端口是射 频通路中信号幅度最强的地方,所以混频器的偶次非线性会在输出端产生严重的失真。偶次失真的解决方法是在低噪放和混频器中使用全差分结构以抵消偶次失真。直流偏差(DC Offset)直流偏差是零中频方案特有的一种干扰,它是由自混频(Self-Mixing)引起的。泄漏的 本振信号可以分别从低噪放的输出端、滤波器的输出端及天线端反射回来,或泄漏的信号由 天线接收下来,进入混频器的射频口。它和本振口进入的本振信号相混频,差拍频率为零, 即为直流,如图6(a)所示。同样,进入低噪放的强干扰信号也会由于混频器的各端口隔离 性能不好而漏入本振口,反过来和射频口来的强干扰相混频,差频为直流,如图6(b)所示。这些直流信号将叠加在基带信号上,并对基带信号构成干扰,被称为直流偏差。直流偏 差往往比射频前端的噪声还要大,使信噪比变差,同时大的直流偏差可能使混频器后的各级 放大器饱和,无法放大有用信号。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来估算自混频引起的直流偏差。假设在图6(a)中,由天线至X 点的总增益约为100 dB,本振信号的峰峰值为0.63 V(在50 Q中为0 dBm),在耦合到A 点时信号被衰减了60 dB。如果低噪放和混频器的总增益为30 dB,则混频器输出端将产生 大约7 mV的直流偏差。而在这一点上的有用信号电平可以小到30 uVrmso因此,如果直 流偏差被剩余的70 dB增益直接放大,放大器将进入饱和状态,失去对有用信号的放大功能。当自混频随时间发生变化时,直流偏差问题将变得十分复杂。这种情况可在下面的条件 下发生:当泄漏到天线的本振信号经天线发射出去后又从运动的物体反射回来被天线接收, 通过低噪放进入混频器,经混频产生的直流偏差将是时变的。由上述讨论可知,如何消除直流偏差是设计零中频接收机时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交流耦合(AC Coupling)将下变频后的基带信号用电容隔直流的方法耦合到基带放大器,以此消除直流偏差的干 扰。对于直流附近集中了比较大能量的基带信号,这种方法会增加误码率,不宜采用。因此 减少直流偏差干扰的有效方法是将欲发射的基带信号进行适当的编码并选择合适的调制方 式,以减少基带信号在直流附近的能量。此时可以用交流耦合的方法来消除直流偏差而不损 失直流能量。缺点是要用到大电容,增大了芯片的面积。谐波混频(Harmonic Mixing)谐波混频器的工作原理如图7所示。本振信号频率选为射频信号频率的一半,混频器使 用本振信号的二次谐波与输入射频信号进行混频。由本振泄漏引起的自混频将产生一个与本 振信号同频率的交流信号,但不产生直流分量,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直流偏差。心得体会初次接触ADS软件来设计和仿真低噪声放大器,在设计运用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软件的 基本用法,对射频电路的知识有了些深入的认识。 以前没有自己全面动手设计一样电路, 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整体上是大学三年的专业的一个综合,以前的基础知识必须扎实,不 然每一个元件的性质和功能不懂的话,去理解电路是很难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又捡起 了以前逐渐淡忘的书本知识,书多读几遍自有新意。我以前不懂的地方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 难,显得有点游刃有余。学习很有劲很开心,特别有成就感。没有以前那种厌烦了。这次课 程设计我肯定有很大地方做的不好,或者没有完全理清楚原理,但我学到了很多。过程中是 有收获的。同样在设计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细心查阅资料询问同学,最终得到了解决。总 的来说,这次课程设计很有意义,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好基础。致谢再此感谢指导老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 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老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 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强了我们的操作与动手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这 次课程设计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设计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我诚恳接 受你们的批评与指正参考文献1 刘柱,文继国.无线发射系统的射频前端设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2 乔丽萍,靳钊,王江安,刘泽国.集成高效率电荷泵的无源电子标签芯片射频前端设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2(04)3 王欢,王志功,王蓉,徐建,樊祥宁.用于315/433MHz超再生接收机的射频前端关键技术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2(03)4 郭春生,常风华.CDMA直放站可变频射频前端的设计J.电子器件.2011(04)5 熊斯,黄煜梅,洪志良.应用于GSM/EDGE零中频接收机的CMOS射频前端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1 (03)6 李业华,洪韬,薛明华,刘林.小卫星通信系统射频前端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11)7 郭俊杰,杨新民.多射频前端卫星接收机实验平台研究J.大众科技. 2011(05)8 陆冬妹. 无线网络宽带数字中频接收机射频前端研究J.煤炭技术. 2011(05)9 汪飞,王春华,何海珍.一种新型超高频射频识别射频前端电路设计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1(01)10 陈俊,余之喜. 基于GP2010的移动GPS射频前端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11(01)11 冯新宇 寇晓静ADS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入门及应用实例微波集成电路,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2 徐兴福ADS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实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 陈琦。微波滤波器综合技术北京电子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