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效学研究概论-修改版.ppt
,中药药理学专论 唐春萍,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绪言 任 务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作用、作用机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绪言 研 究 目 的 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用药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开发研究新药或新剂型提供实验资料;阐明药物作用机制,进一步了解机体功能的生理生化过程的本质。,绪言研究内容,阐明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临床主要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的体内过程和用法,绪言新药的药理学研究,临床前药理学研究药效学研究 一般药理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 新药毒理学研究 临床药理学研究、期临床试验,I期临床试验(健康志愿者,2050例)初步的临床药理学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提供给药方案。II临床试验(病例100例)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确定剂量,临床药理试验,中药药效学研究概论,第一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第一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1、对推进中药现代化,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中药功效,那么既可以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阐明中医药理论,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的发展。,第一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2 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内容2.1 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第一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2.2 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2.3 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应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至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沙立度胺,反应停Thalidomide,反 应 停 惨 案,反应停(Thalidomide)是催眠镇静药,尤其适用于妊娠妇女的呕吐、烦躁和失眠。一般毒性很低,半数致死量测不出来,当时曾有人服大量反应停自杀未果。错误的导向驱使大量孕妇服用反应停止呕,结果于1959-1962年间在西德、英、加、澳和日等17国出现12000余名“海豹”畸形婴儿,特点是这些婴儿缺臂少腿,或手足直接与躯体相连。这万余名畸形儿中有一半存活,而且智力正常。这无疑给这些畸人造成终生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反应停惨案出现,一是当时没有进行完善各种动物标准的致畸试验,二是药审也无此要求。,扶正祛邪调节平衡,扶正,祛邪,补其偏衰,损其偏盛,第二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第 三 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与中药功效的关系,1.作用的多效性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3.双向调节性 4.作用相对温和、缓慢,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具有相关性 存在差异性 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第四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特点,1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注意结合中药功效设计药理试验2 中药组成复杂 传统中药及其方剂,其成分复杂,往往是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作用。中药方剂有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不单是药物功效的相加或相减,而更具有减毒增效,优化组合的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作用时要根据每个中药或方剂的特点开展研究。,第四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特点,3 整体与离体实验相结合,注意中药多种成分和多方面药理作用 中医学以整体思想体系为基础,重视宏观调控。中药作用起效往往较慢,药理试验常常要多次给药或预防给药才有效,有些成分是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才发挥作用。,4 合理处置试验中药,注意避免中药药理研究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中药包括化学成分复杂的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很多,如中药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存保管、炮制方法、提取方法和生产工艺不同等,都可影响实验结果。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大量杂质及各种无机离子干扰,也可影响实验结果。,第四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特点,第四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特点,5 建立“证”动物模型以研究中药药效 辨证论治,就是应用中医药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在此基础上拟定出治疗措施的过程。故中药药理研究要根据临床应用特点,尽可能建立“证”的动物模型。我国已经研制建立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血瘀”、“脾虚”、“旨虚”、“厥脱症”等许多“证”的动物模型。,第五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 根据中药及其方剂的传统功效和主治研究其作用及作用机制。例如附子及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具有回阳救逆功效,主治亡阳证。现代研究发现亡阳证与心力衰竭、微循环障碍有关,因此即针对“亡阳证”的上述病理改变开展附子及四逆汤中药药效学研究,药效学研究证明它们有强心、改善微循环、抗休克作用,且复方的作用效果增强,毒性降低。,第五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思路,2 以特定药效作用或某种疾病动物模型,对天然药物进行筛选和分离,从而开发出新的药物。用特定药效作用或某种疾病动物模型,从一系列中药或天然药物中筛选出一个作用明显的成分。西方国家大多以这种思路研究中药,在我国也有一部分研究者采用这种思路研究中药,例如有关喜树碱、三尖杉碱的研究。(香鳞毛蕨),第六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一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要求,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1 通过药效学研究确定有效性 通过药效学研究可以初步明确新药是否有效,作用的强弱,与同类药比较在药效上的优缺点和特色,确定有无实用价值及开发前景,结合毒理学研究结果,确定可否进行人体试验及临床研究。,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2 提高临床疗效 通过作用机制研究及配伍规律研究,揭示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使临床使用充分发挥药物特色,提高临床疗效。,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中药新药的药效学研究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科学、严密、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计划。根据新药的特点、功能主治、临床实践经验及近年研究成果,合理选用试验方法,建立与临床相符的“病”、“症”或“证”相似的动物模型与指标,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的评价。对天然药物及中药中提出的单一化合物研究不强求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1 试验负责人 应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职称和有较高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的人员。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论判断准确。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2 受试药物 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一般为中试产品)。,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3 研究单位 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和药理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技术实力,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其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均应符合要求。4 实验动物 种属、性别、年龄、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动物等级、特殊模型动物等,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试验要求。,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5 试验记录5.1 记录要求 实验记录应真实、完整、详细、准确、规范(每只动物的原始记录、数据、图谱等),防止漏记和随意涂改,试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矛盾结果等,均应详细记录。描记和形态学检查应有记录图和照片。不得伪造、编造数据。记录应符合国家药品研究实验记录暂行规定的要求。,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必要时气压),实验的时间(必要时注明白日或黑夜),以及可能影响试验的环境因素,均应详细记录。实验负责人、参加者、单位等亦应记录。所有试验记录,均应妥善保存,保管人姓名、单位。随时准备上级检查。,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5.2 记录内容实验名称 每项实验首先记录课题名称及实验名称。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实验首页应有一份详细的实验设计及方案。实验日期 每次实验须记下年、月、日及时间。试验动物 种属、性别、年龄、数量、健康状况、提供单位、合格证,动物等级或特殊模型动物、饲养管理、试验前观察与处理,随机分组的方法。,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试验用药与仪器 品种、学名、产地,提取工艺,药物含量、浓度,给药剂量与容积,给药途径、次数、时间。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处方、功能主治,生产厂家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及出厂日期。实验前预处理,有无特殊溶媒、基质、防腐剂、助溶剂、填加剂等。试验用其它药品试剂的品名、规格、生产厂家、批号等。主要仪器及试验用品:型号、规格、性能、生产厂家及批号等。,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试验方法 说明参考文献的来源,主要操作程序(动物麻醉、固定、手术、观测等),观测指标(取样、测试、记录、计算、统计等)试验结果 制表、绘图,分析判断,获得准确可靠的结论,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6 统计处理 试验结果应进行正确的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应说明。数据表格应规范。资料整理应简明扼要,注意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真实可靠地反映出试验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与结果。,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1 实验设计原则 应该符合中药特点;符合国家新药研究申报的有关规定;遵守“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2 动物选择,2.1种类 动物选择敏感动物,对药物的反应与人体近似,以进化程度较高,解剖、生理、习性及反应性与人相近的动物为佳。,常用动物:小鼠和大鼠:易繁殖和饲养、价廉、耗药量少。豚鼠:易于致敏,对组胺非常敏感,适于做过敏试验。家兔:对体温变化十分灵敏,常用于热原检查和解热试验。猫、犬、大鼠:血压稳定,常作为血压试验。大鼠和犬:常用于毒理学研究。猪:由于解剖和生理上与人相似,近日选用逐渐 增多。,2.2 品系 不同品系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不一。目前最常用动物为昆明种小鼠、NIH小鼠,Wistar大鼠、SD大鼠,新西兰兔和日本大白兔、豚鼠等。,23 动物等级 实验动物应选用符合等级要求的健康动物,并有供应单位合格证。我国将实验动物分为4级:一级动物即普通动物(CV);二级动物即清洁动物(CL);三级动物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四级动物即无菌动物(GF)和悉生动物(GN)。目前我国药理学实验大多采用普通级动物(CV动物)和清洁级动物(SPF动物)。,2.4 年龄 常用性成熟年龄动物,小鼠为68周龄,大鼠89周龄,豚鼠610周龄,兔45月,猫68月,犬68月。常选用成年小鼠体重为1822g,大鼠200g(150250g),家兔2kg(1525kg),猫23kg,犬8一lOkg,猴815kg。必要时选用特定年龄、体重动物,2.5 性别 一般试验选用雌雄各半动物。某些试验选一个性别动物,例如热板法镇痛试验选用雌性小鼠,而不用雄性小鼠。2.6 数量 每组试验动物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药效学计量学统计试验每组试验动物,一般小鼠不得少于10只,大鼠为8只,猫、犬为4只以上,以便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小鼠、大鼠计数资料试验动物数则要求更多。,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3 方法选择3.1根据主治,参考功能,选择试验方法 适用于多数中药的基本经验。个别情况下也可根据功能选择试验方法。但要注意,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避免盲目选作大量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试验。3.2 首选具有中药特点的试验方法及动物模型 首选符合中医理论,具有中药特点的试验方法及动物模型,其次可选用现代医药学合适的方法及模型。,3.3 主要药效为主,配合辅助试验 以直接证实主要药效的核心试验(或主要试验)为必作项目,可选作不同模型、方法、动物及给药途径的试验23项。以间接证实主要药效或次要治疗作用的外围试验(或辅助试验)为选作项目,可根据新药的特点,功能主治及已有的临床经验,酌情选作几个方面的药效试验,每个方面选作12项试验即可。,3.4 试验方法的选择 试验方法的选择应强调科学性、先进性、重复性、目的性,必须有针对性的精选试验,不可盲目的以多取胜。3.5 整体和离体方法选择 中药由于成分复杂,特别是复方粗制剂,为多种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混合体,除有效成分外,尚有一些无关成分及干扰成分。中药粗制剂药效学试验应以体内试验为主,体外试验为辅,以消化道给药为主,其它给药途径为辅。,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4 指标的选择 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指标,才能反映出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进行新药有效性的评价。指标符合以下要求:4.1 特异性强 任何试验都应选用针对性强,专属性好,能够反映变化本质及主要药效的指标。4.2 敏感性高 指标要敏感,对于病情及症候的任何变化,对于药物的防治作用,能够敏感、准确的反映出来。,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4.3 重现性好 指标要稳定,重现性好结果才可靠。若重现性差,则应查找原因。4.4 客观性 主观检测的指标,误差较大,不够准确,例如肉眼观测血压计汞柱的变化,误差较大,而用描记仪直接描记血压曲线,客观的、动态的记录血压变化,则更为精确。,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4.5 定量指标 为了准确判断药物的作用及机体的变化,必须有量的概念、量的比较,选用可测量的定量指标(即计量指标);质反应指标只能反映是与否、死与不死、阴性与阳性,只能用计数指标。有的指标目前尚无计量方法,可用分级定度打分的办法,使之定量化。,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4.6 多指标综合运用 为了准确、全面地判断新药的有效性,常以生理、生化、形态等各类指标合理搭配,综合运用,则试验结果更为全面、准确、可靠。有些指标单一使用即可达到试验目的,满足要求,则不必为“多而全”而勉强采用多指标观测。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试验目的与要求,优选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说明问题越好”。,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5、药物的要求 供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各味药材经过品种鉴定,生产工艺基本定型,质量标准及稳定性试验基本符合要求,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的剂型与质量。凡是药材未经鉴定,处方、生产工艺、质量、剂型等尚未固定,或有变动者,不宜用作药效学试验。,5.1 消化道给药 包括灌胃、胃管、十二指肠给药等,可用制剂或提取物进行药效学试验。前者与临床用药更为相似,更合理,但因制剂含有大量糊精、蔗糖等赋形剂,水溶后呈黏稠状,灌胃不便,且体积大,含药量低,无法浓缩提高含药量,因而难于提高动物用量。在较多情况下,常用中药提取物进行试验。,5.2 注射给药及试管内给药 应是化学纯品或精制的中药制剂,尽量除去杂质、不溶成分及无关成分,其溶解性、粒度、渗透压、酸碱度、无机离子(钠、钾、钙、镁等)含量以及可能干扰试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均应控制在生理范围内或符合注射剂基本要求,否则,注射给药将引起机体非特异性反应,产生一系列假象,误认为药理作用;试管内给药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造成错误判断。,5.3 外用药 包括擦剂、洗剂、贴剂、膏药等。一类是用于治疗体表或局部疾患,如皮肤病、跌打损伤或局部肿痛、骨折等;另一类则是局部用药治疗全身性疾患,例如局部或穴位贴药治疗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等。两者用药目的不同,试验方法及给药方式也不完全相同。两者均可用制剂(含基质的成品)或中药提取物(不含基质的半成品)进行试验,以外用给药的方式为主,可依涂药面积大小,或含药浓度高低,或给药次数多少等方式,设立高、中、低给药剂量组。,“内病外治者”,外用药应进行透皮吸收试验,了解药物渗透吸收的速度与数量,有助于准确评价其药效。以口服的复方中药,改为内病外治,应与口服进行药效学对照比较。外用药以制剂进行试验者,若制剂中含有特殊溶媒或基质者,除设空白对照外,尚应设溶媒或基质对照,以了解其作用和对主要药效的影响。5.4 其它 眼、耳、鼻、吸人剂及腔道内给药(如直肠、阴道、气管内、腹腔、胸腔等)对药物也有严格要求,特别是气雾剂、吸入剂及腔道内给药,供试药物的要求基本与注射剂相同。,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6 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如有困难可选用其它相似给药途径进行试验,但应该说明原因。例如口服药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试验难于显示结果,可改用注射给药(粗制剂可适当精制后,皮下、肌内或腹腔注入,不宜静脉给药,除非供试药物符合注射剂要求)。,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7 给药容量 根据用药剂量而定。但应当适宜。容量过大、过小易出现实验误差甚至假阳性或动物死亡。小鼠:常用灌胃(ig)容量01-02ml10g体重,不超过04ml10g体重,最大为lml只;皮下(sc)、腹腔(ip)、静脉注射(iV)不超过05ml只。大鼠:灌胃容量一般为12ml100g(体重),最大一般不超过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静脉注射不超过lml只;肌内注射04ml只。兔和猫:灌胃20 ml只,皮下、肌内注射2ml只,腹腔注射5ml只,静脉注射10 ml只。,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8 试验组给药剂量 试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大动物(猴、犬等)试验或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剂量偏低难于显示药效;剂量过高,甚至超过毒理试验剂量,其试验结果没有意义,甚至是中毒效应被误认为治疗作用。,8.1 根据半数致死量(LD50)计算凡是能够测出LD50者,可用其110、120、140等相近剂量,作为药效学试验的高、中、低剂量组。8.2 根据临床用量计算 根据人用量的数倍至几十倍,用作动物试验剂量,可根据人用剂量按千克体重(g或mg生药kg体重)来折算动物用量。其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犬、猴)、5(猫、兔)、7(大鼠、豚鼠)、10一11(小鼠)。例如大鼠的一个剂量可选用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7倍(小鼠可10一15倍)。,8.3 根据文献估计剂量 文献中相似药物的用量,若处方、提取工艺相似,可作为参考8.4 根据体表面积估计剂量 对一些安全系数小的药物,如抗癌药、强心苷等药物按体表面积计算动物用量。不论以何种方法选用的给药剂量,都应该通过预试,摸索到出现药理效应的适当剂量,再确定正式试验剂量。,9 给药方式,根据药物特点及试验要求,可采用:预防性给药(即先给药若干天或若干次,使药物在动物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后再造模型)观察药物的保护作用;治疗性给药(即先造成动物病理模型,然后给药)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后者符合临床实际情况,更为合理。两种给药方式,以治疗性给药为主,部分试验可根据需要采用预防性给药,但不可全部试验均用预防性给药。,10 对照药的选择,10.1 阳性对照药 即已知有效药,其目的有二:检查试验体系是否可靠,可用西药作阳性对照药;阳性对照药的选择应注意:(1)可比性 其功效、主治、剂型、给药途径应与新药相似,便于比较新药的优劣与特点。(2)合法性 阳性药应是中国药典或部颁标准,或新批准生产的合法药物,否则不可作为阳性对照药。(3)择优选用 有多种同类药可供选用时,应择优选用当前学术界或社会公认有效的、有代表性的“好”药,作为阳性对照药;而勿选用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甚至即将淘汰的药物。,10.2 原剂型对照 改剂型新药的阳性对照药,应以该药的原剂型为对照药,进行药效试验,以了解新药(新剂型)在那些方面优于原剂型。10.3 空白对照品 空白对照包括正常动物及模型动物的空白对照,可用生理盐水、蒸馏水、注射用水或食用水,据试验要求选用。新药若含有特殊溶媒或基质者,应作溶媒(或基质)对照。,中 药 复 方 药理研究概况,中药复方: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优点:疗效强、毒性低,中药复方药理研究,1.阐明复方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作用、机制)2.改造老方、创制新方3.开发现代复方制剂4.揭示复方配伍关系5.探索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目的和内容,整方研究法拆方研究法 单味药研究法 撤药分析研究法 药物组间关系研究法 正交设计研究法 均匀设计研究法 析因分析法,研究方法,一、研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传统古方研究主要探讨复方作用及作用机制,并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发现新功能,提高临床应用的疗效。由于药效是复方整体起作用,则研究复方药效一般首先进行全方研究。如黄芩汤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组成药味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单用却无明显影响。全方研究有助于药效学的研究,反映配伍效应与主治“证”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在揭示中药复方的组成规律方面还存在不足。建立适宜的主治“证”模型,是中药复方全方研究的关键。,一、研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二、研究复方配伍理论和规律,1单味研究法 中药复方各组成药物分别与全方进行比较可发现起主要作用的药物。2药对研究法 药对是复方最小的组方单位,具有复方基本的主治功能。3药物组间关系研究法 指中药复方按功效、性味关系分成不同组分,可探讨药物组与组之间作用关系和组方理论。如六味地黄汤可分成“三补”和“三泻”两种组方。4撤药分析法 从复方中撤出一味或一组药物后进行实验,用以判断撤出的药味对原方功效影响的研究方法。5聚类分析法 是通过对同类功效的中药复方的数理统计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来揭示同类方的组方规律。,6正交设计法 以最小的实验次数得出尽可能最佳的配伍关系、最佳应用剂量,并可分析主要药、次要药、药物之间的交互作用。7均匀设计法 按一定的均匀设计表安排,均匀设计的实验次数与各因素所取水平数相等,有利于进行量效实验。8量效关系法 如四君子汤及其拆方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当全方中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以1:1:1:05的比例配方,可以提高吞噬功能,当炙甘草量增加到13,则明显减弱其功能。,三、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的关键,可从本质上阐明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并解决长期以来复方中药缺乏被国际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个关键问题;以药效引导中药复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寻找到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是近期中药复方研究的热点。,在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基础上,有目的地对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依据中药复方中所含成分及其含量范围进一步做药理实验,与全方比较主要药效作用,在复方药理研究及分析复方中各药味已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基础上,进行药效作用机制研究,这些研究可在整体、离体、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水平上进行,从而发现主要药效成分。对炙甘草汤研究其活性成分,首先对炙甘草汤中皂苷及皂苷元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初步认为炙甘草汤抗心律失常的主要有效成分或部位为甘草酸单胺盐、人参总皂苷和麦冬总皂苷,并按04:016:012配伍有明显协同作用,从而为进一步阐明炙甘草汤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及开发出五类新药。,(一)从单味药有效成分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二)将中药复方视作一个整体分析其有效物质基础 将中药复方视作一个整体,运用对单味药的研究经验、既往基础和现代高新技术设备的使用,对中药复方的有效物质基础进行确定。把复方分离为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群(如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即复方有效部分。运用现代分离方法提取有效部分,通过指纹图谱定性、指标成分定量等方法,可使含有几百种化合物的中药复方分成十多类,每类又含有可定量的几十种化合物,从而达到质量控制。可将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研制成中药五类新药,同时还可望在研究中发现强活性化学单体,为研究中药一类新药奠定基础,使复方中药与国际医药标准接轨,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医药市场找到切入点。,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出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抗流感病毒活性追踪,从银翘散整个复方中筛选,分离出高效低毒的有效部位(抗病毒、解热、镇痛、抗炎)和化学成分,建立其TLC和HPLC指纹图谱,对有效成分进行确定和结构鉴定,并建立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有效成分及其量的变化与配伍、药效学的关系。有望得到活性成分群间相互作用发挥最大药效时,其药量的最佳比例,最佳配伍(药味数优化)、最佳药味量的优化方。,银 翘 散,(三)中药化学和药理学结合系统研究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系统研究应该以临床疗效为中心,围绕临床,药理与化学相结合。即中药复方从临床选方,再由药效指导,进行筛选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目标活性成分再配伍后的药理研究,直至制剂的形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研究步骤。血清药理采用经给药后,在一定时间采集血液、分离血清,以含此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这种血清药理学方法,客观地模拟了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过程,比较符合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效应的真实过程。其血清所含的药物成分也是经过体内一系列生物转化后真正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及药物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内生性有效成分,并通过测定血清的药物成分,有利于寻找到机体内真正发挥作用的有效物质基础。,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效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一、建立中医药信息系统 建立中医药信息系统,将大大提高中药复方药效的研究效率。有单位已建立了中医药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方剂库、药用植物库、中药有效成分三维结构数据库及靶酶结构数据库。利用这个系统,可以根据靶酶结构快速发现先导化合物及确定方剂中的有效成分,也可以通过方剂的成分、三维结构与不同靶酶的结合情况,阐明靶酶的作用机制,并可以从中总结出药效与结构的关系、组分与活性的关系,此方法可以快速从中药复杂体系中筛选出有效成分,避免了传统的活性追踪分离纯化方法常出现的假阳性问题,可以提取微量的活性组分。,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技术研究中药药效学 引入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将对中药复方药效的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有望为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带来了极好的契机。基因芯片对中药复方研究和中药药物筛选,是指通过用药前后表达谱的变化,找出靶基因及受靶基因调控的基因,是否恢复到正常状态,并研究是否影响其它基因的表达从而带来毒副作用。,三、多种新技术新方法联用,由于中药复方研究中存在大量的模糊性概念、理论和经验,都需要采用恰当而准确的数学方法来处理,以突破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所以采用模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量化研究。为寻求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有必要采用分子光谱学、质谱学、色谱学、X射线衍射、软电离质谱技术、计算机化学技术、超导二维核磁共振,尤其是采用多种仪器联用技术,研究广泛的化学信息,是中药复方化学和分析工作效率提高的有效手段。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应积极采用原位、微区、瞬时、单细胞及活体的在线监测、时间分辨、分子分辨等时空实时监测技术及其微透析、超微电极、分子雷达等最新技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建立中药药效活性成分筛选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可提高中药复方活性物质筛选率。,在先进技术手段的渗入下,中药复方药效研究应密切结合中医药理论,将中药化学、化学分析及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相结合,共同组成新的学科群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相关的研究。将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用,使中药复方药效研究具有丰富多彩的研究方法和思路。,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