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与脑的概述-解剖学lq.ppt
第九章 神经系统,罗琴,总论,组成:包括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含有绝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 周围部: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称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功能:1、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3、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界。,常用术语: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聚的部位,其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而称灰质皮质: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白质:在中枢部,神经纤维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而色泽白亮而得名。髓质: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神经核: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称为神经核。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纤维束:在白质中,凡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神经:在周围部,神经纤维集聚而成的条索状结构称为神经。网状结构:在中枢部,由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灰质团块分散其中。,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一)神经元,1、神经元的构造,神经元 神经胶质,神经元,胞体,突起,尼氏体 神经原纤维,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弧:完成反射的形态学基础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 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即是反射活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练习题,1 试述神经系统的分类和功能。2 名词解释:灰质、白质、髓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神经,颈膨大,腰骶膨大,终丝,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脊髓,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外形:两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 6条纵行浅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后外侧沟 2,分别连接上下肢的神经,沟内分别连有脊神经的前根和后跟,下端变细:脊髓圆锥末梢:终丝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围绕终丝:马尾 两侧:脊神经(31对)前根(运动)后根(感觉),第一胝神经,终丝,马尾,终丝,脊髓圆锥,后正中沟,前根,后根,脊髓节段,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性,但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对应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31个节段:8颈、12胸、5腰、5骶、1尾,前根,后根,前、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经椎间孔离开椎管,脊髓的内部结构,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中央有贯穿其全长的纵形小管-中央管,中央管内含脑脊液向上通第4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一梭形的终室,灰质:围绕中央管是“”形或蝶形前部扩大为前角(或前柱),由前脚运动神经元组成;后部狭细为后角(或后柱),内含联络神经元;在脊髓胸1和腰3,有侧角(或侧柱),内含交感神经元。白质:位于灰质外周借纵沟分为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各索由密集的纵横神经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上行(感觉)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薄束与楔束:位于后索,传导来自同侧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感觉脊髓丘脑束:位于外侧索和前索,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觉、温觉、粗触觉和压觉得冲动,下行(运动)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至脊髓皮质脊髓束:位于前索和外侧索,将大脑皮质的神经冲动传至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管理骨骼肌的运动。红核脊髓束: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间的运动,脊髓的功能,传导功能:脊髓内上、下纤维束是联系脑与躯干、四肢感受器和效应器的重要结构反射功能 脊髓有躯体反射、内脏反射的低级中枢,如膝反射、尿反射。,第二节 脑,脑的腹面观,位置:颅腔内,组成,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脑干,脑重约1400克.新生儿445克,一岁后增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