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pt

    • 资源ID:5169711       资源大小:427KB        全文页数:13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pt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 育 学付高勤 二一一年十月,教育学结构:一、总论部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二、教学论部分第六章 课程第七章 教学(上)第八章 教学(下)三、德育论部分第九章 德育第十章 班级管理,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具有下列四层意思: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树立大教育观思想(终身教育、社会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的含义 广义: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1.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2.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接受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指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或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制度,指向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原始的教育形态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3.教育具有同一性。内容同一、对象同一、目的同一。因此,原始的教育形态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古代学校教育特点: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2.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并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三科(即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通过宫廷学校把子弟培养成勇猛善战的骑士,其主要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1.特点具有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2.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理论建设任务批判和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总计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实践建设任务为个体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规律性认识和实施原则及方法。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研究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问题。,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教学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贤人”和“君子”;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教学思想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他的言论汇集成论语一书。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经常以向别人请教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声称:“我自知无知”,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但是,当别人做出回答时,他又对其他种种答案进行反驳、“讥讽”,最后,终于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自己所主张的观点说出来。人们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叫“助产术”。也可以简单地称其为“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了大教学论,被誉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他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写了小说体名著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裴斯泰洛齐写了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将爱弥儿的思想转化为行动,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其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著作,该书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826年写了人的教育一书,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影响极大。20世纪初,欧美教育学者拉伊和梅伊曼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6年出版了代表著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1939年凯洛夫主编出版了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学)”和“掌握学习理论”。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观点,提出发现法。1975年,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自1972年以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写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与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理论内发论 1.基本理解:身心发展力量源于自身内在需要,人性本善或善导论。2.主要观点:“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的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了信心,而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例如: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3.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外铄论1.基本理解:人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人性本恶或规制论。2.主要观点:人性之恶,一是表现在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的、非理性的、卑劣的;二是表现在人的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人的本性中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这类教育家主张用严格的管束、制度、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这些不好的天性,以对人性恶进行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的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例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3.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的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平衡性;2.顺序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成熟、环境(含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方面。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遗传?是指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作用(地位)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含义:指个体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状态。格塞尔的双子爬梯实验证实:一种机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概念: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含义: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构成: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2.个体心理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对人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人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驾驭知识和技能。对人潜力的发掘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对人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地发展。对人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二、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少年期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增强。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二、青年期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个性定型、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总而言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或曰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2.教育目的的结构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协调激励评价,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或教学的),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和谐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社会人全面发展的条件。,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看法。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制约因素 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定位)2.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者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全面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的特点。,2.普通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三、我国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我国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行为;具有分辨是非和自立自律的能力。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自学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初步的择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既是教育与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二、学生的地位 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常常被忽视,现实社会中学生经常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学生的社会地位1.身份和法律地位青少年学生的身份地位是国家的公民;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青少年学生的法律地位 青少年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权利的主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还要受到社会的特殊保护。,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3.学生的义务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社会的)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自身的)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的),第二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性质和特点职业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职业特点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二、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韧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兴趣。,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事业、对事业对象、同事关系、自身素质等)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道德修养。,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述 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角色关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二是心理关系即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发展1.第一阶段:教师中心说。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观,强调教师权威、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2.第二阶段:学生中心说。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观,弘扬学生主体,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中心。3.第三阶段:主导主体说。以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是统一的。,二、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人的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本章应考练习及解答】一、选择题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2.就教育专业素养而言,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动力 B.前提 C.条件 D.基础4.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B,A,B,5.“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6.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7.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A.受教育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8.在教育史上,两种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是()。A.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 B.内发论与外铄论 C.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D.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9.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的职业。A.自然化 B.现实化 C.社会化 D.自由化1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系统化 B.专业化 C.专门化 D.多样化1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A,C,A,A,C,D,D,12.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政治思想素养 D.人格特质13.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开拓创新14.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A.管理学生权 B.科研活动权 C.教育教学权 D.民主管理权二、填空题1.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是。2.教育活动是一种 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 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是最基本的要素。3.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C,C,师生关系,培养人,人的集合,学生和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4.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5.一般说来,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和。6.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之间的相互作用。7.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 关系。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 和 两方面。三、简答题1.简述教师职业的功能。,人身权,受教育权,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个体与环境,人-人,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答: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是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学科。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历史上对课程的理解: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二、课程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或根据课程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近代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1.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二者的根本分歧主要表现在: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2.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2.“过程-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课程设计什么叫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合目的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泰勒原理)1.确定教育目的;(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选择经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方能实现这些目标?)3.组织经验;(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评价结果。(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课程文件包括三个层次,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1.教学计划含义: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教学计划的核心)。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2.课程标准含义: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刚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其结构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含义: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传递接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什么是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或把书面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表;要遵循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二、课程评价含义: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革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的目的1.改进课程;2.改进教学。课程评价的功能1.诊断2.修正3.决策,课程评价方法1.观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验;4.表现评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3.建立旨在促进课堂发展的评价体系;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一、国外课改趋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二、近年来我国中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1.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基本思路1.课程功能转变。2.课程结构改革。3.课程内容改革。4.课程实施改革。5.课程评价改革。6.课程管理改革。,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趋势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课程综合化趋势;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本章练习及解答】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含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3.课程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斯多德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B,B,D,B,D,6.学校教育的基础是()。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7.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8.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与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与发现课程9.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取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11.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12.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D,A,A,B,D,A,D,13.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14.关于新课程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初中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C.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索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15.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二、填空题1.根据任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型课程。2.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3.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4.教科书是 的具体化。5.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组成。6.评价 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7.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8.安排课程表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C,A,A,研究,儿童,教科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本文部分,教学活动,课程的设置,生理适宜原则,三、简答题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答: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对课程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第七章 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学教育。2.教学智育。3.教学中教与学。,教学包括以下三方面: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教学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三、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技巧:是指一种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谁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概念 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1.公元前6世纪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在老师启发下学生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我国最早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2.礼记中庸:博

    注意事项

    本文(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