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现状分析计志宏.ppt
曲靖师范学院 计志宏,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课堂上,老师讲完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他问学生,春游时你带了两只梨,而同学小明却什么水果也没带,这时你怎么办?“把大的梨让给小明。”老师笑了,因为这节课很成功。下课了,可是还没等教师离开教室,有两个学生吵了起来,争吵的原因是为了争一只稍微干净一点的皮球。,情景:知与行为什么背离?,情景:,记者:你今天上哪玩去了?学生:没上哪,在家和同学玩电脑,还看了的飞车过黄河。记者:当时有什么感觉?学生:很紧张,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过我更希望他掉下去。记者:(大吃一惊)为什么?学生:你不觉得那才刺激吗?许多人急得团团转,追踪、打捞、抢救当然他最后成功了,也挺不错。,记者:你崇拜他吗?学生:不,我有自己的理想。记者: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笑起来,很干脆)挣大钱。记者:我是问你将来想当什么样的人,比如科学家、工程师、商人学生:那还用问,哪个挣钱多就当哪个呗。,记者:你为什么想挣大钱呢?学生:叔叔你想想,这个世界没有钱怎么行?有很多钱才能享受。我将来要买汽车、买房子,还要周游世界呢。记者:如果品德课让你谈理想,你也这么说吗?学生:不,那可不行,跟他随便谈一个他希望听的就行了。,中国青年报曾转引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南方某城市,某校小学四年级一个班要考数学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棒的那个女生没来考试。同学们正感奇怪,老师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请假了。同学们听后立时一片欢呼声,说她数学之所以考第一,是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我们没办法超过她,现在她爷爷可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于是小学生们兴奋得又是敲桌子又是跺脚。在这个案例中,用情感体验缺失来描述这些小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显然是准确的。,情景3:,情景4:一个名牌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被炒鱿鱼后,清华毕业生王某靠偷车为生。前天下午,西城警方将王某抓获。经审查,该男子姓王,27岁,北京 人,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某告诉记者,他毕业后从事证券交易工作,一个月有几千元的薪水,但不久前被辞退。失去生活来源的他就靠偷车来维持生活。2007年03月14日09:25 人民网雷娜,所有的这些人,他们的行为还算不上大奸大恶,但是他们给社会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惑与冲击!有的甚至因此影响一生!他们都接受过我们学校的德育,有的甚至长达16年的德育!,我们再来看一下外国人的评价,韩国留学生:贵国在历史上是我们大韩民国的文化老师,大韩民族和整个东亚的文明都是贵国的学生。我们的大多数礼仪制度,人文思想都起源于贵国伟大的中华文明。所以我以前一直把贵国当作 全亚洲真正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可当我真正来到贵国后,却发觉我想错了。贵国在一些基本的礼仪和道德上甚至还远不如那些比贵国贫穷的多的国家。无论我在上海街头还是北京街头,我都很少看见有人能够排队上公车,路面上往往很肮脏,行人随手把垃圾和 废水扔在街头都是很随意的事。,更让我惊讶的是贵国人居然会随地吐痰!这在其他国家都是很粗鲁和失身份的事情,可贵国却能大大方方地做。有一次我在上海南京路上看见了一个美丽少女当着她的男友的面把痰吐在地上,这样的女孩如果在韩国那是一辈子也嫁不出去的,我们也不可能有这么粗鲁大胆的女孩。此外还有没有谦让,爱吵架。我在贵国街头,公车和商店经常看到有人为了一点小事吵架起来,甚至还有男士主动和女士吵架的,难道贵国国民真的就没有这点风度吗?中华文明的宽容在哪里?在我们韩国,日本和新加坡吗?我很难过。,我国一位校长去澳大利亚访问,负责接待的一位澳洲教育界人士说了一句令他终身难忘的话:你们的大学生在做学问方面是好样的,但他们不会做人。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的留学生一同去郊游,野餐结束前,别的国家的留学生都自觉地收拾垃圾,而我们的留学生却在旁边说“这儿没人检查”。,请思考:,是我们文化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学校出了问题?反思我们学校教育尽了自己的使命了吗?,谁能告诉我:,德育到底目的何在?我们当下进行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德育?,为什么?,国家从上到下重视德育是真实的,付出是巨大的表现有三:1、下发关于德育的文件是世界上最多的,85、87、88、90、93、95、98年分别颁发德育工作文件 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通知 1990年4月13日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几点意见 2001年1月1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8号文件)2004年5月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讲了话 2004年4月底教育部党组决定调整今年的工作重点,团中央、公安部、文化部、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措施,为什么?,2、有专门的一支德育队伍在奋战 3、考试德育,堪称世界一流 真心付出而效果令人大失所望 是学生自身出了问题吗?是德育工作出了问题吗?问题的根究竟在哪?,“庙里没有神”中国的德育教育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远看金碧辉煌、气势逼人,走进去,却发现里面没有供奉的神,空空如也。一位外国学者,一、德育的本质,二、中小学德育现状,三、学校德育的创新,内容,前言:德育究竟是什么?,德育到底是什么?自由与快乐、尊重与平等、宽容与包含、风度与气质、批判与反思许多生活中的常识为何变得那么稀少?我们是否可以在研究德育的概念中寻找久违的常识?,演说训练: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常识?,常识(common sense),是通过简单的知觉和事实做出的正确而明知的判断。17世纪英国的自由主义之父约翰洛克在著作论人类知性中就把“常识”定义为“不同的外界印象所产生的共同感觉”。,又一个开宝马的歹人恶毒碾死儿童令人发指!这是人的兽性所为,而不是宝马的动力所为。这种人开铲车、开煤车、开飞机火车一样无良,因为他们眼中没有生命,脑中没有知识,心中没有温情。为了孩子、为了生命,请为宝马车设个道德门槛吧!,一方面我们对于彼此已不再信任,另一方面又安慰自己说“政府会打点一切”,于是,面对倒在路边的老人时我们不需要再承担责任,而是像小孩一样盼望有长辈做出解决。常识不是钙,吃两片药就能补。它是经由人们的生活共识逐渐形成的,不是任何人赋予或者教导出来的。,香港学者梁文道说到自己的新书常识,表示现在是一个理论过剩、常识稀缺的年代。“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比如三聚氰氨的事件刚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教工商管理的学者说,中国太不重要企业责任,讲了一大堆理论。但是对我来讲这不是企业责任的问题,而是常识。,常识是什么?常识是你做食品不能下毒,如果这也算企业责任的话我们的国家就完蛋了。开车不能闯红灯,看到人不能撞,做食品出来给人吃就不要下毒,这是最根本最根本的常识。我觉得今天很可悲的地方是很多东西我们常识稀缺,但是有一大套理论、名词、很好听的东西去来包装,这是不必要的。”,一、德育的本质(一)德育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德”的本字为“惪”。说文说:“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心,直声。”段注说:“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德的对象是道,“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德即所谓善心善行。德育即育德,是培养人的善心和善行的活动。,中国人信仰什么?在古代中国,其实一直有两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官士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当今中国社会民众普遍信仰什么呢?,有信仰 有清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有目标,有足够的幸福感。并对疾苦之人施以关怀,不贪婪,不做犯法之事。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只有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才能功德圆满。,没有信仰 曾经友善对人,帮助穷人。但这个残忍的世界逐渐让我警醒,即使我是多么善良,很多人还在剥夺我生存的权利,生活如此艰难。在困难疾病面前,我们的信仰如此功利,神化的人或宗教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我拿什么来支撑我的信仰?,无信仰社会的八大标志 在其位,不谋其政假货、假药泛滥 灵修班、辟谷课广受欢迎 神医、高人”层出不穷靠不道德手段上位的人受追捧虚假捐献为富不仁 社会诚信差,人与人互不信任,“德育”一词的由来“德育”是一个现代词汇,虽然我们经常说原始社会的德育、奴隶社会的德育、封建社会的德育,但是“德育”一词却是出自现代人之口。大约在 18 世纪 70、80 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与康德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德育”一词,表明西方社会于 18 世纪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这一概念。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常用术语。,“德育”一词于 20 世纪初传入我国。1904 年,王国维以“德育”与“智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 年又将“德育”、“智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宗旨。1912 年,蔡元培在阐述新教育思想时,主张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其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二)德育包括些什么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 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狭义:指道德教育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人是一个有精神、有灵魂的存在者。道德,源自人们对美好心灵的守望。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果常常感到道德在约束着他,就说明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心量有多大,福报才有多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的精神追求与道德理想更显珍贵。,(三)德育的本质,社会失去底线 人人都是受害者 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共赢局面,大家才有安全感、幸福感。如果每人只顾自己的小利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社区乃至社会上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你自己。,为公民建立起私生活的“防火墙”为什么刚生完孩子,推销奶粉的就上门了?为什么早上刚起便有早餐外卖公司发来广告短信?为什么消费者的手机号、身份证号厂家、商家会知道?显然,在个人信息泄露早已司空见惯的今天,为公民建立起私生活的“防火墙”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有意义地活着,活得有质量。人为活着而生活,同时人更为有质量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没有信任就没有社会 信任原本就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我们打开水龙头,要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我们过马路,要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我们睡觉,要相信屋顶不会无缘无故塌下来。我们遇事报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没有信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能太空漫步的民族没理由做不好“奶粉”能造出质量过硬的飞船,却生产不了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奶粉,不是某些国人无能的问题,而是某些国人“无心”的难题;不是品质控制工艺规范不完备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对产品品质及浸润其中的品质文化缺乏敬畏的难题,德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质量 道德的本质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道德过程的关键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超越性的核心培养主体性的人道德生活的功能: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德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道德是一个人真正幸福的源泉。唯有德行给予人的愉快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你越是沐浴在道德的光辉下,你就越是远离了一切烦恼。,2005年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理想。”,德育的基本任务,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现状,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有学者把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概括为四大方面。,(一)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地位不明:应试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德育位置未能真正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 要、忙起来不要。”,方法不灵:德育方法陈旧呆板,没有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机统一;“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针对性不强“高、大、空、远”缺少“近、小、实、亲”。由于缺乏针对性,就谈不上德育吸引力、感染力。,效果不佳:“是一壶永远 烧不开的水,难以达到沸点”。我们花这么多时间抓德育,可是效果不一定满意,社会 不满意,我们自己也不满意。,(一位小学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我们的德育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实效性不高。这些问题其实是值得每一位校长深入反思的,因为,说到底,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都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不过,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正如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与智育水平不协调,缺乏正确的德育观。,1、德育定位偏失:,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在于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偏重于学习成绩与升学率,而且这种现象短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考试还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一分之差,天上地下”、“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还将继续存在,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重智轻德。,例:“你认为在各育中学校最重视什么”?,在初中学段,49.6%的学生认为是智育,41.5%的学生认为是德育,其他依次是体育(5.3%)、劳动教育(2.3%)、美育(1.3%)。在高中学段,对此问题的回答依次是:智育(75.7%)、德育(19.9%)、体育(2.4%)、美育(1.4%)、劳动教育(0.6%)。,每当大地苏醒,温煦的阳光洒向校园时,许多学校的大门口,却是这样一番景象:一位臂戴袖章的老师和几名值日生正在“站岗放哨”,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孩子都要被审视一番,校服是否穿戴整齐,红领巾是否佩戴,是否向老师行礼问好。如果谁没有做到其中的一条,那么他的班级和他的名字就将被公布在学校的大黑板上。于是,穿戴整齐是为了迎检过关,与别人见面打招呼,是为了不被老师记下名字。,情景1:,2德育本质的异化,一个孩子与同学打架,碰碎了摆在楼道里的花瓶,闻声而来的老师第一句话准问:“你是哪个班的?”似乎打碎花瓶不是他个人的过失,而是他所在班级的责任。学习是为别人,守纪律是为班集体,甚至犯了错误也应由别人或集体承担。如此这般的教育,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他怎么可能对自己负责?,情景2,“明天有区检查团到学校检查卫生,今天下午各班务必进行大扫除,不留死角,四点半钟学校对各班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班撤销卫生流动红旗,广播点名批评。”“各班同学请注意,现在广播重要通知。明天上午有领导到学校考察,请同学们注意遵守纪律,对客人有礼貌,不管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遇到客人都要行礼问好。如果哪个班同学违反了纪律,给学校抹了黑,我们将在广播里点名批评”于是,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这无形中使德育增加了急功近利的色彩,这样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无疑是一种误导。,情景3,一次次这样的教育,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什么?离开了学校的要求,他还会做什么呢?分析以往的德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学校重视的是班集体的荣誉、各类竞赛中的排名、评比的结果等,却忽略了在日常小事中对学生的帮助和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扣分”是德育吗?用检查、评比、扣分能代替教育吗?,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自律。,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迈进憧憬已久的学校大门,他首先体验到的是学校严厉的戒条“不准乱说乱动”、“不准追跑打闹”。久而久之,孩子会悟出一个“道理”在学校里不能违反纪律。这恰恰说明,在学校的好“习惯”是老师“规定”的,并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所以,一遇“气候”就会“反弹”。,3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公开课 课间跑操 齐背弟子规内容虽好,但应杜绝形式主义,叶澜教授认为道德教育内容的构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这些观点很切合实际。,4.德育方法简单化、表面化,近年来,各校都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做法是华而不实的“花活”,流于简单化、表面化。,镜头一:少先队代表大会上,一队队孩子齐刷刷地站在操场,主席台上是各方嘉宾。“首先请致辞。”“接下来请致辞。”“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讲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主持人是教师,讲话的是各级领导,孩子只不过是陪衬和摆设。,镜头二:学生乘车来到了某展览馆,老师神情庄重地带孩子们参观“希望工程”展览,老师不厌其烦地在一块块展板前讲解,“某某村孩子为了挣出上学的学费,到地里去挖蝎子,当药材卖,常常被叮得中了毒。”“某某村的孩子为了挣学费,到十几里外的窑厂去背砖,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才三分二厘工钱,他们的背磨破了”老师讲得声泪俱下,可背着一书包好吃的孩子们却提不起一点精神,他们终于忍不住了,抬起脸问老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吃饭呀?”,镜头三:学校的礼堂里正在召开“向英雄学习”的动员大会,孩子们正襟危坐,听着一位位大人的讲话,“要在学校掀起学习英雄的高潮。”接下来,一些学生代表上台慷慨陈词:“我们一定以英雄为榜样,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让我们郑重地签上我们的名字,以表示我们坚强的决心和永远的承诺。”接着孩子们排起长龙,在一幅幅长卷上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活动结束了,隆重热烈的场面,激动人心的口号,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认为德育效果很不错了,然而,这些活动究竟有多大的实效?孩子们不参加不行,那会被扣上“不参加集体活动”、“思想上不求上进”的帽子;参加吧,又不情愿,真的没意思,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活动形式,对孩子们来说,枯燥、乏味,叩不开孩子的心扉。,再看看我们的品德课,教师在黑板上讲道德,学生在座位上听道德,老师在理论上阐述道德,学生配合着说一些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这样,孩子们所经历的道德教育总是在唱高调、掀高潮中度过,如:“我与英雄比一比,我与英雄差哪里?”“做式的好少年”、“为做贡献签名活动”。,不难想像,在他们看来,道德是空泛的,是可以表态、承诺而可以不去做的。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在会上大谈学习雷锋叔叔艰苦朴素好思想的学生,为了得到一辆更好的名牌自行车与家长大吵大闹;一个签名承诺保护环境的学生,却在郊游时随手丢弃垃圾;一个在学校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好学生”,晚饭后为拒绝扫地与母亲大发雷霆,强调听话顺从,造成自主、自觉、自尊的独立人格难于确立。德育目标的过于理想化、共同化和一般化。,5德育目标理想化:,道德是“自律”的,强调的是自觉,从心理学角度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种道德的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利用签名进行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单化了。,当我们的教育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在他们身上焕发出惊人的道德力量,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时,学生生活上求自理,学习上求自强,情感上求自控,思想上求自立,那么,德育工作的实效将大大增强。,案例: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丢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相片。从此,因为一种爱,那个城市成为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6道德规则冷漠化,课堂规则上课时专心听讲,双手放在背后,身体坐端正;除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不得做其他小动作;别人讲话不能插嘴,不举手不能发言,举手时一律把肘关节搁在桌子上,不能举的太高;迟到喊“报告”、不得上厕所、不能喝水、不能插嘴质疑。,“零抬头”达标比赛 宿舍规则:熄灯铃响后,学生必须躺在床上,不许说话,不许走动,不许上厕所,凡做出响动者,一律扣减班级量化管理分数。,7.体罚和变相体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学校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行,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第29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2000 年 4 月 3 日晚,云南省会泽县上村乡中学历史教师聂朝宽辅导学生上晚自习课时,得知该校 84 班学生张波等 3 名男同学和 1 名女同学未完成历史作业,就让 3 名男生站到黑板前,并一一进行体罚,将年仅 14 岁的张波打翻在地,不省人事,后经乡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会泽县检察院提前介入,查明此案,并及时作出了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聂朝宽的决定。摘自老师体罚学生引发校园命案,2000 年 5 月 17 日检察日报,校园中的精神暴力,(1)语言暴力“你真笨”、“笨死了”、“都笨成这样了你还活着干吗”、“你简直就是个废物!”“你缺心眼啊!”“你算完了”、“你就不是这块料”。,一个学生,接连几次数学测验成绩不佳,他怯怯地拿着卷子找到老师:“老师,我真的想学好数学,可是”“你要是想学好数学,除非华罗庚来教你。”年,江苏一名岁的中学生因不堪老师在课堂上当众羞辱,写完遗书后结束了自己的花季生命,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一个初三女孩被诊断为强迫倾向,她听课时总感觉老师和同学们在用歧视的眼光看着她,导致她不敢抬起眼睛看黑板。因为成绩不理想,她努力学习,但虽然盯着书,却一个字都看不进去。家长发现了她的变化后,做了一番调查,原来这个女孩的数学老师曾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她说过:“你这种成绩和智商根本就不用念高中,随便读个技校就行了。”这句在老师看来轻描淡写的话,让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则显示:.的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来该中心咨询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由于老师、同学的责骂、贬低、侮辱等“校园冷暴力”而造成心理困扰的约占10%至20%。,(2)冷漠孤立,教师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要求不予理睬,对学生的成长漠不关心,学生被无形的贴上“坏学生”的标签。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8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3)侵犯隐私,教师采取私拆学生信件、查阅学生日记、私翻学生书包等手段,企图将学生的一切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有时公开宣扬、擅自公布他人隐私。2007年1月,在商报和心理专家举办的“问题少年”见面会上,15岁的女孩小雪,很长时间不和爸爸说话,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孩子才说出来是因为爸爸偷看了她的日记。,教师往往自认为出于对学生的好心,却没有把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放在眼里,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眼神儿,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句冷漠的话语,会给孩子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没想到一次不公正的待遇,会让学生刻骨铭心。,请听听学生的心声:老师,我希望你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你不仅教书,更要教我们做人;老师,请你也把我当人看,而不仅仅是你记分簿上的一个符号;老师,请你不要单看我的成绩,请你多看看我所做的努力。,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游戏、聊天,都是在“身教”,都是在向学生示范着道德准则,不断地向他们“输送”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德育,也是最经常、最实在的德育。我认为,德育要有实招、高招、硬招,关键是“身教”这一招要落到实处,教师的“身教”本身就是高招、实招、硬招。,(二)问题的成因,传统德育模式的影响 功利主义德育的污染 形式主义德育的蔓延 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 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非科学的德育观的存在,1.传统德育模式的影响,应当承认的是,无论从理论或者实践两个方面看,我国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仍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鲁洁我国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仍然一定程度承袭着传统德育的弊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为异化的德育形态。科学主义、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德育等异化形式依然存在,异化的德育导致异化的人,我国德育实效的低下与异化的德育直接相关。杨超,传统德育模式的影响,高调教育 德育无人强行灌输 教师权威,高调德育,在德育目标上的“假、大、空”现象,德育无人,忽视了德育对象人;忽视了人的生活;简单说:就是无“人”的教育。,无“人”德育的特征:1)德育目标理想化,不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2)德育活动形式化,忙于应对检查,对学生品德内化的效果关心不够。3)德育方法单一化,强调说教灌输和示范等,忽视学生主体的参与。4)德育实践模式化,因循守旧,没有创造性,缺乏生命力。5)德育评价认知化,缺乏对道德情感的关注。,鲁洁教授率先提出,“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人学空场”这一论断。“人学空场”:简而言之,就是“人”的不在场。也就是说:德育不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不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德育过程中缺少人性关怀,缺少人的尊严,我们可以称之其为“人学空场”。,吴雯雯是温州市第七中学初二(5)班的优秀学生,平时比较文静,性格比较内向。2005年10月,雯雯应班主任邱雪梅要求到其家补习数学,同时有十余位同学一起在邱雪梅家中补习,学费200元。邱雪梅多次向雯雯催要,雯雯说待考试结束到老师家拜年一起交时,邱雪梅显得很不高兴。2006年1月16日13点05分,雯雯在家洗过头后由母亲吴芙蓉将她送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进考场时被邱雪梅拦住,要她把辫子扎好以后再进考场。雯雯到校外小店买了扎头绳扎好辫子再回到学校时,老师以其已超过1点30分为由拒让其进入考场。这位花季少女怀着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留下一封绝笔信,跳入了冰冷的九山湖中“当我离开这世界时,请你们不要担心,就当没有我这个人好了,免得给你们添麻烦,再见了。”,悲痛远没有结束。吴雯雯自杀后,家长要求校方承担相应责任得不到满足后,家长将温州市第七中学和班主任邱雪梅起诉至温州市鹿城区法院。首次开庭,被告方来参加旁听的五六十名老师代表在己方律师发言后竟然集体持续整齐、热烈鼓掌喝彩,其中包括该校副校长、校办主任和温州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因而导致原告吴立俊情绪激动,拍案而起,引起法庭骚动,审判长被迫宣布休庭。,强行灌输,灌输是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德育需要灌输。灌输德育模式之所以受到严厉的抨击,被认为是一种不合理的、有害的错误的德育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它忽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教育者习惯于“我讲你听,我说你通”,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极大地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如果道德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感到恐惧,那么这恰恰就违背了德育的初衷而沦为反道德的教育。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2.功利主义德育的污染,现代德育的一系列症候,具有相同的根源、动力和表现,其内核即功利主义德育观。檀传宝,功利主义德育观的表现形式,德育工具化。“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德育等于得分”。德育知识化。传递接受德育模式,老师将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等观念通过讲解、讲述、讲演等方式直接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则通过静听、复述、背诵、课堂书面或口头作业等方式接收和理解这些德育内容。后果: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德育简单化、形式化我们必须懂得,形式主义的德育、不能落实到学生的体行实践的、不能融汇进学生主体人格成长中的、不能鲜活地彰显于学校文化环境并自觉地成为社会之德风的德育,不只是弱效乏能,还可能无效甚至产生某种反德育功能。丁锦宏,3.形式主义德育的蔓延,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对待德育的思想、态度问题,也是一种思想方法、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工作作风问题,即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的工作方法的工作作风。鲁洁、王逢贤,形式主义德育的 表现,(1)制定学校或班级德育计划,不从本校、本班实际出发;(2)爱空洞说教,不顾教育对象的实际;(3)组织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主体性;(4)生搬硬套,牵强附会;(5)装潢门面,搞花架子;(6)机械地照搬别人经验;(7)没有完全摆脱“运动式”工作方法;(8)在德育评估上,着重看搞了几次活动,有过几次竞赛,班主任工作有没有订计划。,4.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夏井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何卫接受数学老师潘光礼的惩罚,必须吃掉 10 只苍蝇。事发后,区教委做出辞退潘光礼的处理决定,但遭到众多家长的阻挠,30 余名家长说“潘老师是我们这里几十年没见过的好老师”。当记者问一位家长“如果吃苍蝇的是你自己的孩子,你还说他是好老师吗?”那位家长竟这样回答:“能叫学生考出好成绩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如果是我的孩子确实范了错,怎么样都行。”高得胜著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5.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6.非科学的德育观的存在,错位的德育观。老化的德育观。扭曲的德育观。“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三)中小学德育所面临问题的危害,追求过高过空的道德理想却忽视公民教育虚情假意的道德表演污染学生心灵灌输听话服从的道德规则却压抑儿童本性采用体罚心罚的道德惩罚却泯灭孩子人性,1.追求过高过空的道德理想却忽视公民教育,导致德育目标脱离实际 中小学德育德育目标存在脱离实际的“高、同、空”现象。“高”就是指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超越现实,追求美好的理想,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同”就是指共同化,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空”就是指德育目标一般化,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一个道德“标杆”来要求所有学生。在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序列上出现了“倒金字塔”的现象。小学阶段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接班人,大学阶段评选“文明学生”、“文明班级”和“文明寝室”。,2.虚情假意的道德表演污染学生心灵,德育“秀”成为迎合某种政治需要或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雷锋叔叔年年有,三月来了四月走。除却铅华,返朴归真。,3.灌输听话服从的道德规则却压抑儿童本性,生命僵死之处,必有法则堆积。尼采学生原本是充满活力,有着独特的生命个体。然而在权威的控制下,学生就象蝴蝶被针钉住一样,被牢牢地缚在他的桌子上,伸展着贫瘠和无用的翅膀。学生日益成为政治上的顺民,经济上的工人,文化上的消费者,惟独没有成为自己。班级中的个体生命越来越消逝于符合社会需要的才能和性格之中,成为一个个标准化的零件。”甘剑梅,一位校长曾经考察过日本小学,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一走进校园,那扑面而来的课间的喧闹与嬉笑声。孩子们有的在单、双杠上旋转翻飞;有的脱了鞋光着脚丫在弯曲的小水池里踏水花;有的与正接待客人的校长打招呼、拽他的衣襟、抱他的后腰,校长装出生气的样子,他们便顽皮地跑开课间,置身于校园,似乎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在“动”,奔跑、跳跃、嬉闹,个个都那么健康、活泼,让你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中国教育报,2004 年 9 月 21 日第 5 版,我国中小学校制度和规则,校园规则:不许乱跑,不许打闹,轻声慢步,举止端庄课堂规则:不许插嘴,不许说话,不许趴桌子,甚至是不许喝水,不许上厕所,严厉的制度导致学生人格分裂,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会生存,4.体罚心罚泯灭孩子的人性,道德教育的不够好是因为教育不够道德。加拿大学者对体罚行为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做的一个全球性的调查显示:被体罚学生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没受体罚行为学生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和反社会行为倾向的机率大大增加。,心罚(精神暴力)的危害,(1)心罚造成了学生自尊心的丧失,丧失了自尊的学生必然失去做人的根本。(2)心罚造成了学生心灵的扭曲。(3)心罚会造成学生的反社会行为增加。,马加爵故意杀人案,马加爵,生活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初中时曾获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1997年,马加爵进入广西16所重点高中之一的宾阳中学就读,2000年高考他以广西地区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习。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性格内向,加上家境贫穷,逐渐远离同学,疏远人群,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个人独来独往。,2004年2月13日至15日,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本、杨开红、邵瑞杰、龚博等四名室友逐一杀害,并把4名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而起因竟是因为打牌争吵了几句。在一份公安机关的讯问笔录上,马加爵叙述:我有杀人的想法是今年2月份的事,当时我、杨开红、邵瑞杰、唐学李在我们宿舍打牌,其间,杨开红说我打牌作弊,之后争吵了起来。邵瑞杰就帮杨开红打击我,并说到邵瑞杰早就不想和我打牌了,到邵瑞杰早就不想和我打牌了,还对我说我脾气怎么怎么怪等。,我就不赞同。后面唐学李就转到边上看报纸,邵瑞杰和杨开红仍然打击我,还说龚博过生日都不请我等来举例说我为人差。后来,杨开红就摔牌说不打了。当时我很气愤,我没有想到我在邵瑞杰心目中是这种人!我一直以为邵瑞杰和我是很好的朋友,我越想越气愤,就想毁灭他,也毁灭我自己。杨开红又在边上说我,另外,龚博过生日不请我,肯定也看不起我,所以我当时就决定杀他们三人。2月23日云南省公安厅连夜向全省发出通缉令,公安部2月24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3月15日晚,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6月17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马加爵的死刑复核裁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