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四讲:再贴现业务研究.ppt

    • 资源ID:5166886       资源大小:391.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四讲:再贴现业务研究.ppt

    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2010-2011第2学期金融学院:解川波,1928年和1929年股票市场的的繁荣使美联储陷入两难境地。它希望通过提高贴现率放慢经济步伐,但是又有些犹疑,因为这意味着提高向那些有合理贷款要求的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利率。最后,在1929年8月,美联储提高了贴现率,但为时已晚;过度投机的市场泡沫已经产生,美联储的举动只是加速了股市的崩盘,推动股市陷入了萧条状态。米什金,1、再贴现率政策(Rediscount Policy)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都把再贴现作为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获得资金的活动。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再贴现政策,也称为再贴现率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早期,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不过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贷款。如果从中央银行角度而言,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对准备金的借贷。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的具体体现。再贴现率也可以看作是获得准备金的成本。思考题:如果再贴现率低于银行间拆借利率,银行体系准备金会发生什么变化?,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1)再贴现政策的性质 再贴现政策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的再贴现政策,这又包括二种:一是“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二是“扶持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贴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需求,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另一类是短期的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制订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的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理论上,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贴现率,减少或扩张经济体系中的工商业借贷和投资支出。贴现率的改变也可以作为对银行界和公众的宣告,表明货币政策发生了某些改变。(2)再贴现政策的具体内容 1).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商业银行可以拿客户借款时提供的票据来办理再贴现,或者以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它抵押品作保证而申请贷款。可用作抵押品的通常是政府债券,以及经审查合格的商业票据。中央银行若公开挂牌,规定某些行业的票据可优先办理再贴现,这种情况表明了中央银行的资金意向,旨在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2).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各国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的不同情况,对此有不同的规定。许多国家允许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但也有一些国家对贴现对象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再贴现业务只限在会员银行之间进行,英格兰银行的贴现对象只是英国十一家贴现商行持有的一级证券或银行汇票。3).再贴现率的决定。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以必须谨慎行事,决定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早期曾出现过各地中央银行自行决定再贴现率的情况,后来随着西方国家中全国性的金融市场的出现和统一的市场利率的形成,各地采取不同的贴现率在实践中已经行不通了。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要求再贴现率必须统一。因此,现在各国的再贴现率一般由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统一确定,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4).再贴现业务管理。对再贴现业务的管理是再贴现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办理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给予的一种优待,使商业银行能够应付一时的准备金不足。但商业银行可能滥用贴现之便套利,如用贴现而来的资金从事有价证券、房地产或商品的投机和买卖。中央银行为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必须对再贴现业务进行管理,包括审查银行的贴现申请、了解商业银行贷款的用途和性质等等。,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再贴现政策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1).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2).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3).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当然,再贴现政策效果能否很好地发挥,还要看货币市场的弹性。一般说来,有些国家商业银行主要靠中央银行融通资金,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的弹性较大,效果也就较大,相反有些国家商业银行靠中央银行融通资金数量较小,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弹性较小,效果也就较小。尽管如此,再贴现率的调整,对货币市场仍有较广泛的影响。,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3)再贴现政策的作用,(4)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 1),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者贴现多少,决定手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其次,增加对中央银行的压力。如商业银行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这就增加了对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削弱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一定限度,而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这也使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2).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即使影响利率水平,也必须具备两个假定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随时准备按其规定的再贴现率自由地提供贷款,以此来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放款量;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利润,愿意从中央银行借款。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利率,而利差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和放款管理费用时,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借款然后再放出去;当市场利率低于再贴现率的利差,不足以弥补上述费用时,商业银行就从市场上收回放款,并偿还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才能支配市场利率。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完全如此。,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3).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上述缺点决定了再贴政策并不是十分理想的货币政策工具。,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2,美国再贴现政策的发展演变:美国早期的再贴现强调只有用于生产性的票据才能作为再贴现的合格依据,即所谓商业贷款原则(真实票据原则)。并且至今也只发行三种性质的再贴现贷款,即调整性信贷、季节性信贷、扩展性信贷。调整性信贷最为普遍,旨在于帮助面临暂时性资金流动困难的银行,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提供,期限很短,一般要求下一个营业日结束就得归还。季节性信贷用于帮助那些具有季节性资金需求的银行,如农业区域银行。扩展性信贷(紧急借款)只发放给那些面临严重流动性困难的银行,这种贷款控制较严。商业银行必须提交有关申请,说明需要扩展性贷款的理由和恢复流动性要求的计划。这种贷款主要是用于挽救那些出现偿付困难而面临倒闭危险的银行,而实际上不是短期的。,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此外,美联储还规定,再贴现窗口只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所以只有那些没有其它资金来源的会员商业银行才能获得再贴现;而且再贴现资金只能用来解决商业银行面临的困难,而不是其它盈利的目的。七十年代修订的联邦储备法规定,对期限较长的扩展信贷收取罚息。以阻止对联邦扩展信贷的长期使用。1991年国会再次修订联邦储备法,以阻止联邦储备向可能倒闭的银行持续出借资金。国会担心联邦储备持续的向这些银行提供资金,会导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损失扩大。修定后的法律规定对于因联邦储备向倒闭银行发放贷款而不必要地维持其运转,导致联邦保险公司损失增加,联邦储备应该负相应的财务责任。从1994年该修正案生效起,美联储制定了自己的规定,对信贷的紧急延期设置了时限,联储视情况从对面临倒闭银行的5天到对有财务困难的银行最长五个月不等。,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贴现窗口“安全阀”联邦储备主要利用准备金的贴现率和贴现窗口作为对面临准备金压力的银行的一种安全阀。通过安全阀可以使银行获得一到两天的准备金。从而使银行有一个缓冲时间来对资产负债进行调整,使存款准备金重新恢复到与存款准备率要求相一致的水平。在这种制度设计下,贴现率一般要略低于联邦基金利率。目的不在于鼓励银行更多的借款,而是在缓解流动性不足时产生的成本负担。,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对贴现窗口的管理: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一般会维持一个极小的利差。这个利差非常狭小,可以确保当市场利率上升时,联邦储备的贴现窗口不会被那些资金并不紧张而试图寻求便宜资金来源的银行所滥用。同时也能保证当市场利率下降时,贴现窗口仍可以保持安全阀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美国近年来贴现率的调整大多是为了使其跟上联邦基金等短期利率的变化。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联储对贴现窗口借款审查严格:依据下面六个原则对贴现贷款使用请款作出评估,以判断准备金是否使用不当。1,借款的频率;2,单个机构持续借款的周数;3,在变动的13周或更长时间内借款人使用贴现窗口的方式;4,借入资金相对于存款的百分比;5,借入资金相对于准备金的百分比;6,重复借款的方式,如连续的周末或隔周借款。(重复借款方式被认为是对安全阀的不当使用,联储不允许这种借款持续进行)思考题:美国再贴现政策有哪些特点和借鉴意义?,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美国学者关于再贴现工具的观点:许多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再贴现不能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但是它确实能够稳定和保障金融体系运行。因为再贴现窗口发挥的是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它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没有其它贷款来源,才能向贴现窗口申请贷款,而没有其它贷款就表明该银行无法从银行系统中得到必要的资金补充,也就是该银行面对的是银行系统无力化解的风险,再贴现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就是对银行系统注入资金。而且,再贴现贷款是根据商业银行面临的困难程度分类的,实际上就是针对商业银行面对的不同程度的困难相应注入资金,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困难银行的倒闭,以及由此倒闭引起的银行业连锁危机。,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所以再贴现实际上银行业的一道安全阀门,通过这道阀门注入资金,可以大大提高银行业运行的稳定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已经能够为金融系统提供安全保障,而再贴现的其它作用都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做到,而且做得更好、更精确的情况下,就应该放弃再贴现业务。美国再贴现率对经济的稳定作用 思考题: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减少银行倒闭有重要作用,但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什么?,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3,英国再贴现的基本特点 英国的再贴现与美国一样都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但是,在美国更多依赖联邦基金利率调节经济时,英国仍然将再贴现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原因不仅在于他们两国再贴现具体规定的差别,也在于他们之间的国情不同。英格兰银行没有商业银行只有在没有其它资金来源时才能求助于再贴现的规定。英国再贴现贷款不是按商业银行陷入困境的程度和性质来提供,英国商业银行也没有它们的美国同行那种轻易不向英格兰银行借款的传统,所以它们只要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英格兰银行告贷。英格兰银行没有规定再贴现资金不能用于其它其它盈利性目的。因为英国的再贴现率以相对稳定但也不是固定的百分点高于市场利率,尽管英国商业银行无法赚取再贴现率与市场利率的差价,但是,它们确实可以将再贴现资金用于盈利的目的。,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正是由于英国再贴现与美国再贴现的这些主要不同,决定了英国的再贴现需求对再贴现率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再加上近几年来,英国再贴现资产中的商业票据的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而不象美国那样主要以国债为对象,这就表明英国的再贴现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贴现率的上升会促使商业银行尽可能从市场筹集资金,偿还英格兰银行的借款;再贴现率的下降也将刺激商业银行向英格兰银行争取再贴现贷款,用于可能的盈利机会,整个经济相应随再贴现率的波动而收缩或扩张的效应非常明确。当然,英国较为依赖再贴现政策,还因为英国的金融市场远没有美国的发达,英格兰银行很难象美联储那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调控在期望的水平上,所以英格兰银行主要只能通过再贴现来调节货币供给。英国是是目前世界上对再贴现率较为倚重的国家。,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4,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业务的发展 我国中央银行最初只有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贷款业务始于1984年央行独立。由中国人民银行一级分行根据总行的计划对当地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同时也要承担对贷款的投向进行监督。对当时保证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促进外贸、清理“三角债”和控制信用总量、调整信贷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地方政府对银行资金投向的干预等弊端。1993年国务院对这种大款方式进行改革,人民银行总行收回了一级分行对金融机构贷款供应和调剂信贷规模的权力,将对金融机构贷款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银行总行。并逐步实行了大区行制度的改革,使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在组织制度上获得了一定的保证。,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4.1 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业务的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再贴现起步晚,且与西方国家有极大的不同,我国缺乏发达的商业票据市场。在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基本不发放信用贷款,一般说的中央银行贷款均指再贴现。而我国则完全相反,改革初期中央银行贷款的规模十分庞大而再贴现数额相对较小。再贴现在我国仅是对金融机构贷款的补充。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也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贴现数据的统计也是归类在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项目的,当然从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过程来看,两者并无二致。长期以来,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是我国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一条重要渠道。1994年以前,中央银行贷款在基础货币投放渠比重超过60%。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占款增加迅速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4.1 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业务的发展 我国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是持有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并在中央银行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在1994年以前,主要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当时对其贷款量占整个央行贷款的比例在90%以上,占基础货币投放比例的50-60%。1994年以后,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由于其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几乎完全依赖中央银行贷款。1997年又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支持、以及清理关闭严重资不抵债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等,使中央银行对国有独资银行的贷款迅速下降。1997年中央银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下降至19.5%,到2001年更是降到了4.73%。以后略有回升。但近年来由于外汇顺差的大量增加,外汇占款渠道成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思考: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有哪些?这些渠道各有何特点?,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附录:有关数据:1994年汇率并轨当年,我国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货币就占了当年基础货币投放量的55.5%(而在这之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例一直都是维持在10%以下的水平),并且此后连续数年,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自1994至1997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占款”分别增加3740.51亿元、2292.65亿元、2804.23亿元和3070.62亿元。但是,自1997之后至2001年的大约5年时间内,外汇占款增速开始放缓,多数年份维持在10%以下。与此同时,由于政策性贷款业务从商业银行剥离以及开发性政策贷款的大幅减少,央行发放的再贷款数量逐年萎缩,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再贷款的数量急剧下降。到1998年农业发展银行实施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后,不需要增加政策性再贷款,当年央行再贷款净减少1000亿元,1999年净减少300亿元。,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央行自1998年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增量的指令性计划,要求各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自求平衡,实行资产和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在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的双重重压下,惜贷情况严重,导致它们从中央银行再贷款的热情不高。由于外汇占款和央行再贷款在1997-2002的大约五年时间内保持双低,导致基础货币发行严重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经济在这一时期陷入了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时期。中国人也在这个时候首次体会到了紧缩的影响。(产品积压增加,工人下岗,就业难,产能过剩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直到今天我国还有崭新的铝厂和炼钢企业闲置和开工不足。),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附录:有关数据:,附录:有关数据:自2003年起,由于世界经济的转暖和国内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经常项目下顺差和直接投资的大幅提高,外汇储备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由外汇占款而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急剧膨胀,自此,外汇占款真正开始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以2006年为例,全年基础货币净投放1.34万亿,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约是1.93万亿,也就是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科目投放的基础货币大约是基础货币净投放的1.44倍,目前外汇占款达叁万亿。由此可见,基础货币投放的急剧膨胀已远远超出了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能力。我国央行央行从2003年4月起,开始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经济中过多的流动性。同时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来对冲流动性。到目前为止,流动性过剩仍然是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4.2我国再贴现业务的发展现状 再贴现业务的存在和发展与商业信用和商业票据流通是密不可分的。而我国的基本情况是55年对私改造完成到80年代初期,我国严厉禁止商业信用,强调一切信用集中银行,因此我国经济中也就完全没有票据流通、票据贴现和再贴现的概念。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我国逐步开放了商业信用,赊销预付成了成了缓解企业间资金紧张、促进商品流通的的有力工具。商业票据和承兑业务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了。1980年我国上海、安徽、河北、重庆和沈阳等地率先开始试办票据业务。1984年底,人民银行为了解决购货企业在汇票到期之前的资金需要,促进生产流通的繁荣,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允许我国的商业银行对商业汇票办理贴现业务,贴现利率略低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同时人民银行也对各专业银行开展了再贴现业务。,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开放商业信用初期,由于社会资金短缺以及企业信用意识淡薄,相互拖欠严重,在93年前后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三角债”。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项治理以及一系列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了对商业票据的规范管理。1995年票据法颁行,央行进一步扩大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为完善操作体系,央行设立了再贴现窗口,同时在一些中心城市建立商业票据市场,促进票据在银行间的转贴现。这些措施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对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以及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再贴现更多是作为结构调整的工具,而非总量调整工具。我国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1999年至今):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确定再贴现率,贴现利率由交易双方在再贴现率基础上加点生成。金融机构之间票据转贴现也由交易双方自主商定。至此,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间接引导市场贴现率和转贴现率的机制基本形成。再贴现率成为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工具和信号。到2000年底,贴现业务达历史最高的1258亿元。,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2001年以来再贴现业务的新变化:2001年下半年以后,出现了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大幅萎缩的情况,仅9-12月,就下降380亿,全年比上年下跌600亿元,余额为655亿。下降幅度高达50%。主要原因在于央行提高了再贴现利率,缩小了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业务的套利空间。2001年9月,央行将再贴现率从2.16%提高到2.97%;随后2002年2月下调存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未作调整,进一步抑制了再贴现量的增加。与此同时,央行针对票据犯罪增加的情况,出台了进一步规范票据业务的多项措施,加大了对融资性票据尤其是无指定用途票据业务的查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票据再贴现业务再也没有回复到2000年的水平。2004年3月调整为3.24%;2008年1月1日开始调整为为 4.32%。再贴现业务对经济的影响和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在我国明显不及西方国家。人民币现行利率表,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在管理流动性压力较高的2007年末至2008年初,央行配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曾经大幅上调了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其中,再贴现利率上调了1.08个百分点。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央行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转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连续两次下调了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其中,再贴现利率两次下调的幅度分别达到1.35个百分点和1.17个百分点。再贴现工具的力度比较温和,不会对经济行为产生猛烈的冲击。自2010年以来,通胀压力不断加大,12月26日起上调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上调0.52个百分点至3.85%;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二者均为2008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调。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累计办理再贴现979亿元,同比增加885亿元。再贴现余额561亿元,同比增加483亿元。,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4.3我国再贴现业务与再贷款业务目前的主要区别,第四讲 再贴现率政策理论与实践,我国央行对银行业机构发放的再贷款目前很少使用。近年主要用于金融稳定。其作用正在逐步朝着最后贷款人和“救生阀”的作用靠近。该工具的存在对央行发挥其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央行对银行业机构商业票据进行的再贴现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再贴现利率,相当于将基础货币从社会上收回,起到收缩流动性的作用。但在我国其调节流动性或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作用近年来作用受到削弱。,思考题:作用如何提高我国再贴现业务在宏观调控中的。,

    注意事项

    本文(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四讲:再贴现业务研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