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讲.ppt
中外教育管理史,主讲教师:王建军 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第七讲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前言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二、科举制度的优点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前言,选士制度是一项政治制度,它在本质上体现为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它之所以深深地介入教育领域,表现出国家政治对教育的控制。,韩国纪念废除科举100周年,前言,前言,科举制度创设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以来,对其评价截然对立,且旗鼓相当,科举制度为什么会实行1300年?它的意义体现在哪里?,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一要探讨它产生的原因,即历史的正当性;二要探讨它的优点和缺点,即实施的合理性和实施过程中的弊端,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1选举制的弊端,乡举里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权力分散,地方官吏控制察举大权,标准不一,各地方官的主观随意性较大,重门第,重资历,选举制度最大的弊端:缺乏公平、公正、透明,2科举制产生的时代原因,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南北朝后期,由于皇权的提倡和寒人势力逐渐上升,在选士上强调了对才能的要求,从而促成在察举中加强了考试的成分。这一做法为隋唐科举制度开辟了道路。隋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要求,以解决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制度。,二、科举制度的优点,1从选举角度看,选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二、科举制度的优点,2从社会角度看,二、科举制度的优点,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为社会增添了活力提倡了以才能为导向的选才标准定期的古代选举为个人上升以实现自己的志愿和抱负提供了一条和平的途径,为他们带来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希望。不管这一途径开始是多么狭小,这一希望有时是多么渺茫,它却为平等机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从国家角度看,二、科举制度的优点,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的实行,选士大权集中于封建朝廷,由礼部、吏部直至皇帝亲自掌握,有力地限制了士族特权的膨胀,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势力的发生。而且,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措施,使地方阶级知识分子一心一意奔于此途,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向心力,这对于笼络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十分成功,1“学而优则仕”被制度化,强化了读书做官的教育价值取向,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缺陷,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强化了学者求学做官的心理。科举考试的影响也极大地局限了学校教育的宗旨,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结果养成了学生只重文辞义理、死记硬背、不尚实学的恶习,2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缺陷,明清科举与学校相辅而行,规定非由学校出身不能应科举,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样,各级官学实际成了科举的预备场所。科举的童试就是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应乡试的举子必须是各州府县学的成绩优秀者。国子监学生的来源,主要是举监(会试下第举人)。明清学校教育就从体制上纳入科举考试的轨道。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科举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封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3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限制人才发展的手段,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缺陷,考试科目发展到只有进士一科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走向狭窄、教条和程式化。元明清三代规定科考从“四书”中出题,并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这是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统治官方思想的具体表现。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文体规定一律使用“八股文”,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八股文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紧紧地束缚了士人的思想明清两代,乡、会试都考三场。头场八股文,二场经义,三场策试。但考官一般只重头场。八段文不及格者,二、三场考卷一般不看。因而,八段文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要标尺。八股取士制度确立后,学校教育的重心转向训练学生读八股文,作八股文,不但不学史书、算学、天文等知识,甚至连经书也束之高阁了,3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限制人才发展的手段,4考试职能的僵化,扼杀了科举考试的生命力5科举考试功能的过度社会化,让科举制度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最终被废止,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缺陷,第七讲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