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 十二经脉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主要内容,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的通路系统。,经与络的关系:经有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 纵行于躯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络有联络、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常循行于体表浅部,且循行无规律,纵横 交错,网络、遍布于全身。通过经脉和络脉相互沟通联系,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经络系统,经脉系统,络脉系统,正经系统,奇经系统,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正经系统,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皮肤分区。,十二经脉附属,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奇经系统,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与十二经不同的是:分布不像十二经那样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络脉系统,十五别络,浮 络,孙 络,从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而为十五别络。以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作用。,是循行于体表浅部,且浮而易见的络脉。,是络脉中较细小的分支,是最细小的络脉。,络脉系统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第二节 十二经脉,命名 走向与交接规律 分布规律表里配合 流注次序 循行部位,一、命 名,命名原则 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的命名,都是依据其循行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四肢内侧或外侧、所属脏腑的名称这三方面来命名的。上为手,下为足:凡循行于上肢者称为手经,循行于下肢者称为足经。内为阴,外为阳:凡循行于四肢内侧面的叫阴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的叫阳经。位于内侧面的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脏为阴,腑为阳:属于脏的经脉叫阴经;属于腑的经脉叫阳经。,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上肢手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下肢足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二、走向与交接规律,(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腔 手指末端 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 头面部 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 足趾末端 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 腹腔、胸腔 交手三阴经。,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头,胸腹,足,足三阴,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1、相为表里的手经交接于手,相为表里的足经交接于足;,鼻翼旁(迎香)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睛明)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瞳子髎)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头为诸阳之会”),心中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胸中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肺中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三、分布规律,头部:手足阳明经行于额面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和后头部。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躯干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出于体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阳明行于前(胸腹)、太阳行于后(背后)、少阳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四肢部:阴经行于肢体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阳经行于肢体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四、表里配合,里 表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关系。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侧的相对位置,并于四肢末端交接,且各自属络于相为表里的脏或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五、流注次序,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按十二经脉的前后衔接的顺序,依次流注而循环往复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后,最后又回到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附: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表里经 同名阳经 表里经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心中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胸中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肺中,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一)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L1:第一肋间隙,距正中线6寸),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L11:在大拇指桡侧,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穴Du26),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于足阳明胃经。,(三)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四)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五)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H1:腋窝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H9),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六)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SI1),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分支2: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B1:旁0.1寸),交于足太阳膀胱经。,(七)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UB1),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GV20)。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项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1.5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UB23:L2棘突旁开1.5寸),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UB40)。分支3: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T2旁开3寸)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当环跳穴GB30),经大腿后侧至 国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UB67),交于足少阴肾经。,(八)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K1),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GV1),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九)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P1)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P8:在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时正当中指下),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P9)。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SJ1),交于手少阳三焦经。,(十)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GB3:耳前,颧弓上缘,下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GB1:旁开0.5寸)交于足少阳胆经。,(十一)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GB4),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GB12: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GB14),又向后折至风池穴(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GB30)处。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穴GB39: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GB44)。分支3:从足背(足临泣穴GB41:足第四趾、小趾的趾缝上,当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五分处)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十二)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Liv4: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前缘处,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第三节 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1)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3)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1、密切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阳维脉能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能维系诸阴经;带脉能束约纵行诸经,并沟通彼此之间的联系;冲脉上下贯通,为全身气血的要冲;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能总督一身之阴经。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奇经八脉错综分布,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奇经八脉之气血溢于十二经脉,以补充调节。3、奇经与肝、肾、脑、髓、胞宫等脏腑有较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如肝为藏血之脏,而冲脉为“血海”,肝的功能与冲脉有密切的联系;又如任脉与胞宫孕产有一定关系等等。,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带脉环行腰腹部;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说明: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分布。),督脉,l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眼下部的中央。2基本功能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1)总督一身阳经,为“阳脉之海”。(2)与脑、肾、脊髓有密切关系。,冲脉,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1:从气街部分出,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2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的含义。(1)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之称。(2)与任脉、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月经失调常称为“冲任不调”。,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平衡作用,一、沟通联系作用,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联络作用主要有:(一)沟通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二)沟通脏腑与官窍的联系;(三)沟通脏腑之间的联系:1、互为表里的脏腑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加强联系;2、由于经脉的循行、布散,使得脏腑之间加强了联系。,(四)沟通经脉之间的联系1、十二经脉是彼此首尾相接,如环无端的整体;2、十二经脉通过相互交叉、交会,以及经别、别络的交会联系,更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3、十二经脉还通过奇经八脉来加强联系,如:阳经均要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阴经在腹部多次与任脉交会等。,二、运输渗灌作用,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由于经脉的运行和灌输作用,才能使人体的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从而维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三、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对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刺激具有感受、接应,并把这种信息沿经络的循行路线传导到其它部位的作用。因此,经络不但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还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当人体体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的信息就可以沿着经络传导于体内有关组织或脏腑;脏腑功能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药物治疗疾病,也是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直达病所,以发挥治疗作用。,四、调节平衡作用,经络对于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以维护其正常的生理平衡。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充盛有余时,便溢注于奇经八脉;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中的气血又溢注于十二经脉。当机体阴阳气血发生偏盛偏衰时,可采用针刺、艾灸等手段,以刺激经络,激发经气,从而达到调节平衡的治疗目的。经络的调节平衡作用具有双向性特点,如针刺足三里穴,可双向调节胃的蠕动和胃液分泌的增强或减弱。,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一)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经络内属脏腑,外联皮肤、筋骨。外邪侵袭体表,通过经络的传递,可内传脏腑。如外邪侵袭肌表,初期可见寒热头痛等症,若外邪循经内传于肺,则可见咳嗽、胸痛、咳痰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二)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 内脏病变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如肝胆火旺可见耳聋、耳痛;胃火上炎可见牙龈肿痛等症。,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四)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1、互为表里的脏与腑病变之间的传变。如心火炽盛,心火循经下移小肠,出现小便淋漓、刺痛等;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使肺气不利而出现咳喘、胸闷等。2、非表里关系的脏腑病变的传变。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足厥阴肝经挟胃);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因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二、指导疾病的诊断,(一)循经辩证,判断病位 临床根据疾病症状或体征所出现的部位,可以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关系来判断病在何经、何脏或何腑。如腰部疼痛多与肾有关;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头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头痛在两侧,多属少阳经病变。(二)按察腧穴,判断病位 腧穴是经气聚集的地方,脏腑病变时,可在特定的腧穴部位出现压痛、或呈现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等,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病理反映来帮助诊断。如肝病时,肝俞穴与期门穴多有压痛;胃痛时,在胃腧穴与足三里穴会有明显的痛觉异常等。,三、指导疾病的治疗,(一)循经取穴 根据中医以及经络学说理论来进行辩证,判断疾病属于何脏或何腑后,再在其所属的经脉循行路线上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经脉上选取穴位,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在穴位上施治,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就叫做“循经取穴”。(二)分经用药 指药物的“归经”。即药物对于机体某经或某几经所具有的特殊选择性作用。如黄连归心经泻心火,黄芩归肺经泻肺火,柴胡归肝经泻肝火,知母归肾经泻肾火等等。,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