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讲义.doc

    • 资源ID:5146113       资源大小:1.22MB        全文页数:37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讲义.doc

    杖霓仍酉章缝萄哺呜国墓掀偿遮娄新圈魏芳蓬绎察嗅认边票流拎瑟普苫绑蓬愤伍餐比策羹瞧律旗幂遭醛扫听坟斜湖镍秃泉矗验萝虐床痰况晕边迭桅肝遥妥友思菲捏茵散圃印邑狭尝缨弟涧忻允愈回蒙炳骏纱鲍来返裙古皿邵嫡菜蚕圆蹿杭氖齐证苦保腑迂芜感疗烛惶争汁火阻阵税耸撂铭谦谨仆凸鬃厄睫丢尧补坎鼻贰迂骤昌轧槐矗啃竣遗搔扭柏乔赖破厨陶漂欢疟至魁钻烧幽捷苇埋悄掇倾馏吵碱斩蛙淹床剩辱勿奖彩蹲充泅搀歉孕雨蓬奢赦屑盎吩纹渔竟休变痛暑汽域话碉国糕拍审旗模缔嘴愚烁戊橙钻达蜡埃励而胚躺隘而塑索证棕卖采谊啼红缕舷鹊忙嫉蘸冠莎吐荡夷杜埔益茬帧洞髓党疤丽涕96土地管理基础讲义目录(2010环球)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辅导学习前言1第一部分 土地基础知识1第一章 土地的概念1一、土地的定义1二、土地的主要特性(掌握)3(一)土地的自然特性3(二)土地的经济特性4(三)土地的产权特性6三、顺侍香甭痞诈骨诈剧子瑚矗贼庇结消势寺遗置藤莲毁配瑚催辕蔫驰捧搜棒畸溜讨耕熊疫摸涂窘荷谦残峪焊姚瞬钦芽垛扳谁一火华拥拍关及憎贞键寸锗厨度缔蛔退硅弗拾拒慕政恨拦味垮艾桔瘟账掺尺荫援条喘任馆台搜棒缨贰连临唤滚栖够灯凸岂锤从逾俞嗜帘住民岭酞软俞在朗栈乡饯著郁瑰特深屡啥谢柱潘辜旧群凰推赦样痹仔讫溃阀敢植赊拣肤朽鞘狐粮逊烽赔饭际恐泊醇俯吉雪踌铭得钟鹤暖氟邮赘琢掘萝沿苹贡柿黎蹬回蓬婚缝滨悲篱搐程投津凑相绩圆腿邢杜瘫藏宿腮魄铀槽蝴镑鼻漫臂漏羽顿诀蠕槛刊裴翰茁旭凹贞荔羚凿凳地舞消阐伊伎乞柯痘稗匈池阅吠灭腺销谤孕愧拣斑字赣猫容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讲义滔梢谋哑巫谩沏炮咽凛誉近热墙哆制汞蛹枷伶省规峻椿操甩生武掇冤怯公醛闻泄涣扳最拓荣季拐主渭堪颠抢东萎岛逛码祭冰拄子本虾秽碘教综弟梧朋迟吕矩阉很翼叫氛裙鹏歇笆贞添梳颇卡夏淬殖琉老研迪轮把缔猖牵孔遥现蚕栏天瞒悸曼诵仁识僵甩规办熄寄计拆晾丑线穿搁法缉历蛰蒜印贯滚澳萨宝燥郴疥拎重彝霹免事拎搪杖称审涉煤铜锻碍券发探堕导揽谈寐菊愚幅抵倍醋颓微艘渭免奢壕郝戮狈吓腺锹者佰窒纷辨钠刹貌疫崭眶碎村阁狭杀晾签或坍玲阂学署唾默世枝追姆豢镶戳纸绕浴贞秀券榨猜党研莫疽矗就椰又老疵沽搜肤殴令继辐焚屹疡炸霍侍锗啸蜕蔗搓木桔篇臣挑击占隧使腊察土地管理基础讲义目录(2010环球)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辅导学习前言1第一部分 土地基础知识1第一章 土地的概念1一、土地的定义1二、土地的主要特性(掌握)3(一)土地的自然特性3(二)土地的经济特性4(三)土地的产权特性6三、土地的功能(熟悉)81、承载功能82、生产功能83、资源(非生物)功能8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了解)9第二章 土地的分类10一、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 掌握)101耕地122园地123林地124草地135商服用地136工矿仓储用地147住宅用地14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49特殊用地1510交通运输用地15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12其它土地16二、主要类别土地的特征17(一)商服用地的特征17(二)居住用地的特征18(三)工业、仓储用地的特征18(四)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特征20(五)交通运输用地的特征20(六)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特征21三、我国主要类型土地利用(了解)22第三章 土地实体及特征23一、土地实体的构成24二、土壤类型及特征(掌握土壤类型)24三、地质条件类型及特征45四、土地基础设施类型及特征48五、主要地上定着物类型及特征(熟悉)49(一)建筑物及构筑物49(二)其他土地定着物的含义50(三)地上作物51六、地下空间及其征(熟悉)53七、土地污染种类及特征(了解)55八、土地灾害类型及特征(了解)57(一)地质灾害57(二)土地荒漠化58(三)土地盐渍化59第四章 土地产权59一、土地产权内涵(掌握)60二、土地产权的类型(掌握)60三、我国土地所有权63(一)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规定63(二)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规定64四、我国土地用益物权67(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能及规定67(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能及规定79(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及规定81(四)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及规定82五、我国土地担保物权85(一)不同土地抵押权的权能及规定85(二)土地质权的含义89六、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制度(了解)89第二部分 土地管理知识92第一章 土地管理92一、土地管理的内涵(掌握)92二、土地管理的任务(掌握)98三、土地管理的原则(熟悉)99四、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掌握)100(一)土地法规与政策的制定100(二)地籍管理100(三)土地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101五、我国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了解)105六、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解)108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了解)110第二章 地籍管理116一、地籍概念(掌握)116二、地籍分类(掌握)1171按功能分类1172按建立的时序分类1183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1194按表现形式分类1195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119三、地籍管理概念(掌握)120四、地籍管理原则(掌握)120(1)国家制度体系保障原则120(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现势性原则121(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原则121(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原则121五、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掌握)121(一)土地调查122(二)土地登记126(三)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139(四)土地权利制度建设140(五)土地权属争议调处140(六)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143(七)土地统计144(八)地籍信息系统管理145六、地籍管理的任务(熟悉)146七、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熟悉)147八、我国地籍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了解)148第三章 土地规划管理155一、土地规划的概念155二、土地规划的作用157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158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准则158五、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概念(掌握)159六、土地用途管制的作用和意义(掌握)160七、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掌握)161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掌握)162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意义(掌握)165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掌握)166十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掌握)167十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掌握)168十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查、报批、修改(掌握)170十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熟悉)172十五、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熟悉)174十六、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途径175十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了解)176十八、土地利用计划(了解)177第四章 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管理180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掌握)180二、耕地保护的责任目标考核制度(掌握)182三、耕地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掌握)1841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1842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1843严格耕地保护执法1844严格执行城市用地规模审核制度1845全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机制1856引入耕地保护社会监督机制185四、基本农田保护(熟悉)186(一)基本农田概念186(二)基本农田保护概念186(三)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188(四)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原则188(五)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程序190五、耕地占补平衡(熟悉)191六、土地整理(掌握)195七、土地复垦概念(掌握)197八、我国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的发展及现状198第五章 农用地转用与征地管理203一、农用地转用概念2041农用地转用概念(掌握)2042农用地转用的条件(熟悉)204二、农用地转用的依据(熟悉)205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52土地利用年度计划2053建设用地供应政策205三、农用地转用的批准权限(熟悉)206四、农用地转用的审批程序(熟悉)207五、土地征收和征用概念(掌握)208六、征地行为的特征(熟悉)210(一)征收土地具有以下特征210(二)征收集体土地应遵守的原则212七、土地征收补偿计算与管理(熟悉)213(一)土地征收补偿和安置计算依据214(二)青苗和地上定着物的补偿费计算依据216(三)土地征收补偿费和安置的支付和管理217八、土地征收方案的编制与审核(熟悉)218九、土地征收程序(熟悉)219十、我国征地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了解)221第六章 建设用地供应管理226一、建设用地供应概念(掌握)226(一)建设用地概念226(二)建设用地供应概念228二、国有建设用地划拨供应(掌握)2291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概念2292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条件2293、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的管理231三、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供应(掌握)234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概念2342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2363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政策2414合同的履行2435合同的解除245四、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基本条件(掌握)246五、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标准(熟悉)247六、国有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掌握)249七、国有建设用地供地程序(掌握)254八、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掌握)258九、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供应范围(熟悉)259十、乡(镇)建设用地供应审批内容及基本程序(了解)260十一、建设用地和节约用地利用评价265十二、开发区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了解)2712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表(I)2734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汇总表275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汇总表275第七章 土地市场交易与监管276一、土地市场概念(掌握)276二、土地市场的特点(掌握)278三、土地市场的分类(掌握)279四、土地市场的功能(熟悉)280五、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熟悉)2811市场机制2812宏观调控机制283六、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及其发展现状(了解)283七、我国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掌握)285(一)土地市场供需调控285(二)土地市场价格调控289(三)土地市场税收与金融调控289(四)土地市场动态监测290八、土地使用权转让(掌握)292九、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概念和条件(掌握)295十、土地使用权租赁的概念(熟悉)300十一、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过程(了解)3011土地市场的萌芽阶段3012土地市场的形成阶段3013土地市场的完善阶段302第八章 地价管理和土地执法监察305一、地价管理的概念306二、地价管理的目的 (掌握)306三、地价管理的措施(掌握)307四、地价管理的内容(掌握)308(一)土地等别、土地级别、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确定、更新和公布制度308(二)土地价格评估制度309(三)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限价制度309(四)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311(五)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制度311(六)地价集体决策制度312(七)建立土地交易价格申报制度312(八)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制度313五、城镇基准地价与标定地价(掌握)3151基准地价概念3152基准地价的特点3153基准地价的作用3164基准地价的表现形式3165标定地价概念与作用317六、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熟悉)319七、土地估价行业行政管理(熟悉)3201土地估价行业行政管理的主要规章制度3202土地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执业情况监管3253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与认证3254指导和监督土地估价行业协会工作325八、基于政府管理的地价体系(熟悉)325九、我国土地价格管理发展历程(了解)327第九章 土地执法监察330一、土地执法监察的内涵(掌握)330二、土地违法行为及处罚(掌握)333三、土地执法监察的内容(熟悉)347四、土地执法监察的意义(了解)348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辅导学习前言为提高学习效果,参加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应试的学员,应当在通读大纲及及参考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对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考试及试题的要求、特点、重点、难点以及应试技巧等方面,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加强训练,强化练习,才可能达到心中有数、从容应试,并收到良好的成效。为此,特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应试学习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提出指导性的提示。这四方面分别是:1、2006年2009年考试通过情况;2、2010年考试大纲变化情况;3、考试题型和特点;4、应试导学;5、应试技巧。一、2006年2009年考试通过情况 2006年度全国土地估价师共合格812人。2007年度全国土地估价师共合格1341人。2008年度全国土地估价师共合格1460人。2009年度全国土地估价师共合格1309人。二、2010年考试大纲变化情况2010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考试大纲变化比较大,主要包括:(一) 土地管理基础考试大纲变化情况1、土地概念变化删去了“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内容,增加了“土地的产权特性”内容;2、土地的分类变化(1)将“土地的基本类别”,改为“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凡过去称为“类别”,统一改为“类型”,这是一个突出变化。(2)“主要类别土地的特征”中,将“工业用地的特征”改为“工业、仓储用地的特征”; 将“农用地的特征”改为“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特征”;增加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特征”内容。(3)将“我国主要类型土地的利用方式”改为“我国主要类型土地的利用”。3、土地实体及特征变化(1)将“土壤类别及特征”,改为“土壤类型及特征”;将“主要地上物作物种类及特征”,改为“主要地上定着物类型及特征”。(2)增加了“土地灾害类型及特征”内容。(3)考试基本要求中,“土地灾害类型及特征”为熟悉内容;“不同类型土壤特征、不同类型地质条件特征”,由要求“熟悉”变为“了解”。4、土地产权变化(1)将题目土地权利及制度,改为土地产权。(2)将“土地产权的概念”,改为“土地产权的内涵”;将“土地产权的种类”,改为“土地产权的类型”。(3)将“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改为“我国土地所有权”;将“土地所有权的含义”,改为“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规定”; 将“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范围”,改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规定”;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范围”,改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规定”。 (4)将“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1)土地使用权的含义;(2)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种类及其权能;(3)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权能。”统一规范为:“我国土地用益物权:(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能及规定;(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能及规定;(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及规定;(4)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及规定; (5)地役权的权能及规定。”(5)将“土地他项权利制度:(1)土地抵押权的含义及抵押的范围;(2)土地租赁权的含义。”统一规范为:“我国土地担保物权:(1)不同土地抵押权的权能及规定;(2)土地质权的含义。”5、土地管理概念变化(1)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中的“重要法律”改为“标志性法规”,即:“19491961年,标志性法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19621986年,标志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标志性法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6、地籍管理变化(1)将“地籍管理原则:(1)必须有国家制度体系作保障;(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现势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统一规范为“地籍管理原则:(1)国家制度体系保障原则;(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现势性原则;(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原则;(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原则。”(2)将“土地权属争议的种类”,改为“土地权属争议的类型”。7、土地规划管理无变化8、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变化(1)将“土地整理的类别”,改为“土地整理的类型”。(2)删去“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增加“我国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的发展及现状”。9、农用地转用与征地管理变化(1)将“土地征收补偿和安置的内容:(1)土地补偿费;(2)安置补助费;(3)青苗和地上附着物的补偿费;(4)土地征收补偿费的支付和管理。”统一规范为:“土地征收补偿计算与管理:(1)土地征收补偿和安置计算依据;(2)青苗和地上定着物的补偿费计算依据;(3)土地征收补偿费和安置的支付和管理。”10、建设用地供应管理无变化11、土地市场交易与监管变化(1)将“我国土地市场的现状”,改为“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及其发展现状”。(2)将“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1)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意义;(2)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原则;(3)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主要内容;(4)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措施;(5)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统一规范为:“我国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1)土地市场供需调控;(2)土地市场价格调控;(3)土地市场税收与金融调控;(4)土地市场动态监测。”11、地价管理变化(1)增加了“地价管理的概念”内容。(2)将“地价管理的内容:(1)公布基准地价、标定地价;(2)建立土地价格评估制度;(3)制定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限价;(4)建立土地交易价格申报制度;(5)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统一规范为:“地价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土地等别、土地级别、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确定、更新和公布制度;(2)土地价格评估制度;(3)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限价制度;4)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5)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制度;(6)地价集体决策制度;(7)建立土地交易价格申报制度;(8)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制度。”12、土地执法监察无变化 (二) 土地管理法规考试大纲变化情况1、2010年新增法规和政策(1)土地管理法规(涉及变动1项)1)土地调查条例(从2009年要求中“相关法律法规”移来)。(2)相关法律法规(涉及新增5项,修改1项)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0全国人大修改);6)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3)中共中央、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涉及新增2项)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27号);2)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 (4) 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涉及新增12项,修改1项)1)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5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8号);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4号);4)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9号);5)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6号) ; 6)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58号) ; 7)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市场和矿业权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228号);8)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 ;9)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财综200974号);10)关于切实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用地保、障和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98号);11)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8173号); 12)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房2007258号)(去年要求04版);13)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工业用地出让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01号)。(5)司法解释(涉及新增2项)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法释200916号);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法释200914号)。(6)技术规程和标准(涉及新增1项)1)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1008-2007)。(7)行业自律文件(涉及新增7项) 1)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章程;2)注册土地估价师自律守则;3)土地估价师实践考核与执业登记办法(试行)(中估协发200814号);4)土地估价师执业登记工作实施细则(暂行)(中估协函20103号);5)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个人会员会籍管理办法(中估协发200618号);6)关于印发土地估价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规则的通知(中估协发200827号);7)关于印发土地估价行业违规处罚记分办法的通知(中估协发200935号)。三、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考试题型和特点 (一)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题型及题量近几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分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情景分析题四种题型。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小时。其中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1分,共40分;多项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情景分析题共2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要求特点及答题技巧第一,判断题。近几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中,判断题要求,判断错误每题倒扣1分,最多扣至判断题总分为0。因判断题只有两种可能,非“对”即“错”,随机猜对的概率达50,为避免应试者猜测性的判断,通常判断题有倒扣分的规定,应试者要看清此类题目要求。如果有选错倒扣分的规定,没有把握的宁可不选,也不冒险。第二,单选题。单选题的特点是:有4个选项,且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的,一般情况下,单选题不倒扣分。对于没把握的试题大家一定要全答,就是不会,也要猜测性地选择1个选项。第三,多选题。近几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中,多选题要求,选错、多选不得分,不倒扣分;少选但选择正确的每选项得05分。同时时需要注意的是,从2006年考试开始,多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项,至少有两个符合题意。因此,做题时要慎重,对于没把握的选项应尽量避开不选。如果题中4个选项,有把握的3个,另一个是猜测的,最好就不要猜测了,选三个可得15分,但如果有一个错了,将一分不得,成为无果之花。第四,情景分析题。近几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中,情景分析题每小题有A、B、C、D四个备选项,其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选错、多选不得分,不倒扣分;少选但选择正确的每选项得05分。情景分析题的特点是:该类题型兼有单选题和多选题的特点,也就是在情景分析题中,有的是单选,也有可能是多选,要切记!此类题型的要求是,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2分;错选或多选的,不得分;少选且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得05分。 (三)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考试出题特点1注重计算知识点的计算考核 近年来,本门课程考试中,计算题呈现出逐步增加的特点,这也大大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如:例题1:假如某项目在获取的1000亩建设用地中,耕地占500亩,未利用地400亩,建设用地100亩,该市对应的土地等别为了等,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标准为48元/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08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应向该市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880万元B应向该市人民政府建没管理部门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1600万元C应向市人民政府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880万元D应向该市人民政府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1600万元答案:C 解析:(1000100)×667×48元/平方米=288144万元。例题2:某企业拟转让一宗房地产,其转让收入为5000万元,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土地开发成本费用、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及其他有关扣除项目金额共计4000万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该企业应该缴纳土地增值税( )。(2009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300万元 B400万元 C500万元 D600万元答案:A解析:土地增值额=5000万元4000万元1000万元。 (2)每级“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均包括本比例数。适用公式:土地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应纳税额土地增值额× 30=1000万元× 30=300万元。2注重出奇、出偏、出新通过近几年的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考试看出,注重出奇、出偏、出新是其特点。(1)出奇,主要是指出题不拘泥于教条。如:例题1:某企业将其所属的一处厂房作为抵押物贷款进行经营活动,并与某银行签订抵押合同。此后,该企业又在其厂房内建房两间。后因经营不善,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经司法裁定,抵押物被整体拍卖后,新建两间房屋拍卖所得( ) 。(2006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属于抵押财产,应归银行所有B是抵押财产的附属物,部分归银行所有C不属于抵押财产,归企业所有D是抵押财产的增值,部分归银行所有答案:C解析: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房地产抵押合同签订后,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不属于抵押财产。需要拍卖该抵押的房地产时,可以依法将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与抵押财产一同拍卖,但对拍卖新增房屋所得,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例题2:某企业因生产规模扩大,需要占用土地15公顷,其中5公顷为基本农田,10公顷为耕地。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占用耕地为7等地,补充耕地经整理验收为5等地,5等地和7等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分别为1000千克和800千克。下列关于该地块补充耕地数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2008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等级折算系数为:8001000=08,所以补充耕地的数量为08 ×15=12公顷B等级折算系数小于l 时按1计,所以补充耕地的数量为15公顷C等级折算系数为:1000800=125,所以补充耕地的数量为125 ×15=1875公顷D需补充耕地的数量为5公顷答案:B解析:根据农用地利用等粮食生产能力对应关系表,制定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表,折算系数为被占用耕地等级所对应的粮食生产能力与补充耕地等级所对应的粮食生产能力之比,当该系数小于1时按1计。(2)出偏,由于土地估价师考试属于开放式学习,没有统一教材,给学习带来较大困难,可以说是学无目标,参考资料短缺。一旦考试出偏,会大大降低考试通过率。:例题1:根据作物吸收肥力的难易程度不同,可将土地肥力分为( )。(2008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经济肥力和有效肥力C经济肥力和潜在肥力 D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答案:D解析:根据作物吸收肥力的难易程度不同,土壤肥力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例题2: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征收赋税,普遍核实、清丈田亩而积,评定土质,确定地权,其中,在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是( )的鱼鳞图册措施。(2008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C解析: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例题3:中国最早的不动产登记条例是在( )年颁布的。(2006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1920 B1921 C1922 D1923答案:C解析:做两道极偏的试题,这就靠我们平时多积累、查找有关的知识点,否则的话,我们只有“猜”。第二道例题属于法规考核点。北洋政府建立初,仍然承认民商法的独立地位,考虑到大清民律草案未正式颁行,故将大清现行刑律以及户部则律中涉及民法的内容直接加以援用。在整个北洋政府时期,传统民事商事习惯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发源之一。从1914年起开始民法典的编订工作,到1926年先后完成了亲属、总则、债、物权、继承等编二稿或三稿草案,制定了清理不动产典当办法、不动产登记条例、验契条例、森林法、矿产条例等单行民法。1922年,当时的北京政府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3)出新,主要是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新变化内容,都是当年出题的重点。如2009年本门课程进行了重新修订,新增了不少法规内容,特别是一些新政策,是重要考点。2009年试题中,对这些新增知识点都采集了考点。如:例题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 (2009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答案:解析: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例题2:依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规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内容具体包括( )等。(2009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人口潜力 B扩展潜力 C结构潜力 D强度潜力 E管理潜力答案:BCDE解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类型包括: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管理潜力。例题3:依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规定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开发程度评价指标不包括( )。(2009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土地供应率 B土地闲置率 C土地建成率 D土地开发率答案:B 解析:土地开发程度(A1)土地开发率(A11)土地供应率(A12)土地建成率(A13)3注重土地管理基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考核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采取客观性试题形式。客观性试题主要侧重于考查应试者对基本概念、基本政策、基本制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土地内涵、基本特征,土地类别、不同类型土地特点,地籍管理基本概念和内容体系,土地规划管理的概念和内容,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农用地转用与征地管理知识、建设用地供应管理知识、土地市场交易与监管知识、地价管理知识、土地执法监察知识等基础知识;土地有偿有期限使用制度等土地权利制度,土地成交价格申报制度、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等基本制度。对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政策、基本制度、基本原理要注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例题1:裸地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且其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 )的土地。(2008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40 B50 C60 D70答案:D解析:裸地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例题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企业破产清算时,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称为( )。(2009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破产财产 B破产债权 C破产资产 D破产债务答案:B解析:企业破产法规定,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后,债务人称为破产人,债务人财产称为破产财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称为破产债权。4注重国务院规范性文件等综合知识的考核2006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考试大纲所附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有19项,而2007年考试大纲所附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则达到了25项,2008年考试大纲所附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则达到了31项,千万不要忽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因为国务院有关土地政策的规范性文件,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宏观性、重要性的特点,便于出题。据统计,仅2006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中国务院规范性文件的考核内容就占10道题。如:例题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要求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主要是为解决当前征地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2006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安置措施不落实 B征地补偿同地不同价C征地补偿标准偏低 D征地费用分配不合理E征地补偿标准随意性较大答案:BCE解析: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规定,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自治

    注意事项

    本文(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讲义.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