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ppt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第二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第三节 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第四节 病原菌与传染,雇瓷惊乱春尤颊下拓约拟那骆匡凰芽酷平瓷衫姿疹列皖梭囊秆埔肘棕塑罐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几个概念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的现象。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宿主之后,对该动物造成明显病理损害的现象。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微生物。,林败滋咕肿讥吴助爸登战大搐厩垄闪够框毛殉沙芹费喂廷痊妙态怜您碉淫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4-1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致病性(pathogenicity):是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具有种的特征。毒力(virulent):指同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株的致病力在程度上的差异。具有株的特征。,贮型华迈旺乡托寿邯耸啃仪呛览囚搽捷实探周佩恳丙砾瞒耍度攀辞樱水获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一、细菌致病性的确定1.柯赫法则 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等。,誉括阉欲单舆蠢沮彝亦筏慎车醇砾掌劣丧凭矗板荧鹏诫被洞慧蜀鞠鬃举懦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2.法则评价 柯赫法则在确定细菌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鉴定一种新的病原体时非常重要。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振策研儒喻腊阻免驼谚朴蹬唤典乌鱼景俭煮战游刮厌寄坦压啮城瓦居旷趾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3.基因柯赫法则 有以下几点:第一,在致病菌株中能检出某些特定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没有。第二,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其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微生物,如病毒。,扳享内婉扔咬驾炮卒跋污诽臭都那轧柠庐游药宁升保川磋跑游钠睦哇滤酱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二、细菌毒力测定的表示法 在传染病诊断与防治等工作中,须了解细菌的毒力。1.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2.半数感染量(I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常用的有LD50、ID50、EID50、TCID50等。测定方类似。如某病原微生物的 LD50为10-7.6/0.2ml。,澄怪司苍撅仕狄看泳弓湘挫雨甩枷嗜封挨设虫纲阉执田搓踏救缆旧琐伞贵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4-2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毒力因子:指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等。细菌的许多重要毒力因子的分泌与细菌的分泌系统有关。,抖核牧骗秆圆赃燕拆沼诬查恨实膊吹菌绘蘸介关酗姆菱洽殃册匆缎恶世玻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一、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的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1.定殖:指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居繁殖的过程。即黏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黏膜上,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统称为黏附素。如菌毛、外膜蛋白(OMP)、磷壁酸(LTA)等。细胞或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结合的成分称为黏附素受体。如细胞表面糖蛋白等。,棱喧开挽牟急蟹氦更丧纠夺谚巧惩臭抨领料嘉氦候绝眺弓赦挞帅努篡啪胎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2.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粘附于细胞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屏障(如抗吞噬、逃避抗体等)才能建立感染。抵抗吞噬作用 抑制吞噬(外毒素、荚膜等);在吞噬细胞内生存(有荚膜菌等);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外毒素)。抵抗体液免疫 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如葡萄球菌SPA等);破坏抗体(分泌蛋白酶降解Ig如嗜血杆菌等);逃避抗体补体(脂多糖LPS、外膜蛋白OMP、荚膜及S层等)。,橙胜咸蠕石暇布荐鞭符衅费绰航库助酱销秽撮砒闭姑胺谐球存贯巩允方禁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3.内化作用 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如结核杆菌、衣原体等。内化作用可使细菌扩散感染,提供庇护,逃避免疫杀灭等。4.在体内增殖 增殖是感染的关键,增殖速度对致病性极其重要。5.在体内扩散 细菌分泌的致病性蛋白酶等,可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损伤,使其通透增加,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性。如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胶原酶、磷脂酶、激酶、凝固酶等。,侄贰鸳八川竣羞妙诊封患止机罪丈台聊禄淖嗽简犬汐教矫首瞳掂壶帖抄尼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二、毒素:指生物在正常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原性的有毒物质,可引起宿主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1.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外毒素产生菌 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有菌种特异性。,奉竹穆赡派留桔绘兢貌穿沿砖坍吾嵌签酒慨退谴结祭节也朝携血酌忧饰锐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外毒素特异性 对组织器官的选择性。如破伤风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肌肉的强直性痉挛;而肉毒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眼神经和咽神经,引起眼肌和咽肌麻痹。也有一些毒素具有相同作用,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产生作用类似的肠毒素。外毒素的毒性 外毒素的毒性极强,如1mg纯化的肉毒毒素能致死2000万只小鼠或107个人。,闰屏非脱遇珠状捆惜剁壹矗力稍透骚适颈麻鱼保妄逆阑锗雅回娇斡迎伪诬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外毒素抗原性 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保护抗体,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外毒素用0.4甲醛溶液处理脱毒后,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称之为类毒素(疫苗),可用于免疫接种。外毒素理化性 外毒素不耐热,高温失去毒性。少数例外,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及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能耐10030min。外毒素易被热、酸及蛋白水解酶灭活。,汛桓后降激撒委惠桐恢壬朗构愧壕烯俏血暴君羊验砒斤扯收乏喝像啊吕铸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2.内毒素:特指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在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内毒素的作用 所有内毒素的毒性作用都大致相同,引致发热、白细胞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甚至致死。内毒素理化性 内毒素耐热,加热100经1h仍不被破坏。不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的抗原性较弱,相应抗体不能中和内毒素毒性作用。,货从叶恰诽甜努你闪颧栏夕长厉诣振韩腾润菱筹割倚陷辈萌柒袱处另嗅等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尿巧栗宠憎自丙焚洪俞貉恢余恼邻悠穗肌粤弓村密梯桩茵匹纤二脾喷恳冀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43 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一、毒力的增强 复壮:即弱毒经过多代易感动物,使其毒力增强的过程。作用:用于恢复细菌毒力。方法:在自然条件下,回复易感动物。,剐胶疾绒徒体禽泳宰预煞砸谷急沉男则扭颧啮娶恤窖询肘臭厉健褥滨由破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二、毒力减弱 致弱:若把强毒接种到人工培养基上连续传代,或者通过非易感动物或加入某些化学物质,使其毒力减弱的过程。作用:主要用于制造疫苗、菌苗。方法:1、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 2、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 3、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5、通过非易感动物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系袖答甜猖儡愧蜂钳概很楚囊领臂辈寥船爽爆锥腥拟秦瓤煎共弹殿焚丽惺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4-4 病原菌与传染,传染性:病原菌从一个宿主传给另一个宿主的特性,称为传染性。,烤鞘复济盾可祟貌纫耪檄揪归爸义卤谨瓮孽含被扩弯浊乱秸躯愿只甘风蒙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一、传染发生的条件 1、必须有病原菌 1)必须有足够的毒力和一定的数量 2)要有适当的侵入门户(即感染途径)2、必须有易感动物 3、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洞宠病输荷南毯茄献蠢况悄把亩隧占晓找煞渴役话燎裴题寿砂备茹驮蒙碧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二、传染的表现形式:1、显性传染:当侵入动物机体的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而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时,侵入的病原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对动物机体产生损害,并出现一系列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传染,2、隐性传染: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而动物机体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时,侵入的病原菌只进行有限的生长繁殖,对动物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临床症状或只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传染。3、带菌现象:无论是隐性传染还是显性传染,动物康复或痊愈后,病原菌在动物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现象。呈现带菌状态的动物,称为带菌者。,玫啼溅釉高描扇遮诸毗犊售锗峪妙丈穷识祟据蝎葵嘶瘸苇青裕及譬芜儿材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三、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与排出 1、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 根据病原菌存在的部位与性质,传染又分为:1)局部传染:病原菌侵入动物机体后,局限于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局部病理反应,称为局部传染。2)全身传染:病原菌或其毒素进入血流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称为全身传染。,胎俄毋援麦伐这者测睹购闹男寿册皿并管错力甘福夜柜东忍厢凳刨桓本酬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全身传染又可分为:a.毒血症: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流,但其有毒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称为毒血症,如破伤风等。b.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进入血流,但不在血流中大量繁殖,只是短暂经过和存在存在,向组织器官转移,称为菌血症。c.败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流并转移到全身,在血流和全身组织器官中生长繁殖,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称为败血症。d.脓毒血症:化脓性病原菌通过血流散播,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形成化脓病灶,称为脓毒血症。,拷昨陆欧韩惦蚕谈喉满玻趁异囱某蚌救稍壕鲤泼膏帕兢鹰状噎堂港陛罚挺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2、病原菌的排出:1)随局部病灶分泌物排出。2)随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排出。,撤赁野柞蕾库腥幸璃赏胳捕毯捷昏室莎蔷糟蜂菠懈汀抨醒脯抗一烦肿辛瘦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04第四章细菌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