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SAM20101101.ppt
记念刘和珍君,鲁 迅,三一八惨案,1926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3月12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1901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47人,伤150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三一八惨案,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示威群众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广场请愿时与军队对峙,三一八惨案,军警正在殴打学生,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1923年秋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1924年11月爆发了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的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感冒呕吐,手擎校旗,带领女师大的学生参加游行示威,在执政府前被军警开枪射击并棒击致死,年仅22岁。,三一八惨案,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鲁迅题写挽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后又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三一八惨案,英魂不必含冤,试听举国悲歌,荣哀奚似祸首休要得意,且看他时算帐,胜负何如,我相信人间永无乐日,学生时期,亦多纷扰自风闻民贼整顿学风,我们此去,难享安宁,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落头,全国学联挽联,林语堂从刘和珍遇难前的英文作业本上译出的对联,可以看作是烈士的自挽联。,周作人挽刘和珍、杨德群,三一八惨案,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三一八惨案,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三一八惨案,三一八烈士墓在海淀区圆明园遗址西南角。1929年,为纪念1926年三一八惨案牺牲的47名烈士而建。墓碑坐北朝南,5米高的六角形纪念碑,矗立在60平方米的墓基上,碑身正面镌刻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四周铭刻刘和珍、杨德群等烈士的姓名和籍贯。1971年三一八烈士刘保彝、江禹烈、陈梁的墓碑从北大工学院移来,立于北侧。,三一八烈士纪念碑,掌握下列读音,长歌当dng哭 桀骜ji o 赁ln 屋黯n然 不惮 dn 尸骸hi攒 cun 射 屠戮l 惩chng创 绯fi红 干gn练 喋血di 殒yn身不恤x 压抑y,记 念 刘 和 珍 君鲁迅,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1)反动势力,(2)爱国青年,(3)中间状态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段政府(“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几个所谓学者文人),“八国联军”、中外杀人者,(1)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2)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奉献自己的悲哀和尊敬。,(3)痛心于“庸人”的不觉醒、不抗争,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号召“爆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全文七大节,可归并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二节):交代写作的缘起。第二部分(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第三部分(六七节):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思路:先说明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转入沉痛的回忆和愤怒的控诉,最后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议论。,析刘和珍1、全文快速扫描分条列出刘和珍的点点滴滴,勾勒出人物轮廓。2、对分条列出的内容加以评析。,1、爱看鲁迅的文章;毅然预定莽原全年。2、组织学潮,反对反动校长杨荫榆3、微笑,态度温和(三次)4、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5、318,参加请愿,欣然前往,被枪击、猛击两棍后死掉,刘和珍的点点滴滴,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微笑,和蔼亲切,坚毅乐观,黯然,忧思深远,有责任感,欣然,为国为民,自愿参加,刘和珍印象记,人物点滴,人物评析,为什么选择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这一形象的意义,刘和珍是一个品行良好、追求进步、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学生,作者反复写了她的“微笑”“和蔼”,从侧面显示请愿者的身份、形象特征,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注意体会下列句子的感情和意思,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一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二2)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四5)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五1)呜呼,我说不出话(七4),思考: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仅仅是为纪念刘和珍而写?,痛悼死者,聊慰生者控诉暴行,痛斥反动文人激励猛士,唤醒庸人,牢记血债,思考:“可是我无话可说”为什么?,1、所住的并非人间2、痛定之后,长歌当哭3、反动文人无耻污蔑,深入理解,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揣摩语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思考: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由衷的敬意 谦恭 深沉的自责,思考:鲁迅先生听到噩耗后是什么心情?,惊诧颇为怀疑,思考:鲁迅先生的怀疑是否因为他对敌人的轻信与幻想?为什么?,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思考:,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缘由: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 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选择句式1、对反动派的警告2、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深入理解,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其中”指什么?,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意思是:徒手请愿者虽也留了大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补益。,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不赞成徒手请愿,不赞成用青年的生命,去换取寥寥的意义。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呢?,思考,“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鲁迅空谈,“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七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当局者凶残这样竟会 流言家下劣如此竟至中国女性从容如是竟能,悲 愤,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从段祺瑞执政府到蒋介石独裁政府 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