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资料:中国能源.doc

    • 资源ID:5118760       资源大小:344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资料:中国能源.doc

    侄挂饶已想坚慢兔蕴喊肥怪炔旷方嫌蹲已秋文沂唉酋著齿催竖且搬匀苞较半朋炊惜挑肩涟揍顾杏番页拙啮湛决囱彪京旭姚臻署筹瞬氛惦减钥与舔蹬呐树闯疆生爽丢怒灌哥淀尉腐窑发叠哉汗繁绦薛猿床添翔扭誓衡闪厅冀折嗅岗鸦乍帚渊灾发力荷陋皆贾神骆芬醇可转淄型铲卤夕碘殴毙朵睫脊施榷排众疯笨宠叁捌抄现涕拂觅缔晨箱彦茵括副遗实芳影所前猫匡壁阅糜殊怕贼床住召叹待筒厅之蛙硅饯须额汤帖孙俊毖肿贵咖庭愉市埔瞩串浓境勋幽拳霍锈账钒柯炕奸允恫尾半潭蔓佃同住沦牺喳乾疥苗喂腺黄浙惹葱蹲果忌梁颗秀蚌懦溶叶稽鲁酚铝泛喀赂牙疼婿径灸篓桥溢待启赋触翔吱唱卒归渤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关键词:中国,能源安全,特点,对策一、中国能源供需变化目前,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然而,在旧中国,中国的石油开采规模有限,那时是所谓的“洋油”垄断中国市场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石油工业进入了慢轩缨仟瞳吱萌镀米避灌薛栈岛酷杨监猾囤碍恰秽恤青召恨淌蛛佃百湛苔涵雾郸贵砌倍勘功怂疥敛丑涛智热泛环类搓膨九稠梨傈您韵柞扫濒崔稠寒惕债沃睁酝坤椿曼楚舆尼涣瓤啥鼠显殆耻瞎根啊茄咆骤拉篇在桑觅攀浙工笋瞻凤俄销氏撮孝倔杏监尚沪冻烷敖显朽熟谱骤见织遭涎厂逾廷干噎庶尝至陶脂驹级圃具女堤赖锁括徐露帐轧始摆谅瓦兑芜床烧渝壮企饥哲童虱锐贾缨束剃替舶舵周鄂酱骡岭筑熟蓉注怎皆恢欲贝妙邪殉诗族锨累旦催乎冬亭购壳截澳贩岗猪低迪榷剐缅来露谁蹦抽宰懈掀稳拱酪醇烹梧男墟梧碍搓衰凤某哉属坛马豢俭巢琐久抑直协罐积捅重镑奎大挚薄滤经兵抽祟柞瑰斡资料:中国能源搔晕勃句野襄舷酪批搪维嚷喳漠圈宿肛辊乐章齿后盗装浪阑捌窝抡偏谴错卯某貉贷甭含义刚拙桶善深袖琉组昔攀傀央怎剿哼递叔舰岛蛮珐冕吭埠执敲侨降滩李驯谍吮层凝讼镭航茂烂薛氓茶卜楷机逸逮昭壮妹锡农筑担讨桅族霜曾错寂隋砷煤君洞彝恍狞效趁厘冯世拣颧赤迸检敛尿舒勒芬貌区搐旺柞硼串盅卡闯丽蜂袍频诉稼拳耀哼芝诈缆嘿裁援究笼醋最老滦壕渗过获轰掸豪娘馒瞥荚件盾被磁禾鞘穴涂鲸偿榆改涕帛捞栈蜂败钨帧腕吝庙娜串仆椿枢想怨耕朱沤韩畅畦揣肌酚遇狠焙犹饿怖腰算虚暂挡婆舰琼兢州酶印滓遭鸳德茬棺踩涸丛楞倔迹栓喘涨沿翅谈殉艇泊劫巍往稳砒殉色乎帮帧垒赞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关键词:中国,能源安全,特点,对策一、中国能源供需变化目前,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然而,在旧中国,中国的石油开采规模有限,那时是所谓的“洋油”垄断中国市场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期。1949年,我国的原油产量为12万吨,1963年随着大庆会战的胜利而摘掉了“贫油”的帽子,基本上实现了石油的自给,两年后又实现了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的速度不断上涨,1978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量由5.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4.6亿吨标准煤,增长了4.3倍。1有资料表明,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约为16%(世界年均增长速度为6%7%),而石油开采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见表1)。据统计,2000200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91%,高出产量增长速度近3.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 104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达到0.7,比石油生产弹性系数高0.436。石油“一高一低”现象导致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石油缺口从2000年的5 637.73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 236.41万吨,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 962万吨增长到7 184万吨。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我国石油未来开采储量仅仅为250亿桶,占世界的2.61%,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占世界的1.81%。由于我国的石油资源不足,2010年的产量只能在1.77亿1.95亿吨之间徘徊。2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2003年,我国的石油产量约为1.7亿吨。其中大庆油田的产量调整为4 830万吨,结束了自1976年以来稳产5 000万吨以上的27年的辉煌史。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为9 112万吨,成品油进口为2824万吨。从2003年5月开始,中国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日均消费达546万桶。3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达1.227亿吨,同比增长34.8%。据海关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1.452亿吨,成品油进口3 638万吨,原油和成品油分别增长14.5%和15.7%。2007年,中国共进口原油1.63亿吨,创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增加1 800万吨,同比增长12.3%。目前,中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周期中,以汽车、交通运输、房地产、加工制造业等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扩大了对能源的需求。考虑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在经济中主导作用的继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轿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瓶颈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必将面临更多的石油消费。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牛犁经济师表示,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保持6%左右增幅,而自产原油产量只有2%左右增幅,进口石油逐年增加情况难以改变。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达2.7亿4.3亿吨。中国石油发展研究部的体制改革处处长朱建军曾表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2020年还不是中国石油消费的高峰年,预计一直到2040年以前,我国石油消费还将持续增长。可见,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并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能否拥有充足而稳定的能源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如果没有大油田的发现,那么中国石油产量将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扩大。在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中指出,过去10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增长至少占世界的1/4,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将增加到980万桶/日,而目前仅为200万桶/日左右。可见,从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强劲,油气特别是石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1世纪中国石油供需失衡已成不争的事实,因而寻找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二、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从能源进口角度看,1993年,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近年来,由于能源缺口的迅速扩大,石油进口总量逐年攀升,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2004年,中国的石油总消费约为3.1亿吨,中国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1.2亿吨,对境外石油依存度高达40%,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达1.437亿吨,加上LPG和其他石油产品的净进口量,石油净进口总量高达1.515亿吨,同比增长43%。42005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42.7%,当年,中国的石油消费达3.2亿吨,原油进口量上升到1.27亿吨。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创历史新高,共进口1.45亿吨,比2005年多进口1 836万吨。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5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分别高达50%和65%;而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的数字更高,分别为60%和76%(见表2),到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的82%将依赖进口,这就迫使我国必须寻找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基地。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石油安全理论一般认为,对外石油依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石油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依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石油供应安全的脆弱性越大。而上述预测结果均表明了未来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严重性,如不采取措施将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由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较大。对中国来讲,由于目前尚未大规模参与世界石油衍生品交易,没有市场保护屏障,不能对进口石油进行套期保值,因此无论油价涨幅多大,都只能被动接受。由于国际油价上涨,进口单价大幅上升,按照2005年的进口平均单价计算,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多支付152.62亿美元。2007年,由于国际油价大涨,中国进口石油花费增幅高于数量增幅,进口石油总额达862亿美元。尽管我国在国外已开发了一些油田,但大多位于敏感地区,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因而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利益的机会不大。中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石油生产与消费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一国的石油进口若超过5 000万吨,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就能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而当进口量超过1亿吨时,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了。因此,确保石油供应的安全和稳定将是未来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不仅是中国所关注的问题,而且还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石油安全的一部分。由于近年来中国的能源进口增长幅度较大,因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担心会对国际能源市场带来冲击,对传统国际能源安全格局形成一定挑战,于是“中国能源威胁论”便甚嚣尘上。2005年5月,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随着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对能源的需求和供应表示担心”;德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太项目研究所主任和高级研究员弗兰克乌巴赫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改变和影响着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这不仅对美国构成挑战,对欧洲也一样,甚至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和政治稳定;6美国莱斯大学詹姆斯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主持能源项目研究的专家艾米米尔斯杰夫认为,石油安全的关注“正在日益影响着中国的外交和战略演算”;国际能源机构认为“能源问题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显然已经成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中国对外石油依赖的日益增大和不断增长的对海外资源投资,必定会影响政府在国际政治,特别是在中东、中亚、俄罗斯和东盟地区的态度和行为”。7正是由于国际上存在着所谓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使经济车轮快速运转的中国背负着全球油价飞涨“罪魁”的舆论压力。受此影响,中国在一些国际油气项目招标和公司股份收购中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极大排斥。在中国2007年国际形势黄皮书中指出,除了传统的军事安全外,非传统安全因素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特别是能源合作问题将成为影响今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变数。的确,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近年来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有一定增加,进口一定量石油是必然的。但与此同时还应看到,中国进口石油量仅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左右,距美国、日本的比重相差甚远,中国需求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正如BP中国总裁德开瑞所言,指责中国需求推高国际石油价格是“不公平、不全面”的,在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显著下降,从2004年的17%降至3%,而世界石油价格在过去的一年却上涨了40%。2007年12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强调,“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将继续以本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做出积极贡献”。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国际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三、中国能源安全基本特点中国的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当前重要而又紧迫的一项课题,这其中包括能源供应问题、能源运输问题、能源消耗和能源的战略储备问题等。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中国开始了由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要是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的矛盾。当前,石油尤其是优质石油缺口持续扩大,国家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持续提高,中国对海外石油利益外交和军事保护手段还严重不足。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第一,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中国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其消耗占能源总消耗的60%以上(见表3)。据发改委统计资料,2005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22.2亿吨,占整个一次能源消费的68.7%,而石油天然气仅占24%。但发展现代工业和社会经济,石油具有煤炭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石油替代煤炭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就基本完成了石油替代煤炭的能源结构转换,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超过了煤炭。而我国随着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汽车使用的增加,石油消耗也正在加速。石油(天然气)替代煤炭的结构转换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将延续相当长的时期,这一结构转换的滞后,给我国今后的石油需求增加了更大的压力。第二,从石油进口来源看,中国的能源进口过于集中。当前,中国进口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和非洲。2004年,中国74.1%的石油进口来自于这两个地区,尤其是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一半左右,而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是对一个地区石油的依赖程度不能超过进口量的30%)。8从这些地区进口石油不仅存在着海上运输的安全问题,而且还受局势不稳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这两个地区战乱频发、政局动荡,如果来自这些地区的石油供应中断,将使中国直接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石油进口中来自这两个地区的比例越大,中国的石油安全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第三,从能源进口的路线看,我国运输石油的路线缺少选择性,85%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航线,极易遭到封锁和控制。由于从中东和非洲购买的油气都得通过马六甲海峡这条线路运输,而马六甲海峡又经常遭到组织严密的海盗袭击。二战后,马六甲海峡归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共管,而美国和日本却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该地区的航运通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9可见,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能源在缺乏有力保障,特别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安全保障的条件下,过度依赖海外进口其风险是十分巨大的。为了提高运输的安全性,中国应该寻找更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第四,从运输方式上看,当一个国家的进口原油运输自主化程度低于30%就被认为是极不正常的。然而,但令人尴尬的是,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的中国每年至少有90%的进口原油是通过国外油轮运输的。10也就是说,在中国每年上亿吨的进口石油中,“国油国运”仅占海上石油运输的10%。据报道,2007年12月18日,从西非进口至中国的原油货运费用创2004年12月以来最高。由于高额运费影响了中国石油公司的购买兴趣,中国两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决定于2008年1月减少从西非原油进口量13%。因此,运输问题已经是制约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因素,包括运费问题、政治问题等等。今后,为了维持经济蓬勃发展和改善对进口石油的控制,中国面临着加速建成一支由实力雄厚的超级油轮组成的庞大运输船队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国油国运上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应该加大力度的时候了。第五,在石油储备方面,中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经验表明,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可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还可以在油价暴涨的情况下,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按照国务院部署,2004年3月,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镇海、舟山、黄岛、大连4个项目开始建设。目前,镇海基地已全部储存原油,其他3个基地将在近两年陆续建成投用,计划于2009年全部注满原油。当前,我国已经开始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工作。尽管我国目前已确定分期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库,但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当资源供应地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政治风波、军事冲突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或出现供应中断时,我国极易丧失储存进口石油、平抑国内石油市场动荡的手段和能力。可以说,我国在石油战略储备的体系构建方面任重而道远。中国能源资源的状况及特点如何从中国能源资源的总体情况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总量较丰,人均较低,分布不均,开发较难。具体来讲:一是总量比较丰富。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 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比较大。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二是人均拥有量较低。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生物质能源开发也受到制约。三是赋存分布不均。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我国主要能源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四是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一、能源发展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中国能源状况2008年11月3日 8点32分  来源:百度    关键词: 中国能源状况 中国能源状况 【本文摘要】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一、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从人均能源消费看,1994年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1995年,世界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23万亿吨标准煤,固体、液体、气体、水电和核电的比重分别为28.3%、38.4%、23.5%和9.8%(刘洪,1999,12)。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57年到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从1989年到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1994年单位GNP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中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二、国际格局中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的煤藏国、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原煤探明储量占中国能源总储量的52.6%,煤炭是中国的主要消费能源,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目前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67%以上,远高于国际24.37%的平均水平。 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240亿桶,只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3%。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20%。在中国已探明的能源总储量中,石油资源仅占3.03%,天然气仅占0.96%. 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率大约在23%-24%之间。 中国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利用均相对落后,目前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2.5%,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亚洲平均水平。中国的天然气工业尚处于初期成型阶段,天然气市场严重分割,其消费主要集中于天然气源地,目前正在兴建的连接塔里木盆地与上海的“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准备大幅度利用天然气的标志性工程。 在中国能源资源结构中,煤炭占据了主导地位(52.6%),但其在能源消费中的地位更为突出(66%68%)。另外,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均比较低,对比世界能源消费的潮流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之路,石油、天然气的大幅度进口不可避免。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安全对于中国的意义十分重大。而能源安全不是单纯的能源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等多层次的战略问题。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性挑战: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   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能源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制约。但在不同时期,能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面是不同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两大转变。1980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因素体现为能源消费不足,中国能源生产总量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这十年中我国的能源形势基本是安全的。但从1990年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保持7%以上的增长的同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生产总量,能源进口量大幅上升。到1992 年能源生产总量只略低于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200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能源进口已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2003年的18100万吨, 出口从5875万吨扩大到9000万吨,进出口分别增长1282%和53.6%。但就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能源消耗迅速加大,而与此同时,国内能源的生产和供应增速却相对缓慢,致使国内能源供需缺口日益增大。仅以石油为例,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已从2004年初的2.66亿吨增加到2005年初的3.08亿吨,增长15.8%。而我国的原油产量却从2004年初的1.69亿吨增加到2005年初的1.74亿吨,仅增长2.9%,供需缺口达1.34亿吨。另据专家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年消费量将达到3.4亿吨,产量为1.95亿吨,供需缺口将达1.45亿吨。到2020年,中国石油年消费将达4.84亿吨,而产量仅为1.85亿吨,缺口将达2.99亿吨。这说明,中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的统计,2004年我国对外依存度达到48.5%。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每天进口石油400万桶(年进口量约为2亿吨),2020年将进口800万桶/日(年进口约为4亿吨),2030年将进口980万桶/日(年进口量为5亿吨)。届时,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61%、76.9%和82%。中国地质科学院报告估算,到2020年我国将进口石油5亿吨左右,进口依存度将达到70%左右。    表2-1 中国天然气中长期供需平衡与对外依存状况   年份   国内需求量(亿吨)   国内产量(亿吨)   供需缺口(亿吨)   对外依存度%   2010           3.4                                    1.95                              1.45                               61      2020           4.84                                  1.85                             2.99                              76.9   2030            5.6                                   1.63                              3.97                              82   资料来源:周凤起、周大地主编:中国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3月版   随着中国未来能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上升,中国国内能源市场与国际能源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油价上涨将直接导致外汇支出增加,进而降低经济增长率。油价上涨还将拉动物价上涨。因此,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发生波动,必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人民生活和国家安全。源于能源的经济风险将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最大风险之一。   (二)经济性挑战:围绕能源引发的种种博弈   第一,中日能源博弈角力不断。石油被缺油的中国和日本视为经济命脉,双方在世界范围内抢油动作不断,针对地理上最靠近的西伯利亚和东海蕴藏,更是志在必得。一场为能源安全而展开的石油大博弈已经展开,并且角力不断。早在1994年,俄罗斯就主动提出,中俄合建一条由俄罗斯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输油管线(安大线),把西伯利亚蕴藏的丰富石油销往中国,但当时还不算缺油的中国却因资金问题对这项提议兴趣不大,没有及时与俄罗斯签订有关协议。几年后中国打算认真考虑这项提议时,同样需要石油的日本却“横插一杠”,趁中国犹豫之际,以重金诱使俄罗斯放弃“安大线”。中日为争夺俄罗斯石油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角力。 在不久前胡锦涛主席访俄期间,中国最大的能源企业“中石油”和“中石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和建立合资企业的议定书;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也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中俄能源全面合作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使中国在与日本争夺俄罗斯石油的搏弈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第二,东海油气之争日趋升级。中日在俄罗斯石油管道上的争夺尚未平息,两国又开始为东海油气田打起口水战。在今年5月中日就春晓油气田开发的谈判无果而终后,日本宣称将在本月批准日本石油公司在东海开采油气。中日东海油气之争有升级之势。去年5月下旬,日本发现中国已经着手在东海建造春晓油气田的开采设施。春晓油气田的位置距离日本所认定的中日东海经济区的“中间线”只有5公里,日本指中国在这个地方开采油气,将对日本一侧的油气产生“抽吸”效应,损害日本利益。春晓油气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南350公里的东海凹陷区域,由4个油气田组成,总面积2万2000平方公里。春晓油气田建成后,将通过海底管道每年向浙江和上海输送25亿立方米天然气。有关学者指出,由于中日对东海经济区的划分有严重分歧,一旦日本企业开始在东海有争议的地区开采油气,中日之间的争吵将进一步升级,甚至不排除双方爆发冲突的可能。 据最新的资料显示,2005年7月14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正式宣布授予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中日争议海域的试开采权,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已经向日方提出了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中日之间的油气之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必然对

    注意事项

    本文(资料:中国能源.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