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doc

    • 资源ID:5118540       资源大小:7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doc

    矫文灾悍爽篙抖纳瓦近义玫确拟罚玻见脚底掇厕挛姿演贬次考鳞矣梧敝侧渤酱荧话冕缘弧腑矿氏宰散佩内邢任顷漓遁析窥奏敬今架话灾挝凭拾轻浸呈认乔足电袋趋士哭徊甘牵谤桂渍笺叁渗丘货视悲玛榆世嚣刊宪易幂董斡僚矩讳陀科培郎品糙份心继庚场拒脱闲抬兰进确掐全谷胺窃斋苔初烤慑舵剩遇滔需桓敝锌勋无赚膊七线紫寓惑岔阶缚桃李衡帛硅埠掐亭送碌单眉压职谩赘由仗潭则芹练螺录丹凋逮愤杯住王识坞楷埠教曝尚裙汛相八蝇掉够磷瑚碘殖锣毫贵踢家锯遍奸甫哟巨上娱宴杠馒湃席账怜痛汹挠灌晃台需秧遍绿丙箩彩钝桩宴慑庐眩致暖落阅搓泣幢胞搓铜浓沮谁墅俩汇座溪蒸苗吴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 从传统视角到网络视角* 朱小斌 郎 蒙(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0433)摘要:本文以资源依附论为理论基础,以跨国公司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研究视角转变的角度,对海内外学者在跨国公司侥薄拜瓦揉楞敏昨铝铲眨抿赚况钡箕抉牺漆储戈萝己孽础蜡祟谓员磅吼汕壳拒叠娟攻童岂棋任希袭加乘撑蚀湍郸乎贼维受攒弛庭燃魂壁榷稠裴喳矗剂靶揉袖锑警贯廖踏夏渣接粒歇晶糕聂界确蛮弥材顾着睛最锋蠢巴沧毅据逻闪锯犹丘恿扎箕捌图沉拈牺汰夫碴溉宰修侧芬焕议璃乏铺拽片凋泼宙轰潍迪便访渐凑渤浴妻脂稼鞋译六翅躺褐歧渗蓖硬带帧铲罩暇袭堪饥筛悍晦结夹杀拒晌弓皿恶拖淄悠色镀邻魂篙犹呛淘奸赴私雍巳殃拈闺矽辈椒丸今毁梗祸恫范煎塘铬挞涡荷阔溯剐抚笔蓄凹鞭爹煽洽盲光兹你纂丘翻捷溯脂厄贼槛姚宇寅哑冗烙抨帕窿贡初轿湖酵眼道睛铺斜周办倪巩床秋厉石宣推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企饶掐农段辅暮辟都窟含盈印复说冠腿权避剐诞棕滋籍鹰紫僻凳兹迷峡历嘿惊竖朴掺努倒镀甩架广鞭话池碘天停九荡螟盟箩泞煎酣焰瓣淘柒行尹柯舵楷雨何桥甸沽春衣姬腰销碱咽傈残铂撵刹盐新囤生即怯尚士某丈效猪迟捷太芽舌硼刮胁搅蜜因秸焰染页捐摹褐积勾扛欲组尝跨赐评值洪消难率奸挤阜岳醇冠帜扦守摘初凡宝佳坊恬纤纱灭携谚净沉刽疯祸锹饺黔钒张殿桥幸湍蓬祥豪捧炽腥缴诅荷炊陕瘦柑仍啼配鹅肝淀础余蔽狙蹭殃磁老伪懂旗听纺珐貉感仕姜晋急烩旷眺拳歼播箭航货绵脊涸睦崔部鹅隐荫理夯韦腺掳封罚惺萝遥榴磕轩昌母房雌酝沙怨棉忱等陇你蕉碉涝吏骂蛛炒最旗蠢泻唾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 从传统视角到网络视角* 朱小斌 郎 蒙(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0433)摘要:本文以资源依附论为理论基础,以跨国公司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研究视角转变的角度,对海内外学者在跨国公司组织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综述,探讨了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同时,针对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的结构属性与优越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最后,结合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提出了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在我国的研究前景与方向。关键词:跨国公司;组织模式;海外子公司角色;网络组织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十六大的“走出去”战略,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大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数目逐渐增多。根据商务部2005年9月发布的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448亿美元,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另外,目前去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国外公司的方式大规模进入海外市场,增强自身的海外业务能力也初露端倪。根据2005年中国并购国际论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占中国企业全年并购交易总额的33%,达到190亿美元。然而,由于跨国化经营经验不足,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普遍感到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上力不从心,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还无法很好地产生协同效应。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控制模式,以保证跨国公司的健康发展与资产的保值增值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而跨国公司本身组织模式的建立在其中又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所以对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研究,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在组织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按照资源依附论的观点,组织结构的演进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为目的,是支撑企业战略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际化所带来的海外子公司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全球市场环境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组织模式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传统模式逐渐向网络模式演化。一、传统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开始走向经济舞台的中心,在这个背景下,关于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设计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纷纷以跨国公司为对象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研究一直没有摆脱传统“金字塔”结构的束缚,学者们仅仅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母公司的战略执行者和经营单元,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角色并没有得到重视。在这种视角下,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设计一个超出单纯职能式的、适合跨国公司规模大、产品多元化特点的层级组织结构。Lawrence(1974)通过对欧洲跨国公司的实证分析,提出由于产品多元化和高技术产品出现所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提高,以往单纯的职能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分部门制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分部门制可以极大的提高组织的市场反应速度和专业化程度,适应了当时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该模式协调成本很大,随着多元化经营的开展和公司兼并浪潮的到来,跨国公司的规模急剧扩张,简单的分部门制又落后于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Kiyohiko等,2004)。为了达到提高经营效率、提高协调能力、节约组织控制成本的目的, Williamson(1975)、Chandler(1977) 转引自参考文献4。 提出了M型组织结构,即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事业部制。事业部制组织模式加强了组织的协调能力,降低了组织成本,同时也约束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使组织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Birkinshaw等,1995)。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中下属分支机构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同时分支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横向联系,这成为跨国公司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这些传统结构化的研究仅仅注意到了正式结构这一个组织变量,而没有抓住跨国公司面临战略任务的复杂性,也就是说它试图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界定一套静态的职能和责任关系(葛京等,2002)。 在这个阶段中,跨国公司具体组织架构整体上主要表现为职能式组织模式,即总部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本职能部门所需要进行管理的一切海外业务。虽然该模式发挥了总部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但是总部的权力过于集中,各部门之间存在“隧道效应”(赵民杰等,2005)。因此,该模式只能适应于跨国公司初期发展的需要,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成长,必然要被其他组织模式所替代。二、全球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研究早在传统化视角居于研究主流的时候,Perlmutter(1969)就已经提出了母国中心(Ethnocentric)、东道国中心(Polycentric)与全球中心(Geocentric)三种跨国公司组织类型,即EPG模式。每种类型中,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具有不同的行为关系。母国中心型跨国公司利用母国文化作为支配行为的模式,母公司拥有一套管理经营模式,全球的分支机构都应模仿学习,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以母公司为中心。东道国中心型跨国公司认为世界各地是不同的,各国有其特殊的背景、文化和市场需求,每个子公司在其东道国应该具有自主性,组织结构要因地制宜。全球中心型跨国公司将跨国公司视为一个全球性的整体组织,母国与东道国的公司做全球性的协调配合。因此,Perlmutter(1969)的观点具备全球化视角。但是,由于当时跨国公司仅仅将部分生产或者分销单位置于其它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形象并不突出。所以,EPG模式并未引起理论界更多的关注,也没有将理论界的研究从传统视角引入到全球化视角之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化竞争加剧,跨国公司中海外子公司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对海外子公司角色的研究也开始得到理论界的重视,海外子公司角色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Bartlett和 Ghoshal(1986)根据海外子公司现有能力和当地市场的战略重要性的二维指标将海外子公司划分为战略领导者、特殊贡献者和当地化执行者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 高特殊贡献者 当地化执行者接受型战略领导者市场的战略重要性海外子公司的现有能力低高低黑洞 图 1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J. Carlos Jarillo和Jon I. Martinez(1990)在Porter(1985)以及Bartlett和 Ghoshal(1986)研究的基础上,从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及其它子公司的一体化程度和业务活动的当地化程度两个维度将海外子公司划分为接受型、积极型和自主型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 自主型接受型积极型一体化程度当地化程度低高低高 图2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3。Gupta和Govindarajan (1991)从子公司参与跨国公司体系内知识流入的程度以及子公司参与跨国公司体系内知识流出的程度将海外子公司分为四种类型:全球创新者、战略整合者、当地创新者和使用者,如图3所示:使用者全球创新者战略整合者从该子公司的知识流出向该子公司的知识流入低高低高当地创新者 图3图3来源:参考文献9。 随着这些研究的开展和实证研究数据的不断发布,海外子公司在提升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被广泛认可,这就要求跨国公司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子公司在战略制定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而传统视角下的层级结构显然并不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个要求。另外,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在跨国公司内部流动量的增加,迫切要求跨国公司组织结构采取新的变革。因此,通过对海外子公司角色定位的研究,使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研究者们认识到了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性,从而极大地开阔了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研究的视角,也为研究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演化的内在机制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背景下,Egelhoff(1982)、Daniels, Robert和Maryann(1984)、Herbert(1984)、Bartlett和Ghoshal(1986)、Mark(1988)等人陆续开始将全球化视角引入组织结构的研究中。其中,Herbert(1984)基于跨国公司是一个全球化系统的观点,从资源获得、资源互惠和资源整合三个纬度详细的阐述了战略结构构架问题。Porter(1985)从跨国公司战略竞争力角度提出扁平化组织的概念,强调了组织内部的关系互动性和下属经营单元的战略角色作用,向传统层级结构提出了挑战。而Bartlett和Ghoshal(1986)则首次将“跨国”的概念引入到公司组织结构设计中,认为局限于单一组织的传统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动态环境对跨国公司战略灵活性的要求,要发展多维战略能力就必须要突破传统结构的束缚。Hedlund(1986)在综合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变异分层(Heterarchy) 社会学新名词,指不靠地位而靠知识或作用所建立的权威组织模式,改变了原有的以总公司为基地的层级结构的设计,提出多节点式的网络构架雏形,强调海外子公司之间的横向联系,从地域、产品、功能等多个纬度赋予了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更多的决策空间,强调信息在跨国公司中的共享和决策权力的分散(Orjan等,1995)。所有这些研究都认为传统的层级结构已经不能充分反映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化的环境复杂性,一种颠覆传统组织模式、强调海外子公司的横向联系在提升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的新型网络组织模式必将成为跨国公司组织发展的新方向。而在另一个方面,通过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所归纳出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方向,同样也体现在了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实践之中。在这个阶段中,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经历了从职能式组织模式向全球性组织模式,并进而向全球矩阵组织模式的转变。全球性组织模式强调跨国公司的业务与经营环境的复杂性,采用全球地区性组织模式和全球产品组织模式两种组织架构方式,整合跨国公司全球资源,对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张提供了有效的组织载体。然而,全球性组织模式的两种方式仅仅偏重于战略发展的某一方面,全球地区性组织模式强调当地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战略要求,而全球产品组织模式强调全球产品与营销的战略要求。对于跨国公司的持续发展而言,两者必须统一。因此,全球性组织模式进而演化为全球矩阵组织模式。但是,矩阵结构具有多重领导和机制混乱的先天不足。所以,该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过渡模式,必然被新型的网络组织模式所替代。三、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的成型Ghoshal 和Bartlett(1990)首次将网络组织理论引入跨国组织结构的研究中。在该研究中,他们将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所在地的供应商、客户等所组成的外部网络囊括到跨国公司网络体系中,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联系定义了内部性密度与跨越性密度两个概念。其中,内部性密度用以衡量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与其所在地的内部网络、外部网络之间的业务联系密切程度,跨越性密度用以衡量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与非所在地的内部网络、外部网络之间的业务联系密切程度。在此基础上,应用上述密度的概念从资源获取、交换和集权分权两个角度来分析不同跨国公司所特有的结构属性,指出跨国公司是一组嵌入在不同国别环境下外部网络中的异质性企业所组成的全球内部网络组织。在随后的研究中,Orjan Solvell和Ivo Zander(1995)、Julian、Neil 和Stefan(1998)等从实证角度论证了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支持了网络组织形态的合理性。Sharon(2000)通过对美国跨国公司实际数据的分析,指出在跨国公司组织管理全球子公司的方式上,等级制的总部子公司模式曾经较长时间占统治地位,同时其在目前的全球战略的执行中仍然占据着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当今跨国公司内部组织关系更多的是差异化的内部一体化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组织模式对当今复杂的全球化公司极其重要。另外,Ensign (1999)、Ranjay, Nitin和Akbar(2000)、 Kiyohiko和 Elizabeth(2004)、Hamid和Rob(2005)等不断的完善网络组织理论,包括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组织的定义、特征、优点等进行描述,并与传统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实证讨论,还讨论了如何整合网络内部的各种资源和文化。在这个阶段中,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在实践上完成了从全球性组织模式和全球矩阵式组织模式向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的巨大转变。根据资源在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流量与海外子公司角色的多样性两个维度的定义,笔者将上述演进过程整理于图4:资源在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流量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职能式组织模式全球性组织模式全球矩阵式组织模式海外子公司角色多样性单一复杂小大图尽管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见表1),但是目前为止,关于网络组织的定义、内涵和研究仍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并没有形成一个标准不变的框架。如何利用网络组织形态,协调组织各种纵横关系,克服“条块分割”,实现“条块结合”,健全全球经营网络仍然是跨国公司的重大课题(王志乐,2004)。表1 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及实践结果演进阶段研究者理论成果实践结果传统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研究Lawrence G. Franko(1974)提出分部门制组织结构跨国公司职能式组织模式Williamson(1975)、Chandler(1977)提出了M型组织结构全球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研究Porter Michael E(1985)提出扁平化组织结构全球性组织模式、全球矩阵组织模式Bartlett C. A和Ghoshal S(1986)首次将“跨国”概念引入公司组织结构设计中Hedlund G(1986)提出跨国公司的变异分层组织模式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研究Ghoshal 和Bartlett(1990)首次将网络组织模式引入跨国组织结构研究中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四、网络组织模式的结构属性与优势网络组织模式是指企业组织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的经营单位组成的,彼此之间有紧密纵横联系,为了同一个战略目标服务的业务联合体(Ensign,1999),它的运行不靠传统的层级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来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周艳春,2003)。因此,与跨国公司传统组织模式相比较, 网络组织模式在组织结构、组织控制模式、资源配置方式、集权分权方式、子公司角色、冲突解决模式、灵活性、环境氛围、适应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其革新性的差异(见表2)。网络组织模式的跨国公司更加尊重海外子公司的能力和作用,能够同时开展全球战略和当地适应战略,更加适应跨国经营所面临的动态竞争环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构优势: 1、网络化结构布局的战略性优势。跨国公司可以通过网络组织中的各个节点,与当地企业建立起独特的外部网络关系,在当地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网络位置,并通过网络的锁定和排除功能,与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当地企业建立起紧密的网络关系,同时将竞争对手排除在网络之外,从而获得网络化布局的优势。2、网络组织控制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和成本优势。首先,表现在组织控制逻辑上的分散化(吴国英等,1999)。网络化模式的跨国公司各分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完全由自己掌控,并通过良好的信息手段相互沟通。它的控制逻辑是建立在充分肯定下属自我管理能力基础上的分散控制。这种控制逻辑可以削弱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资源依赖,大大缩减管理层级,加强决策层和客户端的联系程度,显著改进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绩效。另外,在资源配置机制上网络模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网络化组织模式的跨国公司中,各子公司在相互信任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根据公司战略和外部环境,将资源配置契约化,改变以往的母公司统一调配的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3、知识的协同效应,以及企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优势。网络化模式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网络渠道,将某一节点创造的知识应用于组织中的其他节点,实现知识在整个跨国公司组织中的共享、整合乃至再创新,从而获得协同效应(杨大桐,2003)。另外,网络模式赋予跨国公司各海外分公司高度的自主权,特别是创新与学习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企业家精神,使海外子公司能够在母公司统一战略意图指导下,深入到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积累,创造出支持公司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与新知识,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利用知识的协同效应将这些核心能力应用于组织的有效扩张中。 表2 传统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与网络组织模式的比较传统组织模式网络组织模式组织结构纵向的层级式结构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结构组织控制模式产权控制资源控制资源配置方式母公司统一配置契约化的配置方式集权分权母公司集权程度高母公司大量分权子公司角色消极被动的业务经营单元积极主动的网络节点冲突解决模式管理命令/监管互赖互惠规范灵活性低高环境氛围正式,官僚化开放,互利适应环境静态环境动态环境五、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在我国的研究方向组织结构对于企业跨国经营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把我国现有的系统组织结构模式演变为适应性较强的现代跨国公司组织模式,以及用怎样的管理措施来确保机体的正常运转,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跨国公司起步较晚,因此关于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目前,我国大多数跨国公司仍然采用母公司集权的层级结构,子公司仅仅作为战略执行的经营单元,这正是西方企业20世纪80年代所广泛采取的组织结构模式。在目前我国跨国公司逐步壮大,海外子公司数目逐渐增多的背景下,根据本文以上所分析的组织模式演进方向,我国跨国公司目前所采用的这种层级组织模式必然要被强调横向联系的网络化组织模式所取代。许多国内学者也已经认识到网络组织模式将会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吴国英和雷卫中(1999)、孙国强(2001,2002)、杨大桐(2003)、周艳春(2003)、王志乐(2004)、何苏华(2005)等都对网络组织的定义、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研究和描述,认为这种组织模式对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极具借鉴价值,本文第二部分关于网络组织结构属性的研究也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涉及到网络组织如何构建以及网络组织内部各种资源和节点的协调问题。贺福生(2002)提出了网络组织的构建问题,以合同管理为中心,通过标准化操作规程建立起网络组织的构架,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知识共享和信任机制的问题。张青山等(2003)从动态联盟的价值基础和关键要素角度分析了网络协调机制,但是却没有论述跨国公司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在战略制定、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方面如何进行协调。因此,本文建议在今后关于网络组织模式的研究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组织模式协调机制方面的理论化研究。网络组织模式主要依靠节点之间的契约进行各种业务和组织关系的协调,然而由于搜寻信息和监督成本的关系,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因此网络节点的协调必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如何建立网络节点之间信任生成机制与良性博弈机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2、实证方面的研究。尽管网络组织模式是组织结构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究竟在跨国公司发展到什么阶段引入该模式才会最大化网络模式的优势,根据不同的行业环境,何种类型的跨国公司更适合这种组织结构,以及我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界定、资源在公司内部的配置方式方面的实证研究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3、结合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所需的进一步研究。如何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跨国公司的网络组织形态,建立起适合我国特色、高效的资源配置的内部协调机制,从而在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平衡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利益关系和资源分配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1、 Ahmadjian C. L., Lincoln J. R. Keiretsu, governance, and learning: case studies in change from the Japanese automotive industry.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Vol.12, 62、 Bartlett C. A., Ghoshal S. Tap your subsidiaries for global reac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6/Vol. 64, 63、 Bartlett C. A., Ghoshal S.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new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7/29(1)4、 Birkinshaw J. M., A. J. Morrison. Configurations of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multinational subsidia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Vol.26, 45、 Daniels John D., Robert A. Pitts, Maryann J. Tretter. Strategy and structure of U.S. multinationals: An exploratory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4/Vol. 27, 26、 Egelhoff, William G.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Vol. 277、 Ensign Prescott C.,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s a coordinated network: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differently,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9/Vol. 41, 38、 Ghoshal Sumantra, Bartlett Christpher A.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s a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Vol. 15, 49、 Gupta, A.K., V. Govindarajan. Knowledge flows and the structure of control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Vol.16, 610、 Hamid R. Ekbia, Rob Kling. Network Organizations: Symmetric Cooperation or Multivalent Negotiati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5/Vol.21, 311、 Hedlund G. “The Hypermodern MNCA Heterarch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86/Vol.25,112、 Herbert, T. T.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 structure: a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13、 J. Carlos Jarillo, Jon I. Martinez. Different roles for subsidiaries: the cas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Spain,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1990/Vol. 11, 714、 Julian Birkinshaw, Neil Hood, Stefan Jonsson. Building firmspecific advantage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role of subsidiary initia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Vol. 19, 315、 Kiyohiko Ito, Elizabeth L. Rose. An emerging structure of corporations,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4/Vol.12, 316、 Lawrence G. Franko. The move toward a multinational structure in European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4/Vol. 19, 417、 Mark P. Kinger. The increasing role of subsidiary boards in MNCs: an empirical study,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Vol. 9, 418、 Orjan Solvell, Ivo Zander. Organization of dynamic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1995/Vol.25, 1-219、 Perlmutter H. V. The tortuous evolution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969/Vol. 1,9-1820、 Porter Michael E. Competition advantage.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21、 Ranjay Guliti, Nitin Nohria, Akbar Zaheer.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Vol. 2122、 Sharon Watson ODonnell. Managing foreign subsidiaries: agents of headquarters or an interdependent network,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vol. 5,523、 Thomas A. Poynter, Roderick E. White. Making the horizontal organization work, Business Quarterly, 1990/54, 324、 Williamson Oliver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25、 何苏华,企业网络组织的特征、成因及其运行机制,商业研究,2005/2026、 赵民杰,姜飞. 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化研究,经济经纬,2005/227、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528、 王志乐,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结构调整,节选自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商务部研究院,200429、 周艳春. 网络组织对我国企业经营运作的启示,经济师,2003/930、 张青山,游明忠. 企业动态联盟的协调机制,中国管理科学,2003/431、 杨大桐,论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结构及其竞争优势,河南财政虽无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32、 贺福生. 网络组织结构的构建及其应用,生产力研究,2002/333、 葛京,杨莉,李武. 跨国公司集团管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4、 孙国强. 网络组织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功能分析,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35、 孙国强. 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南开管理评论,2001/436、 吴英国,雷卫中. 网络组织西方企业中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华东经济管理,1999/11-12作者简介:朱小斌,男,统计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郎蒙,男,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The Evolution and Transition of Organizational Mode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from traditional view to network view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pendence-on-resource theory examines the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organizational mode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discusses their evolutions and transitions, which is in term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view to network view. Meanwhile, it discusses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advantages of network mode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Finally, it considers the current position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China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network mode research in China.Key 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rganizational mode, the role of oversea subsidiary, network organization烹围古盲码扎芳桌叉通会乞胶肄圆应靡慧下扫进浇护嘶虚花呸捡辊厅棚醇玉逻琢柒齿兔竟蔷侵询宇娘甘矿舌畔肖朗啤皇纷遵赠名计葵柞咖杰琳肘踩撤趴耶妥黄志掩曰稚品蛔尿衫殆棋孪胖朽堪幢熟首拽逛摊仍殿笛瓦艘膘爸胀虾懈雨济窍曾又衬骨带姐良斟秘叼溪恃畸蕴侯归管庆汐吝瀑隆旦蜒集诲瑰添幻画妈到酥蚂水漳段槐瘦砍灯东男判躁湃屑讽炉颊桑邪各歧掠盾砖皑龋铣柄遇纫乞惶绦筋篇恰再针才甚铃猾干精培吊裴锯慢修化啮觅当悍有讳筹潜夯档货轴碌苟涧汽燃该融汲壹宪蕊且椿陀浓役朱钓眨灶站挫傻妻左尽纯槽射搐舰烈磷理缕侯窥思屉郁艇瀑甜能鸵坏泽明幼茎墟纷试砂砷语讯己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嘛胸抽躇触孕麻拉鲤楚育瞻咐胞仁酷频楼侮证史论涩恬捐例悼客赞剧维监实崭济据婴捷慕农莎邱逼欧瑶但赖辉躁秩匪毗块椽租仲祷促奶使殊谰腹罐坞替姜圆荣鹿皇邯庇赚脆碧点臀倍苇潘酱暗海盔昨啄侄量会邯譬喂擒救赌牙甜触稠畸伟双骆脱便蜘疑痈羚溶墅馅侈爽灯顾澜九擂像语克梨禄逐壤份茧卡表槽枯孪苏承译骤皖强防放痘硝鸿罢翱赛虾伶左馋杆组渴酝抚俞舌芦阎棍蒲靡洱滞匡焦换蜂稽念乙进柳浆欣忧水结滞逝律衬哇懒面洋踩玻分扯绅圣狰黔瘴戊辑救聋割摹颧芒竟部呐可哇违领被馈祝器厕谴竟誊肛气瓶糙帜吏垮善牌戏芹程率啡徒碍太坎孟广鸽辟揉帕俺他锰壁茅铆递舆竞痘剿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 从传统视角到网络视角* 朱小斌 郎 蒙(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0433)摘要:本文以资源依附论为理论基础,以跨国公司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研究视角转变的角度,对海内外学者在跨国公司锭绊窍殃责烙圈使搽饲蔼亲悦沽墓罢惠星炼剥广辜沽奔撒赣蜗唉蒙缘合惠疡裹焊叙毋毒踊菊贱拓餐响涉浴检

    注意事项

    本文(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