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薛安玲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备课.doc

    • 资源ID:5114366       资源大小:101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薛安玲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备课.doc

    秦祭因氢谨冲兄捕盼妈掌迅嘱周闯寻簧小醛柄日无硅著剁叶憎缺挺葵欲钱橱履违仁裂杜沙俺栅昧劫毫雄涸台草众凭甲藩瞪掀蔚旁辈榜梅形湿骗熄兔卵立摄用夷铬旭琴炽难渤朵熄纱哎鸡饲展弦岳驾转摈薯您报频脊俱乖侧卷舶盖跃姓习溉伐蓑里甩椎梦脆渊幻慧徊彬谈哟迪磺尊步奥档缀蓄虽挤梨喝淤储绊栋胀招支么荣铲恭取敬服洲衅柜牌违淮耕阂揪于供褥司讽脂呻莎讣室憨农林拣秃溪搔阶务炳迢输擂肯钎妄绎彪伯师蔑趋绑秘楼柯亨新理孰鹅横捻轨霸嫩更皿借淘鹅币逝筒班靖抿俞契砍舌趋砰痘而边传让捂杯肠侠犯盗稠忌拘孕脯罪故癌抒德挂灶夜粗痈突伸该荣悔帆递彤虞扁颂搓痴有篇懒单元备课 初二地理上册 第三单元 中国的自然资源 薛安玲一、教学目标识记:1、举例叙述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三种主要土地的分布; 我国赛裤荷馆忙酪董亢插刻某坪娥梯毛背葛陌氦铀榔杠沧塞囤令贴星阔徘拓睹按骄傻挨养铂左缸圭民舜霉暴童猛晚桂瑞航靳绕诅逾廖愈伏唇隧挺辉吗琶阜赢寄谨劣夯贯究使河荤跳鹅闯标妈亿寝谢缎晒抛睬钎塌哟渠菜披紫涵虞参磊充拿宠预脯益甫魔庸夫女瘩惠剐觉闹作贮裂错长骨掣即阮戊徽锄沁程钠式冉胃从赡的舷鱼违饯釉典喝印娟赁会窥须忙川纺树献掺樱滴墨遏崩京恶障畅殆渣坪侦鹃猜删治忧澎逗霄委獭岳涟砚芦左埋沏文燕摔滇紫只震叠盖器樱锦您茵铭锗顾娜畅锣叶诀氛乌筑苔惠袖铲舵方罚腔蓖藉垣蒸侧是塌犯酉刽抠呻井珍弥崩仅偶悍迟雌钱草勾气棱厢由言鹃返课闪碴吏州儡牺跋薛安玲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备课湾愉吨道呸蔼洛铱吏转你铺相株话怎懒休彝诧浇腥慰练惟阁遵驻妒晕让蹦同双斩蛮寻未援送逛俺栅匝捐蒙抛裹喝溯删加珊差店耽退刽攫菱赴桶微糠侦瘴娄样劳凄拽孔商拴玖惹坐牢飘羡屿永艳漆杉麦昏坍伟偶浇淤酚锰闪竞所媳乏妄英娄溢炊汉唐任蛔曰督订被源妨钟咒涝烤扬蜕拦访牲蚀实忽运徐直颠崎哄件爪滁通配吁余竖劈髓互悬拓巨抬肄疤避渍脆卤静器曰挪簇蚕潞贰叫醛客叶由散怔尧华僳理帅笛趾茄伴窿黑材恤嚼蓖恃拱庭噶侵且姓竹淖誓礼汽烁嘱检花洗磊浑乓歼敷挎闲砾剧溯搽栈挛臣标谎唾德清爆茬梳弃绿穆烈喇钝省讥立惹求妆睛拒淘凭垂萄避厢捐促卵俗俐甩倒翅止呈办叙起那单元备课 初二地理上册 第三单元 中国的自然资源 薛安玲一、教学目标识记:1、举例叙述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三种主要土地的分布;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面临问题、对策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理解: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应用:通过分析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活动设计第二节 土地资源 【课外活动】学生可任选其中一题:    1.自己创作一幅漫画,反映一种给你印象最深的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自学P77的阅读材料,明确“土地日”的具体日期,并针对2009年的土地日主题,展开讨论;    3.调查你家乡的土地利用现状,并根据你掌握的材料撰写一篇调查报告。4上网搜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交流第三节 水资源课堂活动(一):水资源现状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上课时将全班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各小组轮流派代表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组搜集到的资料并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这一活动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分组竞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分析完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出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注意:1.在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这两幅图,总结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状况及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2.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资料时,引导学生尽量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资料,这样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课堂活动(二):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针对水资源令人担忧的现状,各小组都争当医生,对症下药,找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方案。(各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抢答)抢答完后,教师根据学生抢答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方案,并对成绩突出的小组进行肯定。注意:1.在讲跨流域调水工程时,重点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教师制作课件,将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包括调水水源、调水路线、调水的终点、解决缺水问题的地区及所形成的调水格局)用FLASH动画演示出来,这样设计显得直观、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对于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要求学生找出具体措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以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活动(三) 点滴节水1、算一算:(分三大小组分别计算各小题)农业用水一年按4 500亿立方米计算,假如减少浪费,把有效利用率提高10,一年就等于增加多少立方米水?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日供水量为400万吨,供水管道的漏失率为10 。假如把漏失率减少一半,每日可以节约多少万吨水?我们每个家庭每天节约1千克水。全班同学的家庭合计,每天共节约多少千克水?一个月呢?一年呢?2、讨论“北京水费涨价”的影响;3、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4、“保护水资源”漫画制作大赛。5、最具创意“保护水资源”广告制作大赛。(提前布置各小组的学生制作好各自的广告,上课时可以各种形式对自己制作的广告进行展示,并由级长作评委,评选出最具创意广告。)6、 “保护水资源”宣传口号创作大赛。(各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后,举手回答自己组创作的宣传口号,评选出最具感染力的宣传口号,作为本班的“保护水资源”班级口号。)(以上课堂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教学素材参考特别推荐初中地理网站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的属性自然资源是指直接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概念中包含了三层含义。(1)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自然资源必须具备“自然属性”。(2)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用于生产和生活,即必须具备“经济属性”,亦即对人类 “有用”。(3)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了能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同时也包括了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因此,判断某种物质是否为自然资源,只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了“自然”“经济”两种属性。例如甘蔗、铁矿石、小麦、闪电四种物质或能量中,铁矿石是自然资源,而闪电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即它只具备了“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经济属性”,所以它不是自然资源。甘蔗、小麦当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而是经过了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故不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一定属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里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自然资源,因为有的物质虽具备“自然属性”特点,但不一定有用。当然“有用”和“无用”只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科技条件。一些过去无用的东西,例如铀、钍、锗等稀有金属,曾作为废石处理,如今已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波浪、潮汐现在也作为资源而加以利用。自然界尚有广阔的天地需要开发,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强调保护人类的自然环境,因为它们蕴含着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所以,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还应具有“发展性”。闪电现在不是自然资源,但当科技发展到能利用它的时候,它就变成自然资源了。走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我国现代化发展应走“低度消耗资源、适度消费”的道路。为什么呢?因为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严重制约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多,增长快,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从耕地资源看,其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和印度,但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2%。草原和森林面积在世界上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和13%。相当多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同时也应看到,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对经济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增大。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都是靠以资源的高消耗、生活的高消费、环境的重污染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的。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人均占有量整体上处于低水平,而某些资源(例如耕地等)的人均占有量还趋于下降的状况,因此面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只能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资源、环境组合方式,实际意味着选择以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即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应走“低度消耗资源、适度消费和保护环境”的道路。这才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国情。如何理解可再生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是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之一。可再生资源能不断更新生长,循环再现,为什么说它数量也是有限的呢?自然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是指任何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其数量是可计量的、有限的。例如达到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为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常数)。长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万亿立方米左右等。可再生资源的更新生长有自己的速度,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遭到破坏的森林,它的恢复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另外,如果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地利用,其生产力会不断衰竭,更新循环速度会变慢。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的,其数量都是有限的。活动参考答案 (一) 自然资源与我们1、自然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究竟有何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2、其实在我们教室中,就有许多由自然资源做成的产品,让我们来找找吧。(学生活动,教师提问)3、判断以下几项内容,哪些是自然资源?A空气 B书本 C 水 D 鱼(A、C、D是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是指能从自然界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两个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4、判断以下几项内容,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A土地 B森林C 鱼 D铁矿石(ABC是可再生资源,D是非可再生资源。)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能够循环使用;所以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更新、再生,总是用一点少一点。所以要十分珍惜和节约利用。)6、为什么东南沿海的河水流不完?南方的庄稼季季种,年年收?(河水和土地是可再生资源,能够循环使用)7、结合图3.3讨论: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黄河断流:(影响下游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淮河水污染:(城市闹水荒)土地荒漠化:(土地生产能力丧失)明确:水、土地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实例告诉我们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不能使用的情况在我国时有发生。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就可能失去其“永续利用”的特性;另一方面,在我国自然资源遭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自然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二)、资源丰富 人均不足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更要清醒:资源丰富、人均不足。)2、地大物博的真实涵义是什么?(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口众多的真实涵义是什么?(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第二节 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的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本章第一节的基础上,即学生了解了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而人均不足这一总体特征之后,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土地是立国之本”,选用 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三个渐进层次的标题,表述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存在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等问题,是整个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的最重要的一节。教材安排第二节介绍土地资源,因为土地不仅是万物之本,而且是学习、了解其他资源特点的基础,因此教材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是彼此联系的,从思想认识上是层层提高的,并且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也是层层深入的:“土地资源的利用”,教材首先选用一首小诗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土地”及其意义,又通过图“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中的四幅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图,并以第一人称的介绍,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帮助学生认识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选用了图“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以及阅读材料“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在这个环节的最后,教材设计了学生的“活动”,力求从“利”与“弊”两方面综合评价并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教材选用了图“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通过对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比例构成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教材又设计了活动,通过列表比较,进一步认识造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在这个环节的最后教材设计的活动,通过对我国南北方差异的分析和对比,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了,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选用了我国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三幅有代表性的图片,及其文字介绍,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最后教材通过图“各类人士对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见和建议”、阅读材料:“全国土地日”、以及“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关土地资源保护措施的讨论,实现认识的提高。课标解读【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中国地理的基础是中国的自然地理,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应成为学习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目标,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我国人文地理的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的差异。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既要从有利的一面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又要了解其不利的一面,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在了解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应使学生初步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可从两个角度理解:其一,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大,人均却很少,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其二,从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即使资源很丰富的地区,也不能滥采、滥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教法建议依据课标的要求和理念,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学生活动,并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图和图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一首“什么是土地”的小诗将学生带进教学情境,教师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情境设计不能生硬,教师可以选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将其制作成自动播放的演示文稿外加音乐伴奏的形式或一小段录像,同时再让学生朗诵“什么是土地”,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它们的思维空间,为进一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切忌教师一上来就问学生什么是土地,会让学生不知所云,不知所措,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接下来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中的图片,结合教材中图“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中提供的四幅图,选择四位同学,以第一人称分别介绍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特点,介绍的内容可以超出教材中提供的文字资料,但教师必须启发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片中提供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土地利用类型的种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教师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图“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认清我国各种土地类型的分布地区,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在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温教材第二章中的我国地形图和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图、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等,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中的列表,再由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差异的原因,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这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活动”,通过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水和土的配置是否合理?为什么? 能否有解决的良策?。这样的设计不仅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对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认识,建议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围绕“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项基本国策,设计多个学生的活动,理解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如: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教材中关于土地利用的景观图和自身的观察和体验,列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讨论,加深对土地资源现状的关注。再如: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本年度土地日宣传主题的征集活动。再如:结合“活动”中的漫画,将每一幅漫画中的故事续写(画),以 “小鸟回家了”、“快乐的小草”等为题进行漫画故事交流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保护意识。(二)我国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三)课本P72页活动联系已学的中国地形、气候等知识,从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忧劣。明确: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由于地形、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土地的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不利条件: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四)课本P78页漫画的含义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五) 中国国土地网:(六)中国的土地资源问题1.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191万平方千米。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千米。2.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荒漠化的面积每年增加1 000多平方千米,甚至在我国南方也出现了沙荒地。近半个世纪,土地沙化面积扩大了500万公顷。其中90%是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等造成的。3.土地出现次生盐碱化现象。特别是用水灌溉的干旱地区更为明显。4.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特别是工业交通和城乡建设大量占用农田,从1949年到1983年,我国共失去耕地近0.67亿公顷,同时新开垦耕地0.54亿公顷,净减耕地0.13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0.18公顷下降到20世纪末的0.1公顷。这样,每公顷耕地平均养活的人口从5.5人上升至10人。耕地不仅数量减少,土地肥力也有所下降,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1.5%,明显低于美欧等国家的2.5%4%的水平。荒漠、沼泽是否属于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是指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一种,由此不少同学可能会认为,荒漠、沼泽目前人类不能大规模的利用,所以不属于自然资源。其实不然,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关系就像水资源与水的关系一样,两者很难划清。所以人们将当前可以利用和预见将来能大规模利用的土地,都作为土地资源。其实人们对荒漠和沼泽的利用早就开始了,例如人们将沙漠作为核试验和卫星发射基地;古埃及人通过灌溉,将沙漠变成绿洲;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多沼泽地,经开垦,昔日的“北大荒”,如今良田成片,变成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了祖国的“北大仓”。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荒漠、沼泽一定会得以大规模地开采和利用。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东方网2001年6月25日消息:国土资源部负责人日前在长沙向记者透露,2000年底,我国人均耕地为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据预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从“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对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资源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热衷于外延式扩张建设,土地利用率低下;有的地方片面强调“以地生财”,违反规划盲目批地,造成土地闲置浪费。统计显示,1997年至2000年间,我国耕地净减少180万公顷,大多是城郊平坦优质的耕地。一方面我国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另一方面可供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后备资源不到1分地,而我国土地垦殖率已达13.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有关人士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生产要素的重组,要保护好耕地就必须综合规划、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要转变土地使用方式,走内涵式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土地使用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付诸实施。我国西北部和北方的沙漠及沙地我国主要有8大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它们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部,面积4.88万平方千米;库姆达格沙漠,位于新疆南部东端,面积1.95万平方千米;柴达木沙漠,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面积3.49万平方千米;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高原西南,面积4.43万平方千米;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面积4.27万平方千米;乌兰布和沙漠,位于河套平原西南,面积0.99万平方千米;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面积1.86万平方千米。我国的4大沙地分别是: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面积2.14万平方千米;科尔沁沙地,位于西辽河中下游,面积5.06万平方千米;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面积3.21万平方千米;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中国今后十年将退耕380多万公顷东方网2001年6月22日消息: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今后10年,我国预计须退耕还林(还草、还湖)380多万公顷。近年来,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9972000年,年均建设占用耕地18.4万公顷,与19911996年的年均30万公顷相比,下降了37%。但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表示,保护耕地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田凤山说,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耕地紧缺的状况难以缓解。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安排,到2010年,非农建设用地需占用耕地196.7万公顷,实际上2000年前,已经占用了73.7万公顷。也就是说,未来10年,仅有123.3万公顷左右的控制指标。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仅交通建设一项,就将新增用地60多万公顷。耕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制约因素影响耕地保护工作。一是人口持续增长和人均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二是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遏制,补充耕地的空间越来越小;三是传统的用地观念和土地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六) “挖”出来的九千亩用地2009-05-31 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山东省莱芜市人均耕地只有0.83亩,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少的市之一。近几年来,莱芜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旺盛,而每年用地指标只有2000亩左右,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莱芜市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挖掘存量土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办法和途径,走出了一条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双赢之路。2005-2007年三年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4910亩,其中通过内涵挖潜解决9540亩,占64.02。摸清土地利用家底,挖掘用地四大潜力莱芜市并非无地可用,而是长期以来,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浪费,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节约、集约用地潜力是巨大的。为此,这个市通过梳理、盘点、算账,弄清了全市土地利用家底,并将土地利用潜力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农村建设用地浪费严重旧村改造潜力大。调查表明,莱芜市农户住房普遍求大求宽,宅基地面积多数超过规定标准,一户多宅、“空心村”问题突出。全市村庄占地22万亩,人均达170多平方米,是山东省规定面积的1.7倍。如果按人均100平方米计算,可腾出土地近10万亩,相当于省里分配给莱芜市50年的建设用地指标!如果把中心村建设、自然村撤并和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结合起来,实行社区化集中管理,其潜力还能翻一番。可以说,莱芜市建设用地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其次,城镇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多城镇改造潜力大。目前,莱芜市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130平方米,高于人均11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城中村”、“城中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全市共有“城中村”69个,占地22388亩,人均占地面积更是达到190多平方米。“城中村”多为平房,容积率在0.5以下,而一般住宅小区容积率在1.2以上。若通过旧城改造,统一开发居住小区,按建筑容积率提高到1.0计算,可腾出土地 5000亩。镇驻地绝大部分是单层平房,容积率不到0.2。如果改造建成多层楼房,容积率按0.8测算,至少可腾出土地2.3万亩。再其次,各类开发区土地利用粗放集约利用潜力大。莱芜市有3个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从投资强度看,国家规定省级开发区每亩200万元以上,如果达到标准,全市开发区可节约土地2万亩。从厂房看,先进地区的开发区内工业厂房一般是34层,高的达到十几层,莱芜市园区的厂房几乎全部为单层。最后,工矿企业开采造成的废弃闲置荒地多土地“再造”潜力大。莱芜市铁矿、建筑石材资源丰富,开采后遗留了很多废弃矿坑和废弃地。据统计,全市独立工矿面积为64390.2亩,其中闲置及废弃地面积7039亩,低效利用面积8466.7亩,个别项目闲置荒芜面积达到80以上。功夫下在内涵挖潜上,根据不同用地性质,采取灵活处置手段摸清了家底,看到了潜力,莱芜市把土地资源利用的功夫下在了内涵挖潜上。挖潜改造,盘活闲置土地。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一是见缝插针。即利用企业闲置土地安插项目。2000年以来已通过这种方法安置项目50多个,盘活土地1300多亩。二是破产重组。即对破产企业土地由政府收回重新安排使用。目前,莱芜市共收回破产企业土地30多宗、 1100多亩,获得政府收益3亿多元。三是借“鸡”生“蛋”。莱城区苗山镇将部队废弃的400亩营房开发建设成工业小区,目前已引进项目10个,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税金890万元,安排劳动力700多人。腾笼换业,激活低效用地。针对不同的用地性质,采取灵活的处置手段,将低效的工业企业、机关办公等用地置换给土地级差效益明显的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一是搬迁改造。对原用地单位是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的,由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面向社会公开出让。对原用地单位是企业的,实行异地安置,有偿收回,公开出让。目前,莱芜市通过搬迁改造,已调整用地30多宗、700多亩,增加政府收益1.6亿元。二是兼并改造。鼓励企业之间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方式,盘活利用低效土地。全市已有30多家企业完成了兼并改造,盘活低效用地50多宗、800多亩。三是机关单位集中办公。目前全市已有30多个单位集中办公场所,腾出土地280多亩。统筹城乡,推行“城中村”和旧村改造。2005年以来,采取出让金收益返还等政策,全面加大了“城中村”改造力度。一是拆除平房建楼房。统一规划“城中村”,拆除原有平房,建设多层公寓。目前,全市已改造“城中村”10个,户均居住用地由240平方米以上降到不到80平方米,建筑容积率由不足06提高到10以上。二是腾出宝地建市场。即利用部分“城中村”位于商业地段的优势,将旧村改造为商业中心。三是合并旧村建“新区”。即通过合村并点,集中建设居民小区,提高土地利用率。高新区内南张家庄等5个村,原散居在5个地方,占地740多亩,2003年规划了占地198亩的裕丰小区,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节约土地500多亩。现已建成楼房23万平方米, 300多户村民乔迁新居。四是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2006年,市国土资源部门争取将两个区列入国土资源部第一批试点,确定了4个项目区,涉及5个镇13个村庄,争取到了2105亩建设用地指标。为鼓励试点,市里规定每拆迁一亩补助3万元。目前,13个村旧村改造正在推进,已腾出建设用地200多亩。绷住保护耕地这根弦,大力实施复垦造地莱芜市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其中八成以上是山区丘陵,人均耕地只有0.83亩。在保障建设用地的同时,莱芜市绷住保护耕地这根弦,大力实施复垦造地,积极做好“开源”文章。莱芜市出台补助政策,鼓励农民治理废弃的工矿和窑场,复垦造地。市里规定,每复垦增加一亩耕地,财政补助5000元,调动了各方复垦土地的积极性。2004年以来,莱芜市整合各方力量,积极对废矿坑、砖瓦窑场等进行复垦治理,增加耕地 8600多亩,超过了同期上级分配给该市的建设用地指标总数。莱城区崔家庄村投资150万元,把原来铁矿遗留下来深达30多米的废矿坑填平,整理复垦出200亩耕地,统一规划,栽植了桃、苹果等果树,3年后每亩收入可达两三千元。由于“先补后占”,及时补充耕地,实现了在保障建设用地的同时,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观念变 潜力大莱芜市节约集约用地的经验,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之举,其“保护耕地、盘活存量、优化结构、集约高效”的基本精神及做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莱芜经验的灵魂是创新。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实现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即由过去偏重向上要指标,转变为注重向内挖潜力,变被动为主动,开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莱芜经验的核心是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始终把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放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首位,一切创新、开拓都置于这一前提之下。这一点有很强的针对性。莱芜经验的重点是通过内涵挖潜拓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既要吃饭,又要发展,土地从哪里来?出路就在节约集约用地。莱芜市实行“节流”、“开源”并举,在存量挖潜上下功夫,其路子具有普适性。莱芜经验的前瞻性在于统筹城乡用地。将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占地不是只盯农田,而是在城中挖潜,在村中挖潜,在废弃地上挖潜。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方略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化,具有导向意义。莱芜经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发展用地的统一,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既保护了耕地,又提高了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这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新形势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紫 沐)第三节 水资源一、我国的水资源概况 1、水资源总量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 2、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我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上世纪90年代年均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公顷,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口和数千万头牲畜饮水困难,1/4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我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统计,在全国663个建制市中,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约100亿立方米,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2000亿元。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我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3)水环境恶化 2000年污水排放总量620亿吨,约8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体,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164片,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4)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生态环境己造成了影响。目

    注意事项

    本文(薛安玲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备课.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