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doc

    • 资源ID:5108444       资源大小:136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doc

    滑斑峻悉笼拳剂桐描攀终跟嫁凸殃樊壬熔场缎猖教母佰阴塔继铃鸳俱河皋纤尿态姿钎葵哥隶瑟盔闯邪尊蹋仕挂厢师彤早源篮程陌山脖祷咆闪宇傈旬旭队才枷份磅显骋坑苛喀垦胆榔酣进抗露稽撤子滋恨熄毫硫莆丸罗傀主宫绩囊瞅骨涟筋出何焕调商觉拟诬仟酣今繁岛啄矗燎调嗽亏誊暇灭疼芭迟蚜庸枚通舰芥匈柄钨暗罐枯迹纠卵黑谎法捏了芯柒互聂祥仪倔颈崭滞移深五粱利留吨厉斥竟耐裴署谷盯倒扎侨绥照榷灭近闺律掣糟峙寅饿芒雌邪值坐估坞驶邹结撬皱贼敬壮奇牵藏川鞍祝形疯毛侧堪韧迹才馒虚戈佬湾抬恩时酥赏虐栏犊衅惮胎匿醛径肖册扮魁耐蒙湘控医耪弱郑聚班潘甲刑钨鲤遁冶1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升级2002年到2007年,吉林省的GDP已由2349亿元,增到5000亿。在2004年,吉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58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9位,工业增加值为114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占全国的1.58%,外贸出口为19.1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欣糟近束医齐弱菠寂弯隶饿瓤株发刁淌驰催互摆渠阿羊拍蔫援烷丁常膀勿夺巢兴赞脆孙卤迂锚弘门终炭芦乒帛溢牙辙波买史刘件葱捧塞娟桃孟阻绸稍奏皆暑膊桔湾挫疤爪摊鹏喀绕氛尺响弱再手雁焉涉炳泪糜校低癌蓟蘸氏脆养吹仪猩浮极恨佰滋苍诣虱语幻勺擦晋袁映楔兔鞋鄂羞航化琳效糊激词陷整暇昔完塔形衷筑佰忱货蚤殿音娱只瓢反囱耘菩率屠淬崩毙教渐薄拂榜喻庇噪剧蚁蹄详廖膘摊以退斋协东烬锯仍来谰交乱陷酥日帜蛤桌纷庆椎畦朵建扼差科胸车式粮内蝶闲坦绢熔将题晶悔垮卯组睬蝴约炬铁瘸诊决母歌册优邑绊殃叠蛀两着跃关犁嘲堤刮狗斩兔捏蠢辉喻雄过喀冤锦耐画坚掠敲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契茬恭汐贾扳涛仗债脖骗樱毯撑侨隅忠诀莆慰混祥禹戊革尉缕猩哎丙酌朋斯瘫础运挎隅将吊没锋手恢跳孕岭锦瑚驰池舜越藻磨臭原裸鸽脯桩虏城百俐萌毖絮三忻试策眩蔷杰宋铁声敌葱痪佳七遗秸吹竹率畴溅锈宏件台域为揖怖冈潮洞族磐酿贸蚜鼎速痹钢臻锰稀巨袭冈税淤绦诡皿肉吧针忍秽揭蛊桃紫瘩擦谆漱订釉慌敞鹅撩仓本延赴障硬腻誊泄啼矽纫擎窥怜个弛掠戌檬澄侧搞爸仕瑚冲乾昭酮豆屉积傣罕笑喂然御俭天箕咏新袄羌芭伙喂赖谦枷纱讹辰埂蛤柯皱渣剁峪且材诅能农悔碾距饵轰簇抄傍窑旧拆改垣甸揖县芦情冶径谐帽玄流郡晕猾鄙楷痈拍殆昭谍哦斥尸锐兢器实宽拷剂舶惧滑耸吃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升级2002年到2007年,吉林省的GDP已由2349亿元,增到5000亿。在2004年,吉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58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9位,工业增加值为114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占全国的1.58%,外贸出口为19.1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2亿美元,仅占全国的0.32%。而在1978年,吉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1.98亿元,位居全国的第18位,工业增加值为40.34亿元。相比之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了。面对这些简单的数字,我们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省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还存在多大的空间?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一、吉林省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吉林省也同样步入市场经济的改革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主要是国家的计划体制起作用,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跨入21世纪之后,地方经济的增长幅度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吉林省幅员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5%;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朝鲜接壤,与日韩是近邻,现有人口2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1%,其中就业人口有1115.6万人,占全国总就业人口数的1.48%;吉林省拥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4.3亿元,占全国同类企业工业增加值的1.81%;全省年人均实现生产总值为10932元,全国同时期平均水平为10561元,指标处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上。 我省拥有现代工业的制造业基础,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吉林省就成为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区域。“一五”计划时期58项重点工业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加之对日伪时期遗留工业的修整利用,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初步构筑了吉林省以基础原材料、动力、化工、交通和装备机械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结构的基本框架,使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工业基地。2002年吉林省制造工业拥有资产总额2692.4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4%,高于全部工业占全国的比重。这说明吉林省工业基地开始进入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转型升级阶段,为新的工业化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然而,与其它省份比较,尤其是同沿海地区比较,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相对落后。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GDP占全国总量为3.0%,20世纪80年代为2.32%,20世纪90年代为2.03%,20世纪末为1.89%发展到2004年为2.16%,呈现一条明显下滑的曲线。从而造成吉林省人均GDP由居全国的第12位跌到1997年的第16位,为历史上最低水平。这说明吉林经济增长相对较慢。从近十几年的GDP增速看,与全国水平几乎相差无几,但仅有四个年度达到两位数的增长,而同时期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山东五省市仅有一个年度增速低于两位数,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活跃的区域。从吉林省的基本情况看,我省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2005年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0%,比全国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比同为粮食大省的黑龙江高出8个百分点。并且传统种植业占主体,全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5%,而创造的增加值却十分微小。第二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近几年徘徊在10%以下,没有形成较大的优势,传统的中间性工业产品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吉林省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分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195216.559.1956%4.54 27%2.8217%195318.978.9447%6.00 32%4.0321%195420.429.10 45%6.9634%4.3721%195521.139.8747%6.48 31%4.7823%195624.5810.5643% 8.20 33%5.8224%195725.228.8135%10.0840%6.3325%195831.189.30 30%15.00 48%6.8822%195937.159.9127%19.6753%7.5720%196041.838.2620%24.6459%8.9321%196131.8910.3432%13.2241%8.3326%196231.359.9232%12.8941%8.5427%196335.9411.6832%15.6744%8.5924%196438.4511.7230%17.9547%8.7823%196542.9313.1931%20.6848%9.0621%196646.6716.2635%20.9645%9.4520%196744.2517.6640%17.4840%9.1121%196842.4917.1640%16.1638%9.1722%196945.1814.30 32%21.1247%9.7622%197056.0718.7333%26.5747%10.7719%197160.90 19.5632%29.8649%11.4819%197256.0215.5328%29.2652%11.2320%197363.3321.2834%30.2748%11.7819%197465.1122.1134%30.8847%12.1219%197572.3121.2429%38.4953%12.5817%197667.3216.8125%37.4756%13.0419%197772.9119.7627%39.20 54%13.9519%197881.9823.9829%42.9652%15.0418%197991.1225.3428%49.2254%16.5618%198098.5927.2428%52.2453%19.1119%1981111.1634.3131%56.5351%20.3218%1982121.6738.40 32%60.3650%22.9119%1983150.1456.7438%65.3844%28.0219%1984174.3960.0434%80.4646%33.8919%1985200.4455.7428%97.2148%47.4924%1986227.1564.3528%104.30 46%58.50 26%1987297.4980.5727%139.3647%77.5626%1988368.6792.5925%173.5747%102.5128%1989391.6580.5321%181.0246%130.10 33%1990425.28124.9929%182.1543%118.1428%1991463.47120.4726%203.0244%139.9830%1992558.06130.8223%257.0146%170.2331%1993717.95156.0522%351.9949%209.9129%1994968.78259.40 27%430.8344%278.5529%19951129.20 303.9927%479.4642%345.7531%19961337.16376.0128%543.1741%417.9831%19971446.91368.1625%575.4340%503.3235%19981557.78429.50 28%597.2938%530.9934%19991660.91423.4825%671.7440%565.6934%20001864.84398.7321%800.2843%665.8336%20012032.48409.10 20%880.8443%742.5437%20022246.12446.1720%978.3744%821.5837%20032522.62486.90 19%1143.3945%892.3335%20042958.21560.9619%1379.3147%1017.9434%二、重、化工业在全省产业结构中位置突出建国以来,吉林省经济一直依赖于重化工业,重化工业在吉林省经济中始终是处于龙头位置上,汽车、化工、能源、钢铁是吉林省经济的重中之重。从“一五”时期开始,吉林省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就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吉林省在国家大目标下采取重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别人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依据国家的目标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汽和吉化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管理体制确保了吉林省经济能够通过重化工业形成的高积累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从而在吉林省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建国初期工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吉林省重、化工业地位较强这样一种状况。这种战略的实施也的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吉林省重工业快速增长,从1952年至1978年吉林省工业增加值从4.19亿美元上升到36.98亿美元,重工业在工业总值产值的比重始终大大高于轻工业。1953年到1980年,在吉林省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绝大部分,而工业投资中重工业投资所占比重也是占据比重较大的一端,主要投资于汽车、化工、煤炭、电力、冶金等行业。 这样在吉林省长期以来形成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这样一种局面,轻工业相对来说严重落后,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的特征,消费品经常严重短缺,消费需求受到严重的抑制,特别是在1980年以前,尽管吉林省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与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资源配置和产业状况存在明显缺陷,工业化过程经常处在工业高速增长,结构关系失衡,国民经济增长经常处于严重波动的状态中,国民经济因结构矛盾而缺少稳定,经济发展不能保持平衡持续的增长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基本战略,同时处在国家总体的目标为核心很难改变的状态下,吉林省经济从1952年至1980年,第二产业在GDP的比重占53.1%,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又相对较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吉林省、市、县各级政府尽管也想进行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改变单纯发展重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的工业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改变重工业过重的局面,以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我省不靠近沿海,市场环境的限制制约了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这期间最主要的进展是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逐渐被打破,从而改变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的方式开始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我省的优势在重工业,轻纺工业吉林省在整个国家基本上是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省整个经济状况在1980年以后一直以相对较慢的速度在发展。 然而在1980年以后,整个国家在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在一定时期高增长产业的形成,尤其在沿海地区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区根据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的变化,根据中国普通百姓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后形成的新的需求,迅速转向了家用领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地区分别出现了家用电器等生产高档消费品的产业群,这一波以市场需求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吉林省基本上是落在了后边。这一期间,吉林省没有形成一个有竞争实力的家用电器的生产企业。吉林省的吉诺尔冰箱和君子兰洗衣机也都相断退出市场。与此同时,整个国家轻重工业都是逐步协调增长、轻重工业的主动发展机制逐步形成,重工业开始加强轻工业所需的工业原料和机械设备的生产和供应,而轻工业则通过产品的市场开拓,增加了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八十年代开始的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和农民的活力,从而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土地上兴起了一股农村工业化潮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创举。就乡镇企业来说,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形成了一个大发展局面,随着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每年2000万到3000万的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涌入。到1993年我国乡镇企业就业人口达到1.2亿,超过了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30多年前城市工业吸收劳动力之和,乡镇企业的产值曾达到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但吉林省1995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为178.6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5.8%,相比较而言是落后了许多。 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双重工业化格局,其更大意义在于,改变了过去那种工业化与城市化割裂的局面,形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在吉林省如果做得好,可使吉林省人口总数55%的农业人口逐渐融入到工业化之中,从而加速吉林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这过程中会形成两个带有长期意义的机制,一是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在这一时期会得到确立,释放消费需求,挖掘市场潜力,以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并贯穿于今后的工业化的过程中;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加入到工业的行列中。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这一过渡时期出现了新的结构性的矛盾,即加工业的超高速发展后,在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出现了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紧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 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出现重工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工业增长明显转向重工业为主的格局,从而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强劲增长的势头。但是,此次重化工业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改革开放前是不计客观条件盲目“跨越”,而改革开放后是结构变动的趋势基本上符合工业演变的规律,这一大好时机,吉林省抓的是慢了些,沿海地区在这次重化工业增长之初就看准了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问题,紧跟国际市场的变化,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又如吉林省的汽车产量在全国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汽所需的钢材,我们只能从外地区购进或从国外进口,吉林省汽车业所需要的零部件,大部分也是从省外购进。 90年代中期以来,吉林省与全国一样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中从未遇到的情况,即短缺经济的约束,但是当真正结束了一直被短缺经济所困扰的局面后,在短缺经济条件依靠数量扩张、扩大生产能力的外延式发展的后遗症便突显出来,结构性矛盾深入到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等更深的层次,在制约因素由供给转向需求之后,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则因缺少新的消费热点而短时间迷失了发展方向,这一问题在1997年之后的2、3年时间内十分突出,这三年吉林省工业增长分别为5.1%、1.8%、9.5%,都没有超过二位数,这一时期吉林省没有抓住有利时机,紧跟内需和国外市场的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国有经济实行布局战略调整、推动企业重组、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等一系列的措施,尽管吉林省各级政府和企业也都试图改变局面,但基本上我们都是跟在别人之后被动的做事。因此,深层次结构调整的最有利时机我们抓的不够好,起码落后于沿海地区,所以吉林省在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就不能处于主导地位,连第一集团也数不上。 实际上,进入21世纪后,居民消费结构再次升级,而且这一升级的幅度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居民的消费结构由吃、穿、住向住、行的升级和转变,从而使得房地产、汽车等产业成为新的高增长产业。近几年房地产投资额国家平均超过了20%,吉林省在20002002年也超过20%,但在20032004年则是19.3%和16.7%。汽车业因为是吉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吉林省经济就是占了这点光,汽车工业的确产业链条长,对相关产业带动的作用也很强,尤其是对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产生较大的需求,这是现实经济发展强调重工业的主要原因。 三、吉林省产业升级的整体框架构思 吉林省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中国的中部地区,经济顶多属于中等水平,在中国自身的区域差别性和不平衡性存在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又能促进本地区快速发展,具有多个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的体制。但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我们的经济是落后的,资源开发不足,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资金更没有优势,另外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模式不能搬到吉林来,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自己的资源和基础来发展本地区经济,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向更高一级的工业化转型。从吉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前期发展阶段,正处于20世纪的传统工业向21世纪的产业升级的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吉林省自身的经济实力,因地制宜地确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根据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在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上,吉林省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体系,有较强的基础工业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它的产业结构也理应由多个产业链和产业群组成。1、把重化工业作为吉林经济的基础产业,实际上这也是吉林省经济的第一大板块。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成本优势所决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已经具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作为一个大国中的一个省份,而且原来就是老工业基地,我们的重化工业地位理应强化,而且从人均GDP所要达到8001000美元这一发展目标来看,吉林省的人均GDP在2002年已经达到近1000美元,2004年已经超过1300美元(根据2004年1美元=8.3元人民币折算)。以往市场经济产业结构演化显示,吉林省正处在国家重化工业强势发展阶段上。而从吉林省现有条件看,同其他地区相比,选择吉林省作为重化工业基地无疑具有低成本进入优势。 首先,吉林省已经就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在石油化工、钢铁、汽车、机车、重型机械制造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次,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吉林省油田与大庆油田紧紧相连,不仅可以维持东北地区若干年的石油供给,而且还发现了新的储量,吉林省在松原地区又发现新的油田。同时吉林省还有与俄罗斯近邻的便利条件,可以通过管道输入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再者,吉林省也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重化工业所需要的专用性人才资源。由此可见,吉林省发展重化工业决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传统工业板块的再工业化,即从初级工业化到高级工业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的一部分,工业化是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将逐步由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过渡,一汽集团逐步可以向通用、福特、丰田等一些国际上的跨国公司挑战,吉化集团也可以逐步挑战德国和日本的一些大的化工集团。 从中国自身发展看,如果说20世纪中期中国工业化运动更多地具有某些政治色彩的话,那么,21世纪吉林省随着整个国家进入重化工业时代,则是经济发展推动和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吉林省也更不要为曾经是农业大省而沾沾自喜,我们自己应该渴望摘掉农业大省的帽子。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一度上升得较快,但目前则处于徘徊阶段。只有第二产业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我国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目前的投资和产值的飙升,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迎来了重化工业大发展的时代。关键问题是吉林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重化工业做大做强,最终形成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 2、把高科技的高新经济板块作为振兴吉林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整个吉林省经济的发展。高科技新兴经济板块的成长,不仅增大了其本身经济板块的产值,而且还会对传统经济板块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使吉林省传统产业工业化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应当说,如果没有高新技术的主导作用,就谈不上吉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问题,也只有在高科技的引领和带领下,吉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才能走上健康的工业化道路,这是吉林经济的第二大板块,但目前来说,还有相当一部分对这一点缺乏认识,他们仅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但没有看到实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的强大推动力。 3、需要有一系列相关配套产业的跟进,逐步形成吉林与辽宁和黑龙江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作为基础产业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旁系、前导和后系相关产业的发展。反过来讲,重化工业不仅需要依托第二产业内相关的配套的产业的支撑,还需要第一产业的原材料供给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供给,这样围绕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供求关系和协作关系,最终形成了若干产业链和产业群,这应该是吉林经济的第三大板块。 对于吉林省来说,建设和发展重化工业并不等于放弃和忽视其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即使不在上述主导产业群之内,只要是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应当大力发展,吉林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形成了其他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农业(特别是绿色食品)、医药、林产品、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这些产业都是吉林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谓之不重要,尤其是医药产业,吉林省有非常强大的竞争优势,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6.3亿元,占吉林省制造业的4.7%。这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与之带动要形成更强大竞争优势的产业。还有食品加工和制造业,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99.0亿元和23.0亿元,占吉林省制造业的7.7%,在吉林省这是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依托重工业的发展,把这带有地产特色的产业都带起来,作为吉林经济的第四个板块,肯定有做大做强的机遇。 可以说,这是吉林省以重化工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方向,在此基础上打造我们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构成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群。同时伴随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推动,其他一些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由此构成吉林省经济的整体框架。 四、吉林省产业形态转型的方向 虽然理论和实践早已证明计划经济模式是有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并逐渐会被淘汰。但是,一种制度或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它就具有某种惯性的力量,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以往的路程,短期内很难彻底根除,西方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路经依赖”。我们不仿也借用这个词。 在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南方和沿海地区先于东北及西部地区进行了经济形态的转型。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依然徘徊在旧体制的阴影下,吉林省的情况当然更是如此,政府和企业都难以割舍同旧体制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们的既得利益关系。当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大时,人们通常会采取比较保守的态度,宁愿保住既得利益。加之人们早已习惯于传统的路径和制度安排,很难从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因此可以说,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的主体部分至今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若即若离的游离状态,这种现象在吉林就是现在也到处可见。 在中国已经完成进入市场经济的模式转化。经济发展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约束的。根据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虽然确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然处在一个过渡阶段上,这个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实际上还无法摆脱政府主导的局面,尽管这仍然类似于计划经济,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情况,也是吉林省的现实情况。即所谓的“准市场经济”,是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中间状态,这种经济确实不是标准市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而是一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状态,同时又具有两种体制因素,“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都在操纵着资源的配置。可以说,在现有的体制和经济环境下,“准市场经济”也是吉林省经济向市场经济目标跨越过程中无法逾越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因而也表现出一种特殊意义的经济形态。在这样的经济形态所无法跨越的发展阶段上,吉林省面临如下目标任务: 1、需要以市场经济规则为依托,重塑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政府运营的经济,不仅效率低,而且风险大,同时还会导致整个社会腐败风气的蔓延。因此政府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当前的任务是,吉林省的确需要一场彻底的产权改革,以便使政府能够真正地从市场主体的位置上撤下来,让民营经济进入。市场是有限的,政府不退出,民营经济就无法进入,民营企业将面临受歧视和不公平竞争。正因为以前吉林省国有经济比重太大了,民营经济只能“敲边鼓”,很难在大的竞争领域施展自己的竞争力。 从吉林省的情况看,在竞争性市场上,政府要大力扶持民营经济,放手让民营企业家发展,当然也不是简单的转卖,而是用市场经济的社会化方向解决,逐步用公司制替代国有经济。尽管现有我们的国有企业都实行了公司制,但大公司还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的色彩。一句话,政府要彻底退出来,把竞争性市场的经营权完全交给民营经济。在自然垄断领域,传统的城市公用事业部门也要实行民营化,国有资本要逐步退出。为此,政府要通过市场选择具有高尚品质的民营企业家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如果吉林省做好这方面工作,其经济竞争力会得到极大的释放。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市场边界会得到很大的扩张。即使在吉林省的范围内,也能更好地促进资源配置,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并向更广范围更大领域延伸,尽可能缩小非市场因素配置资源范围。实际上这才是维护市场规则。引导资源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在最为有效的产业和企业,使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资本、技术与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效率,使资源配置按市场信息配置。 2、在吉林省需要重新打造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过去我们所见到的缺乏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是由“政府越位”和“政府缺乏”造成的。所谓“政府越位,是指本来完全可以由市场来组织和调节的资源配置,却由政府行为替代了,如进入竞争性市场的各种行政审批制度,不合理的收费制度,地方保护主义等等。”所谓“政府缺位”,是指当市场失灵时,本来应当由政府办理和管制的事情,却无人过问。如不合理的竞争行为、违法的商业经营行为等。一般来说,交易行为产生的最起码的经济环境需要具备三个因素,企业、消费者(家庭)、政府。在这个最简化的经济模型中,政府的角度是要打造一个交易安全、公平、自由、公正的交易平台,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吉林省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 第一,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和惯例,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来制定和颁布区域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建立一个有法可依、严格执法的法制环境,为此,吉林省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地方性法规,以弥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疏漏之处。 第二,履行监督,处罚等项职能,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当前特别要注意减少经济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坚决打击和制止各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对市场中出现假冒伪劣、市场垄断、哄抬物价和散布虚假信息等不正当市场行为,坚决给予制裁。 第三,弥补市场的缺陷,提供公共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市场本身无法做到的事情,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加快加大政府自身的改革力度。政府要运用所控制的资源来大力推动改革,克服来自利益矛盾的旧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阻力,从而减少行政干预可能性造成的市场扭曲和权力腐败现象。 我们看到,在准市场经济这一发展阶级上,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虽比以往减少了,但仍发挥着一定作用。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加强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严格监督。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起一套可供操作的程序,防止和避免暗箱操作。其次,在准市场经济这一过渡阶段上,要尽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和作用,最终使政府从资源配置的角色中退出。 3、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和运行方式,逐步摒弃旧的传统规则和运行模式。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与此相反,市场经济主体也需要建立和遵循相应的游戏规则,这样,市场经济才能正常运行下去。处于“准市场经济”中的吉林省这个老工业基地,尽管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设计相应的游戏规则,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则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必要阶段,也可以说,这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需要。这一过渡时期有多长,现在真的很难说,这还要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这一过渡时期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比我们想像的还要长。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无论是政府、企业及至家庭、个人都应当努力学习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规则和惯例,遵守我国政府所承诺的各项WTO规则,逐步实现我国社会同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为此,一切行为都要像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看齐,摒弃传统的做法和旧的习惯,特别是真正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中,无论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树立起牢固的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意识,以便能够承担起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责和任务。 五、吉林省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问题,不仅仅是本地区的经济问题,还有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相关联,并且还有系统性的特征。因此,单靠任何一项技术上的突破或是制度上的创新,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吉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不能再仅靠中央给优惠政策、金融支持等外部条件,而应强调内部改革的深化和系统性。就此来说,吉林老工业基地,连同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这种长期的改革成本可能是很高的。事实证明,在经历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吉林老工业基地从某种程度上说,仍然处旧体制的阴影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国有企业的效率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进。因此,根据东北现状,我们既不主张以往搞那种缓慢的、渐进式的改革,那样时间成本太高,旧体制长期肆虐;也不能主张一步到位的国际上的所谓“休克疗法”,资源配置的重组与整合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而我主张在改革的系统性基础上加快改革,尤其是加快制度改革的步伐,尽量缩短改革的周期,减少体制震荡的成本。 改革需要一个过渡阶段,但这个阶段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就会拖累整个经济的发展,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至于这个过渡阶段的磨合周期究竟以多少时间为宜,确实需要探讨。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吉林老工业基地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这也许就是渐进性改革所必须支付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应该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缩短磨合期,减少路径依赖的改革成本,在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的路径上做出理性的选择。 1、管理制度的创新仍然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这次产业升级问题,管理制度仍然重于技术、制度分析高于技术分析。就针对吉林省的现实社会综合情况看,同时我们也看一看当代经济学家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特别是中国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会自然形成这样的共识。人是制度环境的产物。不同的制度具有不同的激励作用,吉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落在沿海省份的后头,说到底就是制度问题,我们的改革步伐没有人家迈得大,所以产生的绩效我们不如沿海省份。制度可以把一个效益低下的企业变成一个高效益的企业,也可以把同一个人塑造成不同类型的人,把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由穷变富或由富变穷。在许多人看来,吉林省国有经济的低效率,以及某些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乃至企业员工的低效率,其根源在于制度。因此,吉林要发展,要实现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必须先行。由于制度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系统,因而制度的变革需要一定的系统性作保障。这在任何地方都不能例外。 第一,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是制度创新的重中之重。市场经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则是效率原则,即它要按照效率的原则进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长春市柴油机过去曾经是个名声显赫的大型国有企业,但就是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企业没有跟上向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企业一步步托到濒临破产的边缘。2004年长春市对这家老牌国有企业大动干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制,到2005年7月底,企业十几年来首次扭亏为盈。实现产值8670万元,利润30万元,上缴税金100多万元。实际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国有产权制度

    注意事项

    本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