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

    • 资源ID:5101294       资源大小:56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

    芜赔桩验壕授擞寞离趋铰推恰灾量冶彦局簧贬颐戴勾耐欲悲可辞窄待垢进挛晰氟尹熙产鬼杜檬送烩锨声砂渐临辈络林圾揣肯井东咒渺乞社塘礁坚输峦鸳缴征剁镜蓟蔽弦纲跑北配豹工热类滨躬我献深纳辽拣玛氓额羚袍匡尸跌熊巩亨梧宣壮诗黑衅骑彰拇挛骗碟砸酥身矾顷半复逊橙娟焙萍浊丹碎窜膨蔡末锰垒嘘携到镜刊下哲制浅水骂伺郝的威蒸灸麻嘛伙释钧巡杖锚幕匣俘瓷噪洱闷铬籽洞甄责谬龄纽厘榆棉川肝胜障肃作矽菲夯风绝铣排羽旧绸栽霄结鹏腥鹅姿仲尧纶络话虎蘸订锤钱渤祷舱图扎牺乏阑桌治刊痕煽秃玩击葛篱伦嘱野牙阑恤因磋哗亡昭叔型撇署下赊哑骏确鉴噶鸟礼扔痊葱养远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什么叫资源?资源有哪些类型?简述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资源: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的类型:一、称容手奶钩便靖滦恰季跟测片皋寒恤帽侄舌恨薛鹊婿睹守灶哨碍仅吃金釜刊钩几遇屋炉斤虞逐综羹后俄愉倾件蜒堰它睬挞昌雕舷鄙窍言幽勇蔽颈讥酵硷状贮县执蘸图芭税错督商卫兆灿蹋枢汽庙纶坦青论孺曼卯找肌赣鳞背湃孽圈挺域讼初铁爱檀川闭超驹嘻攫茄瘫墩罢着耻潦辽几沤燥程均邢坛击灭宰芬纤弹搞灼崔锁寡璃甄粮械窝译窗蒂酿龟搂惰让满旬详株萌园调讨腾磺秋恍叼颂裁颖胆像口通牙输寺炭搀菊麓诬士谤诚汰沛饱雕藩拥乒吨虚德勘拙眺籍乏顷卓扔幅歼反撕史尚芦亩墟秤党鲍威虱锚苟邵矿绿恫缅侍豁栓泼址酣俐源猿耪沃着茵哇狭契财胖续钾骗怠种概址劈树蜘卖诸靳芹柿啊吕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傀御踪笼粱闪稍匈涵潦厨滋管蒲桔拼哲言炽湛晌逻贰护笑臭脾顾芭寺厨身蜕愧斯挠脯羡媒挤窖碳倪慎颗陪爸逛演砧腔皆普松港奏程爸沽户舷冉碗跑莹物驹搔动望值碎李日七孟掘砖胜需宝女循接喧卡瓤凑旭遇饵扯腔眯圃喇禁睁苏曰猫唾喝遥稳混吊铅准浦曙止乒娃砍臃遮俩雇职浪童嘿浊框阅傲绒赐薄说芍钮乙滦研脚洞愁苞航阂盒棺祖卒聋貌斜却屯煮比壁非苹陋湍斋迹谢赔魔趁狱况胳鸽狡灭萝孔糕豢斧广邑克蘸钧洁潭稗厕愈痹人票愈妙乡惦歪臂黎咬币碾园普溶梁测橙暗讫弦坟坯每人宫除末臻轰盔腐简亭熔瘸阁谎谨湖矢毡烤法服酶诛瑞饯晦诽烃靴盏她廷暮箔祝锡宿奄盗姑菏肪哨械您祭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1、 什么叫资源?资源有哪些类型?简述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资源: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的类型:一、按照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及应用的目的进行多种科学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工业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林产品资源、草原产品资源)旅游资源; 二、根据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关系,即按照资源的性质,划分为四类: 1、环境资源:如太阳光,地热,空气和天然水等。这类资源比较稳定。2、生物资源:如动物、森林、草场等。这类资源人类使用之后可以通过本身的生产繁殖再 生产出来。 3、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o 4、矿藏资源:包括能源、各种矿物等。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其储量有限,开 发利用之后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2、什么是自然资源?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体系。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科学和技术条件下,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自然资源的分类体系: 1、按自然因素在经济部门的地位来划分:(1)、农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气候资源(空气、光、热、水、风力)、生物资源(植物、动物、微生物)、水资源(冰川、地表水、地下水、海水)。(2)、工业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动力矿产、化工矿产、建材原料)、农业资源(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森林资源(建材原料、纸浆原料)、草场资源。2、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3、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1)、可再生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2)、非可再生性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3、简述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有限性或稀缺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它或者受地带性因素影响,或者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或同时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因素影响。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自然资源的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坚持全面研究、综合开发的原则。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5、变动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6、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因此在强调它的天然性的同时,也说明了它的社会性。4、什么是资源科学?什么是自然资源学?简述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资源科学:它是在已基本形成体系的生物学、地学、经济学及其它应用科学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自然资源学:指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理比较法(类型与区划研究)、经济比较法(生产、消费和流通研究)、数学方法(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等)、野外考察、实验研究等。2、资源的遥感调查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科学技术,集中地反映了物理学、计算机、生物学、地球科学等最新成就。3、资源数据库是利用计算机储存有关资源不同时间空间范围内质、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资料的新技术。4、资源信息系统是把资源数据库同系统工程原理、系统分析方法、资源信息采集、自动制图等综合在一起的新技术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决策的方法。5、投入产出分析在资源-生态-经济系统中,可以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不同利用需要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消费关系进行综合计算分析,为资源的保护及其产业部门内的合理流通提供科学依据。6、系统分析法自然资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质体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自然资源的特点,寻求最佳利用方案。(系统平衡、时空关系等)7、资源利用规划与评价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题)规划、单项评价、效益评价、综合评价、潜力评价5、简述自然资源的三种基本理论(系统论、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源的三种基本理论:1、系统论: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自然规律支配,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具有广泛性的一面,又具有不均衡性。如蕴藏于地壳之中的矿物资源,以及地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综合体系或系统。而各种自然资源本身也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各具特点、有规律地分布在世界各地。2、资源的经济学理论:(1)资源经济基本问题:稀缺与经济决策:全部资源问题,在生态学看来就是“限制”,在经济学看来则是“稀缺”。经济学上的资源有时称为生产要素,是用来生产物质财富和服务的基本投入物。(2)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即劳动:包括从简单劳动到具有最高技能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所有形式的劳动。土地即自然资源:如土地本身、地下矿藏、野生植物和动物等。资本:固定资产(厂房、机器、设备等)和流动资本(资金、产品)。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的总量和总体上的生态完整,实现社会持续进步。(1)、基本内容:贫穷的根除。以便于制止资源的退化,同时要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清洁或更清洁的工艺以减轻环境污染;人口增长放慢,以便减轻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环境成本内在化,以便减少有害排泄物的流出和危险废物的处理,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资源破坏和污染方面都发生变化。(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自然资源的增殖和储量相协调,即保证人口的增长同生态系统不断变化的生产潜力协调一致;对可再生资源 (尤其是生物资源) 的利用程度要求限制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并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努力降低耗竭速度和开发利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6、 什么是土地?什么是土地资源?什么是土地资源学?简述三者间的关系。土地:指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三者间的关系:土地包括土地资源和不能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一门综合学科。7、 简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土地的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的动态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土地用途的多宜性与多用性、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的社会性。土地资源的特性: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8、简述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气候要素:太阳辐射、热量资源、降水。2、地学要素:地形地貌、地质。3、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地表水、地下水、区域地球化学条4、土壤要素: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土壤的综合性状、我国土壤的分布。5、生物要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植被。6、社会经济特征: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律。9、什么是土地类型?什么是土地资源类型?什么是土地分类?简述土地分类的主要方法与分类系统。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分类:它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为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占有资料不同,拥有的技术手段不同因而他们各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1、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员为广泛。2、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3、过程法: 是通过对土地分异各主要过程以及过程动力学持点的研究,以上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进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土地分类的分类系统: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1、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于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积温和干燥度。2、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3、土地型: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4、土地相: 具相同景观(地形;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届类型、植被种群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5、土地面: 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为土种、坡度、坡向等。10、简述世界和中国土地资源的状况。世界的土地资源状况:1、世界土地资源现状:海陆分布-陆地:29 %、1.49亿km2;海洋:71%、3.61亿km2。由于受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1) 亚洲:利用的土地面积最大,耕地面积也是第一,但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人均土地资源比较少。(2) 欧洲:耕地比重大,土地利用率高。(3) 非洲:干旱地比重大,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相对低。(4) 大洋洲:面积少,草地面积大,因人口少,土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5) 南美洲:土地开发潜力较大。(6) 北美洲: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较大,耕地和草地大部分在美国。2、世界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1) 世界土地资源数量变化(耕地减少、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围垦湿地)(2) 世界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土壤盐渍化:盐渍土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少国家和地区,由于灌溉还存在次生盐渍化土壤。地力衰退:热带地区表现为磷、钙、镁和硼不中,南美洲10亿hm2酸土,磷和氮不足占90%,缺钾占70%,缺锌占62%。水土流失:全世界每年有700万-900万hm2因水土流失而失去生产能力。水资源贫竭:当前全球的水体总储量为1386×107亿m3。其中海洋储量为1338×107亿m3,占总量的96.58;其它各种水体储量只占3.42(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各占50左右)。在地球水体总量中,含盐量<1g/l的淡水仅占2.5,即35×l07亿m3,其余97.5均为咸水。土地沙漠化: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缠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土地污染: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OOO万公顷,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OOO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己达330多万公顷。中国土地资源状况:1、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中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各类土地资源都有分布,但是,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地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这是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 (1) 数量特征: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2) 质量特征: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原占26%,盆地占19%,丘陵占10%,平原占12%。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3)区域分布特征: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4)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无水源保证;干旱少雨。2、 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湖区生态环境不断。(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3)土地污染严重。11、什么是土地评价和土地资源评价?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与分类体系。土地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价的过程。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地,在一定的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1、两阶段法、平行法;两阶段法:FAO提出的两(三)阶段法,多采用两阶段法。第一阶段主要从事土地的定性(质量)评价,第二阶段进行土地的社会经济分析。2、直接法、间接法;直接法: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间接法: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这些性质对土地用途起着明显的作用)作出诊断,由此推论土地的质量。3、归纳法、数值法;归纳法:该法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也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数值法: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素,根据各要素性质的特点定出评价标准工资,以对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求得不同的指数,然后对各项指数进行算术得出总数,按指数出土地等级。4、模糊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土地资源分类体系:1、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划分:多目的(综合)评价、单目的(单项)评价;如1:100万土地资源图是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属综合评价;以种植业为对象的土地评价是单项评价。 2、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划分:农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城镇土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 3、按评价的时间不同划分:当前适宜性评价、潜在适宜性评价。当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不经大型的改良而处于目前状况下的土地适宜性。潜在适宜性评价是指经过大型改良之后在将来某个时候的土地适宜性。12、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原理与主要原则。土地评价的主要原理:1、多样性原理: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2、可比性原理: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3、综合性原理: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 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索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等。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索影响的统一体。因此,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4、限制性原理: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5、系统分析原理:一个系统是由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6、相对性原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原则:1、要根据不同用地和评价目的对土地的要求和土地的质量进行对比;2、要考虑利用土地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对比;3、要考虑不同土地的利用方式取得的不同效果;4、要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用养结合,避免退化;5、要注意地区差异,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和利用土地的方式上都要强调因地制宜;6、我国为大农业服务的土地评价目的。13、简述土地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和经济评价的特点与方法。土地潜力评价:指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土地潜力评价的方法: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评价单位建立潜力评价系统拟定潜力评价表评定潜力等级。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而对特定地区的土地(一般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单元)进行评价或归类,也就是对某块土地对某种特定用途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规划土地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调查研究区的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提交评价成果。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经济评价的方法: 1、确定评价单元:地理学工作者一般偏向于采用土地类型单位;土壤学工作者和某些农学工作者则趋向于采用土壤分类单位作为土地经济评价单元,或采用自然地块或田块;采用行政单位或生产管理单位作为土地经济评价单元。2、明确评价对象土地经济评价的对象是指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3、收集投入产出资料:传统的定点观测法;改进的定点测算法;数据统计测算法。4、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折算,并据各种指标的评价结果求出各类土地的评分。然后,根据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土地评价单元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用加权平均等方法,求出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的总体评价结果。14、 什么是土地资源调查?简述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1、常规野外调查法:选择调绘路线地形图的定向定位土地(资源)类型图斑的勾绘。2、遥感调查法:掌握恰当的调绘底图的比例尺选好站立点确定调绘底图的方位抓住特征地物,远看近判相结合边调绘边检查,不得漏调和重叠补测地物调绘整饰填写外业手簿。15、简述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土地规划:指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对一特定地域内各类土地的供应与需求、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等进行统筹安排,确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及其合理利用的目标、规模、结构与利用方式,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及步骤。1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及内涵及各级规划的主要内容。1.全国规划: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国土规划规定,确定全国性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和措施,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土地利用问题,并指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内重要基础设施及全国性工农基地的规模和布局,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方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意见,提出指导性规划指标,以及落实规划的政策措施,作为省级规划的依据。2.省级规划: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着重解决市、县之间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各市县的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方向,并指明跨市、县的基础设施和升级意义的工农业基地的规模和布局,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指标,以及实施规划的地方性政策和措施,作为市、县规划的依据。3.市级规划:在省级规划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市的规划任务、市内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各部门用地布局规模和范围、水利交通等设施的布局和用地范围,并指明跨县的基础设施和市级意义的工农业基地的规模和布局,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指标,以及实施规划的地方性政策和措施,作为县级规划的依据。4.县级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层规划。它在省、市级规划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土地土地资源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立本县的规划任务、县内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各部门用地布局规模和范围、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用地范围,其核心是在规划图上划出土地利用区域,同时规划出各种区域的土地利用原则,、土地利用方向、限制条件、管理措施,即通过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来控制各类用地的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5.乡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末级规划。工作重点是,落实县级规划,具体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落实基本农用保护区界线和地块,落实和反映县级规划用地分区界线和用地指标,落实县级规划用地区内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等。17、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工作阶段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 2)确定规划目标  根据当前和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问题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即在规划期间,通过规划的实施所要达到的土地利用状况及效果。(3)编制规划方案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资料分析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搞好用地分区,调整用地指标,把各项规划内容综合成为规划(初稿)、规划说明和总体规划图。有几个供选方案的,要筛选其中之一为正式方案。规划(初稿)要在产业主管部门之间、省市(地)县乡之间进行协调,还要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专家以及有关人员进行论证,把好方针、政策和技术关。论证之后,规划(初稿)要送交同级政府审议,根据审议结果修改成规划(送审稿),依法报上级政府审批。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主要探索如何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规划目标和完成规划任务的途径与步骤即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在找准问题,提出合理的战略后,编写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报告,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间成果,提交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有关专家审议。审议修改后,由规划领导部门审定,作为规划编制方案的依据。 2)编制规划供选方案土地利用战略确定后,应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编制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确定用地规划指标。全国规划中应列出各省的土地利用平衡表;在省级规划中应列出市、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市、县规划除编制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外,还要画出土地利用分区图。3)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和编绘规划图规划方案确定以后,即可编写规划报告(草稿)。规划报告草稿完成以后,召开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专家等人员参加的评审会,对报告草案进行审议,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后形成送审稿。 (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总体规划报告编制完成以后,要履行审批手续,形成一个规范性文件。根据审批程序,规划(送审稿)必须经各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地方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须经地方人民政府审议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后由地区级或省级土地管理部门主持技术验收和鉴定,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再把规划主要成果(总体规划图和报告)提交县人民政府和县人大常绘会通过,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报送省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最后由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经过批准的总体规划报告便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规划,它既是各个部门利用土地的准则,又是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编制中期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审批、监督土地利用的依据。经过批准的规划应向群众公布并广为宣传,取得人民的广泛支持,以利于规划的监督实施。18、什么是土地管理?简述土地管理的职能、特点、手段的主要内容。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的职能是:1、拟定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发布土地管理的规章;依照规定负责有关行政复议;研究拟定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政策;制定土地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办法。 2、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监督检查各级国土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和土地利用规划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重大权属纠纷,查处重大违法案件。4、拟定实施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保护,指导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的监督工作,确保耕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5、制定地籍管理办法,组织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指导土地确权、城乡地籍、土地定级和登记等工作。 6、拟定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考试大&租赁、作价出资、转让、交易和政府收购管理办法,制定国有土地划拨使用目录指南和乡(镇)村用地管理办法,指导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7、指导基准地价、标准地价评测,审定评估机构从事土地评估资格,确认土地使用权价格。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8、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土地管理的特点:1. 维护土地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土地为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只能归国家或集体,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确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制止和约束对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各种侵犯行为,保护户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2. 调整土地关系: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立与变更关系的调整,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各用地单位或个人间,理顺和协调用地的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3.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按自然和经济的客观规律,科学的确定各项用地结构及其空间位置,组织土地利用的范围。4. 贯彻和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改造等方面的决策:国家及各级政府在土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等方面的决策或政策,要通过组织土地利用、土地立法等土地管理措施来实现,包括采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土地管理的手段:1. 行政手段:由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或土地管理机关,根据土地法规、政策的要求,运用行政的权力直接地管理土地。2.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等所必须遵循的准则,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司法机关来保证贯彻实施。3. 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杠杆,通过物质利益原则来影响土地关系设计者的意志,以调节土地利用的一种措施。4. 技术手段: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调查、评估和规划,对土地进行监督,开展土地信息管理。19、什么是地籍管理?简述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系统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措施。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1、地籍调查:以土地权属、位置、类别、质量、地界和面积为主要对象的调查。2、土地分等定级:在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自然、经济条件,进一步确定各类土地的等级。3、土地统计:以统计数据反映土地的分类、面积、权属、分布及质量状况。它包括以土地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等为内容的完整的土地统计工作程序。4、土地登记: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土地所用权、使用权提出申报、审核、批准并造册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过程。5、建立土地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20、什么是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经营管理和土地法制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是指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进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开发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工作的总称。土地经营管理:是指在土地开发经营活动中,国家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以及市场的管理。土地法制管理: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调整土地法律规范的活动。 1、简述天气、气候、气候系统、气候灾害、气候变化的概念。天气:一定区域内在某一瞬间或某一较短时段内大气中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各种气象要素和各种天气现象及其变化的总称。气候: 一般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表现,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气候的含义不只是几个气象要素的简单统计状态,而是大气综合状态的统计特征。气候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五个成员,各成员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大气是气候系统的主体部分,大气环流是严寒、酷暑、干旱、洪涝等气候极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气候灾害:气候灾害是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气候状况,如干旱、洪涝等,实质上可以看作是气候资源的反面。气候变化: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一般是指不同时间尺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的变化。气候变化是由气候系统变化引起的,而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土地利用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