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准化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安全标准化相关知识,主要内容目录,1、安全标准化的定义2、安全标准化的提出3、相关的支持文件4、安全标准化实施的意义5、安全标准化的模式6、安全标准化的评审与监督7、安全标准化的内容8、安全标准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9、标准化推广的体会与建议,1、安全标准化的定义,安全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2、安全标准化的提出,自八十年代以来,煤炭、冶金、有色、建材、黄金等部门,他们为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行业内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安全标准化的提出,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提出了在全国所有的工矿、商贸、交通、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要求。国家安全监管局制定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机械等行业、领域均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随后,除煤炭行业强调了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外,其他多数行业逐步弱化了质量的内容,提出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2004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着手起草各行业安全标准化规范标准。2005年,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实施。20052011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了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材行业的安全标准化AQ强制性规范和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标准化规范和评定标准。,重要文件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 国办发201111号六、推进安全达标,强化安全基层基础(一)有序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升级。在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企业广泛开展以“企业达标升级”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着力推进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完善有关标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促进企业安全基础不断强化。,3、相关的支持文件,重要文件三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委20114号 目标任务:在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重点突出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其中,煤矿要在2011年底前,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要在2012年底前,非煤矿山和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要在2013年底前,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领域)规模以下企业要在2015年前实现达标。,3、相关的支持文件,重要文件四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委办【2011】18号1、全面实现安全达标。工贸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为现场标准化和操作过程标准化。2013年底前,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实现安全达标;2015年底前,所有工贸企业实现安全达标。,3、相关的支持文件,4、安全标准化实施的意义,国家的要求:国家相关文件明确要求:企业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对高危行业(需要申领许可证的企业,如建筑施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非煤矿山企业等),国家有严格的控制措施:标准化的达标与许可证的换证挂钩。,企业发展的需要 安全标准化体系是一个现代的、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管理模式。安全标准化涉及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每个要素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从预防、实施、应急、事故到持续改进均有一定的要求,具有系统性。安全标准化要求全员参与,从企业制定计划、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文件方面切实从实际出发,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避免“做是做,写是写,两者不相干”的情况发生。安全标准化强调预测预警(防患于未然),4、安全标准化实施的意义,社会责任认定:企业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命脉,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单元,要建立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就是依靠安全标准化。标准化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分清责任主体,每个人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每个人的责任、每个部门的责任都非常清晰,即使在发生意外事故,事故主体也可以很清晰的认定,不会产生责任不清,主体不明而引发的纠纷。,4、安全标准化实施的意义,5、安全标准化的模式,“安全标准化”是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安全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如国外OSHA、HSE管理体系、国内GB/T28001认证体系等,采用体系化的思想,遵循戴明模式(PDCA)动态循环的运行模式,以风险管理为安全标准化的核心理念,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达到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安全作业标准化及持续发展的目的,使企业安全管理真正上新台阶,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采用的模式:戴明模式(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安全标准化的评定和监督,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企业应当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督管理。,6、安全标准化的评审与监督,7、安全标准化的内容,以企业安全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为基础 规范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已制定行业标准的,优先适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本规范有13个一级要素42个二级要素,13个要素主要内容,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绩效评定持续改进,2,1,4,3,5,6,7,9,8,11,10,12,13,7、安全标准化的内容,1、目标 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主要负责人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应满足:(1)形成文件,并得到本单位所有从业人员的贯彻和实施;(2)符合或严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3)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相适应;(4)与企业的其他方针和目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5)公众易于获得;(6)目标与方针相符。目标尽量予以量化。,2、组织机构和职责2.1 组织机构 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或领导小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并满足:(1)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2)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2.2 职责 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履行安全生产义务。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应明确以下人员的安全职责:(1)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经营的投资人;(2)总经理、副总经理;(3)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机械师、总动力师及各副总;(4)各级管理人员;(5)各级专(兼)职安全员、安全工程师及技术人员;(6)从业人员。,应明确以下安全生产管理和职能部门的安全职责:(1)决策机构;(2)安委会或领导小组;(3)安全生产管理、机械、动力、设备部门;(4)生产、技术、计划、调度、质量、计量部门;(5)消防、保卫、职业卫生、环保部门;(6)供销、运输、基建(工程)部门;(7)劳动人事、教育、财务、工会、行政、后勤部门;(8)科研、设计、规划及其他有关部门;企业应明确各生产基层单位的安全职责。安全职责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3、安全生产投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依法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包括:(1)安全培训教育所需费用;(2)为从业人员配备个体防护用品及保健品经费;(3)安全措施设施及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的资金投入;(4)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所需费用;(5)安全风险抵押金;(6)安全技术研究和安全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有关经费;(7)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的费用;(8)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用等。,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4.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企业应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4.2 规章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4.3 操作规程 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安全标准化的精髓就是制定各岗位、各活动的操作标准。企业在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时,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的不同特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或其它适用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保证各岗位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的最新有效文件。,4.4 评估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4.5 修订 企业应根据评估情况、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绩效评定结果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和适用,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4.6 文件和档案管理 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5、教育培训5.1 教育培训管理 企业应确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安全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和标准;(2)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职责;(3)安全管理、安全技术、职业卫生等知识;(4)有关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管理等。,5.2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其他管理人员(包括职能部门负责人、基层单位负责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由企业人事、教育部门会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层次组织实施,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任职。,5.3 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新入厂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培训时间分别不少于24、24、8小时)。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5.4 其他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从业人员转岗、干部顶岗以及脱离岗位六个月以上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新岗位工作。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的培训教育。企业应对外来施工单位的作业人员进行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发放入厂证。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安全培训教育。,5.5 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内容包括:公开安全承诺、建立安全自我约束机制、进行安全绩效测量,统一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安全志向、安全态度,进行安全长远规划计划、确定安全目标、保守安全决策,开展安全异常和缺陷识别、与相关方安全合作、安全信息传播、安全事务参与、安全自主学习改进,激励安全行为、杜绝不安全实践等。,6、生产设备设施6.1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三同时”)。企业应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6.2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6.3 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7、作业安全7.1 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动火、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高处、动土、断路、检维修、抽堵盲板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八大危险作业管理:(AQ30213028-2008),7.2 作业行为管理 企业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7.3 警示标志 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企业应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7.4 相关方管理 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企业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7.5 变更 企业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8、隐患排查和治理8.1 隐患排查 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8.2 排查范围与方法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1)综合检查(包括节假日检查)应由相关级别的负责人负责,有关人员参加。厂级安全检查每年不少于四次,车间级的安全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班组级安全检查每周不少于一次。(2)专业安全检查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每年不少于二次。主要是对锅炉及压力容器、危险物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厂房建筑、运输车辆、安全装置以及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进行专业检查。,(3)季节性安全检查分别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组织本系统人员对防火防爆、防雨防洪、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查。(4)日常安全检查分岗位工人检查和管理人员巡回检查。岗位工人上岗应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检查。各种安全检查均应编制安全检查表,并按相应的安全检查表逐项检查,与责任制挂钩。,8.3 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企业应对各种安全检查所查出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验证。(1)对事故隐患,应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做到“四定”(即定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2)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隶属的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3)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4)各级检查组织和人员应将检查出的隐患和整改情况报告上一级主管部门,重大隐患及整改情况应由安全技术部门汇总并存档。,8.4 预测预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9、重大危险源监控9.1 辨识与评估 企业应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9.2 登记建档与备案 企业应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9.3 监控与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10、职业健康10.1 职业健康管理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企业应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10.2 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10.3 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11、应急救援 11.1 应急机构和队伍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企业应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11.2 应急预案 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11.3 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11.4 应急演练 企业应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11.5 事故救援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12.1 事故报告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12.2 事故调查和处理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13.1 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企业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13.2 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8、安全标准化解决的问题,标准化的重要作用一:就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人的操作而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较大的差异。,标准化重要作用二:体现了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具体要求,以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现场标准化为核心,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各岗位、工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照章办事的良好局面,规范和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8、安全标准化解决的问题,标准化重要作用三: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重在基础、重在基层、重在落实、重在治本。各行业的考核标准在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对现场设备设施提出了具体的条件,促使企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设备,特别是危及安全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素质问题,提高企业的安全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安全保障能力。,8、安全标准化解决的问题,重要作用四:通过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使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切实改变运动式的工作方法,对危险源做到可防可控,尤其是通过作业标准化,大大减少了习惯性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现象,控制了事故多发的关键因素,全面降低事故风险,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一般事故,进而扭转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的被动局面。,8、安全标准化解决的问题,标准化重要作用五:安全生产标准化强调过程控制和系统管理,将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行为过程及结果定量化或定性化,使安全生产工作处于可控状态,通过绩效考核、内部评审等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减少伤亡事故,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将为达标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8、安全标准化解决的问题,重要作用六: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全面、基础和长期的工作,克服了工作的随意性、临时性和阶段性,做到用法规抓安全,用制度保安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对于冶金、有色、机械等无行政许可的行业,完善了监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监管缺乏手段的问题,提高了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8、安全标准化解决的问题,工作体会和建议,领导重视是关键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因此,只有企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投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政府推动此项工作,也需要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的重视。,1,工作体会和建议,责任落实是核心 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众多,且标准要求覆盖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所有内容,因此,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中,落实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以及企业各级安全生产职责,构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网络尤为重要。,2,工作体会和建议,教育培训是基础 实践证明,无论政府监管人员,还是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准确理解标准内容的实质含义,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对于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而要达到目的,必须采用教育培训这一有效方法。,3,工作体会和建议,综合治理是途径 企业在对照标准,实施整改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实行综合治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监管部门在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中,也需要采取综合的手段。,4,工作体会和建议,长效机制是方向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监管部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工作是过程,而巩固其成果,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