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的地貌变迁.ppt
历史时期的地貌变迁,一、先秦以来的地貌与土壤及演变趋势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古代有关土壤的著作很多,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壤状况、利用和改良土壤的丰富经验。,管子中对于土壤的认识较为全面。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酸碱性和肥力等情况,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将一般地区的土壤分为3等18类。每类又分为5物,相当于90种土壤。这是古代史籍中最详细的土壤分类。吕氏春秋不像管子那样繁琐,但是它十分强调土壤的利用。,禹贡和前两本书的记载不同,它不是一般而笼统的记载,而是按照不同地区记载不同的土壤以及肥力大小。是我们了解先秦时期中国土壤分布空间差异的重要著作。按照禹贡的记载,土色分为白、黑、赤、青、黄,从土质看,壤是一种不成块的柔土。坟是膏肥的土,赤卤是土内含有盐质,埴是粘土,涂泥是湿土,垆土是黑土,黎是疏土。每一州只有一种或者几种土壤,土壤生产能力的等级按上中下组合成九等。,禹贡所记载的土壤和现在相比较,有许多是吻合的,基本上反映了土壤分布的地区差异,但是有一些记载和现在差别较大,反映了古今土壤的变化。土壤变化最显著的地方,是黄河下游地区。一般认为,这种土质的变化的原因和黄河的泛滥有关。,禹贡土壤考证表,此外,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朝韩鄂的四时纂要、宋朝陈旉的农书、元朝的农桑辑要、明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朝的授时通考等都是我国优秀的农学著作,既是当时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也是对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总结。,当一定区域内人类涉足的土地开垦殆尽后,人们一是向低湿的沼泽地进军,与水争田,一是向深丘、山地进发,同时历史时期人们又不断地改造盐碱地,创造了砂田。,中国近2000年来土壤的总的变迁趋势:垦地总面积不断扩展,土地不断熟化,耕地草原面积不断减少,山谷冲积加快,江河淤积抬升,沙漠面积扩展,沙漠化和荒漠化加剧。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时期地貌变化出现:草原向荒漠、耕地发展;山地向灌丛、坡耕地发展,水面向耕地、丘陵向耕地发展的趋势。,由于生产力制约,气候和优秀稻种的传入等因素,中国经济中心在唐宋之机东移南迁、南方沼泽湿地和山地深丘生地的开垦和书画成为可能,这是南方土地超过北方的关键之处。,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历史时期的地貌变迁,我国沙漠分布面积大,大约有13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6。沙漠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九省区。历史时期我国沙漠变迁有逐渐扩展的趋势,即由原来不是沙漠分布的地方形成了沙漠,而原来存在沙漠的地方,在历史时期内又有进一步的扩展。沙漠分布面积以新疆为最大,占全国沙漠面积的60,这些地区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巨变、风力大、植被稀疏、沙质丰富,这是形成沙漠的条件。,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沙漠和沙漠化,我国的沙漠大都是在第四纪特别是在中更新世以来逐渐形成的。就其原因而论主要与地质时期的干旱气候相联系。就近5000来看,人类活动是造成我国沙漠化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 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草原及荒漠地带,主要由东部草原地带演变而来,主要是历史时期的产物,而引起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1、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19世纪以后。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为增加财源推行放荒招垦政策,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滥行放垦。沙质草地,因土质脊薄,一般经过二三年即因沙害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大面积开垦破坏了表土层,逐渐形成流动沙丘。,不过,科尔沁沙地年降水300500毫米,是我国沙区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2、毛乌素沙地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陕北一带,是历史时期沙漠变化较明显的地区。从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来看,本区沙漠化大约延续在唐代后千余年间,沙漠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进,历史上的呼和陶勒盖汉城、统万城、宥者州古城、缸房村汉城和一些唐城都淹没在沙漠中了。,3、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原是黄河的冲积平原,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今天的沙丘,是近年来逐渐形成的。二 地质时期形成而在历史时期扩展的沙漠1、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历史时期的变化主要有沙丘移动掩埋周围地区以及河流沿岸绿洲沙漠化两种形式。,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部,总面积为33.76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沙漠,号称“死亡之海”,目前其面积还在扩大。但在西汉的时候,这里有冰雪融水,发展为成片的绿洲农业。汉书中记载的西域36个城邦国,就建在各个绿洲片上。张骞通西域后形成的南北丝绸之路,正是依靠这些城邦国的绿洲经济来维系。南路的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精绝(今民丰北)、于阗(今和田)、莎车(今莎车)等均有发达的农业。楼兰(今罗布泊)、尼雅遗址(即汉精绝国)、米兰废墟(即汉鄯善国伊循)在汉代都是很好的农区。但在后来的历史上,民族纷争、战火摧残、河流改道、滥修水利,加之气候变化,沙漠继续扩大。,2、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开始对河西走廊进行屯垦,置有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等郡,不少汉代古城址仍然保留至今,反映出当时河西土沃物繁的景象。唐代以后,因征战频繁,以及元明清时期的移民垦殖,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破坏,风沙横行,最终耕地地区变成了沙地。,河西走廊的沙漠化。历史上这里是否有沙漠,已难以考证,但即使有,其面积也不应该有今天这么大。武威东南的地方,汉代时设有苍松县,说明这里有松林。汉代“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祁连山、黑松山、大松山等山地在史书上记载也有不少森林分布。西汉时,这里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那时的武威郡郡治在今民勤县,东汉时迁至今武威县,说明沙地在向河西中心扩展。敦煌古称瓜州,因产美瓜而得名。后因环境改变,称沙州,附近又设有鸣沙县。可见沙地也在扩大之中。唐代时,河西大兴屯田,是经济繁华、富庶之地。资治通鉴卷216中就说,天下富庶“无如陇右”。明清时,这里土地开发力度加大,垦田数从117706顷上升到236300顷,达到几乎无地可辟的程度。环境的日益恶化最终使这里成为了沙地。,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扩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楼兰古国的消失,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扩大,罗布泊的消失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当今的中国,每年还在以几千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着沙漠。当然,草原的沙化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四、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的规律,1、历史时期中国的沙漠扩展方向大致是向南、向东推移,沙漠化趋势是越来越严重。,干旱的气候和地表丰富的沙质物质是影响沙漠化主要的自然原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渡垦殖、超载放牧、砍伐森林、修筑大型工程建筑破坏地表植被和地表土,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人为因素是沙漠扩展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2、历史时期沙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北方丝绸之路的衰退、城市的废弃、政权的兴衰、农牧分界线的推移都受到了沙漠化的影响。,3、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对地区性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二节 沙漠化与丝绸之路及农牧业界限的推移,一、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沙漠化关系十分密切。总体看来,汉唐西北丝绸之路分天山北道和天山南道,这丝绸之路上分布着很多的城市,这些城镇环境良好。如汉代的楼兰城是绿洲经济与政治中心,周围多葭苇,白草,它是汉初进入西域的第一门户,这里驻兵屯田,灌溉技术进入后,绿洲农业一度繁荣。东汉以后气候开始变干,匈奴地区发生赤地千里的旱灾,许多绿洲变为戈壁。因此,丝路南道南移。,塔克拉玛干沙漠经历着绿洲沙漠化和移动沙丘向城市推进的过程,流入这一地区的内流河,因气候干旱,河流补给不足和农业生产的大量用水,导致河水下游断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城市如尼雅等因此而废弃。,西北绿洲国家的衰落和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河流的改道和退缩引起的沙化。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以绿洲农业的衰退与沙漠化加强为特征,它是以中国西北地区近2000年来气候日趋干冷为背景,是人类垦殖文明的不合理开发的结果。,二、沙漠化与农牧业界限的推移,历史时期中国荒漠地带、草原地带、农耕地带的关系是在各地区是复杂的。一方面历史时期许多朝代都在北方荒漠边缘屯田,使沙地变成绿洲,草原变成农田。但更多时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使绿洲荒废、耕地退化、沙漠化推进、农耕区退缩。城市被掩埋,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总的看来,我国北方沙漠化的推进往往是与农牧界限南北推移同步。这既有自然环境的因素,也有人为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因素。我国北方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加上大陆度的增加,气候的变化等自然因素起了北方农牧线南移起了决定因素,人为开垦造成的河流断流加速了这种北方沙漠化的推进程度,不过北方不同的地区沙漠化具有区域不平衡性。思考题:试分析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我国海岸的基本情况,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经历了一个沧海桑田的过程。我国的海岩线,有沙岸(平原海岸、低海岸)和岩岸(基岩海岸)之分,沙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成,岩岸系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成,其分布范围大致以杭州湾为界,北部多为沙岸,南部多为岩岸。,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第四纪冰后期海浸,下辽河平原下部受到淹没,并使平原未受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成为大片沼泽地带。辽金以前,岸线推展缓慢,说明早期的辽河入海泥沙不如今日丰富。辽金以后,辽河中上游间有开垦,遂使流域来沙渐丰。,二、渤海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深刻影响。天津的成陆过程和渤海湾的海岸线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津周围的海岸线与黄河的摆动所带来的泥沙和海浪的冲刷导致的海岸线后移有很大关系。,三、苏北海岸的历史变迁,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江古沙嘴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的李保,由此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宁、连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析浦、连云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之后一直到北宋天圣二年(1024)。,四、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为长江。其时海岸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岸沙嘴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处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五、杭州湾的历史变迁,在第四纪冰后期海浸高海面时,杭州湾口与长江三角洲原有一片浅海。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南沙嘴的发展和钱塘江北沙嘴的成长,逐渐连接封闭而成太湖地区的古潟湖,其后,钱塘江北岸形成杭嘉湖平原,在南岸形成宁绍地区的姚江平原。,六、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距今6000年前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今广州为顶点的岩岛罗列的漏斗状的浅海湾。,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分析,历史时期基岩海岸和生物海岸在局部地区也有一些变化,但海岸线的伸缩幅度远没有沙质海岸(即平原海岸)变化显著。,1、历史时期我国海岸线的变化以平原海岸变化最为明显,2、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强,河流中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使得海岸线总体上呈现向外伸展的趋势。,伴随着河流入海口的变化,河流的泥沙在河口淤积,造成海岸线向大海推移;当河流的入海口发生改变,原来在河口淤积的海岸由于海浪的冲刷向陆地退缩,,3、平原海岸线的淤涨和退缩最直接的原因是由河流泥沙沉积和波浪冲刷造成的。,思考题: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的变化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