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标准与区位优势的体现.ppt
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标准与区位优势的体现小组成员:,一、产业结构定义及演变二、产业结构配置主导产业三、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四、产业同构问题,一、产业结构定义及演变规律,定义: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各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变动的演进规律,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的更替而发生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随着现代经济增长,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和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各产业不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劳动力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其变动的一般趋势是农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上升,但在这两个部门中,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的变化趋势略有区别,工业部门在产值份额持续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份额处于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部门在产值份额处于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份额上升幅度较大。,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 区域产业结构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复杂,主要有技术创新、需求结构、区域贸易结构、区域政策、区域资源禀赋等。,(1)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变 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直接关系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历次产业结构的变革都是以技术结构的变革为主导。技术创新产业比较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率提高 产业结构升级,(2)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改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吃穿耐用消费品)美国 朝前消费、个性消费奢侈品、个性产品 日本 滞后消费、内需市场小海外市场,(3)区域贸易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张,不断隐含着各国进口结构的不断变动。国际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比较优势产品)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新产品新技术)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4)区域政策与产业结构演变 区域政策可以通过鼓励或抑制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发展,通过间接诱导生产要素流向某些产业,起到改组区域产业结构的作用。我国鼓励沿海地区资源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政策。(劳动成本、土地成本上升),(5)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演变 自然资源丰富 资源开发型 自然资源稀缺 资源加工型,三、区域产业结构配置,产业部门结构依据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几大类,一般将之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等。,支柱产业 一般是指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产业,一般来说,它也是在区域总产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基础产业 指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起基础保障作用的产业,如能源、原材料与交通、通讯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 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高增长性、高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创新能力、高产业规模、高市场潜力的产业。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区域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一般来说都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一些产业部门。主导产业由于处于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产业体系中,与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其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主导产业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较高的持续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第一,主导产业必须能体现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向(目标),并且市场对该产品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会日益扩大。第二,主导产业应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是较有前途的产业部门。第三,要选择科技含量高,或者能迅速吸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能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内部升级的产业。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效应,能推动和诱发其它产业的发展。第五,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尽可能使地区的有利因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比较优势度、产业关联度基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经验法则、区位商、经济效益基准等。,需求收入弹性基准,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表明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依赖程度。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Qi表示i产业的需求增加量,Qi表示i产业的需求量;Y表示收入的增加量,Y表示收入量。,生产率上升基准,与上述的需求收入弹性标准一起被称之为“筱原二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亦称为比较生产率原则,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的比率。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按这一原则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比较优势度,生产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部门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向,生产要素向这些产业部门移动,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将越来越占有更大的比例,是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生产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针对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把它作为区域合作的重点产业,可以优先、重点地开发利用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要素,取得较好的产业结构效益,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比较劳动生产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式中:RIiji地区j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Giji地区j产业的国民收入;Liji地区j产业的劳动力人数;Gii地区各产业的国民收入总额;Lii地区各产业总的劳动力总数。一般而言,当RIij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RIij值越大则其比较优势越大;反之,亦小。当RIij2时,该产业有可能成为地区主导产业,,产业关联度,这是指主导产业与其他部门产业间广泛、紧密的关联。产业关联标准最早由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一个产业部门要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必须具有关联效应大的特征。这种关联表现为上游(回顾影响)下游(前瞻影响)和旁侧影响三个方面。产业关联度可以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判断。关联度越大,带动性越强,带动的连锁效应越高,结构效应越显著。,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1971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在筱原三代平二基准基础上又增加了“环境标准”和“劳动内容”两条基准。环境标准是指选择污染少、不会造成过度集中环境问题的产业优先发展;劳动内容基准是指选择能提供安全、舒适和稳定的劳动岗位的产业优先发展。可以看出,这两条基准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经验法则基准,经验法则基准认为一国应该根据先进国家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顺序来确定本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产业部门。在参照别国在经济发展各阶段选择主导产业的经验的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国的主导产业。,区位商,是用来衡量某个产业部门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区位商的计量式为:上式中,Qij为i区域j产业的区位商,eij为i区域j产业的职工人数(或工业总产值),eit为i区域所有产业的职工总数(或工业总产值);Eij为全国j产业的职工人数(或工业总产值),Ent为全国职工总人数(或工业总产值)。Qij越大,则i区域j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数值越大,这一产品向输出区外的份额就越大。,经济效益基准,经济效益标准就是依据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比较,通过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开发的重点。在产业选择中,选择那些投资少、产出多、见效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样就能加快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但依据这条标准选择主导产业时,要引起特别重视的问题是,要防止利益驱动而做出一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甚至违反现行产业政策的一些短期行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主导产业的扩散及带动效应关联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产业 后向关联(产前服务)主导产业前向关联(深加工)旁侧关联(产中服务)掌握好行业、企业的适度规模,有序的组织扩散,把握有利时机,积极引导主导产业在区内及向区外的有序扩散及发展,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优化整个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1、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标准 由于区域与产业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任何区域与任何产业都处于不断的生命循环运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区域产业结构动态优化问题。那么什么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标准?最根本的标准是产业结构必须有利于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要达到这一标准,需要看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以下特征与功能:(1)保持或加强区域的增长潜力;(2)保持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系统性;(3)保持区域产业结构的重组弹性。,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产业同构问题,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导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导向选择的基本依据:(1)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基本特点;(2)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总水平,包括区域已有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3)全国地域分工的需要。,3.产业同构问题,定义:产业同构指在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问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将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在于对区域主导产业范畴的归属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区域主导产业属于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由罗斯托提出的主导部门理论是针对国民经济而言的,不能完全移植到区域经济分析中。区域并不等于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缩影,绝不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区域化。对区域主导产业必须从区域的角度,即区域专门化生产的角度来认识。这是区别区域主导产业与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国家雷同、区域与区域之间雷同的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把二者区别开来。,区别:,首先,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非独立完整性。这种非独立完整性决定了,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首先应依据各自的优势来发展相应的优势产业,突出特色,而放弃那些本区不具备优势的产业;其次,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产业结构将逐步趋向高级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表现出相对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不同,各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区域产业结构可能会出现“逆结构”演进。因此,科学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应强调从区域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出发,发挥优势、各展所长、突出特色。最后,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开放性。国家选择主导产业不必一味强调出口功能,而区域主导产业则应当是面向区外市场的外向型产业。综上,国家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基准只能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参考和借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更应强调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输出导向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