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中学理化生组李 居七年级(上)生物教学工作计划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体系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单元从宏观的角度讲述了生物、生物圈的概念,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还有生态系统。第二单元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了细胞的结构、生活,构成生物体的途径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第三单元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讲起主要包括绿色植物的类群,被子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本册教材具体内容的展开都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本册教材探究活动内容共57个,其中“探究”6个,“实验”8个,进一步“探究”5个,探究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促进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二、 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掌握绿色植物的类群、生长,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够制作临时装片。初步具备自我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三、 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学习重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绿色植物的类群、生长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习难点: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光合作用对人类的意义;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四、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生物这门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新开的一门科目,大部分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的了解只限于小学自然课所学或平时的课外阅读。因此要想让七年级的学生学好这门课,在学习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主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全面发展。学困生名单:七(1)班学困生:七(2)班学困生:七(3)班学困生:七(4)班学困生:五、 实施目标的具体措施1、在教学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中以“STS教学”、“多样化”、“探究化”的教学来创设情境。2、在教学成果反馈方面:精讲精练认真评改作业,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对待。3、在教学评价方面:针对发展学生的“三维目标”以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个人评价等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成长过程。4、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将这些教育渗透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七年级(上)生物教学进度表周 次教 学 内 容课时备 注第1周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一章复习111第2周第二章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1第3周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 一 单 元 复 习11第4周 第 一 单 元 测 评第 一 单 元 讲 评 试 卷11第5周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第二节 植物细胞11第6周 第三节 动物细胞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第二章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11第7周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第四节 单细胞的生物111第8周第二单元测试讲评2第9周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二节 种子植物21第10周第二章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第1课时)第二章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第2课时)21第11周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第三节 开花结果11第12周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第13周第四章 第一节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2第14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第1课时)21第15周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第2课时)第 三 单 元 测 评12第16周 总 复 习第17周 期 末 考 试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本单元共分两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以及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一、 本单元教材分析:1. 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 从学生的认识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本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二、 本单元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 能力目标: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3. 情感目标: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三、本单元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认识生物的特征;理解并会运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学习难点: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第一章 认识生物单元计划教材分析:本课以能够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作为重点内容,并且用动物和植物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分别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生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五方面来解释生命的特征,但又不完全局限于此,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例子补充(如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以及学生所能想到的生物的其他的特征(如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等)来扩展知识,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根据生物具有的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与非生物体。这就要学生不仅能够任举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或以人体为例,说明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生物必备的特征外,还要理解为什么钟乳石能够“长大”、机器人能做多种动作,但却不是生物的原因。情感培养方面,通过丰富的多媒体、对生物的观察、教师生动的感染,来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珍爱生活,珍爱生命,逐渐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也为本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学习重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生物的特征 1课时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课时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学习重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及检测:1、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怎样好才能学好生物学?2、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也可以借助_、_等仪器,或利用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3、生物的生活需要_、生物能进行_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_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_生物能_和_、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_构成的。二、合作探究(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1、观察动物题材的图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27页的插图,讨论:(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呼出_。(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三、拓展延伸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四、自我测评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5、下列说法不是所有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都能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6、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分类法7、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合拢下垂这个生命现象属于( ) A、新陈代谢 B、应激性 C、变异 D、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8、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9、仔细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宇航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微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的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1)小球藻是生物吗? 。10、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动物取食 应激性鲸喷出水柱 营养向日葵朝向太阳 繁殖植物开花结果 生长人体排汗 排泄蘑菇由小长大 遗传子女与母亲相似 呼吸 学生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的?作业:调查校园内的生物 板书设计: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1、观察2、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都能生长、发育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教学反思: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调查”这项活动不是以获得多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要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方去,就某生物学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通过调查身边的生物,使学生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在调查过程中熟悉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也为第二章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要求学生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作调查记录。这种知识要通过实践把“死”知识变成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判定方案进行调查评价总结”这样的过程中“进行调查”这一步就尤为重要。因此组织学生到身边的环境去身临其境地进行一次生物种类的调查,并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中认真记录所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及其数量和生存环境等内容。这样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对周围生物生存状况的关注,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学生第一次尝试调查,对调查的了解有限,可能会出现盲目的现象,因此首先从具体事例(人口普查)入手,将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案、范围等具体化,使学生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表格、路线,讨论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这样为调查做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调查结束后进行调查评价,学生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使调查结果更完整,同时也促进学生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和方法。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 源的意识。学习重点: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学习难点:1.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2.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难点突破:通过调查校园的生物来突破难点。学法指导:调查法、观察法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带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课时分配:1课时学习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关于调查方法的介绍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一、自主预习及检测1、有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调查校园内的生物调查校园内的生物调查表、调查报告向全班同学汇报。二、合作探究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什么?三、教师精讲:调查的步骤四、自我测评课后作业P11练习题1、2学生反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 调查的一般方法(1) 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4)调查记录;(5)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6)撰写调查报告。二、调查注意事项课后反思:第一章复习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能力目标:通过测试查缺补漏,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进一步巩固生物的特征和科学探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自主复习1、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怎样好才能学好生物学?2、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也可以借助_、_等仪器,或利用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3、生物的生活需要_、生物能进行_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_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_生物能_和_、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_构成的。4、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怎样的二、课堂练习:教学反思: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教材分析: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学生首先认识“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那些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的“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物生存的角度,即:“哪些地方有生物”,带着问题来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归纳和总结出生物圈在地球上包括的领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表达,更加容易掌握。“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只有知道了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才能明白为什么只有地球的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共同的家。这部分通过学生讨论:为什么月球或其他星球没有生物,然后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动植物生存条件的几幅图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学习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学习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学习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课时安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课时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课时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课时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环境中的生态因素2. 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情感目标: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 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学习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难点突破:通过观察资料分析来突破。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课前准备 教 师: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由上节课调查的结果学生在课前去捕捉鼠妇一、自主预习与检测:1、科学探究的步骤有哪些二、合作探究光照对鼠妇的影响实验材料:纸箱、鼠妇(20只)、盖板、泥土、手电筒 实验设计: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选择。用盖板盖住纸箱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接受灯光照射,使玻璃箱的一半处于黑暗中,另一半处于明亮处。环境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平均值明亮 阴暗 得出结论: 实验分析: 1、本次实验结果与假设是否矛盾?2、结合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三、教师精讲:对照试验四、自我测评(课后练习第2题)五、学生反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六、板书设计一、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同种生物间的关系:合作关系 (互助、互利共生) 生物因素 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竞争、捕食、寄生(蛔虫)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P15(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三、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即只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一样;要有一个对照组一个实验组)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环境中的生态因素2. 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情感目标: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 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学习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难点突破:通过观察资料分析来突破。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学习过程:引课: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际上除了上述两项以外,鼠妇的生活还受到温度、空气、湿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剧变时,就会影响生物生活,甚至导致死亡,那位同学能给大家举例说明?一、自主预习及测评1、展示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的挂图,问这是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2、展示蚂蚁合作搬运食物的挂图,问这是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3、问农田中的稻草和稗草什么关系?4、你知道生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呀?二、合作探究1、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怎样的影响?2、蚯蚓的益处?3、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要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三、教师精讲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四、自我测评课后练习P18 第1、3、4、5五、学生反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六、板书设计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如骆驼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P19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蚯蚓增加土壤肥力等)教学反思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情感目标: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学习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学习难点:1.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衡。难点突破: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并进一步探究来突破。学法指导:观察法、资料分析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什么是生态系统?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怎样形成的?4、生态系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二、合作探究观察课本20页资料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昆、啄木鸟、树之间是什么关系?2、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3、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三、教师精讲食物链和食物网。这部分的内容通过学生分析一个生态系统使学生明白以下六点:1.每一条食物链中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缺一不可;2.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不是以其他关系(合作、竞争)存在;3.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生物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4.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数量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因此人类不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灭绝任何一种生物;5.食物链和食物网所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并不是完全不变的,而是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6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四、自我测评1、在一定的区域里 与 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一般包括 、 、 和 四个组成部分。3.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包括 、 、 和 等,生物成分包括 、 和 。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和 ,分解者 。5、下列说法中,能够被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 B、一块农田里的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C、一片草地上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 D、一片树林中的树木和小草及空气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B、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C动物和植物是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7.生态系统是指: A.所有生物的总和;B.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C.所有动物的总和;D.生物的生存环境。 8、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的是( )A.蓝藻 B.草履虫 C.蘑菇 D.蝗虫学生反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五、板书设计第二节 生态系统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P22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生态系统 分解者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三、食物链 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如:草兔子狐狼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许多生物。)教学反思:第三节 生物圈时最大的生态系统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2.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能力目标: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学习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 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学习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难点突破:通过讨论分析资料来突破。教学方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讨论法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学 生:课下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主预习及检测: 1、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 ,这种 性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作为 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 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终夹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 生态系统。2、_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二、合作探究:(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阅读课本26-31页内容完成: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_,它在_、_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_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湿地生态系统是在_条件下形成的,_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_、_的作用。(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阅读课本30-32页,回答下列各题:1据30页的资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与 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通过分析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三、拓展创新课本32页。连线说明每种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适宜生活的生态系统。 四、自我测评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3、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 )A、人 B、绿色植物 C、高楼大厦 D、动物4、下列哪些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A、海洋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5、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东海的渔场、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开采6、下列那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A、呼伦贝尔大草原 B、青海湖C、人工蔬菜大棚 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7、写出下列生物最适于生活在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鲨鱼和带鱼 ( ) 高粱和玉米( ) 狼和鹿 ( ) 松鼠和啄木鸟( ) 芦苇和鲤鱼 ( ) 沼泽植物( )8、数千年的黄土高原,曾经生态优越、气候宜人。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砍伐树木、植被破坏,现在正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请你分析:(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3)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 (4)看了上述黄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