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大题02 遗传规律.docx

    • 资源ID:5091863       资源大小:191.49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题02 遗传规律.docx

    大题02遗传规律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回答下列有关水稻研 究的问题:(1)软米饭松软可口,软米水稻的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低。软米基因(Wxmq)由蜡质基因(Wx)突变形成,两者互为。Wxmq与Wx序列长度相同但其内部出现了限制酶Nlam的识别位点,该基因突变最可能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发 导致。(2)水稻壳的颜色黄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用某纯合白颖稻壳品系与另一纯合黄颖稻壳品系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黄颖,F1自交,F2中黄颖:白颖=9: 7。科研人员将实验获得的F2 中黄颖个体自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颖个体中杂合子自交,后代均未发生性状分离,试分析其原因:。(3)粳稻和籼稻间的杂种优势很早就被发现,但是粳、籼杂交种中存在部分不育的现象。水 稻的部分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其遗传学原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实验一:粳稻品系甲与籼稻品系乙杂交,F1全部表现为部分不育;粳稻品系甲与广亲和 品系丙杂交,F1全部表现为可育,将可育型F1与制稻品系乙杂交,后代表现为部分不育: 可育=1: 1。研究人员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假设,认为水稻育性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 因控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P粳稻品.系甲A AbbX1制1稻品系乙 aaBB1P粳稻品系甲AAbb1广亲和品系丙 x AABB1配子 Ab、!aB/配子VAhVAB袖稻品系乙FiAaBb(部分不育)侦配子1;2AABb(可育)/、AB AbAaRB(可可)1aBAaBb(部分不育).基因时表现出部分不育。根据遗传图解推测当水稻基因组成中存在已知水稻的非糯性(M)和糯性(m)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继续进行了实验 二和实验三。实验二:将非糯性粳稻品系丁与糯性广亲和水稻品系已杂交,F1与非糯性籼稻品系戊杂交 获得F2,结果发现F2中MM: Mm=1: 1,且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部分不育,基 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请根据实验二的部分遗传图解分析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 型为。实验二:P 品系丁非糯性粳稻AAbbMM X 品系己 糯性广亲和AABRmmX品系戊非橘性袖稻aaBBMM实验三:将品系戊与品系已杂交,F1再与品系丁杂交,所得F2中基因型为MM的个体也均 表现为部分不育,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则说明品系戊与品系已杂交得到的F1产生的 配子的基因型为。由以上实验二与实验三的结果推测控制水稻的育性的两对等位基因遗彳 (选填 “是”或“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 (11分)玉米(2n=20 )种子颜色与糊粉层细胞含有的色素种类有关,糊粉层是由受精极核 (2个极核和1个精子结合形成)发育而来,发育成同一种子的极核和卵细胞的基因型相同, 参与受精的2个精子的基因型也相同。已知玉米糊粉层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C'、C和Bz、bz)控制,其中基因C对C显性,且基因C'抑制糊粉层细胞中色素的合成,基因Bz对bz显 性,且基因Bz控制紫色色素合成,基因bz控制褐色色素合成。科研人员将甲(C'C'BzBz)、 乙(CCBzBz)玉米间行种植(如下图),并进行相关杂交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1)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具有等优点。玉米糊粉层细胞中含有条染色体。(2)经分析,植株甲雌花序II结出无色玉米,且种子糊粉层细胞的基因型是C'C'CBzBzBz, 植株乙雌花序IV所结玉米种子糊粉层细胞的基因型 ,植株乙雌花序II所结玉 米种子糊粉层颜色有(2分)。(3)将植株甲雌花序II所结种子播种得到F1植株,让F1自交,F1植株上所结种子的糊粉层颜色及比例为(2分)。(4)为确定两对基因C'、C和Bz、bz的位置关系,科研人员用基因型为CCbzbz和C'C'BzBz 的玉米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若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F1植株所结种子颜 色及比例为(2分)。(5)研究发现,两对基因C'、C和Bz、bz均位于9号染色体上。Ds基因能从一条染色体转 移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并诱导染色体断裂,断裂后不含着丝粒的片段易丢失。下图是某糊粉 层细胞中相关基因位置及染色体断裂结果:实验发现,某无色种子上出现了不同面积的褐色斑点,根据上图分析,出现褐色斑点的 原因 ,斑点面积越大,则染色体断裂发生的时期。3. (12分)某种兔的毛色有灰色、青色、白色、黑色、褐色。研究者提出如下3种假说解释 基因型与毛色的对应关系:I .毛色受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一组复等位基因(B、b、b2、b3、b4)控制,它们之间的 显性顺序是B>b1>b2>b3>b4oII .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即aabb毛色 为白色,基因A和B都能使色素含量增加且增加效果相同,当存在显性基因时,随显性基 因数量的增加,毛色越深。m.毛色受独立遗传的3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A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达、B 基因抑制D基因的表达、D基因抑制A基因的表达,即aabbdd、Add、aB、_bbD_、 A_B_D_各控制一种毛色。回答下列问题。(1) 假说成立时,基因型种类最少;若假说m成立,基因型为AabbDd的雌雄兔交配,子代个体毛色与亲本相同的概率为。(2)让体色相同的雌雄兔自由交配,只有褐色兔的子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因而可排除假说。让褐色雄兔与其他4种体色的雌兔分别交配,结果4种体色的雌兔子代中都有 褐色和黑色个体,则假说成立。若要确定基因型与毛色的对应关系,只需进一步 统计4种体色的雌兔子代中除褐色、黑色个体外还有几种体色的个体。写出结果和结论:4. (11分)雄果蝇的第2、3号染色体发生片段互换形成两条新的染色体(记为2'、3')。 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时会形成“十字形”构型,在随后分离时会出现邻近分离或交互分离, 形成不同染色体组成的配子(如图1)。果蝇的褐眼(b)和黑檀体(e)基因分别位于2、3 号染色体上。现以易位杂合野生型雄果蝇(基因组成及位置如图2)与隐性雌果蝇(bbee,褐眼黑檀体)杂交,结果F1中仅出现野生型及褐眼黑檀体,没有褐眼(bbe+e).黑檀体(b+bee)。请据图回答下问题:(1)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摩尔根等应用 法,通过果蝇的白眼性 状与性别连锁遗传的实验,证明了工。(2) 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的 (变异),“十字形”构型的两对染色体分离发生在_ (时期)。根据图1所示,理论上“邻近分离'还可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是 (以相应 染色体序号填空)的配子。(3) 杂交F1中野生型果蝇的基因型为 (2分),结合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过程分析, F1中不出现褐眼(bbe+e),黑檀体(b+bee)的原因是_。(4)在不考虑配子形成时同源染色体间互换情况下,让F中野生型个体闻随机交配,则野生型后代中易位杂合子占(2分)。5.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如何更加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在我国北方主要种植粳稻,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由于存在,导致两个种群出现差异,从而形成了两个亚种。(2)粳稻和籼稻间的杂种优势很早就被发现,但是粳、籼杂种存在部分不育的现象。水稻 的部分不育与可育是一对,为探究其遗传学原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实验一:粳稻品系甲与籼稻品系乙杂交,F1全部表现为部分不育;粳稻品系甲与广亲和品系丙杂交,F1全部表现为可育,F1与籼稻品系乙杂交,后代表现为 部分不育:可育=1: 1。研究人员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假设,认为水稻育性由两对独立遗 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P挽蓿品系甲制1精品系乙P桃稍品系甲广亲和品系丙AAhh x典RHAAbbX AABU49L配于 AhaB配于 Ah/袖稻品系乙FlAnBhl-'i何背)x HaBB(部分不育)4配AHAh1诉RAjiBB何育)部分术育)根据遗传图解推测当水稻基因组成中存在基因时表现出部分不育。(3)已知水稻的非糯性(M)和糯性(m)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继续进行了 实验二和实验三。 实验二:将非糯性粳稻品系丁与糯性广亲和水稻品系己杂交,F1与非糯性籼稻品系戊杂 交获得F2,结果发现F2中MM: Mm=1: 1,且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部分不育,基 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F1基因型为,表现型为。 实验三:将品系戊与品系己杂交,F1再与品系丁杂交,所得F2中基因型为MM的个体也 均表现为部分不育,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根据实验二与实验三的结 (支 持,不支持)水稻的育性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理由是6. (11分)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B、b控制,后胸正常和后胸变 形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D、d控制,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R、 r控制。某小组用一只灰身后胸正常红眼果蝇与一只灰身后胸白红眼果蝇杂交,后代中灰身 后胸正常红眼:灰身后胸正常白眼:黑身后胸正常红眼:黑身后胸正常白眼:灰身后胸变形 红眼:灰身后胸变形白眼:黑身后胸变形红眼:黑身后胸变形白眼 =9:9:3:3:3:3:1:1。请回答(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据是。(2)利用后代果蝇,直接或通过一次杂交判断红眼和白眼基因的显隐性,及位于乂染色体 上,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3)若杂交后代中雄果蝇中黑身后胸正常白眼所占比例为3/16,则雌果蝇中灰身后胸正常红眼所占比例为。7. ( 13分)近交系指随着反复连续地近亲交配,而获得的基因纯合群体。由于其后代中所 有性状不再分离,近交系动物是精密实验的重要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近交系一般需要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 20代以上才能获得。通过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获得近交系的原理是。某一 原始鼠群中AA (野鼠色):Aa (野鼠色):aa (黑色)的个体数之比等于1:2:1。原 始种群随机交配的第一代同胞兄妹相互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黑色鼠所占的比例 是O(2)近交系动物培育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有时培育到一定代数就会使培育无 法继续进行,请写出培育到一定代数导致近交中断的原因 (写出两项)。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多因素的代谢性疾病,在人类和一些动物都有发生,研究发现有 些糖尿病特征可以由一对基因改变引起。在一个培育到10代的近交系小鼠种群中,表现正常的双亲生出了一只具有单基因糖尿病特征的雄鼠。请设计实验确立该单基因糖尿病特征小鼠的出现是显性突变引起的还是隐性单基因糖尿病基因携带者交配引 起的。(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8. 根据遗传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I .某XY型性别决定的植物,其花的颜色红花和黄花是由等位基因(A、a)控制,等位基 因(B、b)会影响红花个体颜色的深浅,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有红花雌性与黄花雄 性亲本杂交,F1全为黄花,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F2黄花红花深红花雌性个体(株)2991020雄性个体(珠3025051(1) 等位基因(A、a)位于染色体上,其中A基因控制 花,等位基因(B、员位于 染色体上。(2) 这对亲本的基因型为:父本,母本 o(3) F2表型为黄花的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共种,F2表型为黄花的雌性个体中纯合子占OII .果蝇的长翅(D)与残翅(d)为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基因型为 DD或Dd的幼虫所处环境温度为25°C时,发育为长翅;所处环境温度为37°C时,发育为 残翅。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模拟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时,选用的亲本组合为DDXdd,在众 多F1发现了一只残翅果蝇,其产生原因可能有三种;单纯由环境温度影响导致的,基 因突变导致的,缺少一条染色体导致的。已知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果蝇致死,现提供甲、 乙、丙、丁四种果蝇,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定其产生的原因,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 实验结果及结论。(4)实验思路:a.让该残翅果蝇与 (填"甲”“乙”“丙”或“丁”)的异性 果蝇杂交。b.环境下生长发育,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甲乙丙丁(5)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A. 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则该果蝇是单纯由环境温度影响导致的;B. 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则该果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C. 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则该果蝇是缺少一条染色体导致的。9. 稻花粉是否可育受细胞质基因(S、N)和细胞核基因R(R1、R2)共同控制。S、N分别表示 不育基因和可育基因;R1、R2表示细胞核中可恢复育性的基因,其等位基因r1、r2无此功能, 通常基因型可表示“细胞质基因(细胞核基因型)”。只有当细胞质中含有S基因、细胞核中r1、 r2基因都纯合时,植株才表现出雄性不育性状。下图表示两组杂交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 题:杂交一P 雄性不x恢复系古 育株早R雄性可育J自交R雄性部分花 雄性'可育粉可育 不育9:6:1杂交二P 雄性不K保持系占 育株早I雄性不育x保持系R雄性不育1榭系:够多次雄性不育(1)杂交水稻具有杂种优势,但自交后代不一定都是高产类型,会有多种其他类型,这种现象称为。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助手在海南发现了几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后,水稻杂 交育种进入快车道,这是因为用这种水稻作本,可以避免 的繁琐工作。(2) 细胞质基因S/N分布在线粒体或叶绿体的环状DNA分子上,其随雌性生殖细胞遗传到下一代,这是因为,这种遗传方式(填“遵循”或“不遵循”)孟德尔定律。(3) 图中杂交一的实验,亲本中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可表示为,恢复系的基因型有,F2中出现部分花粉可育类型是结果,F2中雄性可育性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约为。(4) 利用杂交一中的雄性不育株可生产杂交水稻种子,但雄性不育性状需每年利用保持系通过杂交二的方式维持。据此推测保持系的基因型为。10. 近日,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进行自花传粉'超级稻”亩产1365公斤,创下了我国双季稻产 量新高。1研究发现水稻的7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Dd与水稻的产量相关,D基因控制高产 性状,d基因控制低产性状。水稻至少有一条正常的7号染色体才能存活。研究人员发现 两株染色体异常稻(体细胞染色体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Hi押瞬Z(1) 植株甲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具体为,请简要写出区分该变异类型与基因突变最简 单的鉴别方法。(2) 已知植株甲的基因型为Dd,若要确定D基因位于正常还是异常的7号染色体上,请 试用最简单的方法设计实验证明D基因的位置(请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及结论) ,将种子种植后观察子代植株的产量,统计性状分离比; 若子代均为,D基因在7号正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高产植株:低产植株为2: 1, D基因在7号异常染色体上;(3) 经实验确定基因D位于异常染色体上,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低产植株为母本进行 杂交,子代中发现了一株植株乙。若植株乙的出现是精子异常所致,则具体原因。(4) 若D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若让植株甲、乙进行杂交,假设产生配子时,三条互为同 源的染色体其中任意两条随机联会,然后分离,多出的一条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一极,则子代 表现型及比例为。I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 员进行了实验。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基因突变, 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1) 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图所示。 该结果说明窄叶是由于 而不是单个细胞宽度变窄所致。C4-J尊导逐(2)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单株)叶 片宽窄,统计得到野生型118株,窄叶突变体41株,据此推测窄叶性状是 性状 。(3) 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 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下表所示。突变基因IIIm碱基变化CCGCTCTT一C蛋白质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由上表推测,基因I的突变没有发生在序列,该基因突变(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基因III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皿的突变导致。(4) 随机选择若干株F2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II的36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 基35次为T,基因I的21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TT缺失。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判断, 窄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 发生了突变。a. iib. mc. I和m同时11. 甲、乙两种遗传病是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下面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 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经基因检 测得知II-7为纯合体。请回答下列问题:性性性性病杜 女男女男种男 常常病病两病 正正甲甲患乙甲病属于 遗传病;乙病属于 遗传病。(2) II6的基因型是, III10是纯合子的几率为。(3) 如果II3与II4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正常的几率为,性别为。(4) 假设III8与III10结婚,生出只有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生出具有两种病女孩的概率为。(5) III8与III10结婚在我国法律上是被禁止的,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原因 。12. 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黑色物质合成,B/b控制 灰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白色前体物Iffi |星敦有邑物质1 |星邑珥有色物质?.(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亲本组合F1F2实验一甲X乙全为灰鼠9灰鼠:3黑鼠:4白 鼠实验二乙X丙全为黑鼠3黑鼠:1白鼠请根据以上材料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色物质。 在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 种基因型;F2中黑鼠与F中灰鼠进行回交,后代中出现白鼠的概率为。(2) 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表:亲本组合F1F2实验三丁乂纯合黑鼠1黄鼠:1灰鼠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性突变。 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上述推测正确。 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 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的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13. 水稻(2n=24)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栽培起源于中国。某些水稻品种存 在着彩色基因,彩色水稻的叶色和穗色,除了野生型绿叶和绿穗以外,还具有其他颜色,除 能观赏外,产出的稻米还可以食用,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让两种纯合的彩色水稻杂 交得与,与自交得f2, f2植株的性状表现及数量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性状绿叶绿穗绿叶白穗黄叶绿穗株数2218019(1)叶色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穗色中的显性性状是。(2)控制叶色和穗色的基因之间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3)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获得了紫穗植株突变体,已知紫穗性状由一对隐性突变的等位基因控 制。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对彩色水稻的穗色进行基因定位。(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未 配对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单体(2n-1)可用于对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以野生型绿穗植株为材料,人工构建水稻的单 体系(绿穗)中应有 种单体。将紫穗突变体与该水稻单体系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 留种并单独隔离种植,当子代出现表现型及比例为时,可将紫穗基因定位于三体(2n+1)也可以用于基因定位。请设计实验,利用该水稻穗色纯合的野生型三体系 植株对紫穗基因进行定位。实验思路:将 分别杂交,留种并种植此,使其随机受粉,收集种子F2并单独隔离种植,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结果分析:当时,可对紫穗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14. 烟草含有24条染色体,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段不影响其减数分裂过程,但会引起含缺失 染色体的一种配子(不确定是雄配子还是雌配子)致死。现有含如图所示染色体的某株烟草, 其中A、a基因分别控制烟草的心形叶和戟形叶。请回答下列问题: li5号染色体(1)图中A、B、C基因在5号染色体上呈排列。只考虑烟草的叶形,该株烟草自交后代的性状表现为。(2)若现有各种基因型及表现型的个体可供选择,为了确定染色体缺失致死的配子是雄配子 还是雌配子,请设计杂交实验加以证明,用“O”代表缺失的基因,并预测实验结果。设计实验:选择染色体缺失个体与,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预测:若染色体缺失个体为父本,后代全为心形叶;染色体缺失个体为母本,后代心形 叶:戟形叶=1: 1,则染色体缺失会彳 配子致死;若反之,则为另一种配子致死。(3)已知B、b基因控制烟草的株高,D、d基因控制焦油的含量。现有基因型为BbDd的个 体,若想确定D、d基因是否位于5号染色体上,可让基因型为BbDd的植株自交,若后代 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 3: 3: 1,则说明D、d基因不位于5号染色体.上;若后代,则说明D、d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答案】(1)线性全为心形叶(或心形叶:戟形叶=1: 0)15.番茄的杂种优势十分显著,在育种过程中可用番茄叶的形状、茎的颜色(D/d)以及植 株茸毛等作为性状选择的标记。为研究这三对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以下AA4四种纯合体 为亲本做了杂交实验,实验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且无致死现象)如下表所示:亲本组合F1表型F2表型及数量(株)AXA2缺刻叶缺刻叶(60),藉叶(21)ArA4浓茸毛、紫 茎浓茸毛、绿茎(19),浓茸毛、紫茎(41),多茸毛、紫茎(15), 少茸毛、紫茎(5)A2xA3浓茸毛浓茸毛(60),多茸毛(17),少茸毛(5)回答下列问题:(1)番茄叶的形状和茎的颜色两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判断依据是(2)根据亲本组合 杂交结果可判断,植株茸毛受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 定律,判断理由。(3)亲本组合AXA4杂交F2中缺少少茸毛绿茎和多茸毛绿茎个体,推测原因可能是以下两种 情况之一:番茄植株茎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控制番茄茎颜色的基因与控制植株 茸毛的其中一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为进一步确认出现上述现象的 具体原因,可通过增加样本数量继续研究。若为情况,请画出F1体细胞中控制茎的颜色 和植株茸毛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用表示染色体,“A/a、B/b.”为控制植株茸毛的基 因,用“”表示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4)低温处理会导致某种基因型的花粉存活率降低,用低温处理AXA2组合的F1后,F2的表型为缺刻叶:薯叶=5: 1,可推知携带基因的花粉存活率降低了。请设计实验验证该结论。(写出实验思路、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本文(大题02 遗传规律.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