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茧丝绸业基本情况.docx
1川茧丝绸业基本情况一、总体概况四川茧丝绸发展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丝绸起源地 之一。蜀锦以其年代久远,工艺独特而名扬天下,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 省会成都在历史上因此亦被称为“锦官城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曾言“今民贫 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足见茧丝绸业在当时四川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 已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 领导和重视下,四川充分利用“宜桑宜蚕”的地理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禀赋,行业 得到长足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省桑园面积、茧丝生产及对外出口, 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工商贸科产业体系, 成为全国著名的茧丝绸大省,并在世界丝绸业占据重要地位,为四川经济社会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行业体制改革滞后、自身低水 平盲目扩张等多种因素影响,四川茧丝绸业基本呈下滑趋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 战。进入新世纪,四川茧丝绸业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东桑西移”等重要战略机 遇期,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整、地理自然得天独厚等优势,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 产业升级,茧丝绸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目前,全省19个市(州X 120个 县(区X 100多万户从事栽桑养蚕,有桑园面积180万亩,持证蚕种场36家(其 中省属蚕种场5家),持证蚕茧收购经营企业118家,持证茧站827个,收购点 63个。缫丝企业76家,缫丝规模29万绪,其中自动缫22.4万绪,自动缫占 缫丝总规模的71%,立缫9.1480万绪;织绸企业34家,丝绸织机1.3万台;绢 纺企业2家,22870锭,有丝绸印染能力的企业6家,生产能力15000万米, 其中,印染能力6000万米。2011年,全省发放蚕种210万张,生产蚕茧7.4万吨,居全国第2位;丝 类产品产量2.8万吨,丝及交织物产量2.3亿米,双双位居全国第1位;出口创 汇3.5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坯绸和丝类出口分居全国第3和第4位。全省丝 绸工业总产值230亿元,蚕桑综合产值45亿元,蚕农户均增收500元,为全省 农民人均增收贡献7.52元.茧丝绸产业已成为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 部经济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茧丝绸管理体制经历了分-统-分三个演变。分口管理时期。1982年9月以前,茧丝绸行业实行的是农工商贸分口管理。 蚕桑生产由省农业厅管理、蚕茧收购由省纺织工业局管理、丝绸出口由省外贸局 管理、丝绸内销由省商业厅管理.统一管理时期。随着改革的推进,1982年9月,我省茧丝绸行业管理体制 发生重大变革。省政府发出关于建立四川省蚕丝公司和中国丝绸公司四川省公 司的通知.通知规定:四川省蚕丝公司和中国丝绸公司四川省公司(一套机 构,两块牌子)是直属省政府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属厅、局级),是农工商贸结合的 经济实体;公司由省农业厅、纺织局、外贸局等单位现有管理蚕桑丝绸的机构和 人员合并组成,执行全省桑、蚕、种、茧、丝、绸及其制成品的产供销业务的统 一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权。随后各地市州、县也陆续成立农工商贸一体化的蚕丝 公司。1984年12月,经省政府同意,“四川省蚕丝公司”更名为“四川省丝绸公司。1991年,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强茧丝绸经营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地 市州以下丝绸公司实行垂直管理,县级公司的人、财、物由地市州公司统一管理。1996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的通知精神, 省政府成立了相应的省茧丝绸协调小组,该小组为厅际协调机构,小组办公室设 在省经贸委。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建立重庆直辖市.四川随即将原重 庆市行政区域内的蚕桑丝绸行政管理权移交重庆直辖市.原省丝绸公司直属单位 重庆北碚蚕种场和西里蚕种场也一并移交重庆直辖市.1998年12月,省政府批准(川府函1998696号)四川省丝绸公司由四川 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文件指出,兼并后的省丝绸公司继续行使政府委托 的行业管理职责。分口管理时期。2001年1月,根据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通知,省丝绸公 司不再承担行业管理职责。原省丝绸公司承担的桑、蚕、种生产管理职责划入省 农业厅,蚕茧和丝绸工业管理职责划入省经贸委.2004年7月,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川省人 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意见(川委发20044号)精神,原省经贸委承担的茧 丝绸协调职责划入省商务厅。三、生产经营(一)蚕业生产1、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呈现出波浪式态势,大致经历了高速发展- 下滑低迷-复苏上扬三个时期。一是高速发展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我省蚕桑生产迎来良好机遇,发展势头空前迅猛,蚕茧产量逐年大幅上升,到最 高年份蚕茧产量达到14.34万吨(含重庆),分别占全国和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 之一和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最大的蚕茧原料优势基地.可以说,这一时 期是我省蚕桑生产最辉煌的发展时期,赢得了“世界丝绸在中国,中国丝绸看四川” 的美誉。二是下滑低迷时期。进入90年代后,由于蚕茧供不应求,地区与地区、县 与县之间开始出现“蚕茧大战”,受此影响,蚕茧质量、单产下滑,低谷时全省蚕茧 平均单产只有18公斤,极大损害了蚕农的利益,导致蚕农毁弃桑蚕,全省蚕茧总 产量滑到7.2万吨(已不含重庆),产业基础岌岌可危。三是复苏上扬时期。新世纪以来,在国家“东桑西移”和我省发展特色农业产 业的带动下,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提高蚕业比较效益,我省蚕桑生产开始复 苏.2004年全省产茧量达到8.25万吨,2007年达到8.37万吨。2008年由于遭 遇”5.12”特大地震,当年产量降到6.86万吨。经过三年的努力,蚕桑产业又逐步 得到恢复,2011年达到了 7.4万吨水平。近10年科技养蚕的推广,单产逐年提 高,已达到35公斤。2、近年来蚕业生产情况(1)桑园和蚕种生产及蚕种发放图一:四川省20002011年桑园和蚕种概况(2)蚕茧产量图二:(3)蚕茧单产图三:3、近年来蚕业生产的主要特点(1 J'东桑西移”带动作用明显。2006年,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我省 被列为全国蚕桑发展重点省份,首批获得商务部7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共计 1400万元资金支持,分别落户广安、仪陇、南部、琪县、射洪、平武和宁南。 2007年我省西充、南充市嘉陵区、金堂、高县、井研、乐至、内江东兴区7个 县(区)又启动了第二批“东桑西移”项目,获商务部1400万元资金支持,两批 项目的数量和资助资金均为全国首位。(2)产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2008年,蚕桑被列入我省十大优势特色农 业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思路,全省着力推 进蚕桑产业布局调整。目前,已经形成了攀西、川中北、川南蚕桑产业带。2011 年三大产业带的产茧量已占到全省蚕茧产量80%,蚕农售茧收入占到全省蚕农 售茧收入的83%。蚕茧质量位居西部省区前列,特别是攀西蚕区蚕茧质量名列 全国前茅,成为高品位生丝和高档奢侈品加工原料,市场供不应求。进入”十二五”,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我省着手在攀西、川中北、川南三个蚕桑产业带中重点打造游仙、三台、盐亭、梓潼、江油、苍溪、剑阁、 射洪,南部、仪陇、阆中、蓬安、乐至、中江,巴州、平昌、宁南、会东、普格、 冕宁、西昌、德昌,汉源、石棉,泸定,盐边、米易高县、琪县、荣县30个产业基地县和50个万亩核心示范区。到2011年底,已经建立了 15个万亩核心示 范区,其中10个已命名为首批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图四:攀西、川中北、川南三大蚕桑产业带分布示意图rI阿地as旅美族白治州广元市乙蹦庭_巴中市y甘孜藏族自治埔植阳市构充市成郭市1遂宁市5广:推安市眉岫$ j、自西市内汉市V乐山市'、_宜宾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泸州市r.翠枝花市达州市.市-川中北产业带 攀西产业带 川南产业带(3)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取得突破。以桑枝纤维为代表的纺织新材料、以桑叶、 桑甚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医疗保健产品开始进入市场。目前,全省已经形成在 南充、阆中、德昌、威远、成都等地形成了 1000吨桑甚酒、2000吨桑甚醋、 6000吨桑甚浓缩果汁、1000万袋桑枝食用菌、50吨桑叶茶的生产能力,蚕桑 资源综合开发已成为茧丝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二)丝绸工业1、发展历程纵观我省丝绸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我国经济体制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个历史时期。伴随这四个转变,我省丝绸工业走过了四个阶段。一是大规模建设阶段。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省蚕茧生产的高速发展,一 方面,为进一步发挥我省蚕茧原料优势,提高四川丝绸竞争力,形成比较完整的 丝绸工业加工体系,国家陆续投资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绢纺、绸缎、炼印染 和丝绸服装企业。与此同时,由于受利益驱动,各地掀起了“建厂热”,纷纷自筹 资金上马建设小丝厂、小绸厂。到94年末,全省丝绸加工业企业达437户,缫 丝机123.62万绪,丝织机26627台,绢纺能力66292锭,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通过这一时期的建设,我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丝绸加工体系。二是下滑危困阶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行业体制改革滞后、国 内外丝绸市场行情转冷等原因,全行业在市场过热时被掩盖的产能过剩、企业小 而分散,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低下、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暴露 出来,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开工严重不足,大批工厂倒闭停产,工人下岗,最高 年份丝绸工业亏损面达94%,工业生产陷入危困状态。三是压绪解困阶段。面对严峻形势,从1997年开始,全行业开展压绪解困。 根据国家限产压绪,控制生产总量的总体规划,将28户丝绸工业企业列入国家 国有丝绸企业压绪计划,同时利用国家关于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的政策支持,将 36户丝绸工业企业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计划,关闭和淘汰了一批技术装备水 平低下的丝绸加工企业。淘汰压缩缫丝设备9.23万绪,丝绸工业开始逐步走出 困境。四是转型升级阶段。进入新世纪,正值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 段。我省丝绸工业也在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 茧丝绸大省到茧丝绸产业强省转变的进程。从制定规划,组织科技攻关、科研成 果产业化、促进产品开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产业集中度到发展丝绸文化 产业、培育品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推动提高我省丝绸工业的创新能力。2、近年来丝绸工业生产情况(1) 生产规模图五:(2) 主要产品产量图六:丝绸产量口丝类产量(万吨)丝织品产量(万米)(3)工业总产值图七:总产值(亿元)j总产值(亿元)3、近年来丝绸工业的主要特点(1)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企业结构变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省仍维持着200户以上缫丝企业、 45万绪缫丝能力的庞大缫丝规模,经过“十五”期的调整,到了 2005年,我省的 缫丝企业降到115户、缫丝能力降到39.85万绪,再经过“十一五”的调整,到 2012年5月份,我省缫丝企业减少到现在的76户、缫丝能力也终于降到28万 绪。在调整中,丝织企业的户数也从2005年的46户减到如今的36户,织机也 从2005年的18000台减少到现在的13000台。可以说,经过“十五”和“十一五” 的调整,我省丝绸加工业的企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装备水平变化。伴随着企业户数和设备能力的减少,我省丝绸加工企业的装 备水平有了很大改善。自动缫比例已经从2005年的61%上升到现在的75%, 箭杆等无梭织机的比重也已经接近三成。产品结构变化。生丝和坯绸是我省丝绸的主力品种,这在出口产品中表现尤 为明显。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调整,我省出口产品中真丝产品的比重已从2005 年的93.51%减少到现在的76.98%,化纤及交织类产品已从2005年的6.49% 提升到现在的23.02%,丝类已从2005年的35.46%减少到现在的23.72%,丝 制品也从2005年的1.25%提升到现在的4.96%。研发的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丝 绸面料、重磅双面素绉缎、真丝与天然纤维交织面料、高档真丝提花床上用品、 电子提花装饰绸等一大批新产品已经进入市场。(2)丝绸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省正在建设或初步形成规模的茧丝绸产业园区有南充都京丝纺工业园、嘉 陵工业园和广安武胜县安泰丝绸工业园。目前,都京工业园所在的都京镇已拥有 六合集团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具有年产服装500万件套、丝绸面料1000 万米、桑蚕丝800吨的生产能力。(3)品牌建设开始起步借鉴东部沿海优秀丝绸企业品牌建设的经验,我省丝绸企业培育品牌,利 用品牌扩大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的意识增强.到2011年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 保护产品2个(“南充丝绸了蜀锦”),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凉山蚕茧) 中国驰名商标4个(“宝珍、"银河了卓尚”“南丝路”),高档丝绸标志产品2个.另外, 还有6个商标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六合、“南丝路':“美亚”“银华、“银河':“蜀江锦 院”),4个产品被评为四川名牌产品(“美亚真丝服装、“夏佳尔印染真丝绸、“南丝路 蚕茧':“卓尚蚕丝被”).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品牌数量仍然较少,品牌推广能力 仍然较弱。(三)出口贸易1、出口创汇规模茧丝绸是我省特色出口产品之一.1985年以前,我省茧丝绸一直由口岸代 理出口.直到1985年下半年才取得自营出口权启营出口后,出口额年均增长率 一直保持两位数,在1989年首次突破3亿美元(含重庆),创汇规模一直到九十 年代中期均保持占全省三分之一。从1996年开始,由于省丝绸公司出现经营困 难,再加上丝绸出口形势的恶化,创汇规模跌落到2亿美元以下。经过努力,全 省茧丝绸创汇规模在2002年重上3亿美元,自此以后的年份均在3亿美元左右 徘徊。2、出口产品结构在自营出口初期,我省丝绸出口商品主要以蚕茧、生丝等原料和初级产品为 主,经过不断的调整,到八十年代后期,逐步形成以蚕茧原料和生丝初级产品出 口与绸缎、服装等半成品、终端产品出口并举的格局。目前,出口商品以生丝、 绸缎、服装等半成品和终端产品为主。3、出口市场结构我省丝绸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占有较高的份额.出口市场遍及香港、韩国、 日本、法国、英国、马来西亚、尼泊尔、印尼、阿联酋、美国、瑞士、意大利、 德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教学科研和行业公共服务(一)教学科研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茧丝绸行业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科研教学机构体系。现 有蚕桑丝绸专业研究机构两家,分别是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 究所.另外,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南充设立有研究中心。涉及蚕桑丝绸教育 的大中专学校有四川大学轻纺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省蚕丝学校(省服 装艺术学校)。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上述3家学校均没有单独设置 蚕桑、丝绸专业,茧丝绸人才目前主要靠科研单位和企业专项技术培训。人才问 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科研开发近年来,行业科研院所坚持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大 力推进行业共性技术、重大技术攻关,2000年以来,共承担完成科研项目180项, 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9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7项,实现了一批技术的重大突破, 推动了行业发展。但是,行业急需的轻简化养蚕、工厂化养蚕、机电一体化烘茧、 无梭化织绸、环保化印染等推进仍显缓慢。(三)公共服务体系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近年来,为顺应茧丝绸产业发展趋势,满足行业 发展对技术、人才、信息、管理需求,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由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牵头,依托其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在全 行业建设了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科技部蚕桑丝绸行业公共 技术服务平台、国家商务部的生丝出口服务平台和省科技厅蚕桑丝绸产业科技成 果转化服务平台。牵头组建了行业科技创新联盟,承担了国家重大星火项 目、省蚕桑丝绸纺织类支撑项目的研发。行业协会方面,现有省丝绸协会和省蚕业协会两家社团组织。近年来省丝绸 协会围绕推动四川茧丝绸发展,在开展行业调查研究,编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 划,组织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开展技术和信息交流,参与制订、修订国家和行 业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促进我省茧丝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省蚕业协会围绕科技兴蚕、科技兴桑,立足于四川蚕业发展,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培训等工作,为四川蚕业可持续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五、丝绸文化产业丝绸是我省最具传统历史、最富文化内涵的名片。深挖丝绸文化内涵,通 过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已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近年来,我省丝绸企业在这方面 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在成都初步形成了以成都蜀锦工场为中心,北连 四川丝绸博物馆、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西连郸县安靖蜀绣文化产业园的丝绸 文化产业格局。茧丝绸产业开始从简单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向茧丝绸生产、加 工、销售、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转变,茧丝绸产业与加工业、文化业、旅游业、 服务业相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丝绸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近年来茧 丝绸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