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41ppt课件.ppt
中国哲学智慧 主讲教师:于洪卫(教授)电话:49891880 E-mail:QQ:527166726,导言,一、什么是哲学?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的一般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最普遍的规律与范畴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2.哲学的特殊定义:(1)哲学是“爱知之学”(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哲学不仅是爱智慧的学说,而且是追求智慧的行动;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2)哲学即“道学”(中国)“道”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道路”(并非指具体的道路,而是指人生的道路,它指向遥远的地方,指向无限性),二是指“终极目的”(易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因此,“道学”的意思乃指人生对终极目的的追求,是关于人生之道即“人道”的学问(当然,这种“人道”是有“天道”贯彻其中的,因而体现着“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这与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知之学”的看法是一致的。,(二)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 人类所以需要哲学,是因为人类作为有理性的动物,与其他动物有根本的区别,其区别不在于人类有不断增加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以及有不断改进的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方式和手段,而在于人类具有一种属灵的需要,即超越个体物质生存的终极关怀(终极关心、终极关切,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人生在世,不仅需要解决“安身”的问题,而且需要解决“立命”的问题。前者使生活有着落,后者使精神有寄托。因此,作为人,他要追问这样的问,题:人是什么?他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无论科学如何发达,都不能给我们提供答案;哲学由于是对这些人类终极关怀问题的追问与回答,因而也就为人类所需要。人类的终极关怀根源于人类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实现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其内其内容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其目的是通过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来化解人类生存和死亡之间的紧张与对立。即是说,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必然是有限的,必然会面临生死问题。但是,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只有人才有思想,才会思考生死这一根本问题,也只有人才会给予人生的种种实践以终极性的意义与价值根据,以求克服生死之间的紧张与对立。这便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人类终极关怀的作用在于化解人类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紧张与对立,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因而可以说,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关于古今中外人类终极关怀的类型,张岱年先生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皈依上帝的终极关怀、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和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皈依上帝的终极关怀就是把宗教信仰作为基础,以上帝为最后的精神寄托;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就是通过追溯世界的本原,以抽象的道来代替虚拟的上帝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如哲学通过建构理性世界以观照现实世界的方式来消除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等等;,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则把道德看得比生命更高贵更重要,把追求“天人合一”、“三纲领,八条目”、“内圣外王”、“三不朽”作为精神世界的真正依托。这三种类型的终极关怀对生死矛盾提供的解决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效的,都在追索人生最高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生死的超越。,中、西、印三种哲学的终极关怀在人生指向上有着不同的特点: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于彼岸神圣化的理念本体世界和现实超越的理念人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于此岸统释化的本然世界和现实永恒化的不朽人生;印度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于彼岸享乐化的真如世界和现实否定化的超度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思考题:我的终极关怀及其实现途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印度文化以意欲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二、什么是中国哲学?它有什么特点?中国哲学被称为“道学”,是中国人对人生之道,即对人类终极关怀问题所作的追问和思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虽然都追求人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但在提问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作为西方哲学源头的古希腊哲学来说,它从生命的易逝与有限性中发现了“命运的悲剧”,故古希腊哲学其实是对于“命运悲剧”的叩问。为了能使人摆脱生命的悲剧,古希腊哲学专门发展了一种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其特点是本体与现象二分。按照柏拉图的说法,现象永远是本体的不真实的摹本。因此,人们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现象上面,而应该去追求关于本体的知识,即“理念”。所以,对于柏拉图来说,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就在于去追求与达到本体。,柏拉图用洞穴比喻说明了这个观点:一个洞穴中有一群囚犯,他们的手脚都被捆绑着,身体无法转动,只能背对洞口看着他们面前的洞壁。在他们背后的远处有一把点燃着的火炬。在他们与火炬之间有一堵矮墙,并且矮墙与火炬之间有一条通道。通道上有一些人手举各种各样的人与动植物雕像断断续续地走过,还时而做出一些动作,发出一些声音。囚徒们可以在洞壁上看到这些雕像的影像,并且可以听到通道上的人发出的声音。于是他们就把这些影像和声音当成了真实的东西。,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突然被解除了桎梏,站起身来环视,他就可以看到洞内的全部场景。假如再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他便会看到洞外的太阳以及在其照耀下的各种事物。此时他便会明白:原来太阳才是造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换的主宰。柏拉图通过这个比喻要告诉人们的是,理念世界就是那太阳照耀下的世界。不懂哲学的人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只有哲学家才能在真理阳光的照耀下看到外面的真实的世界。所以,柏拉图说:“除非哲学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或者,我们现在称之为王和统治者的人真正成为哲学家,否则,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将没有尽头。”但对于古希腊哲学来说,这种关于本体的知识又是人的能力无法达到的,它属于“神知”;尽管如此,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还是应该去追求它。这样看来,古希腊人不仅对于人的命运有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而且对于人的认识能力亦持怀疑论的态度。这种悲剧意识与怀疑论后来一直成为西方哲学的传统。,与古希腊哲学对于“命运的悲剧”的叩问不同,中国哲人很早以来就对生命的意义持一种乐观的看法。在他们看来,生命的易逝与脆弱,并不能说明生命是不幸的。相反,他们正是从生命的易逝与变化中发现了生命的永恒与意义。即是说,在他们看来,个体的生命虽然是易逝与变化的,但整个人类群体的生命却是永恒与不变的,如果将个体生命的有限价值与意义融入到人类群体生命的无限价值与意义之中,那么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就获得了某种永恒性与无限性。,中国古人这种将生命的变动与变化视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是与他们对于整个宇宙过程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天地万物变化不居,生生不息,这本身就是最高的意义与价值,此外再无别的所谓意义与价值。所以,揭示宇宙之天道原理的周易说:生生之谓易。天道既然如此,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种,也应服从与遵循这一天道原理。即是说,人的个体生命的易变与消失,也同样印证了生生不息这一伟大的宇宙原理。,另外,与古希腊哲学关于本体与现象二分的看法不同,中国哲学提倡一种本体与现象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所以,尽管中国哲学中有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但作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却赞成道与器、本体与现象、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因此,对于中国哲学来说,道与其说是一种实体,不如说是一种境界或过程:一方面,天道不能脱离人道而独立存在,它必须体现为人道;另一方面,人道也必须体现天道,天道必须通过人道来实现。这样,道在中国哲学中其实具有两种含义:既是天道,又是人道;而且二者是密切相依的。,由于“天”这个概念最早是与“天命”相连的,它具有超越性与无限性,而“人”这个概念则代表一种主体性,同时也是一种有限性。因此将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就意味着要通过人道去践履与实现这种天道的无限性。所以,在中国哲学中,所谓“道”不是其他,其实就是通过人的努力与实际行动,去实现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三、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思想环节和基本精神(一)基本问题 如前面所讲,道既表示着天道的无限性,同时又代表着人道的有限性。它的整体意义就是如何在人的有限性中实现无限性,以达到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不是别的,其实就是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学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于受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影响与制约,中国哲学这种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学问,主要关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天人关系:中国哲学不仅仅以天道为对象,也不仅仅着眼于人道,而要研究二者的关系。问题包括:天道与人道能否合一?天道与人道如何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具体途径如何?等等。,2.人我关系:人我关系是天人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与展开。只有通过人我关系的研究,才能具体了解天道如何展现为人道,以及人道如何体现天道。对于中国哲学来说,人我关系的研究不仅仅是伦理学的事情,而要与如何体现天道这一究竟问题联系起来。因而严格说来,它属于人生哲学而非伦理学。3.身心关系:无论是天人关系,还是人我关系,都只有着眼于对于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心灵的考察方能彰显其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可以称之为心灵哲学、“心性之学”。,(二)思想环节 1.天人论:此论属于道德的形而上学。它要研究人伦道德的原因与根据(其原因或根据如“天道”、“天命”、“天理”等)。它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向来有第一哲学之称;中国哲学中的其他部分(品格论、功夫论、境界论)都要有天人论作为其立论的出发点与基础。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天人论有不同的内容和问题展开方式。比如在儒家思想中,它常常围绕“心性之学”的讨论而展开;在道家思想中,它称之为“道论”,在佛学中,它表现为“佛性论”。,2.品格论:此论是关于作为主体的人的人格养成的学说,它构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骨架与内容。由于中国哲学是透过人格问题来理解天人关系与人间伦理的。因此,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提倡理想的人格,是一种学习“做人”而非“做事”的学问。当然,对于不同的哲学流派来说,品格论的内容也相差很大,如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圣贤”;道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佛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佛陀”与“菩萨”。,3.功夫论:此论是关于成就理想人格的方法与途径的学说。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可以说,中国哲学同一思想大系中各家各派学说的争持,常常并不是在理想人格的目标看法上有何分歧,而是在如何达成理想人格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分歧。因此,对于功夫论的研究,就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各种派别的思想提供了渠道与门径。,4.境界论:中国哲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人超越当下的生存状态,而达到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中国哲学认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一种理想的价值目标和人生境界。对于中国哲学的不同的思想流派来说,其具体所指的理想境界并不相同。例如,儒家强调“仁”与“诚”的境界,道家以“无”与“逍遥”为最高境界,而佛教的最高境界则是“清净”与“涅槃”。,(三)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强调天道与人道合一。一方面,天道不能脱离人道而独立存在,它必须体现为人道,通过人道来实现;另一方面,人道也必须体现天道,在人道中实现天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乾)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学而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下)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2.以人为本、遵道贵德 管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孔子:“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所重:民、食、丧、祭”。,中国哲学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强调伦理原则高于其他原则,做人重于做事的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内求成贤成圣,外求济世济民)、“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还是道家的尊道贵德,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作为第一要义。儒家更是强,调“五伦”的道德规范,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或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象传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精神使中国人愈是遭遇困难和挫折,愈是具有坚忍不拔、奋力抗争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传序中所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之所作为也。”,从上述内容看,中国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人生哲学。但这种人生哲学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它除了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之外,还十分强调个体生命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在它看来,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与社会或者群体生命的实现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哲学对于个体生命的实现除了指向个体人格的修养及其道德完成之外,还强调个体人格如何去“转世”,也即改造与改良社会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生哲学,而是一门社会,实践意义极强的人生哲学,即“内圣外王之学”。中国哲学中的各家各派在如何成就“内圣外王之学”方面的共同趋向,就是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改造与改良问题,它表现为儒家强烈的用世与经世意识、道家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及佛教的“菩萨行”与“普度众生”意识等等。总之,既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与完成,又同时强调将这种个体人格展现为一种社会实践,这才是中国哲学作为人生哲学的真谛。,通过以上梳理,我们看到,“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虽然包含着天道与人道两种含义,其实就中国哲学的内容来看,它又是以对人道的探究作为主要线索的。因此,谈中国哲学,主要是谈中国的人生哲学;而中国的人生哲学又同时包含着内圣与外王两个方面的要求。并且,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不是并列或可以分离的,而是以内圣为本,外王为末,强调从内圣到外王。因此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含内外之道”,强调从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原则出发,并最终将这种个体生命扩充至整个社会与人世的各个方面的学说。,三、怎样学习中国哲学?1.要切实端正态度。真正认识到学习中国哲学智慧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人生境界,使自己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更大的成功,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一门公选课的成绩。很多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学好中国哲学将会终身受益;学不好中国哲学将终会身遗憾;2.要坚持认真听课,不无故缺课(每次缺课都要从期末成绩中扣除一定分数;请假者必须提供正式手续);,3.要坚持做好笔记和作业(平时的作业做在笔记本上),以备考前复习和平时抽查,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4.授课期间认真阅读论语和道德经等经典,并写出读书心得,成绩评定后计入期末总成绩(第15周前完);5.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划分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选组长1-2名。负责本小组同学的平时考勤和交流发言等。,思考题:1.什么是哲学?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2.我的终极关怀及其实现途径如何?(作业)3.什么是中国哲学?它有什么特点?4.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思想环节与基本精神怎样?5.中国哲学作为人生哲学的特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