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承载力检测规程(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图文.doc
-
资源ID:5079981
资源大小:1.54M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桩基承载力检测规程(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图文.doc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DBJ14 -××-2006 J××××× -2006桩承载力检测操作规程Operating regulations for pile bearing capacity test(初稿)2006 -×× - ×× 发布 200× - ×× - ×× 实施山东省建设厅 发布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DBJ14 -××-2006 J××××× -2006桩承载力检测操作规程Operating regulations for pile bearing capacity test(初稿)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山东省建设厅施行日期:XXXX年XX月XX日2006 济南前言桩基作为结构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直接涉及到建筑物整体的安全与否。为在山东省统一基桩承载力检测方法,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便于执行操作,为设计、施工、验收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确保工程质量。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监督、检测、施工等单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本规程共分7章,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检测、单桩水平静载检测、高应变法检测等。本规程由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负责具体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有关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将遇到的有关问题、意见和建议函寄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济南市无影山路29号,邮编:250031,电话:053185595265,电子邮箱:zpx1964)。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建设工程监督总站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 目 次1 总则2 术语、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基本规定 3.1 检测方法和内容 3.2 检测工作程序 3.3 检测类别与检测数量 3.4 检测机构 3.5 检测报告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 4.1 适用范围 4.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4.3 检测前后,对试桩和仪表的检查 4.4 检测方法 4.5 检测资料的整理4.6 检测结果的确定 4.7 检测结果的评定 4.8 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4.9 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 4.10 安全措施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检测 5.1 适用范围 5.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5.3 检测前后,对试桩和仪表的检查 5.4 检测方法 5.5 检测资料的整理5.6 检测结果的确定 5.7 检测结果的评定 5.8 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5.9 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 5.10 安全措施6 单桩水平静载检测6.1 适用范围 6.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6.3 检测前后,对试桩和仪表的检查 6.4 检测方法 6.5 检测资料的整理6.6 检测结果的确定 6.7 检测结果的评定 6.8 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6.9 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 6.10 安全措施7 单桩高应变动力检测 7.1 适用范围 7.2 设备仪器 7.3 现场检测 7.4 检测数据的分析 7.5 检测结果的评定 7.6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7.7 安全措施 1 总 则1.1 为确保桩基工程质量,统一基桩承载力检测方法,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使基桩承载力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价的要求,制定本操作规程。1.2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山东省境内的建筑工程基桩的承载力检测与评价。1.3 基桩承载力检测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考虑地质条件、桩型及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合理选择搭配。基桩检测结果应结合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判定。1.4 基桩承载力的检测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的规定。2 术语、符号术语2.1.1 桩基础 pile foundation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组成的基础。2.1.2 基桩 foundation pile桩基础中的单桩。2.1.3 基桩静载检测 static loading test在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竖向上拔力或水平推力,观测桩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的检测方法。2.1.4 高应变法检测 high strain dynamic testing用重锤冲击桩顶,实测桩顶部的速度和力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符号2.2.1 抗力和材料性能c桩身一维纵向应力波传播速度(简称桩身波速);E桩身材料弹性模量;EI桩身抗弯刚度;m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Qu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Ra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c由凯司法判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Rx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Z桩身截面力学阻抗;桩身材料质量密度。2.2.2 作用与作用效应F锤击力;H单桩水平静载检测中水平力作用面(土面)的水平力;Q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中施加的竖向荷载、桩身轴力;s桩身竖向沉降、桩身竖向位移;U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检测中施加的上拔荷载;V质点运动速度;Yo水平力作用点的水平位移;桩顶上拔量;s钢筋应力。2.2.3 几何参数A 桩身截面面积;B 矩形桩的边宽;b0桩身计算宽度;D桩身直径(外径);L测点下桩长;x传感器安装点至桩身缺陷的距离。2.2.4 计算系数 Jc凯司法阻尼系数;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高应变法桩身完整性系数;y桩顶水平位移系数。2.2.4 其他t1速度第一峰对应的时刻;tr锤击力上升时间;tx缺陷反射峰对应的时刻;T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tx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3 基 本 规 定3.1 检测方法和内容3.1.1 桩基工程应进行单桩承载力抽样检测,基桩检测方法应根据检测目的按表3.1.1选择。表3.1.1 检测方法及检测目的检测方法检测目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和位移;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检测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判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的抗拔摩阻力。单桩水平静载检测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判定单桩水平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身弯矩。高应变法检测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测桩身缺陷程度及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分析桩侧土和桩端土极限阻力;3.1.2 桩基工程还应按规程规定的方法或其它相关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其施工过程的监控,以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3.2 检测工作程序3.2.1 检测工作的程序,应按图3.2.1进行:接受委托调查、资料收集制定检测方案前期准备现场检测检测报告计算分析和结果评价设备、仪器检定重新检测、验证、扩大检测 图3.2.1 检测工作程序框图3.2.2 基桩检测相关资料的收集及确认工作包括: 1 桩基工程岩土勘察报告、设计图纸、基桩施工技术资料,了解基桩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2 确定委托方的具体委托事项,签订委托文件; 3 明确检测现场检测工作实施的可行性和安全措施。3.2.3 应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委托方的具体委托事项,确定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必须有与其所从事检测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证书。3.2.4 检测所用仪器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确保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2 检测用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周期的有效期内; 3 量程足够。3.2.5 基桩承载力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检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或桩身混凝土龄期达到28d; 2 桩的休止时间还应满足表3.2.5的规定:表3.2.5 休止时间土的类别休止时间(d)砂土7粉土10粘性土非饱和15饱和25 注:对于泥浆护壁灌注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3.2.6 检测现场环境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要求。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3.2.7 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时,应查找原因,重新检测。3.2.8 当需要进行验证或扩大检测时,应得到有关各方的确认,并按本规程第3.3.5条的有关规定执行。3.3 检测类别与检测数量3.3.1 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建筑桩基施工前应采用静载检测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1 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2 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3 桩数量较多;4 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静载检测数量在同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在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试桩宜有不少于1根的桩身应力应变检测。打入式钢桩或预制桩有下列条件要求之一时,应采用高应变法进行试打桩过程监测:1 控制打桩过程中的桩身应力;2 选择沉桩设备和确定工艺参数;3 选择桩端持力层。在相同施工工艺和相近地质条件下,试打桩数量不少于3根。3.3.2 施工质量验收检测1 进行静载检测:检测要求同第3.3.1条,当按第3.3.1条检测,且工程桩与已检测的桩为同一条件的桩时,在施工质量验收时可将已检测桩的数量统计在检测桩内,如果检测数量已达到要求可不再进行静载检测,如数量不足应补齐。2 进行高应变法动力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3.3.3 单桩竖向抗拔和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对于承受上拔力或水平力较大的建筑桩基,应进行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对于其它建筑桩基可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抽检数量应符合第3.3.1条的规定。3.3.4 承载力评定承载力评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进行静载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当其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对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2 进行高应变法动力检测,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当其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3 单桩竖向抗拔和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承载力评定:单桩竖向抗拔和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承载力评定方法同第3.3.4条的第1款。3.3.5 验证与扩大检测1 对桩进行低应变动力检测,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进行验证检测,验证方法宜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对于嵌岩灌注桩可采用钻芯法验证。a 当实测信号复杂,无规律,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评价;b 桩身截面渐变或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混凝土灌注桩;c 嵌岩桩,桩底时域反射信号为单一反射波且与锤击脉冲信号同向时。2 对桩进行高应变动力检测,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时应进行验证检测,验证方法宜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或水平静载检测;对于嵌岩灌注桩可采用钻芯法验证。a 桩身存在缺陷,无法判定桩的竖向承载力。b 桩身缺陷对水平承载力有影响。c 单击贯入度大,桩底同向反射强烈且反射峰较宽,侧阻力波、端阻力波反射弱,即波形表现出竖向承载力性状明显与勘察报告中的地质条件不符合。d 嵌岩桩桩底同向反射强烈,且在时间2L/c后无明显端阻力反射。3.4检测机构3.4.1 检测机构应满足以下要求:1 应通过省级或省级以上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的计量认证;2 应具备省级或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3.4.2 检测人员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经培训上岗,具有省级或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2应有其所在检测机构的聘任证书。3.5检测报告3.5.1 检测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1 检测机构名称、计量认证号,资质证号,通讯地址和电话;2 委托、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称;3 工程名称、地点、基础、结构型式、层数;4 检测目的,依据标准,检测数量,检测日期,设计要求;5 受检桩型、桩号、桩位、及施工记录;6 地质资料描述及柱状图(剖面图);7 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检测过程;8 每根桩的检测数据及成果曲线;9 检测数据分析及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4.1 适用范围4.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4.1.2 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4.1.3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设计提出最大加载量,按设计提出的最大加载量进行;设计未提出最大加载量,同条件的试桩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22.4倍,最后1根试桩可加载至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4.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4.2.1 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它所提供的最大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1.5倍。如不满足可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油压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联工作的油压千斤顶应采用同型号、规格的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4.2.2 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油压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力,根据油压千斤顶校验率定值(曲线)换算荷载。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应合理选择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量程的0.15倍。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量程的0.25倍。检测用油泵、油管、多通联通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的容许压力应大于最大加载时油压千斤顶压力的1.2倍,测力计、荷重传感器容许测力最大值应大于最大加载值的1.2倍。4.2.3 沉降测量宜采用大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量程等于大于3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2 直径或边宽大于等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直径或边宽小于500mm的桩,可对称安置2个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3 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4 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宜采用工字钢作基准梁,高跨比不宜小于1/40。),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在基准桩上。基准桩应打入地面以下足够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米。5 固定和支撑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4.2.4 试验加载装置: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取下列三种形式之一: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应不得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应对锚桩抗拔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进行验算。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得少于4根,钢承力架通过锚固钢筋与锚桩主筋焊接牢固,并应对试验过程中锚桩上拔量进行监测。2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平台反力装置的容许承载能力不得少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压重量不得少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压重应在试验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于平台上,压重支墩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2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3 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桩最大加载量超过锚桩的抗拔力时,可在横梁上放置或悬挂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加载的反力。对反力装置和压重支墩的要求同1、2款。4.2.5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下列表中规定: 距离反力装置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试桩中心与基准桩中心基准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锚桩横梁4(3)D且2.0m4(3)D且2.0m4(3)D且2.0m压重平台4D且2.0m4(3)D且2.0m4D且2.0m地锚装置4D且2.0m4(3)D且2.0m4D且2.0m注:1 D为试桩、锚桩或地锚的设计直径或边宽,取其较大者。2 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或多支盘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尚不应小于2倍扩大端直径。3 括号内数值可用于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多排桩设计桩中心距离小于4D的情况。4 软土场地堆载重量较大时,增加支墩边与基准桩中心和试桩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试验过程中观测基准桩的竖向位移。4.2.6 试桩桩头的处理:1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如桩顶在打桩过程中发生破损时,剔出破损部分,将主筋整直,重新绑扎上钢筋网和箍筋,用高标号混凝土进行修补并将桩顶抹平。2 混凝土灌注桩桩顶应配置加密钢筋网23层,在桩顶一倍直径内箍筋加密至70mm一圈,或以钢板卷成圆筒(圆筒高不小于300mm或不小于0.5倍桩径,取大值)作成加强箍与桩顶砼浇成一体,并用高标号砂浆将桩顶抹平。桩顶加固部分和下部桩的轴线应重合。4.2.7 所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测力计、荷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百分表应校正合格使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要与千斤顶组装配套,进行荷载示值检定后使用。4.2.8 试桩安装示意图见图4.2.8-1和图4.2.8-2图4.2.8-1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安装示意图图4.2.8-2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安装示意图4.3 试验前后,对试桩和仪表的检查4.3.1 检查试桩桩顶必须水平,桩头部分应经过加固。4.3.2 检查油压千斤顶安装是否与试桩中心一致;当采用2台及2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使千斤顶的合力通过试桩中心。4.3.3 检查压力表指针是否指零,或压力传感器与仪器连接,仪器读数是否为零。4.3.4 检查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与基准梁安装是否牢稳,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是否在试桩的中心线位置上;轻击基准梁,看百分表指针是否灵敏,或位移传感器与仪器连接,轻击基准梁,仪器读数是否灵敏。4.4 检测方法4.4.1 为了安置沉降测点和安装仪表,试桩顶应露出试坑400mm或0.5倍桩径(取大值),沉降测定平面离桩顶不应小于200mm,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发生竖向变形,对于直径或边宽大于500mm的桩,应在其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4个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mm的桩,可径向安置2个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4.4.2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7d;对于粉土不应少于10d;非饱和的粘性土不应少于15d;对于饱和粘性土不应少于25d;对于泥浆护壁灌注桩,宜适当延长休止间歇时间。4.4.3 试验加载方法: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试桩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试桩破坏或最大加载量,然后分级卸载到零。4.4.4 加卸载与沉降观测:1 加载分级:每级加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2 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间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3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的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4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a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注: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b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c 已达到锚桩最大抗拔力或压重平台的最大重量时。d 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e 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4.4.5 卸载与卸载沉降观测: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每级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残余沉降,读两次后,隔30min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h再读一次。4.5 试验资料的整理4.5.1 分别计算每级荷载下不同恒载时间的沉降增量和沉降量,并计算出每级荷载下持续时间。4.5.2 根据试验资料绘制试验成果曲线:1 Qs曲线;2 slgt曲线;3 slgQ曲线;4.6 检测结果的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值的取值精确至5kN。4.6.1 根据沉降随荷载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Qs曲线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4.6.2 根据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4.6.3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时,取前一级荷载值。4.6.4 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桩,可取s=0.05D(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注:当按以上4条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应取最大检测荷载值。)4.7 检测结果的评定4.7.1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2 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桩施工、桩身质量、地质条件的差异等)。a 若低值承载力出现的原因并非偶然的施工质量造成,应去掉高值后取平均,直至满足极差不超过30%的条件。若去掉高值桩后,参加统计的桩不满足3棵并不满足总桩数的1%时,应增加试桩数量。b. 若低值承载力出现的原因为偶然的施工质量造成,应查明本工程其它基桩是否有类似情况,并要求对此类桩处理使其达到设计要求。处理达到设计要求后,去掉低值后取平均,此时应满足极差不超过30%的条件。若参加统计的桩不满足3棵并不满足总桩数的1%时,应增加试桩数量。3 对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4.7.2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如果该单体工程桩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或超过设计桩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桩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N;对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桩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N;达到设计桩基承载力特征值×××kN的要求。如果该单体工程的桩基承载力特征值未达到设计桩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桩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N;未达到设计桩基承载力特征值×××kN的要求。4.8 报告应包含的内容4.8.1 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工程地质条件描述,试桩处的地质柱状图或地质剖面图、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基础、结构形式,层数,建筑面积,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天气状况。4.8.2 试桩位置和相关的施工记录。4.8.3 试桩及锚桩的尺寸、材料强度、锚桩数量、配筋情况;4.8.4 加载反力种类,堆载法应指明堆载重量,锚桩法应有反力梁布置平面图,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4.8.5 检测方法,试验仪器设备,试验过程叙述。4.8.6 检测数据,实测与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承载力判定依据。4.8.7 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果。4.8.8 检测结论。4.9 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处理4.9.1 在检测工作中发生设备、仪器损坏时:1 如果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油压千斤顶、油泵损坏时,应立即卸载。更换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油压千斤顶(如果只是油管破损时,可只更换油管)、油泵。向建设、监理、设计单位提出,重新选点进行检测。2 如果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损坏时,应立即更换百分表、位移传感器进行检测。3 在检测工作中,如发现承台支墩倾斜(一般发生在荷载加载过程中或全部加载完毕后),人员先撤离到危险范围外,观察无危险后,再拆卸仪器,卸下荷载块。重新安装或砌筑支墩,再进行检测;如在检测的卸荷过程中发现支墩有倾斜现象,应立即停止卸载过程,先卸下一部分荷载块后,再进行检测工作。4.9.2 检测工作之前,应将场地围起来,防止雨水灌入。并用蓬布将检测仪器、设备、场地盖好,防雨防晒,蓬布要拉紧固定牢固。4.10 安全措施4.10.1 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时,钢筋连接锚桩和横梁承力架,连接钢筋应用与锚桩同一级钢,同一直径的钢筋,HPB235钢筋用E4303焊条焊接,邦条或搭接焊接长度,单面焊为8倍d(钢筋直径),双面焊为4倍d;HRB335或HRB400钢筋用E5003焊条焊接,邦条或搭接焊接长度,单面焊为10倍d,双面焊为5倍d。焊接质量要满足钢筋焊接规程的要求。天冷焊接时应采取保温加温措施,以防焊口脆断。钢筋与承力架连接时,各焊接钢筋的长度要调整好,使各钢筋及各锚桩受力均匀,以免有的钢筋受力不匀断裂,出现安全隐患。承力架的支撑一定要牢固,以免倒塌。4.10.2 用压重平台装置时,承力墙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大不得大于1.2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墙厚应满足砌体设计强度值的要求(一般情况最小490mm),并应具有一定的刚度,以防吊装钢梁时碰倒墙体。向压重平台上加载时,应经常注意地基土和承力墙的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加荷,处理问题后再继续加荷。荷载全部加完后要停一段时间(最好四小时以上),观察承力架、承重墙、地基土、上部堆载(尤其注意下滑)有否问题,无问题方可进行检测。4.10.3 对所用的承力架,事先要检查是否完好,要掌握每一承力架所能承担的最大弯矩,中心部分局部承压情况,一般情况下用到小于最大值的85。用于压重平台装置时,应考虑承力架能否放开荷载。吊装承力架时,应在承力架的两头栓上各两根绳子(直径不小于12mm),以便人员牵引承力架,使吊装平衡,能平衡地落到应落的位置上。4.10.4 用锚桩作反力的机构中,当试验到较高荷载时,应特别注意承力架和拉结钢筋的情况,尤其在加载过程中更要注意,看到或听到异常情况或声音,应迅速退出,查明情况再继续加载。用压重平台试验时,至较高荷载时,要注意承力架是否稳定,是否一端已被顶起,如不稳定应立即采取措施。4.10.5 安装千斤顶、压盘、标准杆时,要考虑加压读表时方便,并要考虑到万一出事时,人能迅速退出,在检测前应先练习几次,以便在遇到危险时能迅速躲避。油泵要安装在承力架范围2.5m以外。4.10.6 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工作场地如在基坑边,要随时注意基坑边的情况,如有问题排除后再工作。工作场地要收拾利索,无关人员要禁止进入现场,随时检查情况,排除安全隐患。4.10.7 设备运输时装到汽车上要平稳,大一些的设备(如钢梁)前头应用钢丝绳向后牵引牢固。小一些的设备放在大设备上,一定要放牢,最好用绳索捆绑,拴到汽车上,以免因道路颠簸、拐弯、刹车掉到车下。4.10.8 吊装设备时,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戴好安全帽、手套,穿好工作服等等,与工作无关人员应远离现场。起吊前吊装人员必需离开吊车前、左、右一定距离以保证安全。起吊时吊装人员应注意吊车支腿有否抬起现象及塌陷现象,及时通知司机处理,避免事故发生。当风力超过6级时,应停止吊装。在雨、雪、雾后吊装,要清除设备、场地、吊车上的冰雪,注意场地防滑。4.10.9 用电安全注意事项1 使用各种电器设备、仪器时,应严格遵守使用规程或使用说明书的要求。2 将电源引至工作现场时,应请现场电工或专门电气人员操作,必须有可靠有效的接地装置,并应有漏电保护装置。所用电源线应为橡胶护套线,铜线截面积应满足使用最大电流的需要。电线架空应有一定的高度,在现场以保证安全高度为准。如放在地面,应挖沟埋入地下,以免被车辆轧坏。并应随时注意来往人员,尤其是有人在埋线附近挖沟等工作时,应及时通知和制止。3 电源接线板、插座、油泵等仪器设备要防水、防雨、防雾,以防漏电。4 如发生人员触电事故应迅速正确解脱电源,进行触电救护,并立即和急救站(医院)联系抢救。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检测5.1 适用范围5.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5.1.2 当埋设有桩身应力、应变测量传感器或桩端埋有位移测量杆时,可测量桩侧抗拔摩阻力或桩端上拔量。5.1.3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土破坏或桩身材料达到设计强度;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设计提出最大加载量,按设计提出的最大加载量进行;设计未提出最大加载量,同条件的试桩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22.4倍,最后1根试桩可加载至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5.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5.2.1 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它所提供的最大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1.5倍。如不满足可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油压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联工作的油压千斤顶应采用同型号、规格的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5.2.2 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油压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力,根据油压千斤顶校验率定值(曲线)换算荷载。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应合理选择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量程的0.15倍。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量程的0.25倍。检测用油泵、油管、多通联通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的容许压力应大于最大加载时油压千斤顶压力的1.2倍,测力计、荷重传感器容许测力最大值应大于最大加载值的1.2倍。5.2.3沉降测量宜采用大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量程等于大于3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2 直径或边宽大于等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直径或边宽小于500mm的桩,可对称安置2个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3 上拔测定平面宜在桩顶混凝土平面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测点不可安装在钢筋上。4 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宜采用工字钢作基准梁,高跨比不宜小于1/40),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在基准桩上。基准桩应打入地面以下足够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米。5 固定和支撑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5.2.4 试验加载装置: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取下列二种形式之一:1 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反力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一定强度,装置应不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51.8倍。 2 地基反力板(或砌筑支墩)为支座的横梁反力装置;反力装置应不少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5倍(尤其反力板和支墩的地基反力要满足以上要求)。5.2.5 试桩与做支座的反力桩(或压力板支墩边)的距离应等于或大于4dd试桩的设计直径,(如试桩为扩底桩时,试桩与支座桩的中心距不应小于2倍扩大端直径)。且不小于2.0m。5.2.6 试桩与基准桩的距离应等于或大于4dd试桩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