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基础教程》(第1章-绪论).ppt
金融风险管理基础教程,主讲教师:杨怀东,第一章 绪 论,一、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 二、自由?管制?三、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四、几个案例五、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框架,金融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维持其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和整体效率而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管理和限制;具体包括: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市场价格、资产负债比例、存款保险等方面的管制。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活动,影响了它们的利益,因而成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诱因之一。,一、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一)从自由化走向监管,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其业务范围也极其广泛。一般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三大类:即资产业务(授信业务),负债业务(受信业务)和中间业务。,银行业,1694年,英格兰银行建立。1782年,成立北美银行(美国第一家商业银行)。1784年,相继成立纽约银行和马萨诸塞银行等。1791年,建立美国银行(后来的美国第一银行)。1859年,法国成立工商信贷银行。1873年,日本成立第一国立银行。,证券交易在16世纪的西欧开始萌芽。英国的“乔纳森咖啡馆”是最早的自发性证券交易市场。1773年,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现伦敦证券交易所前身)在“乔纳森咖啡馆”成立。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1790年,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诞生。1792年5月17日,经营拍卖业务和其他行业的24名商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商定,每天在此从事证券(主要是股票)交易。1793年,一家名叫杨迪的咖啡馆在华尔街落成。于是露天的股票市场就移送咖啡馆经营,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早的雏形。,西方银行业早期发展的历史表明:货币银行、证券业都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金融混乱对经济的影响能力终究十分有限,即金融对经济的“主动性”作用并没有产生,尤其在金本位制度下,银行本质上不是创造货币的机构,所以整个金融行业同其他商业机构一样,基本上不受管制,其对金融监管的需求程度以及监管本身的效能都不明显。,早期西方金融业,自由化经营,1863年,美国通过国民货币法,这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金融监管制度。1864年,对该法加以修订并改名为国民银行法,其宗旨是确立联邦政府对银行业监督和干预的权威,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国民银行体系以取代分散的各州银行,从而协调货币流通,保证金融稳定。1913年,美国通过联邦储备法。这是国民银行法颁布半个世纪以后,美国金融法最富革命性的进展。1876年,德国成立帝国银行,统一了德国货币。1882年,日本成立日本银行,并逐步垄断了货币发行。,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是对金融业初步管制的第一步,具体的标志是中央银行的纷纷创立。,中央银行建立初期的主要职能是作为政府银行和发行银行,虽然中央银行最初在坚持将它们的纸币可兑换成金银时,同任何其他银行的作用并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被看成有区别,但是由于作为政府银行的中央银行在发行货币方面具有合法的特权地位,很快地导致银行系统内部集中的一定数量的储备金为中央银行所掌握,中央银行由此成了银行的银行。这种地位的逐步建立使中央银行承担起金融监管的特殊职责,普遍地对银行系统的健全予以全面的支持和负责。可以这么说,各国中央银行的建立是金融活动由自由走向管制的第一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美国金融业由自由发展走向全面管制的分水岭。美国金融业从此以其严格的监管制度而蜚声全球。,经济危机重创了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虽然其产生有着复杂的经济原因和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但就金融方面而言,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融合,使得许多短期资金盲目地运用到证券这种长期的风险投资上,从而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9世纪后期,美国的铁路、钢铁等大工业迅速繁荣,资本亦随之高度集中和流动,这使得金融业,尤其是证券业保持了持续的高涨。到了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大崩溃前夕,美国银行已达3万家。证券的投机交易达到空前的规模和水平。美国人患上了“股票市场疯狂症”。在纽约股票交易所,1921年股票交易额为1.7亿股,股票平均价格为6624点,到了1929年9月股票交易额达到21亿股,股票价格涨至569.49点。1929年10月24日,股市狂泻,一发而不可收拾。从1929年末到1933年底,美国商业银行从23695家减少到14352家(其中歇业7 763家,合并2 322家)。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上市股票价值亦认1929年末的897亿美元暴跌到156亿美元。其中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价格由262美元降到21美元,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股票价格由310美元降到70美元,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价格由92美元降到7美元,而一些本来声誉较差的股票则从价格牌上掉了下来,变成一张废纸。,美国金融监管的全面管制政策,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后颁布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其中,1933年颁布的银行法 成为美国对银行业实行全面管制的标志,特别是以其中的第16、20、21和32条款组成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严格分离,在两者间建立了一道格拉斯一斯蒂格尔金融防火墙,并在1999年11月7日前,该法一直是美国银行法律的基础,在美国银行法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后,美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详尽的法律来对银行业与证券业及其他相关金融业务实施完全的金融监管,市场盲目竞争或者说完全自由竞争的局面已经结束,市场的各个方面无不处于法律的管束之下。,继30年代中期的立法之后,美国的金融监管直到70年代一直依循全面管制的方向发展。政府倾向于直接的管制,银行业自由化的思想已被完全抛弃,相反,对新银行开业加以限制,银行业实际上已成为受保护的行业。二战后非银行金融机构处于重要地位,因此限制开业的规定也适用于这些金融机构。联邦储备系统权力的集中与加强。联邦储备系统由原来权力分散的体制变成为中央集权的体制,原来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改组成更为独立的联邦储备理事会,这样联储可以更有力地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同时行使货币政策的手段也进一步扩大,联储对股票贷款、存款利率(Q条例)、票据贴现、存款准备等作出规定,公开市场业务的权力也进一步加强。这段时期重要的银行立法还有1956年银行持股公司法,1960年银行合并法、1966年利率管制法,对银行持股公司、银行合并活动和存款利率进行管制,反映了政府对银行予以全面管制的立法思想。,美国金融实行全面管制的表现,(二)从管制走向自由化,这里所谓的“自由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发展或自由经营交易,西方学者在论述自由化时较少使用“Liberalization”一词,而更多地使用“Deregulation”一词(即“放松管制”)。严格说来,金融自由化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放松管制。,严格的管制为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金融环境,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原有的管制措施一方面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不断地以创新工具来规避管制,原有的金融体制在失去效力的同时,又面对新的金融工具所造成的风险无能为力。,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主要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长期的汇率不稳,导致短期游资频繁冲击一国国内金融市场,推动货币市场证券化趋势的发展。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加剧了西方各国国际收支和财政赤字问题,迫使各国政府更多地发行公债,并促使公债利率市场化以吸引投资者,从而为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管制的消除奠定了基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发展,使得与之相联系的套期保值需求猛增,客观上推动了各种掉期和期货期权交易的发展,刺激了金融创新活动。欧洲货币市场20世纪70、8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金融机构可以容易地越过各种“金融壁垒”到该市场上进行各种融资交易,从而使一国国内的金融管制效果大大降低。计算机在金融业的普遍运用和电信技术的发展,亦大大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美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1)放松对存款利率的管制。这一条款在1984年和1986年又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对存款利率的限制最后完全取消了。(2)逐步废除银行业务的地域限制。许多州废除了单一银行的规定,跨州银行显著增加。(3)打破格拉斯一斯蒂格尔墙。(4)打破了金融机构间的界限。1999年11月12日,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对美国金融业乃至全球金融业的改革及发展方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部法律所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彻底打破了金融“分业经营”的界限,其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已经不再是“安全”与“效率”,而是全力强化美国金融机构在全球的竞争力与“超级舰队”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1)放松对存款利率的管制。这一条款在1984年和1986年又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对存款利率的限制最后完全取消了。(2)逐步废除银行业务的地域限制。许多州废除了单一银行的规定,跨州银行显著增加。(3)打破格拉斯一斯蒂格尔墙。(4)打破了金融机构间的界限。1999年11月12日,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对美国金融业乃至全球金融业的改革及发展方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部法律所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彻底打破了金融“分业经营”的界限,其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已经不再是“安全”与“效率”,而是全力强化美国金融机构在全球的竞争力与“超级舰队”的霸主地位。,二、自由?管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管制的逐步放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和风波,严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我们不禁要问:全球金融业怎么了?,美,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始作源者”,19461984年,银行年平均倒闭率为0.07,19841987年则达到0.35,上升了5倍,并且银行倒闭并不像以前那样限于小银行。1984年,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大陆伊利诺斯银行陷入危机,要求政府提供紧急救济。1987年10月16日,一直牛气冲天的美国华尔街股市开始暴跌,引发全球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连锁下挫。10月19日(星期一),纽约道琼斯平均指数下跌22.6,这是该指数历来一日内最大的跌幅,伦敦、东京、香港、澳洲股市大幅下跌,从而形成全球股市大危机。这一天史称“黑色星期一”。1991年,美国新英格兰银行倒闭引发席卷全国的信贷风潮。该次风潮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基金陷于枯竭。,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经过连续四年增长后突然崩溃。东京交易所股价指数从“泡沫经济”时期最高峰 38 915.87点下跌到1994年1月28日的19307点,跌幅达51。房地产价格的跌幅也超过50。银行由于大量不良债权陷入危机之中,使日本经济亦陷入战后最长的衰退之中。1995年2月份东京协和、安全信用社破产,1995年5月份横滨友爱信用金库倒闭,7月31日,东京最大的信用社宇宙信用社由东京都政府宣布破产,8月30日,日本最大的信用社木津信用社由大坂府宣布倒闭,就在同一天,兵库银行也宣判了死刑。11月份“大和银行”事件,12月份野村国际证券公司事件,接二连三的事故使“金融机构不破产”的神话开始崩溃。1997年11月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山一证券倒闭,其债务高达3万亿日元。,日本金融陷入泥沼,1997年7月,以泰国中央银行7月2日被迫放弃实行已达13年之久的泰铢钉往美元的汇率制度为开端,一场酝酿已久的金融危机,以出人意料、令人借手不及的速度迅速危及东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受这一金融风暴的冲击,东亚地区主要国家和地区汇市暴跌,股市狂泻,利率上扬,外汇供不应求,通胀率大幅上升,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一些国家经济元气大伤。到1997年末,泰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对美元汇率全年分别下跌45.3、57.7、53.8、48.3;股市全年分别下跌56.0、52.4、37.0、42.2。东南亚国家和韩国、日本金融机构的破产此起彼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东亚地区各国多次协调救援活动,但未能阻止金融危机的蔓延。,东南亚神话破灭,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是资本在全球各地、各国的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全球化的概念与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密切相关,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三、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金融自由化不能消除必要的金融管制,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使其在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改革时都必须优先考虑金融安全问题,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无法消灭。在现实中,如此严格的假设很难成立,个别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超过自身可承受的能力,金融机构间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人们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所产生的“羊群效应”,可能使微观领域的风险最终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使金融交易更多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另一方面则通过动态地调整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以确保金融交易有效率地平稳地进行。在目前的国际金融体制下,随着一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更多的风险因素来自外部。近年来,几次重大的国际金融动荡均与来自外部的冲击有关。因此,为了维护基本的金融安全,需要保有必要的金融管制。,巴林银行创立于1762年,至1995年已有233年的历史。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100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之美誉。该行1993年的资产为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英镑。该行当时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巴林银行概况,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1992年巴林银行总部任命28岁的尼克里森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等。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户”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数周后,巴林总部更换新的电脑系统,并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88888”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倘若当时能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就可能改写了。,尼克里森与“88888”账号,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加盟巴林的王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入委托误为卖出。里森在当晚清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40口合约,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巴林总部。但在种种考虑之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8”承接了40口卖出合约,以使账面平衡。由此,一笔代理业务便衍生出了一笔自营业务,并形成了空头敞口头寸。数天以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点,这笔空头头寸的损失也由2万英镑增加到6万英镑。里森当时的年薪还不足5万英镑,且先前已有隐瞒不报的违规之举,因而此时他更不敢向总部报告了。此后,里森便一发不可收,频频利用“88888”账户吸收下属的交易差错。仅其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账户就吸收了30次差错。为了应付每月底巴林总部的账户审查,里森就将自己的佣金收入转入账户,以弥初亏损。由于这些亏损的数额不大,结果倒也相安无事。,里森走向深渊的开始,1993年1月,里森手下有一名交易员出现了两笔大额差错,里森再次作出了错误的决定,用“88888”账户保留了敞口头寸。由于这些敞口头寸的数额越积越多,随着行情出现不利的波动,亏损数额也日趋增长至600万英镑,以致无法用个人收入予以填平。里森被迫尝试以自营收入来弥补亏损。但幸运的是,到1993年7月,“88888”账户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里森一错再错,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为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按惯例用“88888”账户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差错。结果,随着行情不利变化,里森再一次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境地。到1994年时,亏损额已由2000万、3000万英镑一直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镑。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其间,巴林总部虽曾派人花了1个月的时间调查里森的账目,但却无人去核实花旗银行是否真有这样一笔存款。,里森越陷越深,1994年下半年起,尼克里森在日本东京市场上做了一种十分复杂、期望值很高、风险也极大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日本日经指数期货。他认为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日经指数将会在19000点以上浮动,如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会出面干预,故想一赌日本股市劲升,便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建仓。1995年1月26日里森竟用了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不料,日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到1995年1月18日又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跌。里森所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为了反败为胜,他继续从伦敦调入巨资,增加持仓,即大量买进日经股价指数期货,沽空前日本政府债券。到2月10日,里森已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持有55000口日经股价指数期货合约,创出该所的历史记录。,里森跌入深渊,所有这些交易均进入“88888”账户。为维持数额如此巨大的交易,每天需要30004000万英镑。巴林总部竟然接受里森的各种理由,照付不误。2月中旬,巴林总部转至新加坡5亿多英镑,已超过了其47000万英镑的股本金。1995年2月23日,日经股价指数急剧下挫276.6点,收报17885点,里森持有的多头合约已达6万余口,面对日本政府债券价格的一路上扬,持有的空头合约也多达26000口。由此造成的损失则激增至令人咋舌的8.6亿英镑,并决定了巴林银行的最终垮台。1995年2月23日尼克里森被迫仓皇逃离新加坡,3月2日凌晨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被捕,11月22日,应新加坡司法当局的要求,德国警方将在逃的里森引渡到新加坡受审。12月2日,新加坡法庭以非法投机并致使巴林银行倒闭的财务欺诈罪名判处里森有期徒刑6年6个月,同时令其缴付15万新加坡元的诉讼费。1999年4月5日,新加坡司法当局宣布,因其在狱中表现良好,提前于1999年7月3日获释出狱,并将其驱逐出境。7月4日,里森回到伦敦。,百年基业毁于一旦,1995年2月26日晚9点30分,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承担债务。同时,伦敦清算所表示,将巴林自营未平仓合约平仓,将其代理客户的未平仓合约转移至其他会员处置。2月27日东京股市日经平均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截止当日,尼克里森持的未平仓合约总值已经高达270亿美元。在英国央行及有关方面协助下,3月2日在日经指数期货反弹三百多点情况下,巴林银行所有未平仓期货合约几近全部平掉。至此,巴林银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失败引致的亏损高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多美元。3月6日,荷兰荷兴集团(ING)与巴林达成协议,愿出资7.65亿英镑(约12.6亿美元)现金,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使其恢复运作,将其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ING收购巴林银行的法律程序完成,巴林全部银行业务及部分证券、基金业务恢复运作。至此,巴林倒闭风波暂告一段落,令英国人骄傲两个世纪的银行已易新主,可谓百年基业毁于一旦。,百年基业毁于一旦,1995年2月26日晚9点30分,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承担债务。同时,伦敦清算所表示,将巴林自营未平仓合约平仓,将其代理客户的未平仓合约转移至其他会员处置。2月27日东京股市日经平均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截止当日,尼克里森持的未平仓合约总值已经高达270亿美元。在英国央行及有关方面协助下,3月2日在日经指数期货反弹三百多点情况下,巴林银行所有未平仓期货合约几近全部平掉。至此,巴林银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失败引致的亏损高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多美元。3月6日,荷兰荷兴集团(ING)与巴林达成协议,愿出资7.65亿英镑(约12.6亿美元)现金,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使其恢复运作,将其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ING收购巴林银行的法律程序完成,巴林全部银行业务及部分证券、基金业务恢复运作。至此,巴林倒闭风波暂告一段落,令英国人骄傲两个世纪的银行已易新主,可谓百年基业毁于一旦。,